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慢性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下两种钩突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对2010年3月—2011年5月该医院收治的5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患者应用摇门式钩突切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钩突切除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鼻泪管损伤的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5例患者发生眶部脂肪暴露的并发症,3例患者发生鼻泪管损伤的并发症。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治疗慢性鼻窦炎疾病,但是传统钩突切除术的并发症比较多,明显高于摇门式钩突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式钩突切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在我院自2005年~2009年收治的需要应用鼻内镜外科技术治疗的589例患者,其中324例采用新式钩突切除术,265例采用传统的钩突切除术,通过手术操作中眼眶、鼻泪管的损伤及上颌窦口的暴露情况与传统的钩突切除术进行比较。结果:新式钩突切除术仅1例眶部穿通,未脂肪外露,全部病例上颌窦自然口暴露良好,有3例鼻泪管暴露但未开放。而应用传统钩突切除术的患者中,眶损伤有11例,上颌窦自然口暴露不良34例,鼻泪管损伤7例。结论:传统钩突切除术较新式钩突切除术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刘震清 《中外医疗》2011,30(28):42-42,4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2种钩突切除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96侧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48侧患者采用传统钩突切除治疗,治疗组40例48侧患者采用摇门式钩突切除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6侧发生并发症,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2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摇门式钩突切除术后并发症少,优于传统钩突切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尔东  王洁 《黑龙江医学》2011,35(10):747-749
目的 观察评价107例(185侧)复发性鼻息肉、鼻窦炎行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 在鼻内镜下行全麻或局麻手术,其中:单纯钩突切除术+上颌窦开放术11侧,钩突切除+前中筛房开放术78侧,钩突切除+全筛切除术36侧,钩突切除+全筛切除+中鼻甲成形术41侧.蝶窦开放术19侧.结果 随访6个月~1年,治愈率78%(144侧),好转...  相似文献   

5.
邓旭文 《当代医学》2010,16(1):85-85
目的改进本院原有鼻内镜手术操作过程中钩突的处理,以简化手术步骤,降低手术难度。方法分析近两年我院38例鼻内镜手术资料,一侧采用摇门式钩突切除;另侧采用经典钩突切除。比较两种切除方法的完成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摇门式钩突切除在切除时间明显减少(P<0.05),但两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对于基层医院手术经验较少的医生,摇门式钩突切除能够明显减少操作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减少受挫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使用改良的钩突切除术对慢性鼻-鼻窦炎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74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传统的钩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改良钩突切除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眼眶部损伤、鼻泪管损伤及上颌窦口未完全暴露等相关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一鼻窦炎患者在使用鼻内镜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改良的钩突切除术相比传统术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使用三套带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该院2007年8月—2009年8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紧贴钩突上下缘将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套带,将胰体稍加游离显露脾静脉并套带,快速的建立胰腺钩突无血区,在血管套带的帮助下完整切除胰腺钩突。结果 312例患者成功建立了三套带,并完整切除胰腺钩突,术后并发症较同期减少。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中应用三套带,操作安全方便快捷,能有效暴露术野,可提高手术切除率、保证钩突完整的切除,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朱劲  吴成富  张晓  魏定巍 《四川医学》2019,40(3):231-237
目的 评估术前眶脂肪密度CT值与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深层眶脂肪切除术术后效果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系分析我院眼科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30例已行深层眶脂肪切除术3个月的TAO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病史、发病情况、矫正视力、眼压,眼前后节情况、甲状腺相关眼病分级,眶压,术前术后眼球突出度、脂肪取出量,眼球运动、复视、斜视,术后并发症,甲状腺功能及眼眶CT水平位及冠状位扫描,同时测量眶脂肪密度。结果 30例TAO患者(56只眼),低密度组18例(34眼):女10例,男8例。平均年龄(35. 05±7. 37)岁。在低密度组中手术共切除眶脂肪(3. 227±0. 505) m L,矫正眼球突出度(2. 955±0. 653) mm。术后并发症出现1例,以角膜损伤为主要表现。高密度组12例(22眼),女7例,男5例。平均年龄(34. 05±6. 92)岁。在高密度组中手术共切除眶脂肪(1. 188±0. 250) m L,矫正眼球突出度(1. 437±0. 365) mm。术后并发症出现4例,2例以角膜上皮擦伤为主要表现,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复视,1个月后恢复; 1例出现面部皮肤感觉减退。对低密度组和高密度组患者术后矫正眼突度进行t检验,t=8. 737,P<0. 001;对眶脂肪切除量进行t检验,t=16. 375,P<0. 001;对平均眶脂肪密度进行t检验,t=-10. 182,P<0. 001。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对眶脂肪CT值进行测量有助于评估深层眶脂肪切除术的术后效果。对于眶脂肪密度低的患者,其术后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钩突尾端切除术替代钩突切除术治疗病变仅限于上颌窦的单纯性上颌窦炎,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在钩突前方约中点偏下始切口,沿钩突弧形向后下方切开钩突前缘黏膜,以弯剥离器伸入钩突下段外侧,将之分离,在切口起始点处水平剪断钩突骨质及黏膜,完整取出钩突尾端,扩大上颌窦口,将窦口病变予清除。结果:对我科2002年4月~2005年7月收治的单纯性上颌窦炎104例患者,采取钩突切除术治疗者18例(33侧),钩突尾端切除术治疗者86例(160侧)进行观察,对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两者具有明显差异,钩突尾端切除术疗效明显好于钩突切除术,且手术并发症风险前者明显小于后者。结论:钩突尾端切除术对于单纯性上颌窦炎患者,具有损伤小、保留正常组织多、并发症少、疗效好的特点,符合微创手术理念及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理念,应是治疗单纯性上颌窦炎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钩突尾端切除术替代钩突切除术治疗病变仅限于上颌窦的单纯性上颌窦炎,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在钩突前方约中点偏下始切口,沿钩突弧形向后下方切开钩突前缘黏膜,以弯剥离器伸入钩突下段外侧,将之分离,在切口起始点处水平剪断钩突骨质及黏膜,完整取出钩突尾端,扩大上颌窦口,将窦口病变予清除。结果:对我科2002年4月~2005年7月收治的单纯性上颌窦炎104例患者,采取钩突切除术治疗者18例(33侧),钩突尾端切除术治疗者86例(160侧)进行观察,对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两者具有明显差异,钩突尾端切除术疗效明显好于钩突切除术,且手术并发症风险前者明显小于后者。结论:钩突尾端切除术对于单纯性上颌窦炎患者,具有损伤小、保留正常组织多、并发症少、疗效好的特点,符合微创手术理念及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理念,应是治疗单纯性上颌窦炎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保留部分钩突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新的内镜鼻窦手术方式,使之更加适应鼻腔、鼻窦生理学特征,更加符合结构重建的内镜鼻窦手术理论.方法 30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在鼻内镜下自钩突膝部开始,沿上颌线切除钩突膝部和水平部,显露上颌窦,行鼻窦开放.30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患者采取经典钩突切除术作为对照组.术后按照主观症状恢复情况和鼻内镜下局部状态综合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个月、6个月并发症也有明显差异.结论 保留部分钩突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基本维护了鼻腔原有结构,可对开放的鼻窦具有保护并防止吸人气流的直接冲击的作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同等条件下行保留部分钩突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更符合微创手术理念及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理念.  相似文献   

12.
恶性突眼症又称促甲状腺激素性眼球突出(thyrotropic exophy—thalonus),治疗较棘手.笔者于1992年遇到一例,双眼分别经颞侧眶内脂肪摘除术、上睑提肌外侧切开术及经下穹窿筛颌窦眶减压术及米勒氏肌切除术及上睑提肌徒后术.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及术后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9月行手术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研究组31例(52侧),对照组29例(50侧)。采用功能性鼻内镜的常规术式,在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口时,研究组采用经前囟钩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根据术后1年时的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TT)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年研究组VAS评分为0.93±0.69,对照组为1.91±0.99(t=-3.21,P<0.01);研究组Lund-Kennedy评分为0.89±0.67,对照组为2.03±0.91(t=-3.76,P<0.01);两组窦口开放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为100%,对照组为94%,P>0.05)。研究组52侧(100%)的活性炭均从上颌窦口下缘流出;对照组47侧中,有8侧(17.02%)活性炭颗粒滞留于窦腔,不能从窦口排出,15侧(38.46%)从窦口下缘排出,20侧(51.28%)从后缘和(或)上缘排出,4侧(10.25%)从前缘排出。研究组平均黏液纤毛传输时间为(21.87±4.76)min,对照组为(34.21±3.96)min(P<0.01)。结论采用经前囟钩突切除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有利于上颌窦纤毛传输功能的恢复,较传统的M esserklinger术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眶内壁击出骨折患者应用钩突黏膜复合瓣修复的方法、适应证及效果。方法 2009年5月至2016年5月共收治眶内壁击出骨折患者42例,其中28例(侧)采用钩突黏膜复合瓣为主要修复材料,于鼻内镜下行眶内壁击出骨折修复手术。28例中男18例,女10例。所有患者均有暴力外伤史,其中车祸伤17例,拳击伤7例,摔伤4例。患者均为单侧患病,其中左侧病变16例,右侧病变12例。主诉患侧鼻塞23例次,嗅觉减退11例次,复视13例次,患侧视力下降2例次。术前均行鼻眶区螺旋CT扫描,所有图像导入西门子CT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 Reformation,M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处理,并据此共同确定眶内壁击出骨折缺损的范围及程度。主要依据CT表现分为为Ⅲ级,本组中17例达Ⅱ级,11例达Ⅲ级,其中所有Ⅲ级患者均有复视,另2例Ⅱ级复视者合并患侧内直肌嵌顿。28例中25例为单纯的眶内壁击出骨折,3例同时合并患侧眶下壁击出骨折。钩突黏膜复合瓣的制作应根据术前CT重建的图像对眶内壁骨折缺损的范围作出准确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切取钓突前上、前下区需延展的黏膜瓣范围;复合瓣切取后需将钩突内侧黏(骨)膜自钩突骨面剥脱,从而保证骨性钩突大致居于黏膜复合瓣的中心位置。充分开放筛窦腔,将修整备用的钩突黏膜复合瓣按先后再前,先上后下的顺序轻柔地置放于正常眶内壁与眶骨膜之间,浸地塞米松的明胶海绵及碘仿砂条亦按上述顺序填塞术腔。术后3~4周一次性取出术腔填塞的碘仿砂条。结果术后随诊7~24个月,中位数随诊时间为8个月。内镜下见患者术腔均开放良好,钩突黏膜复合瓣与周围组织对接愈合佳,其中5例术前评估为Ⅲ级击出骨折者术侧眶内壁仍轻度内凸,4例CT复查显示程度为轻度Ⅰ级,无功能障碍,未做其他处理;余23例内镜下见眶内壁修复物在位良好,眶内壁完全复位。所有患者均述患侧鼻通气佳,无失嗅、复视及视觉障碍;患侧眼球运动良好,患侧眼球与健侧比对基本对称,均达临床治愈标准。11例患者术后6~12个月行鼻眶区CT扫描复查,均示复位效果满意。结论鼻内镜下采用钩突黏膜瓣复合瓣修复眶内壁击出骨折,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对供区功能影响小,且效果佳、创伤小、费用低,术后更易保持正常眶壁的结构形态,适于所有眶内壁击出骨折需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额颞眶入路切除眶内球后肿瘤、颅眶沟通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眶内球后肿瘤5例及颅眶沟通性肿瘤12例,均经额颞眶入路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6例患者的术前突眼症明显减轻,眼球活动障碍改善9例;术前9例视力减退的患者,术后有所恢复6例,没有变化3例。恶性肿瘤手术后给予放疗和(或)化疗。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11例经过术后1~2.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无搏动性突眼。结论经额颞眶入路操作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报告我科1980~1990年所作上颌骨切除术26例。男15例,女11例;最小14岁,最大62岁,50岁以上占57.70%(15/26)。部分切除术4例,次全切除术3例,全切除术9例,扩大切除术10例。扩大切除范围有眶内容物、翼突、颧骨、下颌骨喙突、腭骨水平板、下颌升支、筛窦、甚至颅中凹。双侧上颌骨切除3例,颌骨切除同期施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3例(单侧1例,双侧2例),分期颈清3例(同侧根治性颈清1例,双侧功能性颈清2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行额窦口周围区域解剖标志的识别及相应手术方式的探讨. 方法 总结70例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病例,术中仔细识别额隐窝、鼻丘气房、额窦底、嗅凹、钩突、纸样板等解剖结构. 结果 35例采用钩突头端附着于纸样板的病例采用DrafⅠ手术方式进行,25例钩突头端单附着于中鼻甲根部采用经中鼻甲腋途径额窦窦口开放术,10例钩突颅底中鼻甲联合附着处患者采用DrafⅡA方式进行手术.术中均成功开放额窦窦口,无颅内及眶内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年,无额窦炎复发病例,63例患者术前症状完全改善,7例术前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 以钩突头端的附着方式决定不同的额窦手术入路,以鼻丘气房、嗅凹为核心解剖标志的辨认确定额窦入口对于保证手术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 ,我们对鼻窦癌累及眶内容的患者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 ,取邻近组织行眶壁、眶内容整复术。术后随访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病例简介  例 1,男 48岁。因左侧眼面突 2个月于 1998年 10月 8日收住院。检查见左侧鼻腔外壁明显内移 ,左侧面颊、眶下隆起 ,眼球轻度外上突出 ,但运动尚好。视物有时呈双影。CT示左侧上颌窦有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 ,其前壁、顶壁有骨质破坏。术前上颌窦穿刺病检为鳞状细胞癌。全麻下行左侧上颌骨切除术 ,术中见眶下壁骨质破坏缺损 1 5cm ,肿瘤与眶筋膜粘连。切除粘连的眶筋膜并切除对应的眶脂肪送…  相似文献   

19.
内窥镜下经鼻泪囊鼻腔造孔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往治疗慢性泪囊炎多采用经内眦部切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自 1997年 1月以来 ,我们在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 ,疗效较好 ,且面部无切口瘢痕 ,无损伤内眦韧带之虞。1 资料与方法1 1 解剖 泪囊位于前后泪嵴间的泪囊窝中 ,长约 12mm ,宽约 4~ 7mm ,下接鼻泪管 ,开口于下鼻道前端 ,鼻泪管长 15~ 18mm。泪囊在鼻腔投影标界 :上界 :鼻丘筛房及中甲附着处 ;下界 :下甲上缘 ;后界 :钩突基部 ;前界 :由钩突基部向前 6~8mm。泪囊后标界十分重要 ,如果手术从钩突向后操作 ,可伤及纸样板进到眶内 ,手术时切记。1 2 手术方法 依据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内窥镜下经鼻行上颌窦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对内窥镜下经鼻上颌窦手术51例(99例次,均匀为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进行分析,术式包括钩突切除术,钩突切除+筛泡开放术,钩突切除+全筛切除术和钩突切除+筛泡开放术+中甲成型术。结果:对51例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1年,治愈33例(占64.7%),好转13例(占25.4%),无效5例(占9.8%),总有效率为90.1%,结论:经鼻内窥上颌窦手术是符合鼻窦生理的功能性手术,疗效好,但仍应注意影响其疗效的诸多因素,如术前麻醉选择,术中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重点指出经鼻内窥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关键在于去除其阻塞因素,而不是用器械扩大自然开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