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辉  王艳萍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1020-1022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浓度变化,探讨血浆脑钠肽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测定不同时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含量,与对照组及自身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BNP明显升高,随着病情加重BNP持续升高;随着病情治疗好转,BNP明显降低。结论:血浆脑钠肽(BNP)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衡量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平 《广西医学》2003,25(12):2469-2471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心病猝死 ,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 ( 1 ) 。因此正确认识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分类(2 )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Q波型心肌梗死和 Q波型心肌梗死的一组病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 ST段抬高的和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2 发病机制2 .1 不稳定 (易破裂 )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典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等诊断,并给予诊断出的80例不典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典型表现有80例,X线的胸片显示心影增大32例;心脏彩超室间隔缺损18例;心电图符合不典型急性冠脉综合征26例,动态变化符合不典型急性冠脉综合征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0例;80例患者治疗出院后,恶性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7.5%。结论:对不典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期的临床诊断,有助于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给予其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心血管的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徐骏  徐士荣 《当代医学》2008,14(24):55-56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肌红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胸痛发作4小时内采血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I(CTnI),观察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3%,69%,特异性分别为46%,43%.IMA、Mb、CTnI联合检测敏感性提高到96%.结论 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敏感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ACS早期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肌红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胸痛发作4小时内采血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肌红蛋白(Mb)和肌钙蛋白I(CTnI),观察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3%,69%,特异性分别为46%,43%.IMA、Mb、CTnI联合检测敏感性提高到96%.结论 缺血修饰白蛋白是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敏感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ACS早期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近年来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与治疗作一综述,以便人们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变化,血流突然减少,而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心脏性猝死(SCD)。近年来ACS诊断和治疗策略及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敏感性高的预警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治疗的2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均符合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入组1个月前未服用降脂及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张广东  刘庆彦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40-164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的60例患者的糖耐量试验(OGTT)和HbA1c作为观察组,同时以60例正常人血标本为对照组,OGTT用GOD-PAP法,HbA1c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结果:观察组HbA1c水平6.8%±1.6%与对照组HbA1c水平5.6%±0.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中男、女性HbA1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HbA1c测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者124例,均实施介入治疗过程中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确诊。统计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手术前后血管狭窄诊断价值,分析治疗后心功能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Ⅲ级及Ⅳ级患者为74例(59.7%),显著高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的58例(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6,P=0.042)。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Ⅲ级及Ⅳ级患者为11例(30.6%),低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的32例(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98,P<0.001)。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敏感度为93.5%,特异度为85.5%,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UC面积为0.954。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实施介入手术治疗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能有效评估责任血管围术期狭窄情况,了解其解剖结构改变同时对血流信号变化测定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时间依赖的高度危险性和可治疗性使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日益重要。本文述评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A在可疑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均做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DSA检查,冠脉CTA采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 shot freeze,SSF)。以CAG检查为最终诊断结果,观察CTA检查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CTA、CAG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情况。结果:以CAG检查为标准,CTA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灵敏度为95.83%(46/48),特异度为91.60%(11/12)。CTA、CAG两种检查方法对于冠状动脉通畅、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CTA评分1分42例,2分14例,3分3例,4分1例,平均(1.52±0.33)分;有效图像59例,占98.33%。结论:CT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及时、准确地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且具有方便、价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on  JG  Peters  Shamir  Mehta  Salim  Yusuf  杜昕 《英国医学杂志》2007,10(6):357-361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在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的抗栓药物改善了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危险性的新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筛选从侵入性治疗,即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手术)可能获益的患者。由于需要在患者住院后很快决定治疗策略,因而目前是在入院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分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残余胆固醇(RC)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研究残余胆固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共3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诊断标准将ACS患者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不典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等诊断,并给予诊断出的80例不典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典型表现有80例,X线的胸片显示心影增大32例;心脏彩超室间隔缺损18例;心电图符合不典型急性冠脉综合征26例,动态变化符合不典型急性冠脉综合征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0例;80例患者治疗出院后,恶性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7.5%。结论:对不典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期的临床诊断,有助于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给予其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心血管的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试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鹏  崔亮  杨新春 《当代医学》2001,7(10):87-91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时间依赖的高度危险性和可治疗性使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日益重要.本文述评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的为胸痛发作4h内到达急诊的老年患者,通过白蛋白钴结合试验 (ACB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患者的血清 IMA、肌钙蛋白T(cTnT)及心电图,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价IMA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血清 IMA、cTnI、ECG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敏感性分别为84.3%、31.8%、45.6%.结论 IMA可明显提高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以及健康女性血清脂肪因子网膜素和脂联素的表达差异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133例女性,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经CAG证实不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心电图无缺血改变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和是否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将患者分为以下4组: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年龄<55岁)76例,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年龄≥55岁)57例,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年龄<55岁)60例,绝经后健康对照组(年龄≥55岁)36例。分析血清网膜素、脂联素等临床指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网膜素、脂联素分别低于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血清网膜素和脂联素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123,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分别低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和绝经后健康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和绝经后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和绝经后健康对照组(均P<0.05)。围绝经期急性冠脉综合征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围绝经期健康对照组女性(P<0.05)。结论网膜素和脂联素血清水平降低与围绝经期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系统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106例符合诊断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分别从心理、运动、饮食、药物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 调动了病人治疗的积极性,提高了病人自我保健的能力,降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再发率和病死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融洽了护患关系.结论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自身健康维护能力,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20.
张晨昕 《吉林医学》2014,(13):2850-2851
目的:观察研究阿托伐他汀控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炎性反应的效果以及对于脂蛋白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提供思路。方法:将就诊的76例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一个月后对比两组的炎性反应因子和脂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的炎性反应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脂蛋白(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具有明显的改善炎性反应及降低脂蛋白的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