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应用效果。方法:2011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临床急救模式进行急救;2012组患者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实施急救。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死亡情况、生活能力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2012组患者经急救护理后死亡率为8.00%、护患纠纷发生率为8.00%,均明显低于2011组患者经急救护理后死亡率为12.50%、护患纠纷发生率为21.88%;2012组患者经急救护理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2011组患者,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显著减少急救患者死亡率,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能力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分析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重症患者52例作为研究组,实施动态急救护理模式;选择56例脑卒中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急救模式.比较两组的呼救至院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呼救至院内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Barthe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可明显缩短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急救科是医院的最前线,是面对社会的窗口,急救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我科平均年急诊量约10万人次,因此,如何更好地为急诊病人服务,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满意的护理,就必须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急诊整体护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护理模式的要求。1.改变急诊区域的格局借鉴美国医院急救科的格局,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把急救科划分为三个区域,即:红区、黄区、绿区。1.1 红区是危重病人抢救区,内设各种抢救仪器设备,中心吸氧,各种抢救物品、药品,随时准备迎接和接收各种危重急症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外伤大出血休克等。1.2 黄区主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在脑卒中重症患者急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46例为观察组,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动态急救护理模式;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月就诊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46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急救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从呼救到院内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急救治疗护理后均升高(P<0.01),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1)。结论脑卒中重症患者的急救采用动态急救护理模式能够使院前急救流程更加规范化,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创伤已成为一大公害。针对创伤目前严峻的形势,我院自成立急诊创伤中心以来,共收治多发伤45例。创伤急救医学在快速地发展,但创伤急救护理尚无统一模式,而模式的合理性将对救治水平产生影响,现结合我院实施情况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8.
《吉林医学》2019,(9)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创伤护理中选择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7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分组方式为随机原则,采用一般护理的为对照组,采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的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确诊时间为(33.2±8.1)min、抢救室滞留时间为(10.5±3.8)min,对照组患者的疾病确诊时间为(62.5±8.9)min、抢救室滞留时间为(19.6±4.2)min,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创伤护理中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可明显缩短患者疾病的确诊时间,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急诊患者9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运用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与护理效果.结果 经护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5.8%,对照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需要急救的患者,采用整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救护理质量、满意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急救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搞好急救护理临床实践的带教工作,护生实习前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实习中严格执行,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效果差,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实习时间短,教与学脱节.要使护生了解和掌握较多的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意识和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护理技术,必须改进急救护理带教模式,有助于提高带教工作的质量,提高护生临床急救护理实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适合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方法选取2010级护理本科五年制学生46人为实验组,2009级本科学生41人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传统课内理论和实训,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16学时的社区实践教学,对照组未进行社区实践教学。结果实验组理论平均得分(89.76±3.67),实验平均得分(89.23±3.13)(P<0.05),均高于对照组理论平均得分(78.75±8.31),实验平均得分(80.95±6.41)(P<0.05);社区实践教学后实验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自豪感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社区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和实验成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和知识整合创新能力,职业自豪感增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急救护理技能的有效方法,培养高素质的急救护士,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质量。方法将急诊科护理人员系统地进行急救理论、技术操作以及模拟抢救演示训练,培训前后考核并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培训后的急救护士的急救理论、急救意识、技能以及模拟演示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1,其中危重患者抢救率从82.2%提高到96%,p〈0.05(u=2.036),提示加强培训将很大程度的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结论通过规范化培训的急救护士,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对病情观察有预见性,能迅速判断和积极处理。只有培养这种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才能提高急救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3.
庾蓉 《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学报》2007,(3):15-18
整体护理模式是目前我国积极推广的现代护理模式。本人结合工作实际,从认真履行医护人员神圣职责——救死扶伤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急诊护士应积极运用整体护理观念指导实践的论点,并从整体护理的涵义、急诊护士运用整体护理观念的重要性、怎样实施整体化护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以及可行性。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我院于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急诊科就诊的1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89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团队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N-Y--作的满意度、焦虑程度以及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急诊科病区内的服务态度满意度、各项护理质量以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团队管理模式,能够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进而可促进急诊护理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模式)在培养临床实习护生序贯性思维能力中的应用效果,为制定临床护理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及方法参考。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本科护生4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习期间试验组参加运用PBL模式的护理教学查房训练;对照组参加传统模式的护理教学查房训练,频次均为每2周一次。实验前后对两组护生均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进行调查,比较其中四个维度:求知欲、寻找真相、分析能力和系统化能力的得分差异。结果实验前,两组在以上四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试验组在以上四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PBL的护理教学查房模式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实习护生序贯性思维能力,激发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18.
礼仪教育是当代护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婴环节,利用礼仪教学课以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通过理论教授、示范、形体训练、情景训练等教学环节,将礼仪教育的精髓渗透到教学改革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专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临床专科护理培训的123位护士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61)和观察组(n=62).其中对照组护士进行心血管护理学、心理学常规教学、实习.观察组护士采用双心护理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中等护理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护理工作的要求。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是:(1)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2)重视心理护理和环境调节;(3)强调护息关系的和谐;(4)强调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和要求,近几年来,我们不断进行护理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