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的CT检查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了经CT检查的57例胃恶性肿瘤和10例正常胃的CT表现。结果正常胃在充分扩张后各部分胃壁厚度均在5mm以内,纤细、清晰、平滑。胃恶性肿瘤表现为胃壁增厚超过10mm(如局限性增厚,即便小于10mm亦应视为异常)和肿块征象,表面凹凸不平,周围器官浸润和淋巴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结论CT检查可提高胃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避免手术的盲目性,应作为胃恶性肿瘤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的常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胃镜活检和病理证实的胃恶性肿瘤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8-71岁.均做CT平扫,2例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及发病部位,13例胃腺癌中,胃底贲门癌2例,胃体癌4例,胃窦癌7例;2例胃肉瘤中胃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依病变形态及CT表现胃恶性肿瘤分为肿块型、胃壁增厚型、和溃疡型.(1)肿块型:4例表现为胃腔内局部不规则充盈缺损、胃轮廓不规则变形、胃腔狭窄,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向腔外突出,增强扫描病灶有强化,为等高密度影.(2)胃壁增厚型:9例,表现为病变局部胃壁规则或小规则增厚,其内缘凹凸不平,厚度为1.0cm-4.0cm.(3)溃疡型:2例在胃壁增厚或肿块基础上出现溃疡,形成龛影内有造影剂进入,周围为增厚的胃壁或肿块.(4)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表现:5例表现为胃周脂肪层消失,肿瘤与邻近器官分界不清,邻近器官有浸润;淋巴结转移有6例,表现为胃周、肝胃韧带及腹膜后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5例有邻近脏器转移,1例为胃平滑肌肉瘤肝转移,4例为胃癌肝转移或肠系膜及大、小网膜转移.结论CT不仅能显示胃恶性肿瘤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而且能清楚显示胃周间隙以及邻近器官的改变,确定有无浸润或转移,因而对胃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在鉴别诊断胃淋巴瘤和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全部于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证实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多在胃体和胃窦部位,胃壁呈明显的不均匀增厚,厚度均超过8mm,胃壁侵犯范围均超过胃全周的60%。增强扫描,17例患者病变可见中度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周围肌肉组织相近),占77.27%;17例患者可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占72.73%;12例患者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占54.55%。结论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胃淋巴瘤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对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17例经胃镜活检和手术证实为原发性胃淋巴瘤。17例CT检查中,3例扫描前10min口服3%泛影葡胺1 000ml,14例口服等渗甘露醇800~1 000ml。平扫后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70s。分析CT表现。结果17例PGML中,病变位于多位于胃窦(15例,占88.2%)和胃体(14例,占82.3%),且多同时累及胃窦和胃体(12例,占70.6%)。CT表现为胃壁增厚17例,伴有肿块4例,形成直径2.5cm以上大溃疡4例。17例胃壁均增厚为0.6~4cm,14例(82.3%)增厚胃壁增强幅度为14HU~25HU的轻、中度强化。增厚胃壁强化均匀15例,见小片状坏死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且三期扫描形态可变7例,以胃壁增厚为主的浸润型14例(82.3%),肿块型3例,溃疡型4例。肝脏均未见转移性病灶。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位于胃窦和胃体,CT主要表现为浸润型,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可伴有大溃疡形成,在CT三期扫描中胃的形态可变。  相似文献   

5.
陈佳妮  白人驹  赵新 《天津医药》2012,40(8):846-847,868
目的: 分析并总结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复习26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重点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增强表现、周围脂肪界面及局部淋巴结等,并总结其CT表现特征。结果:26例中,胃窦病变18例,胃体8例,胃底7例,其中9例累及两个及以上部位。13例胃壁呈节段性增厚,8例弥漫增厚,增厚范围8-40mm ;5例表现为局部肿块。21例增强扫描中17例强化不均,其中12例可见连续的黏膜线,呈现“分层”现象,5例较大病变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4例均匀强化。23例胃周淋巴结增大,其中22例累及胃周两区及以上淋巴结。21例胃浆膜面规整,仅5例浆膜面模糊并胃周脂肪密度增高。22例胃壁柔软,胃腔无确切狭窄,2例胃壁僵硬,胃潴留及胃幽门不全梗阻各1例。结论: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其中,累及多部位、弥漫性或节段性胃壁显著增厚、增强扫描黏膜线连续、多区胃周淋巴结受累、局部浆膜面规整、胃周脂肪间隙清晰、胃壁有一定扩张度和柔软度等征象出现时高度提示胃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6.
刘宣虹 《江西医药》2012,47(2):168-169
目的探讨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7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胸部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地观察各型的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瘤按侵犯部位可分为4型:肺门纵隔型(27例)、肺型(15例)、胸膜心包型(7例)、混合型(8例)。其侵犯纵隔和肺门主要表现为不对称性肿大的淋巴结并大多融合成块。侵犯肺组织主要表现为:肺部肿块影、结节空洞影、渗出实变影。侵犯胸膜或心包的主要表现是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较少有明显的胸膜增厚或心包增厚。结论胸部淋巴瘤具有较明显的CT特点,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胆囊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CT、MRI影像学资料,其中28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分析原发病灶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与大体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腔内结节和(或)胆囊区肿块为胆囊癌的直接征象,其中厚壁型11例,腔内型10例,肿块型9例;增强检查后,增厚的胆囊壁、结节和(或)肿块明显持续强化。其他表现包括合并胆囊结石23例,肝内外胆管扩张13例,肝脏直接受侵11例,累及胃和十二指肠者分别为3例和5例,淋巴结转移16例,肝脏转移3例。上述征象MRI均能显示,4例肿大淋巴结于CT上难以判断,3例等密度胆囊结石于CT上未检出。结论:CT及MRI能清楚地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灶,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胆囊癌浸润程度及扩散范围,且MRI对胆囊结石、区域淋巴结转移等间接征象的显示要优于C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胃癌术后复发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收集47例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47例中CT诊断术后复发34例,其中残胃及吻合口管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肿块15例,经病理证实局部复发的有10例,5例未见复发;腹腔淋巴结转移19例,腹壁转移5例,盆腔种植4例,肝脏转移4例,肺转移2例,卵巢转移2例。结论 CT是一项较全面,较准确的检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检查手段,尤其在TNM分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对于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的诊断则高于病理诊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8例患者胃淋巴瘤CT表现为弥漫性或结节状胃壁增厚,呈波浪状或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胃壁外周脂肪间隙存在,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强化均匀,其中2例出现局部坏死改变。1例出现胃窦梗阻,2例见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CT对胃淋巴瘤的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淋巴瘤病理特点及多排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0~75岁,分析CT图像上病变部位、形态及强化特点。结果 11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9例为弥漫大B淋巴瘤,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1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CT均表现为胃壁较广泛增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无明显钙化及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黏膜破坏较轻,病变多发生于胃体、胃窦部,伴胃腔扩张4例,3例伴有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胃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全面反映胃壁受累范围及病灶与邻近组织关系、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CT扫描判断食管癌病灶外侵及转移。资料:经临床检查或X线造影、食管镜检查诊断食管肿瘤,经CT检查最终手术证实者69例;由CT扫描首先发现并手术证实者6例。CT表现:管壁增厚及突出腔内外的软组织肿块和梗阻以上管腔扩张,纵隔淋巴结肿大。分析:本组75例,CT明确诊断74例,正确率达98.67%。本文结果提示:CT测量肿瘤大小同病理标本基本相符;CT检查发现食管肿物同纵隔组织间脂肪层消失并粘连则可疑有侵犯邻近组织,食管肿物部分覆盖纵隔组织并使后者边缘消失则可确诊食管癌肿物外侵;在发现膈上食管旁淋巴结方面CT比较有效,但不能单一地以淋巴结大小区分有否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胃部淋巴瘤的X线双重造影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临床和X线双重造影检查资料.结果 1例胃部淋巴瘤均为原发性.病变X线双重造影表现为息肉型7例,溃疡型2例,浸润型2例.结论 胃部淋巴瘤的X线双重造影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但有时与胃癌鉴别困难,尚需与其他检查结合以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韦伟  卢建文  金中高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3):372-373,433
目的探讨CT对眼眶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15例中包括原发性眼眶淋巴瘤7例,继发性8例;14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病变位于肌锥内外呈弥漫生长8例,包绕眼球呈铸型改变,与周围眼外肌、眼环分界不清,但眼环完整无局限性增厚;位于眼眶内侧泪囊区3例,病变向前蔓延明显,前部皮下软组织增厚;位于肌锥外泪腺区呈结节状肿块3例,泪腺窝无明显扩大;位于结膜廷眼睑蔓延1例,眼睑增厚,密度增高。眼眶内脂肪间隙均清晰。发现颈部或咽部淋巴结肿大4例。增强后病灶呈轻、中等度均匀强化,无明显坏死囊变。结论原发性淋巴瘤与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相仿,CT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莫永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87-1788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食管癌的诊断与价值。方法:45例用CT检查对食管癌进行分析。结果:CT主要表现为病变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气管支气管侵犯4例,主动脉受侵4例,心包侵犯1例,主肺动脉窗淋巴结5例,肺转移3例,胸膜腔转移2例,肝转移1例。结论:CT检查是食管癌治疗前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杨子兵 《北方药学》2013,(2):110-111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的CT图像资料。结果:CT表现为肠腔扩张的为10例;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的为2例;表现为"夹心面包征"的为3例。结论:小肠淋巴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小肠淋巴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首发表现为腹部症状的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且均行CT平扫者3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37例中,胃肠道淋巴瘤20例,18例表现为胃肠道壁增厚或肿块,其中5例伴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肿大.脾淋巴瘤3例,2例伴有腹主动脉周围、小网膜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脏淋巴瘤2例,胆囊淋巴瘤1例.单纯累及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11例,主要累及到肠系膜、胰周、小网膜、腹主动脉周围等部位,多数肿大淋巴结呈实性,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术前误诊共9例.结论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具有重要意义,以指导临床确立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胃肠道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方法对3例经临床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的儿童胃肠道肿瘤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胃内结节影;腹腔多发巨大、不规则肿块;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融合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CT检查有助于儿童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以及明确病灶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胃癌及胃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临床胃淋巴瘤及胃癌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49例进展期胃癌及49例胃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为胃癌组及胃淋巴瘤组,回顾性分析二组患者的CT资料,比较二组患者的CT表现。结果胃癌患者CT下见胃黏膜溃疡者为49例(100%),胃淋巴瘤见胃黏膜溃疡者为2例(4.08%),胃癌近胃腔表面见“白线”征者为41例(83.67%),胃淋巴瘤患者见“白线”征者为0例,胃壁侵犯范围>75%的胃癌患者0例,胃壁侵犯范围>75%的胃淋巴瘤患42例(85.71%),胃壁侵犯范围<50%的胃癌患者49例(100%),胃壁侵犯范围<50%的胃癌患者6例(12.24%);2个区或以上的胃周淋巴结肿大的胃癌患者0例,2个区或以上的胃周淋巴结肿大的胃淋巴瘤患者22例(44.90%);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胃癌患者0例,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胃淋巴瘤患者18例(36.73%);二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胃壁厚度为8-35mm,平均厚度为16.9mm,胃淋巴瘤患者的胃壁厚度为7-52 mm,平均厚度为18.2mm,二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与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中的胃黏膜溃疡,胃黏膜“白线”征,胃壁侵犯范围,肾门下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及2个区胃周肿大淋巴结分布有明显差异,可作为胃癌及胃淋巴瘤CT鉴别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及内镜、内镜医师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作用,探讨其术前诊断方法 ,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治疗并病理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胃淋巴瘤资料,评估内镜活检及胃肠钡餐、内镜医师经验对该病诊断的作用。结果 24例患者中,胃肠钡餐术前诊断率为29.2%(7/24)。本院对其中22名患者实施胃镜检查29例次,活检病理诊断淋巴瘤15例,胃镜活检诊断率为51.7%(15/29),分别由4名医师检出,各检出7例、5例、2例、1例。24例术前CT检查,考虑胃癌13例,胃溃疡8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结论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是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术前诊断途径;内镜医师的经验及活检技巧对胃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有显著影响。CT扫描能明确有无纵隔及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肠道淋巴瘤的影像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肠道淋巴瘤病例,对病例的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影像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轻度至中度强化,21例肠腔扩张呈"动脉瘤样",9例表现为病变区域肠腔狭窄,3例表现为夹心面包征。结论肠道淋巴瘤的CT检查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