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相关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69例allo-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监测移植后全血CMV-DNA拷贝数,分析移植患儿CMV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269例患儿中,男167例、女102例,中位年龄65个月(33~115个月),其中165例发生CMV感染,感染率为61.3%,感染发生时间为移植后23 d(15~34 d),感染持续时间38 d(25~66 d)。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移植年龄65个月、移植后发生Ⅱ~Ⅳ级aGVHD是发生CM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亲缘全相合移植能降低CMV感染发生风险(P0.05)。发生Ⅱ~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及使用脐血移植与发生难治性CMV感染相关(P0.05)。难治性CMV感染组与非难治性CMV感染组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患儿年龄大、Ⅱ~Ⅳ级aGVHD能增加CMV感染的发生风险,亲缘全相合移植能降低CMV感染的发生风险。脐血移植后易发生难治性CMV感染;难治性CMV感染初次检测到CMV感染时间早,峰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标记的变化情况,探讨供受者allo-HSCT前不同HBV免疫状态与allo-HSCT后受者HBV免疫标记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allo-HSCT治疗的130例儿童血液病患儿移植前后HBV免疫标记物(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HBV-DNA等临床资料,移植后随访中位时间18(6 ~36)个月.结果 (1)allo-HSCT前:HBsAg阴性患儿126例,阳性4例;HBsAb阳性患儿92例;HBsAg阳性供者6例,余均为HBsAg阴性供者.(2)allo-HSCT后:16例移植前HBsAb阴性受者移植后转为HBsAb阳性:66例移植前HBsAb阳性受者接受HBsAb阳性供者移植后,47例仍为HBsAb阳性,18例为HBsAb阴性,1例发生HBV再激活;21例移植前HBsAb阳性受者接受HBsAb阴性供者移植后,13例转为HBsAb阴性.(3)移植前供者HBsAb阳性,输注CD34+细胞>7.24×106/kg、移植前受者HBsAb滴度高低对移植后受者HBsAb转为阴性有显著影响,P值分别为0.005、0.040和0.000.(4)2例移植前合并HBV感染患儿移植后发生HBV再激活,2例移植前无HBV感染患儿接受大三阳供者移植后继发HBV感染.结论 HBsAb阴性患儿接受HBsAb阳性供者allo-HSCT后,在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的同时,其体内可产生针对HBV的保护性抗体;移植后受者HBsAb随时间逐渐丢失,丢失的比例与移植前受者HBsAb滴度高低、输注CD34+细胞数高低、供者HBsAb阳性与否明显相关.因此,移植前对供受者进行针对HBV的免疫接种及移植后免疫重建后对受者再次免疫接种有利于预防移植后HBV激活及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3月于武汉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接受allo-HSCT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移植预处理开始前及移植后100天血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以及移植后1年的生存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47例allo-HSCT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85例、女62例,接受移植时中位年龄5.5岁(0.7个月~16岁)。其中101例(68.7%)患儿发生AKI,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4.0(-5.0~91.0)d。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肝窦间隙阻塞综合征(SOS)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pRIFLE诊断标准将发生AKI的101例患儿分为风险期组54例、肾损伤期组31例以及肾衰竭期组16例。不同分期之间患儿Cr以及C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衰竭期组Cr较高,Ccr较低。allo-HSCT后随访1年,18例患儿死亡,其中AKI患儿死亡16...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1年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提高CNS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给予HSCT治疗的58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患儿中有9例(15.52%)在allo-HSCT术后1年内发生了CNS并发症,其中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4例,病毒性脑炎2例,难治性癫痫、高热惊厥和低镁抽搐各1例.9例CNS并发症病例中,男性供者2例,女性供者7例;4例为HLA全相合,5例为HLA不全相合;使用糖皮质激素5例,未用4例.本研究无死亡病例,所有患儿均脱离地中海贫血输血状态;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P均<0.05.1例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难治性癫痫),其余痊愈.结论 女性供者、HLA不全相合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能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allo-HSCT术后发生CNS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CNS并发症,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并降低病死率,有效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儿童Ⅳ期神经母细胞瘤生存期短,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该文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Ⅳ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来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例7岁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供者为患儿母亲,HLA配型半相合,采用氟达拉滨,马法兰为预处理方案,G-CSF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联合移植。结果植入成功,移植后+10 d中性粒细胞>0.5×109/L,+11 d血小板>20×109/L。移植后+8 d出现Ⅱ度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治疗后缓解。随访210 d健康生存。结论对IV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以父母为供体的半相合移植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的、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性血细胞减少病因及发病机制,为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阳市儿童医院血液科2018年7月—2022年2月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恶性血液病继发性血细胞减少症共1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提出诊断治疗思路。结果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恶性血液病时继发性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41.7%,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55(+43~+152)d。表现为单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依据检查及治疗效果,分析病因包括继发性移植物排斥、继发性植入功能不良、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经治疗后10例的血细胞均恢复正常。结论 继发性血细胞减少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常见原因有移植物排斥、植入功能不良、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等,进行嵌合率、骨髓细胞学、外周血病毒DNA、抗人球蛋白实验等检查,及时鉴别病因并给予个性化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对于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和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鉴别诊断尤为困难,移植后多种并发症以及高病死率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FHL和难治性EBV-HLH在诊断、预处理方案、移植后并发症、死亡原因分析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V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儿童IV期神经母细胞瘤生存期短,且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 该文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V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来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例7岁IV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供者为患儿母亲,HLA配型半相合,采用氟达拉滨,马法兰为预处理方案,G-CSF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联合移植。结果植入成功,移植后+10 d中性粒细胞>0.5×109/L,+11 d血小板>20×109/L。移植后+8 d出现II度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治疗后缓解。随访210 d健康生存。结论: 对IV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以父母为供体的半相合移植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的、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的儿童患者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的发病率为2%~6%,危险因素包括移植时年龄较小、非肿瘤性疾病、无关供者移植、淋巴细胞耗竭药物的使用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这些危险因素的共同特点是移植后不完全的免疫重建或免疫失调,可能与发病机制相关。移植后AIHA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治疗指南,一线治疗仍为激素,但激素治疗的复发率高,完全缓解率约为30%,其他常规治疗如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脾切除通常对移植后AIHA无效。近年来,一些研究尝试使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作为二、三线治疗方案,取得了较高的缓解率,但由于研究的病例数有限,其持续缓解率尚不能确定。该文对移植后AIHA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案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移植后难治性/复发性AIHA的治疗提供更优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植入综合征四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e YL  Li CF  Zhang YM  Wu XD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50-151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增加 ,一组在移植后早期中性粒细胞恢复的过程中 ,以发热、皮疹及非心源性肺水肿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症候群亦被认识 ,现被称为植入综合征(engraftmentsyndrome ,ES)。它主要发生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现就我单位近 2年移植过程中出现的 4例植入综合征报告如下。患儿资料4例患儿均患重型 β 地中海贫血 ,年龄为 3 5~ 10 0岁 ,行全相合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 :白消安 16~ 2 0mg/kg、环磷酰胺 160~ 2 0 0mg/kg、抗胸腺免疫球蛋白 90mg/kg。例 1和例 2供者在 - 3…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allo-HSCT后EBV相关性PTLD(EBV.PTL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危)(ALL—HR)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2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3例,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UCBSCT)1例。结果4例患儿分别于allo.HSCT后第53、101、22、42d发生PTLD。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塞、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移植前均EBNA-1-IgG(+)、VCA.IgG(+);移植后EBV.DNA1.69×10^4~8.62×10^8 copies/mL。经淋巴结病理活检确诊为EBV-PTLD,其中1例为T细胞来源,3例为B细胞来源。例1予减停免疫抑制剂、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OP方案化疗及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U)治疗,PTLD反复且发生严重皮肤GVHD、肺部感染,移植后第193d死亡。余3例予减停免疫抑制剂及利妥昔单抗治疗,临床表现消失且EBV.DNA转阴,分别随访17、12、7个月均无病存活。结论动态监测EBV—DNA对PTLD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减停免疫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EBV-PTLD疗效明显。化疗可导致严重感染,DLI治疗存在严重GVHD危险,不宜作为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治疗和预后。方法对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存活并发生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9例移植后长期存活的患儿中,3例发生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16%,男2例,女1例,分别发生在移植后+180 d、+186 d和+384 d;发生年龄分别为8岁、9岁8个月和9岁11个月;1例HLA 6/6相合,2例为5/6相合;均采用无关脐血移植,在预处理中使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仅有1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例在植入早期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3例均接受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2例治疗反应良好,停药后无复发,1例需免疫抑制剂维持。结论在本研究中,性别、HLA配型差异、供受者血型不合、GVHD不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脐血移植、使用ATG和早期病毒感染可能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生有关,本病主要治疗手段为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TM)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28天后血细胞减少(CB-28PT)的原因,为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1月在本中心行HSCT治疗的187例TM患儿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与CB-28PT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 187例行HSCT治疗的TM患儿中,39例发生CB-28PT,34例经治疗后血细胞恢复正常。单因素回归分析HLA配型(P=0.003)、供者年龄(P=0.01)是CB-28PT发生的危险因素,HLA相合同胞供者组(MSD)与变更供者组(AD)相比,MSD组不易发生CB-28PT(P=0.028)。多因素分析仅HLA配型是CB-28P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23)。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和CsA血药浓度(P<0.001)、甲基强的松龙剂量(P<0.001)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 HLA配型不相合是CB-28PT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我们认为TM患儿CB-28PT可能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Bullous pemphigoid (BP) is an autoimmune skin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subepidermal blisters due to deposit of autoantibody against dermal basement membrane protein.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BP can occur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BP having autoantibody against BP180 after unrelated‐donor HSCT against T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steroid leading to complete resolution of BP, but T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rogressed rapidly after steroid hormone treatment. Given that immunosuppressant may reduce graft‐versus‐tumor effect, immunomodulatory agents such as nicotinamide and tetracycline, erythromycin, and immunoglobulin may be appropriate as soon as typical blister lesions are seen after HSCT.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ron overload has not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and prospectively in pediatric survivors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therefore,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long-term study of 133 survivors of childhood leukemia to assess the incid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iron overload and to investigate its association with organ dysfunction. One yr after HSCT, the mean serum ferritin level was 1158 ng/mL (range, 22–3264 ng/mL), with 124 patients (93.2%) having a serum ferritin level that exceeded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ormal range (110 ng/mL). Thereafter, the serum ferritin level declined over time.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serum ferritin and that of total bilirubin (r   =   0.21, p < 0.001) and 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 (r   =   0.17, p < 0.001).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serum ferritin was associated with low cardiac fractional shortening (r   = −0.15, p  =  0.047). In addition, patients with hypothyroidism and GH deficiency had a higher level of serum ferritin than those without (p < 0.02). We conclude that iron overload is common after HSCT and is associated with hepatic, cardiac, and endocrine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18.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和防治方法。方法对从2001年8月到2007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37例作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肿瘤及先天遗传性疾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可研究病例中,5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5例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无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2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HCMV感染7例,感染率为33.3%,大剂量阿昔洛韦加丙种球蛋白预防及早期更昔洛韦加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仅1例发生巨细胞病毒相关性间质性肺炎(CMV-IP),无1例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临床上进行定期监测、前瞻性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对降低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提高移植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