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赵真豪  吴节 《四川中医》2007,25(10):113-114
目的:观察“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并与常规针刺法62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77.59%,愈显率41.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愈显率32.2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方面与常规针刺法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醒脑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增高58例,并与常规针刺法62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总有效率为77.59%,愈显率41.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4%,愈显率32.2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痉"针法在改善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方面与常规针刺法比较,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运用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8例颈肩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穴运用温通针法,对照组穴均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6.7%,对照组为6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左病右治调心通督针刺疗法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左病右治调心通督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1.3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病右治调心通督针法治疗耳鸣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督脉结合口服氟西汀组(治疗组)和口服氟西汀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8周,进行HAMD抑郁量表分值评定。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督脉穴,对照组针刺常规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0.0%,对照组愈显率为33.3%,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督调筋针刺法治疗上睑下垂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通督调筋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上睑下垂患者随机分入通督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29例。通督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筋针刺法治疗,取百会、风池、后溪、印堂等穴;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攒竹、阳白、丝竹空等穴,均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通督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治愈率分别为41.4%和24.1%,有效率分别为82.8%和48.2%,通督针刺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睑裂均增宽,上睑缘遮盖角膜程度均减轻,但以通督针刺组为优,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督调筋针刺法治疗上睑下垂有肯定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滞针提拉针法治疗Ⅰ型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Ⅰ型胃下垂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中脘穴行滞针提拉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为88.0%,对照组愈显率为40.0%,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滞针提拉针法治疗Ⅰ型胃下垂能够有效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9.
温通针法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杰  方晓丽 《中国针灸》2008,28(5):353-355
目的:比较以风池穴为主运用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突发性耳呜耳聋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32例)、常规针刺组(30例)。温通针法组采用风池穴运用温通针法并配合耳局部、远端取穴,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常规针刺组在风池穴及耳局部、远端所取的穴位均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温通针法组的愈显率为90.6%,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6.9%和3.4%;常规针刺组的愈显率为60.0%,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0.09/6和22.2%。经统计学处理,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且愈后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从督脉辨证论治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针刺肾俞、命门、大椎、百会、印上等穴,采用捻转补泻法,治疗面瘫87例为治疗组,并随机设普通针刺治疗66例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照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90.8%,对照组治愈率为63.7%,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督脉论治为主治疗面瘫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115例病程在2天~30天的早、中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63例和电针组(对照组)52例。后期70例周围性面瘫病程在30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39例,电针组(对照组)31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各组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各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早、中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88.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后期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67.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论早、中期还是后期更利于面瘫的恢复,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3.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5例取风池和C3~C7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组加大椎、百会等督脉穴电针并配合推拿。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2%、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率36%、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联合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78例贝尔面瘫病者被随机分成针刺联合联合雷火灸治疗组(n=39)和单纯针刺治疗组(对照组n=39)。采用面神经功能指数(Facial Nerve Functional Index,FNFI)作为评判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第15d,治疗组中有21例(53.8%)痊愈,对照组为11例(28.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第21d,治疗组36例(92.3%)和对照组22例(64.1%)痊愈(P〉0.05)。结论:针刺联合联合雷火灸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疗程比单纯针刺治疗有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5.
滞针疗法治疗面瘫急性期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军  陈炜 《西部中医药》2010,23(5):34-35
目的:观察滞针疗法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患者发病7天之内给予局部针灸治疗;对照组50例口服西药至急性期后开始局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6%,对照组治愈率为38%,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瘫急性期局部针灸治疗可以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6.
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配合面肌功能训练辅助超短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面肌功能训练、超短波治疗,对照组采用面肌功能训练、超短波治疗。康复评估标准采用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标准。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为主配合面肌功能训练辅助超短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针刺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刺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为腧穴主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方案选择患者。针刺人中穴(治疗组120例)、针刺委中穴(对照组120例),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两组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明显,取穴人中疗效优于委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窍利咽组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7例确诊为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9例,对照组88例,均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窍利咽组穴、辨证取穴及咽后壁点刺疗法,对照组给予项针加咽后壁点刺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给予洼田饮水试验、大西幸子语功能状态分级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大西幸子语功能状态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窍利咽组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假性球麻痹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加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加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疗效与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6.0%,对照组为8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患者所需平均疗程为1.8个,对照组为2.1个,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加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且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五泉穴治疗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泉穴(极泉、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五泉穴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