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46例老年与139例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典型,腹痛少,出血率高、溃疡面积大,伴随疾病多的特点。此外,老年组幽门螺杆菌(HP)检测率为77.8%,高于中青年组的56%,因此对老年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除加强胃粘膜保护及制酸剂治疗外,抗HP治疗及加强对伴随疾病的治疗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16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8例消化性溃疡病人的临床资料,从胃镜检查、碳14(一种检测HP的呼气试验)测试、病理组织活检及治疗后随访3年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P阳性率为82.8%,其中胃溃疡最高,为88.9%,其次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合性溃疡、幽门前区溃疡,检出率分别为85.3%、60%、57.1%,经统计学处理P<0.01,提示HP感染与溃疡部位有相关性。随访发现溃疡病伴有HP感染的复发率较高,达30%,而单纯的消化性溃疡、无HP感染的3年复发率为5%左右。结论: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HP感染情况.其中102例患者确诊为HP感染,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根除HP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52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根除HP治疗,50例对照组患者未接受根除H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1年后HP感染复发率及溃疡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和78.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观察组溃疡复发率为13.5%,显著低于对照组26.0%(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P感染复发率(9.6%)显著低于对照组(22.0%)(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根除HP治疗可显著减少溃疡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0%-100%有HP感染,而胃溃疡有50%。70%有HP感染,根除HP后可以使溃疡愈合,并使溃疡的复发率明显降低。作者应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及羟氨苄青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对溃疡的愈合率、HP根除率、症状的缓解程度及副作用等进行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有HP感染,约94%的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和约84%的胃溃疡患者胃窦黏膜活检出旧感染。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与阿莫西林合用已被国内消化学界推荐为根除HP的主要方案。现对本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82例HP阳性患者根除HP的3种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与胃镜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行胃镜诊断的238例小儿消化性溃疡患儿临床资料、内镜下病理特征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238例消化性溃疡儿童中十二指肠溃疡140例(58.82%),胃溃疡68例(28.57%),复合性溃疡30例(12.60%)。十二指肠溃疡部位主要在球前壁及大弯部位,胃溃疡部位主要在胃角及胃窦部位,复合性溃疡主要在球前壁及胃窦部分。男性患儿消化性溃疡比例与女性患儿消化性溃疡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3岁组、4-6岁组、6-12岁组相比,12-14组儿童消化性溃疡发生比例显著升高(P0.05)。238例小儿消化性溃疡患儿中HP(+)率为77.73%(185/238),HP(-)率为22.27%(53/238)。与HP(-)组相比,HP(+)组胃黏膜炎症活动性、胃黏膜萎缩、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与HP(-)组相比,HP(+)溃疡直径2.0cm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儿童消化性溃疡主要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主要集中在12-14岁儿童患儿中,与性别无关,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对于HP(+)儿童应予HP根治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18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出血与否分为两组,出血组85例,无出血组97例。分析HP阴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HP阴性率为41.2%,无出血组HP阴性率为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阴性消化性溃疡更易并发消化道出血,与患者年龄、性别、饮酒史、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密切相关,应重视HP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病与护理。方法:随机将128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三联药物短程治疗,配合高纤维素饮食及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洛赛克治疗配合传统饮食疗法。结果: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93.7%,HP根除率为89.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和28.1%。结论:三联药物配合高纤维素饮食疗法及整体护理可提高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含雷贝拉唑的10d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疗程7d;试验组前5d给予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后5d给予雷贝拉唑+替硝唑+克拉霉素,然后进行抗溃疡治疗。观察2组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HP根除率为72.5%,试验组9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溃疡愈合率92.5%,试验组为9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雷贝拉唑的10d序贯疗法对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特点。方法:对34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青年消化性溃疡21例进行对比。结果:34例老年消化性溃疡中,以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22例(64.7名),胃溃疡11例(32.4名),高于青年组的2例(9.5%)(P〈0.01),高位溃疡和巨大溃疡发生率高,并发症24例(70.6%),伴随其他疾病者22例(64.7%),高于青年组的3例(14.3%)(P〈0.09)。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在临床表现、病发部位及并发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复合性溃疡主要临床表现,溃疡好发部位和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分析研究102例老年人复合性溃疡与对照组的临床表现,溃疡好发部位,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复合性溃疡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多的特点,滥用NSAIDS或/和H—pylori感染是其发病主要原因,其高位胃溃疡、球后溃疡较对照组高。结论:对老年人有不典型溃疡症状应尽早做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时要注意少见部位的观察,减少漏诊。祛除内因、合理用药。选用高效PPI三联或四联抗HP治疗是提高老年人复合性溃疡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该文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与IL-6、IL-8细胞因子的活性及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胃镜下,在溃疡周边取胃粘膜组织进行HP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和制备胃粘膜培养液、并用ELISA夹心法检测IL-6、IL-8活性。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占88%,无感染的溃疡患者占12.5,HP感染占38%;HP感染肝粘膜IL-6、IL-8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HP阴性组;HP根除后胃粘膜IL-6、IL-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胃泌素-17(gastrin-17,GS-1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相似文献   

14.
45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建生  李继强 《新医学》1999,30(11):634-636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探讨小剂量普萘洛尔对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口服普萘洛尔加西味替丁;对照1组(B组)22例,口服维生素B6加西咪替丁。另外选 单纯性沦生溃疡22例作为对照2组(C组),治疗方法与B组同。结果:肝硬化登工消化必怕发病中位年龄较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晚12年,溃疡部位以胃溃疡居多,合并出血率  相似文献   

15.
赵兰静  刘春兴  安仙园 《检验医学》2014,(11):1124-1127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抗幽门螺杆菌(Hp)IgG抗体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上海华东疗养院体检时发现的消化性溃疡115例作为溃疡组,其中胃溃疡65例,十二指肠溃疡50例。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共90名,其中男女比例及年龄均与溃疡组匹配。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PGⅠ、PGⅡ,并计算两者比值(PGⅠ/PGⅡ,PGR),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受检者血清进行抗Hp IgG抗体检测。结果溃疡组中,PGⅠ和PGⅡ水平分别为(180.14±20.56)和(24.98±10.14)ng/m L,PGR为7.87±1.29,PGⅠ、PGⅡ及PG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溃疡组和对照组抗Hp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7.4%和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的PGⅠ与PGⅡ分别为(165.35±22.14)及(20.75±11.26)ng/m L,PGR为7.64±2.03,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异常血清PG和抗Hp IgG抗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消化性溃疡早期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疾病中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对患者血氨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全自动生化仪及尿素酶依赖性试验对 7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血氨浓度及HP感染情况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HP阳性组入院时的血氨浓度明显高于HP阴性组和HP阳性组根除治疗后的血氨浓度 (P <0 .0 1) ;HP阴性组 2次血氨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HP阳性组中HP根除治疗结束时有 4例患者血氨浓度由入院时的正常范围转为增高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3例合并肝硬化患者 ,经护肝与降血氨等治疗 ,血氨未下降 ;后经胃镜检查证实分别合并胃溃疡 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例 ,检查HP均呈阳性 ,经应用PPI三联根除治疗 ,疗程 1周 ,其血氨均下降至正常。结论 HP感染能导致血氨浓度增高 ,可能为肝性脑病的诱因之一。肝硬化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病 ,若同时有HP感染 ,在HP根除治疗前 ,如静脉持续应用PPI等强效制酸剂 ,可较长时间引起胃内 pH值 >6 ,从而使胃内氨向血中弥散 ,有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的可能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成人与少儿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与根除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根除治疗提供有利依据。方法通过13 C-呼气试验调查856例成人与920例少儿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与根除情况,针对生活中常见的饮食生活习惯自制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成人组60.75%,少儿组41.74%,成人明显高于少儿( P<0.01)。两组中HP阳性患者均在未独立餐具用餐、洗漱用具不分开、同住人员有HP感染或胃病史三方面及成人在吸烟、饮酒、辛辣饮食三方面,少儿在喜甜食、喜生冷饮食两方面高于阴性组(均P<0.05)。在严格遵医服药的HP阳性患者中,成人组在未独立餐具用餐、吸烟、饮酒、辛辣饮食四方面不良生活方式率明显高于少儿组(均 P<0.01)。 HP 根除率:成人组69.84%,少儿组86.20%,成人明显低于少儿(P<0.01)。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成人明显高于少儿。常见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辛辣生冷饮食、甜食、洗漱用具不分开、共用餐具、同住人员有HP感染或胃病史)能明显增加HP感染风险,影响根除效果,HP根除治疗少儿期比成人效果好,根除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血清学抗体水平与胃镜下胃溃疡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该院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溃疡的患者228例,其中良性胃溃疡180例,恶性胃溃疡48例,入组对象均行14 C-尿素呼气试验,应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尿素酶A(UreA)、尿素酶B(UreB)、空泡毒素A(VacA)及鞭毛蛋白抗体水平,分析Hp感染相关血清学抗体水平与胃镜下胃溃疡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恶性胃溃疡组Hp阳性率及Ⅰ型Hp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胃溃疡组(P0.05)。与良性胃溃疡组比较,恶性胃溃疡组血清CagA、UreA、UreB、VacA及鞭毛蛋白抗体阳性率均显著升高(P0.05)。CagA在胃溃疡面积2.0cm2、重度黏膜炎性反应、重度炎性反应活动性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P0.05),UreA、UreB、VacA及鞭毛蛋白抗体在胃溃疡面积2.0cm2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胃溃疡面积≤2.0cm~2患者(P0.05)。结论胃溃疡的发生及病情进展与Hp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有关,通过测定Hp血清学抗体有助于对Hp阳性胃溃疡患者分型及临床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治前后胃粘膜中胃肠激素Gas、SS、SP及G、D、EC1细胞变化和其相关性。方法 :1997年 3月~ 1999年 12月对 10 2例HP感染的病人 ,HP根治前后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及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定量分析Gas、SS、SP含量和G、D、EC1细胞密度、灰度。结果 :HP阳性的三组病人经药物治疗根治后胃粘膜Gas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SS、SP含量较治疗前升高 (P<0 .0 1,P <0 .0 5 )。图像定量分析示HP根治前后胃粘膜G、D、EC1细胞密度显著降低 (P <0 .0 5 ) ,D、EC1细胞灰度增加 (P <0 .0 5 )。结论 :三组病人HP根除后胃粘膜Gas减少 ,G细胞灰度降低 ,SS、SP升高 ,D、EC1细胞灰度增加 ,细胞分泌颗粒变化与粘膜相应激素变化呈正相关。提示HP感染干扰了这些激素分泌释放的调控 ,可能是HP相关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之一。根除HP后SS、SP升高 ,Gas降低纠正HP感染所致的这些激素分泌释放紊乱 ,可能是HP根除后溃疡复发率降低的原因之一。在HP根除前SP ,EC1细胞灰度降低 ,根除后升高 ,提示SP抑制胃泌素分泌释放 ,而对生长抑素无抑制作用 ,具有胃粘膜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