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背景:盐酸戊乙奎醚具有抗炎、细胞保护等作用,其对于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目的:验证盐酸戊乙奎醚对原位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纳入原位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患者35 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双盲法连续3 d 每隔24 h 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05 mg/kg 或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72 h 血清白细胞介素8,10 的质量浓度,根据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记录呼吸机的使用时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盐酸戊乙奎醚组患者治疗后24 h 和72 h 的白细胞介素8 质量浓度降低,白细胞介素10 质量浓度升高,氧合指数升高,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P 均 < 0.05).提示盐酸戊乙奎醚能调控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患者炎性因子的水平,改善动脉氧合,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背景:盐酸戊乙奎醚具有抗炎、细胞保护等作用,其对于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目的:验证盐酸戊乙奎醚对原位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纳入原位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患者35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双盲法连续3d每隔24h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静脉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05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72h血清白细胞介素8,10的质量浓度,根据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记录呼吸机的使用时间。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盐酸戊乙奎醚组患者治疗后24h和72h的白细胞介素8质量浓度降低,白细胞介素10质量浓度升高,氧合指数升高,呼吸机使用时间缩短(P均〈0.05)。提示盐酸戊乙奎醚能调控肝移植后急性肺损伤患者炎性因子的水平,改善动脉氧合,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梁名吉  芦志丹  张彧 《临床急诊杂志》2011,12(4):244-245,248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penehyclidime hy-droch lovide,PHC)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为:实验组(盐酸戊乙奎醚联合血液灌流)31例和对照组(单用盐酸戊乙奎醚)30例,对比观察两组昏迷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治愈时间、住院医疗费用及死亡率。结果:实验组的昏迷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治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治疗组高于盐酸戊乙奎醚组(P<0.01),病死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优于单用盐酸戊乙奎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效果和外周动脉血ELR+趋化因子变化规律的影响,探讨ELR+趋化因子在PHC治疗AU中的作用。方法ISS≥16的多发伤患者按诊断ALI次序编号,完全随机分组:实验组(n=22),入组后立即予PHC1mg肌肉注射;对照组(n=21),不予PHC,两组其他治疗相同。在5个时间点(0、6、12、24、48h)观察记录APACHEⅡ量表中的指标,检测每个时间点动脉血中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人上皮中性粒细胞活化肽(ENA-78)、生长相关性癌基因(GRO-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HC实验组ALI患者较对照组PaO2、PaO2/FiO2明显改善。趋化因子浓度-时间曲线图中,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IL-8、ENA-78、GRO-α在12h内都随时间而升高,实验组自12h开始下降,并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48h明显低于对照组。PHC使实验组患者血浆IL-8、ENA-78、GRO-α下降更明显,并且在2d内入组者下降幅度更大。PHC在24、48h对ISS≥25患者的IL-8下降作用大于对照组。结论PHC对ALI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作用机制可能和PHC降低ELR+趋化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22例,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62例,阿托品组60例,分别给予盐酸戊乙奎醚及氯解磷定、阿托品及氯解磷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愈率。结果:盐酸戊乙奎醚组治愈率96.8%,阿托品组治愈率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盐酸戊乙奎醚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治愈时间优于阿托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托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作用持续时间长,服药频次少。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安全、有效,疗效优于阿托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12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式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予以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予以盐酸戊乙奎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氧合指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介质水平、肺损伤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结果:治疗后,干预组超敏C反应蛋白、肺损伤评分、降钙素原、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白介素-6、白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给予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可提升氧代谢能力,降低肺部炎症水平,进而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20例(A组)和对照组20例(B组)。A组于体外循环前10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3m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结果:组内比较B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于体外循环后3h高于麻醉诱导前(P<0.01),而A组体外循环30min、主动脉开放后l0min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其余时点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B组白细胞介素-6于体外循环后24h高于A组(P<0.05),白细胞介素-10浓度明显低于A组。2组间比较,B组坏死因子-α浓度于体外循环30min,24h各时点均高于A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部分抑制体外循环导致的炎性反应,对体外循环术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志高 《临床医学》2009,29(4):56-58
目的观察新型抗胆碱药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效果。方法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试验组)和阿托品组(对照组),两组其他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盐酸戊乙奎醚对不同中毒程度患者毒蕈碱样症状的控制疗效确凿,与阿托品组比较,其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全血胆碱酯酶(ChE)活性变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用药次数、用药总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在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以取代阿托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基戊乙奎醚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干预调节及对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通过建立油酸诱导的大鼠ARDS模型,分别使用山莨菪碱、甲基戊乙奎醚等药物干预,测定各组各时段肺干湿质量比,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IL-1、TNF-α、TGF-β1水平,并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甲基戊乙奎醚组大鼠肺组织匀浆及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改变与模型未干预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电镜观察结果亦显示,甲基戊乙奎醚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山莨菪碱,以24 h组改变明显.结论 甲基戊乙奎醚/654-2均可通过抑制损伤性细胞因子IL-1、TNF-α的释放,上调保护性细胞因子TGF-β1水平,减轻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改善肺循环及组织缺氧,而减轻油酸诱导的ARDS大鼠肺损伤作用;但甲基戊乙奎醚总体上优于654-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围手术期胃动素(GAS)、胃泌素(MTL)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全麻患者60 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 例.A 组为阿托品组,B 组为生理盐水组,C 组为盐酸戊乙奎醚组.分别于术中、术后不同时点抽取静脉血4 ml,置于塑料管中,分离血清和血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MTL、血清GAS.观察循环系统的变化指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终A 组、B 组与C 组比较,MTL、GAS 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盐酸戊乙奎醚组术后24 h 内未见恶心、呕吐发生Ⅳ级的病例.阿托品组发生恶心、呕吐Ⅳ级的患者4 例.生理盐水组发生严重恶心、呕吐Ⅳ级的患者5 例.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和阿托品两种抗胆碱能药,均可使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围手术期MTL、GAS 的释放量减少,盐酸戊乙奎醚能将这种作用维持到术后24 h.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对创伤后急性肺损伤(ALI)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将60例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600 kU/d、丹参注射液30 mL/d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治疗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ARDS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创伤后急性肺损伤预后,缩短治疗时间,具有积极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通气功能、尿量及肺损伤评分的影响.方法 3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 rhBNP治疗组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为主的ICU综合治疗基础上持续 24 h静脉注射rhBNP 0.01 μg·kg~(-1)·h~(-1);对照组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为主的综合IC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合指数(PaO_2/FiO_2)、尿量、心率、中心静脉压(CVP)及肺损伤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变化.结果 rhBNP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率、CVP无明显变化,PaO_2/FiO_2、尿量明显增加(P<0.05),肺损伤评分、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尿量并无增加,PaO_2/FiO_2、肺损伤评分降低(P<0.05),两组尿量、PaO_2/FiO_2、肺损伤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注射rhBNP能显著改善机械通气ARDS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并有显著利尿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急性肺损伤(ALI)的疗效。方法将高浓度氧气溶解在常规输液用液体内制备成高氧液,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输氧。33例ALI患者入选,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2h后仍缺氧者即给予静脉输氧,于静脉输氧1、3h后进行血气分析,并与治疗前比较;对低氧血症仍未纠正并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给予机械通气并继续静脉输氧治疗。结果在静脉输注高氧液1h和3h后,有25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明显(P〈0.01),氧合指数改善明显(P〈0.01);对8例进展为ARDS者,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并继续静脉输氧,其中5例低氧血症纠正并最终脱机。结论静脉输氧对AL1患者的低氧血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防止AL1进展为ARDS。  相似文献   

14.
大黄对家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大黄对家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12只雄性新西兰兔待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1mmHg=0.133kPa)时,将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大黄组胃内注入大黄20g/kg。观察基础值,ALI时以及ALI后1、2、3、4、5和6h各时间点两组胃肠黏膜内pH值(pHi)、PaO2/FiO2、肺动态顺应性(Cdyn),测定ALI的生物学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的含量。实验结束后,开胸取肺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pHi在ALI后4、5和6h均较基础值时降低(P均<0.05),在ALI后5h和6h较ALI时降低(P均<0.05);大黄组pHi在ALI后4h和5h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升高(P均<0.05),而在6h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P<0.01)。两组PaO2/FiO2在ALI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两组PaO2/FiO2在ALI后5h和6h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两组Cdyn在ALI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大黄组下降幅度较小,且两组Cdyn在ALI后5h和6h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两组SOD活性大黄组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大黄组BALF中蛋白含量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肺组织切片显示大黄组肺组织损伤明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轻。结论:胃内注入大黄对兔内毒素性ALI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4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乌司他丁8 kU/kg组(U1组)及乌司他丁12 kU/kg组(U2组),3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术前(T1)及停止CPB 1 h(T2)、4 h(T3)、24 h(T4)取静脉血,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的浓度;同时测定动脉血气,对比观察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呼吸指数(RI).结果 ①3组患者T1时血浆TNF-α、IL-6和IL-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2~4时则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U1、U2组T2~4时血浆TNF-α、IL-6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且U2组变化较U1组明显(P<0.05或P<0.01).②3组患者T1时PaO_2/FiO_2、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2~4时则出现PaO_2/FiO_2减少、RI值增大(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U1、U2组T2~4时PaO_2/FiO_2增大、RI值减小,且U2组变化较U1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在CPB过程中,乌司他丁能明显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的产生,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减轻肺损伤,改善CPB术后肺功能,并呈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氧合指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急性肺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吸入氧浓度(FiO2)和呼气末气道正压(PEEP)对氧合指数(OI)以及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的影响。方法监测FiO2=100%、PEEP=0时满足ARDS诊断标准模型犬(10只)和患者(10例)在不同FiO2(PEEP=0,FiO2=100%、FiO2=60%、FiO2=21%或FiO2=30%)和PEEP水平(FiO2=100%,PEEP=0·5cmH2O、PEEP=10cmH2O)时OI的变化。结果OI随着FiO2的降低或PEEP的增高而增大,其中FiO2由60%降至21%(患者为30%)或PEEP由5cmH2O升至10cmH2O时OI的变化最显著(P<0·05);同时随着OI的增大,满足ARDS诊断标准的例数逐渐减少,而符合ALI诊断标准的例数增多,甚至出现OI>300mmHg不再符合ARDS或ALI诊断的现象。结论FiO2和PEEP对OI影响显著,从而直接影响ALI、ARDS的诊断结果。因此ALI、ARDS诊断时应严格限定FiO2和PEEP。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8天病死率的COX模型。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的方法,收集自2003年至2005年的452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 regression模型对其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ARDS的病因中,脓毒症占41%,大手术后和严重创伤占36.3%,重症胰腺炎占8.8%,其他因素(包括中毒、酒后误吸、烧伤、中枢性疾病等)占13.9%。其28天的病死率仍然较高,为62.2%(包括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者)。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年龄、APACHEII评分、PaCO_2、FiO_2、A-aDO_2偏高,而氧合指数、PaO_2、pH值偏低。结论ARDS患者的28天病死率与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年龄、应用呼吸机天数、GLASGOW评分、休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s)在高氧致急性肺损伤(AL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气对照组和高氧暴露24、48、72 h组,每组8只.分别于相应时间点活杀8只大鼠,取肺组织标本,测定肺湿/干重(W/D)比值并行肺组织病理评分,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肺组织TLR2和TLR4的mRNA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肺组织TLR2和TLR4的蛋白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肺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各高氧暴露组肺W/D比值均较空气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高氧暴露48 h、72 h肺组织病理评分[(2.69±0.53)分,(3.94±0.62)分]均明显高于空气对照组[(0.41±0.38)分,P均<0.01].RT-PCR结果显示,高氧暴露组肺组织TLR2和TLR4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空气对照组(0.67±0.15和0.63±0.19),并均于24 h达高峰(1.82±0.33,1.35±0.26,P均<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高氧暴露组TLR2和TLR4蛋白表达均较空气对照组[(7.20±0.51)%和(14.26±0.19)%]明显增高,分别于48 h、72 h达峰值[(28.12±0.24)%,(81.35±0.82)%,P均<0.05].ELISA结果显示,高氧暴露组肺组织匀浆IL-6含量较空气对照组[(639.38±95.24)pg/L]明显增高,于72 h达高峰[(1 300.58±442.24)pg/L,P<0.05].结论 在高氧引起的ALI中,TLR2和TLR4在肺组织炎症启动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急性肺损伤(ALI)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和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变化规律.方法 110只SD幼鼠(雄性53只,雌性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LI组(每组分6个亚组).ALI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3,4 mg/ks),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于注射后6,12,24,36,48,72 h每组处死8只幼鼠并取材.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AEC-Ⅱ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半定量RT-PCR法测量各组肺组织SP-A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测量肺组织SP-A含量.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 注射LPS 24 h后,AEC-Ⅱ表面微绒毛消失.24 h和48 h时AEC-Ⅱ中板层小体(LB)出现暂时性数馈增加.48 h时LB呈特征性"指环状"绕核排列和巨大的空泡样LB.72 h时LB数目显著减少,可见破碎和残余的LB.SP-A从24 h至48 h表达显著增强(P<0.01),于36 h达最高值(6.94±0.80,P<0.01),72 h 下降至最低点(3.87 ±0.50,P<0.01).结论 ALI时AEC-Ⅱ形态变化与肺组织SP-A含量变化是时间依赖性的.AEC-Ⅱ损伤早期伴有肺组织SP-A的代偿性增加.AEC-Ⅱ损伤加重时LB出现特征性变化,可能与SP-A的代偿有关.ALI晚期,AEC-Ⅱ的严重损伤与SP-A的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认识 ,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4 5例围ARDS的临床资料 ,患者至少符合PaO2 <6 0mmHg或氧合指数PaO2 /FiO2 <30 0mmHg。结果  4 5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围ARDS临床特点 :发病急骤、潜伏期 3~ 14d ,进行性呼吸困难 ,死亡 10例 ,抢救成功率为 77.78% ,死亡率 2 2 .2 2 %。结论 熟悉ARDS的临床特点 ,严密监测其临床体征 ,早期预防 ,是救治AR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