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静  刘景和 《海峡药学》2003,15(1):52-53
目的 观察异丙酚伍用 65 4-2在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并与异丙酚组进行临床比较。方法  择期手术病人 5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即异丙酚伍用 65 4-2组 (P组 )和异丙酚组 (T组 ) ,P、T组各 2 5例。诱导时两组均静注安定 2 mg· kg- 1 、芬太尼 4~ 5μg· kg- 1 ,待病人入睡后 ,P组以 3 0~ 60 s速度静注异丙酚 2 mg· kg- 1 、65 4-2 0 .1mg· kg- 1 ;T组以 3 0~ 60 s速度静注异丙酚 2 mg· kg- 1 ,然后两组均予琥珀酰胆碱 1.5~ 2 .0 mg· kg- 1静注后快速气管插管。应用美国产 40 5型无创心功能监测仪 ,分别在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 lmin、 5 min测定 SBP、DBP、MAP、HR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T组的血压在诱导后明显降低 ,其血压下降比 P组显著 ,HR稍减慢 ,而 P组诱导后 HR明显增快。结论 异丙酚诱导后全身血压会发生急剧的降低 ,同时心率稍减慢 ,而异丙酚伍用 65 4-2可以减缓血压急剧下降并能增快心率。  相似文献   

2.
异丙酚平抑气管内插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骆宏  徐瑞好  周宛丽 《河北医药》2001,23(3):192-193
目的:探讨异丙酚平抑气管内插管内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0例,异丙酚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硫喷妥钠级组;静脉注射硫喷妥钠6-8mg/kg,速率均为0.5ml/s;二组均配伍氟-芬合剂、琥珀胆碱,进行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于诱导前、插管前及插管后1、3、5min测定SP、DP、SpO2.结果(1)异丙酚组:插管后各时点与插管前比较,SP和DP无明显变化不明显;硫喷妥钠组:插管后各时点SP和DP较皇管前明显升高(P<0.01).(2)组间相比,异丙酚组插管后1min和3min的SP、DP和HR与硫喷妥钠组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异丙酚在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平抑心血管的不良反应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3.
程照宇  王琛  袁志浩 《河北医药》2004,26(6):496-496
肌松药可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而异丙酚抑制咽喉反射比硫喷妥钠和其他同类药效果理想。随着对异丙酚药代学和药效学的认识,我们将异丙酚混合利多卡因和小剂量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儿童气管内插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硫喷妥钠 (Thiopental Soldium,戊硫巴比妥钠 )为超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药物 ,常用于静脉麻醉、诱导麻醉、基础麻醉、抗惊厥以及复合麻醉等。小剂量静注即引起镇静、嗜睡 ,稍大剂量 (3~ 5 mg· kg- 1 )于 10~ 2 0 s内意识消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的特点。我院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9月开展现代 ECT治疗 (即无抽搐电休克 ) 10 3例中 ,用硫喷妥钠配合琥珀胆碱作静脉麻醉 ,现将其中出现不同程度静脉炎 7例的观察及治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  10 3例现代 ECT治疗者中出现不同程度静脉炎 7例 ,其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丙酚和硫喷妥钠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麻醉诱导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病人 40例 ,随机分为异丙酚诱导组 (A组 2 0例 )和用硫喷妥钠诱导组 (B组 2 0例 ) ,记录插管前后SBP、DBP、HR变化。结果 两组在诱导后插管前SBP、DBP均降低 (P <0 0 1) ,A组HR减慢 (P <0 0 5 ) ,B组HR增快 (P <0 0 5 ) ;插管后A组各项指标平稳 ,B组SBP、DBP升高 (P <0 0 5 ) ,HR增快 (P <0 0 1)。结论 异丙酚能更好地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 ;而硫喷妥钠则适用于合并心动过缓的病人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6.
异丙酚静脉诱导气管内插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异丙酚与硫喷妥钠静脉诱导对血液动力学及琥珀胆碱所致的肌颤、肌痛及插管条件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分别用异丙酚和硫喷妥钠静脉诱导,待病人入睡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行气管内插管;观察两组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病人股颤情况、插管条件和术后肌痛例数及程度。结果两组在诱导后血压、心率均较基础值降低(P<0.05);异丙酚组;插管后血压、心率虽较基础值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硫喷妥钠组;血压、心率在插管后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1),与异丙酚相比差异显著。两组病人肌颤及肌痛例数、程度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异丙酚能有效地减弱气管内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并能明显减少,减轻琥珀胆碱所致的肌颤和术后肌痛例数及程度。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异丙酚与硫喷妥钠混合应用的效果,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18~60岁的择期全麻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以异丙酚2mg/kg(P组)、硫喷妥钠5mg/kg(T组)、硫喷妥钠2.5mg/kg和异丙酚1mg/kg混合液(P+T组)诱导。诱导前(T0)、窥喉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3 min(T3)、5min(T4)、10min(T5)分别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观察注射诱导药后入睡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MAP:P组T5低于T0(P&;lt;0.05);T组在T1、T2、T3、T4明显高于T0;P+T组T4、T5低于T0。HR:T组T1、T2、T3、T4明显高于T0。RPP:T组T1、T2、T3、T4明显高于T0,P+T组与P组比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组注射痛的发生率为40%,T组和P+T组分别为5%和10%,明显低于P组。T组入睡时间长于P组和P+T组。结论:异丙酚与硫喷妥钠混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两药相混使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硫喷妥钠麻醉前后鼠脑NOS活性、NO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动态观察硫喷妥钠对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NO的影响 ,探讨硫喷妥钠的全麻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 40只 ,按麻醉不同时期随机分为 5组。分别在腹腔注射 (ip) 10ml·kg-1生理盐水 5min后 (对照组 ) ,ip硫喷妥钠 30mg·kg-12min后、翻正反射消失前 (诱导期组 ) ,翻正反射消失后 5min(麻醉期组 ) ,翻正反射刚恢复、尚未完全清醒时 (恢复期组 ) ,动物完全清醒后 (清醒期组 ) ,断头取脑。用还原酶法测定大脑皮层、脑干的NOS活性和NO。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硫喷妥钠 30mg·kg-1使皮层、脑干的NOS活性在诱导期即降低 (P <0 0 5 ,P <0 0 1) ;麻醉期进一步降低 ;恢复期开始恢复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清醒期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皮层、脑干的NO在诱导期即降低(P <0 0 5 ,P <0 0 1) ;麻醉期进一步降低 ;恢复期开始恢复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清醒期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硫喷妥钠 30mg·kg-1能明显影响大鼠脑NOS活性和NO ,表明NO可能在硫喷妥钠的全麻分子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国产异丙酚和硫喷妥钠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和麻醉作用。方法200例拟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异丙酚或硫喷妥钠静脉麻醉。全麻诱导后,给予琥珀胆碱,肌松后行电休克治疗。记录基础、给药后2分钟、电治疗2~3秒、电治疗结束、意识恢复时的SBP、DBP、MAP、HR、SpO2、动态心电图。结果与硫喷妥钠组相比,异丙酚麻醉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更小,麻醉效能更安全。结论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效果优于硫喷妥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硫喷妥钠复合芬太尼、小剂量司可林对喉罩置入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喉罩全麻患者120例,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异丙酚-芬太尼组(PF组)、硫喷妥钠-芬太尼组(TF组)、硫喷妥钠-芬太尼-小剂量司可林组(TS组),每组40例。每组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后2min,PF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TF组静脉注射硫喷妥钠5mg/kg,TS组静脉注射硫喷妥钠5mg/kg和司可林0.5mg/kg,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在喉罩置入时,评估患者下颌松弛情况和喉罩置入条件;记录在喉罩置入过程中咳嗽、干呕以及喉痉挛的发生情况;记录喉罩置入前、置入后1、2、3min时血压、心率;记录麻醉诱导完成后呼吸暂停时间。结果TS组与PF组的下颌松弛情况和喉罩置入条件优于TF组(P<0.05);TS组与PF组咳嗽、干呕、喉痉挛发生情况低于TF组(P<0.05)。TS组呼吸暂停时间长于PF组和TF组(P<0.05)。结论硫喷妥钠复合芬太尼与小剂量司可林麻醉可提供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相当的喉罩置入条件,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硫喷妥钠在混合液中对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选择拟行神经外科手术病人2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例。异丙酚组(P组):麻醉诱导用芬太尼(4μg/kg)、1%异丙酚2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混合液组(T+P组):麻醉诱导用2.5%硫喷妥钠2.5mg/kg和1%异丙酚1mg/kg 1:1等体积混合液,其余同P组。经足背静脉注射完诱导用药后,分别于给药后1、3、5、10、30、60、120、180及240min抽取桡动脉血2ml肝素抗凝,离心后取上层血浆于4℃冰箱中保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异丙酚浓度,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各药代动力学参数值。结果表明,P组与经校正后的T+P组各时点异丙酚血药浓度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两组异丙酚血药浓度均符合三室开放模型,各药代动力学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gt;0.05)。结论:异丙酚与硫喷妥钠混合应用于麻醉诱导时,硫喷妥钠并不改变异丙酚的分布容积和清除率。  相似文献   

12.
选择已被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病拟接受普外手术患者30例(非心肌梗塞型),随机分成两组(异丙酚组与硫喷妥钠组),各15例,年龄43~72岁。男21例,女9例。异丙酚组采用芬太尼5μg/kg,安定2mg/kg,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0.6mg/kg快速诱导插管,持续收入1%~2%安氟醚及纯氧维持麻醉。硫喷妥钠组除用2,5%硫喷妥钠5mg/kg取代异丙酚外,两组用药相同。连续监测NIBP、HR、ECG。选择心率收缩压乘积(RPP)间接反应心肌耗氧量。两组气管插管前及气管插管期间RPP变化见表1。ECG变化(ST抬高、下移、心律失常等)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心梗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应用于体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实行体表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诱导用异丙酚1.5~2 mg·kg-1静注,维持量100~110μg·kg-1·min-1.B组诱导用地西泮0.2~0.3 mg·kg-1静注,维持量2.5~3μg·kg-1·min-1.两组在诱导后均静注负荷量的氯胺酮2 mg·kg-1,维持量35~40μg·kg-1·min-1.结果A组在用药后5 min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心率(HR)、呼吸(RR)及切皮时HR减慢,但均在正常范围,较用药前差异有显著性;较B组差异有显著性.且A组躁动、苏醒时噩梦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停药后患着清醒时间也短.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比氯胺酮复合地西泮静脉全麻更适合于体表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异丙酚用于稳定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I组用硫喷妥钠等诱导插管,术中分次静注芬太尼和潘库溴铵并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Ⅱ组用异丙酚等诱导,术中在I组维持方式的基础上静注异丙酚,使血压控制于一定水平。监测两组病人在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时(T2)、开颅时(T3)、拔管时(T4)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Ⅱ组病人T1、T2、T3、T4与T0对比血压均明显下降,心率均有所升高,且基本均能维持稳定,I组病人血压和心率在T2和T4期间升高较明显,术中波动也较大。结论:异丙酚能有效控制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气管插管、拔管及手术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维持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硫喷妥钠或异丙酚麻醉不同时期,大鼠皮层、脑干Ca2 ATPase、Na ,K ATPase活性、NOS活性和NO生成量的动态变化。方法:大鼠腹腔注射硫喷妥钠30mg·kg-1或异丙酚10 0mg·kg-1,以翻正反射消失为标准,分别于诱导期、麻醉期,恢复期和苏醒期断头取脑(n =8) ,分离出皮层和脑干,测定Ca2 ATPase、Na ,K ATPase、NOS的活性以及NO的生成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1作为对照组。结果:大鼠皮层、脑干Ca2 ATPase、Na ,K ATPase的活性在硫喷妥钠诱导期、麻醉期和恢复期显著性降低(P <0 .0 5或P <0 .0 1) ,在异丙酚麻醉期亦显著性降低(P <0 .0 5 )。腹腔注射硫喷妥钠或异丙酚后,NOS活性和NO生成量从诱导期到恢复期均显著性降低(P <0 .0 1) ,在苏醒期可恢复至对照水平。结论:Ca2 ATPase、Na ,K AT Pase、NOS活性及NO的产生介导了硫喷妥钠或异丙酚的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坤鹏 《淮海医药》2014,(5):446-44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与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儿苏醒期躁动( EA)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4~11岁择期行扁桃体切除和(或)腺样体刮除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I)组与静吸复合麻醉组(S)组,每组20例。2组均以咪唑安定0.1 mg/kg,瑞芬太尼1μg/kg,异丙酚1.5~2 mg/kg,和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诱导插管,I组麻醉维持应用瑞芬太尼0.4~0.5μg· kg-1· min-1+异丙酚4~6 mg· kg-1· h-1,手术结束同时停止输注。 S组麻醉维持以瑞芬太尼0.4~0.5μg· kg-1· min-1+吸入七氟醚1.2~1.8 MAC,手术结束同时停药。 EA按照5点法进行评估。结果 I组EA评分平均低于S组(P<0.05),EA发生率(25%)明显低于S组(60%)。结论 OSAS手术患儿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后EA的发生率低于七氟醚异丙酚静吸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喉罩应用于颈丛加静脉麻醉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甲状腺手术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气管插管组(T组)和喉罩置入组(L组),每组40例,气管插管用喉镜明视插入法,喉罩置入按顺行盲探置入口底.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1min(T2)、3min(T3)、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后1 mi...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研究喉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复合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应用. 方法 40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术中以微量泵持续泵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在麻醉诱导前、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插入后、股动脉穿刺、动脉瘤栓塞及苏醒时、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时、拔除后5min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术毕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除时病人是否呛咳、躁动、恶心呕吐和术后并发症,及每例异丙酚、瑞芬太尼用药量.结果 喉罩通气复合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在麻醉诱导、术中维持及术后苏醒血液动力学平稳,异丙酚、瑞芬太尼用量少,苏醒迅速,咽痛发生率低.结论 喉罩通气操作简单,刺激小,通气可靠,复合应用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术后苏醒快,定向力恢复好,只要掌握好适应证,较气管插管复合全凭静脉更适合应用于颅内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19.
勺状软骨脱位是全麻气管插管过程中造成喉部损伤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无论插管困难与否均可发生。我们统计自1994年1月~1997年12月共实施气管插管812例,并发勺状软骨脱位3例,发生率为0.37%,现报告如下:例1:男,32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胃大部切除术。面罩给氧后静注安定lOmg,2.5%硫贲妥钠20ml及琥珀胆碱100mg,待肌松后,在弯形喉镜经口  相似文献   

20.
尚宇  顾佩菲  赵璠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0):814-817
目的:观察喉显微手术应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清醒过程的影响。方法:105例ASAⅠ~Ⅱ级择期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丙泊酚组(P组),芬太尼+丙泊酚组(FP组)和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EP组),每组35例。P组采用2%丙泊酚2.0~2.5 mg·kg~(-1),琥珀胆碱1.5 mg·kg~(-1)诱导,FP和REP组分别于诱导前静注芬太尼3.0μg·kg~(-1)和瑞芬太尼1.0μg·kg~(-1)。术中间断推注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诱导前、插管前1 min、插管后1 min、置支撑喉镜时及拔管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变化,并记录丙泊酚用量及麻醉恢复时间。结果:三组在诱导后插管前HR,SBP,DBP较诱导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P组在气管插管后、置支撑喉镜及拔管时SBP,DBP,HR较诱导前有明显升高(P<0.05),而FP组和REP组与诱导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FP组和REP组各时间点SBP,DBP,HR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丙泊酚追加量和总用药量P和FP组显著高于REP组(P<0.05),苏醒时间P和FP组显著长于REP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喉显微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短,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