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闫洁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160-1161
目的探讨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方法采用套管针留置术对78例新生儿溶血病进行动静脉同步换血。结果 78例患儿换血过程顺利,换血前平均总胆红素(458.75±131.19)μmol/L,换血后平均总胆红素(177.38±53.23)μmol/L,换血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一次换血成功。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一种简单、安全又高效的换血方法。换血前的充分准备、换血过程中的医护密切配合以及换血后的细致护理是换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蒋榆辉  刘玲  张璐 《中国医药》2012,7(3):319-320
目的 探讨不同血量换血对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疗效及对患儿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选取51例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采用不同血量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均采用O型洗涤红细胞和AB型血浆,其中观察组(32例)患儿换血量120 ~ 130 ml/kg体重(即全身血容量的1.5倍),对照组(19例)患儿换血量160~200 ml/kg体重(即全身血容量的2~2.5倍).换血前后所有患儿均查血常规、胆红素、电解质、血糖、血培养,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儿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值[(228±41)、( 242±30) μmol/L]及间接胆红素值[(214±32)、(220±29) μmol/L]分别与换血前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值[(463±61)、(453 ±51)mol/L]及间接胆红素值[(444±60)、(436±53)μ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换血后,观察组患儿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换血后,2组患儿的RBC、Hb及红细胞压积(HCT)均较换血前有所提高,换血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换血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RBC、Hb及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2组患儿继续蓝光治疗的时间[(48±9)h比(47±10)h]和住院日[(8.1±1.2)d比(8.2±1.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1∶1.5倍换血量治疗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既能有效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纠正贫血,又可减少换血量、降低换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和危险性,分析其预后。方法:分析我院新生儿科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清学、G鄄6PD活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头颅CT,比较换血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血糖、电解质等生化检查结果。结果:ABO溶血病60.0%,Rh溶血病13.0%,G鄄6PD缺陷症16%,其他11%;换血后TB下降53.7%±0.103%;换血可引起血糖升高,血钾、血钙、血镁降低;患儿的BAEP异常率51.6%,头颅CT检查异常率84.6%。结论:新生儿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易引起BAEP及头颅CT异常,经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可能引起高血糖症、电解质紊乱,增加循环负荷,并发感染等,应慎重选择其适应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Rh阳性血换血治疗 12例新生儿Rh溶血病获得成功。方法 血液选用ABO与婴儿同型的肝素抗凝血 ,换血前严格做血交叉和抗人球蛋白实验 ,不测献血员Rh血型 ,换血量为 180ml/kg。 结果 换血后大多数婴儿黄疸无明显加重 ,仅一例因血清胆红素 >3 4 0 μmol/L而需第二次换血 ,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 ,平均住院天数为 (12± 4)d。结论 在病情紧急时 ,用Rh阳性血换血治疗 ,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彦卿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674-2675
目的探讨输液泵自动控制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HDN)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8例HDN患儿进行输液泵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总结换血前、中、后护理准备及观察要点。结果 18例患儿换血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平均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由502.6μmol/L降至293.1μmol/L,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2%,均1次换血成功。结论输液泵自动控制同步换血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换血前的充分准备、动脉留置针的成功穿刺、换血时和换血后的细心护理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生态调节剂干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35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对照组14例,治疗前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及血清总胆红素值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儿予常规治疗和原发病治疗,观察组加用丽珠肠乐胶囊1/2粒8h1次,治疗期间每日定时查经皮胆红素值2次,治疗结束查血清总胆红素。结果观察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49.35±7.32μmol/L,治疗结束血清总胆红素77.43±14.33μmol/L;对照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34.47±7.06μmol/L,治疗结束血清总胆红素104.54±21.72μmol/L;两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平均治疗天数(4.7±2.6天)与对照组平均治疗天数(7.2±3.8天)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丽珠肠乐干预新生儿高胆,疗效确切,提示补充双歧杆菌也可促进新生儿高胆的消退,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换血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90例,分析换血疗效和护理方法。结果换血治疗前血清钾(K+)为(5.04±0.91)mmol/L,换血治疗后血清K+为(3.67±0.39)mmol/L,经换血治疗后,患儿的血小板(PLT)和K+水平明显降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血清钙(Ga2+)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换血疗法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安全有效,护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以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避免或减少换血治疗.方法 对60例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新生儿溶血病中,ABO溶血55例,Rh溶血5例,黄疸消退时间6~7天,平均住院时间8天,全部病例均治愈,1例予换血疗法,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和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结论 对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的新生儿应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双面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应用、洗肠、纠正酸中毒、大剂量白蛋白及丙种球蛋白应用等是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换血治疗的风险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选取来宾市人民医院3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治资料,总结黄疸出现时间、血清学检查结果的特点,给予蓝光照射、口服苯巴比妥钠、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血清学监测结果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100%,DAT阳性率41.7%,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86.1%;1例患儿入院时胆红素脑病经治疗后好转,其他35例无发生胆红素脑病;所有患儿光疗后黄疸减轻,无换血患儿;36例均治愈出院,平均光疗时间(50.2±16.5)h,平均黄疸减轻时间(5.0±3.5)d。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血清学检查以抗体释放试验结果阳性率最高,诊断可以此为准,其他试验单项阳性应结合其他信息进行诊断,光疗可减轻黄疸症状,重症患儿早期给予丙种球蛋白,重症黄疸期给予人血白蛋白,均可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杨琳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250-251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新生儿溶血患者肝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速率法检测55例新生儿溶血患儿血清TBA水平,同时对其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新生儿溶血观察组患儿的血清TBA水平为(65.86±37.63)μmol/L,正常对照组为(6.53±4.87)μmol/L,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BA检测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其他常规肝功能检测项目,同时血清TBA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血清总胆红素(TBIL)等呈正相关。结论血清TBA是一项高敏感性肝功能检测指标,可作为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肝损害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共74例,其中30例符合换血治疗的标准,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观察换血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血生化指标水平改变情况。结果换血治疗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水平均显效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前后患儿血钾、血钠、血钙水平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凡查出孕妇血型为O或Rh阴性,并与丈夫血型不合,且抗A(或B)效价>1∶64,或抗Rh效价>1∶8,分娩时常规留取脐静脉血3ml,送验血型和溶血三项试验,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不等黄疸出现,立即开始治疗,作为早治组。孕妇未作血型检查,其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后才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而开始治疗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高峰期胆红素值、出生体重、胎龄以及换血例数、胆红素脑病发生例数等。结果十年间共诊断新生儿溶血病46例,其中早治组28例(ABO溶血病26例,Rh溶血病2例),对照组18例(ABO溶血病16例,Rh溶血病2例)。黄疸持续时间,早治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高峰期胆红素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出生体重、胎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2例Rh溶血病均经换血治疗,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早治组全部治愈,未经换血,无胆红素脑病发生。结论利用脐血检验能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在黄疸出现前确诊并开始治疗,能显著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减少换血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套管留置针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加强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护理。结果:26例患儿顺利安全完成换血治疗,术后24h血清胆红素平均下降50%,黄疸明显消退,有效减少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以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避免或减少换血治疗。方法新生儿溶血病50例,对照组采用光疗、白蛋白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应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患儿入院后静脉抽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并于治疗24h、48h、72h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观察两组皮肤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4h、48h、72h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患儿均全部治愈,其中对照组2例需要换血治疗。观察组皮肤黄疸消退快,住院天数减少。结论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可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减少换血疗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降低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UCHB)血清胆红素的机理和疗效.方法46例UCHB患儿被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服多维乳酸菌散(妈咪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重氮偶合比色法测血清胆红素.结果 治疗72小时,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日均胆红素下降均值分别是44.06±7.22μmol/L和36.35±7.19μml/L(p<0.001).结论 妈咪爱对降低新生儿UCHB有效,符合当前干预新生儿UCHB主张采用较换血更安全的疗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换血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HDN患儿进行换血治疗,分别检测患儿在换血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Na+、Cl-、Ca2+、K+的水平变化。结果 120例患儿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与换血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儿与换血前比较,换血后Na+、Cl-、Ca2+水平均显著升高,K+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换血方法可以降低HDN患儿胆红素水平,纠正电解质紊乱,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符合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合并症的51例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剂量IVIG治疗组。IVIG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IVIG1g·kg-·1d-1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3日。结果IVIG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黄疸消退时间为4.18±1.03天,常规治疗组为5.28±1.50天,t=3.383,P<0.01。结论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合并G6PD缺乏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足月新生儿明确诊断为ABO溶血病33例并给予静脉注射IVIG的患儿为研究组,其中输注IVIG后血糖正常的14例患儿为研究1组,输注IVIG后血糖增高的19例患儿为研究2组;选择同期ABO溶血病未使用IVIG的34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儿治疗过程中的血糖变化情况。结果:研究1组用试纸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监测输注IVIG后2 h血糖为(5.7±0.6)mmol/L和(5.7±0.5)mmol/L,输注后4 h的血糖为(5.7±0.9)mmol/L和(5.8±0.4)mmol/L(P均>0.05);研究2组用试纸法和葡萄糖氧化酶法监测输注IVIG后2 h后血糖为(11.7±0.6)mmol/L和(7.5±0.6)mmol/L,输注后4 h血糖为(12.5±0.8)mmol/L和(8.7±0.5)mmol/L(P均<0.05);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的血糖分别为(5.5±0.4)mmol/L和(5.9±0.4)mmol/L、(5.4±0.6)mmol/L和(5.3±0.3)mmol/L(P均>0.05)。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静脉输注IVIG过程中出现部分病例血糖增高,临床输注IVIG过程中应重视血糖检测,密切检测血糖情况,以减少高血糖对小儿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自动同步换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7例达换血标准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采用以外周动静脉作为输入、输出途径,用两部输液泵建立全自动双管末梢血管同步换血,换血前后检测患儿各项胆红素水平及血压、电解质、血糖水平。结果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下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血糖及血红蛋白水平在换血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血压、血钙水平在换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27例患儿黄疸完全消退,最早为换血后2d,最迟13d,平均6d。结论全自动同步换血术可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效果显著,无明显并发症;相对于传统换血术可减少感染机会,对血压影响小,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对8例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换血前后行血常规、肝功、血培养等检查。结果本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换血前后胆红素对比均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换血疗法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操作简单,感染机会少,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