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毒副反应。方法选择运城市某县595例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采用回顾性队例研究方法。结果595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男328例,女267例,平均年龄(42.2±9.28)岁。已婚占72.1%,农民占90.6%,既往有偿采供血占54.4%,2004年之前确诊为HIV占53.6%。有毒副反应病例占56.5%,以轻度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贫血反应较多,没有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毒副作用。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径途、确诊时间、初次治疗方案等类别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结论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是较轻的,在临床上可以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选择我县2003年—2014年底累计治疗的69例艾滋病病例中存活满1年以上的51例进行调查,按治疗效果分为2组,其中治疗失败12例为观察组,治疗有效39例为对照组.分别调查心理因素、家庭支持、漏服次数、药物毒副反应等情况.结果 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存在漏服次数多、情绪低落,家庭不支持、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等现象.结论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争取家庭支持、提醒患者服药、及时妥善处理毒副反应引起的痛苦,是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艾滋病门诊服用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因不良反应所致换药情况.结果347例患者HAART后,因不良反应而换药的患者128例,发生率为36.9%,其中骨髓抑制为11.2%、外周神经炎为9.8%、肝功能异常为6.6%,所使用的药物组合中以3TC+D4T+NVP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3TC+D4T+EFV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皮疹、严重消化道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3月内,而外周神经炎、脂肪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副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3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为49.3%,大多数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上升.结论患者予以HAART后应定期检测观察及处理所毒副反应,特别是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率相对较高,更应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为提高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最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方法: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主要原则为采用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给药,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身体机能、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后确定治疗方案。结果:4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三个月后,其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三个月后,机会感染发生率为22.50%,显著低于治疗前机会感染发生率为72.50%,且P0.05,患者治疗前后机会感染发生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出现毒副反应几率较大,主要毒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结论:对艾滋病患者给予适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合利福平的毒副反应。方法:对我所1998年2月-2001年2月住院病人中应用复合利福平治疗的病人52例,进行临床系统观察。结果:对肝功的损害仅见GPT升高,损害的时间大部分出现在用药20~60d后,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区不适、食欲减退。结论:年龄越高副反应越多,RFPco虽有一定的毒副反应,但与RFP相比其毒性反应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出现的情况。方法选择233例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分析其在服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在不同时间段内出现的各种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包括出现的毒副作用的种类及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等。结果 233例患者中有79例(33.91%)出现药物毒副作用,出现时间在开始服药到4w,平均持续时间为2w,主要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有48例(60.75%)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含奈韦拉平治疗组合的患者共257例,出现相关皮疹有10例(3.90%);含依非韦伦治疗组合的患者共78例,出现头晕的有6例(7.69%),失眠、多梦1例(1.28%);其他毒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末梢神经炎、脂肪重分布、胰腺炎、乳酸酸中毒、肝功能损害均有发生。结论抗病毒治疗在治疗早期常见轻度的毒副作用,随着治疗疗程的延长和及时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对在长期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毒副作用,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HAART疗法治疗艾滋病毒副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AART疗法的药物毒副反应。方法:对我院18例艾滋病患者用HAART治疗后的毒副反应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出现胃肠道反应;10例出现药物性皮疹;5例出现急性胰腺炎;3例出现脂肪代谢异常;1例出现严重的贫血;1例出现高乳酸血症和严重的肝毒性。结论:HAART疗法中的抗病毒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有的毒副反映甚至是致命的,临床医生及时做好观察、预防,争取做到逆转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赵素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1):1449-1450
目的了解肺结核患者应用短程化疗方案的药物副反应,指导规范化用药。方法对2007年—2011年间在我院登记治疗的初、复治肺结核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随访调查。结果治疗62例肺结核患者,发生毒副反应18例,占患者总数的29%。结论药物毒副反应对患者有很大损害,应合理应用化疗药物,尽量预防和减少毒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异烟肼(INH)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在化疗过程中,常见兴奋、头晕、周围神经炎和肝脏损害等毒副反应,但一般症状轻微。然而,临床逐年发现INH引起多种少见不良反应。现将国内有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肾功能不全者应用中药的原则 肾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对于同一药物、相同剂量,肾功能正常患者使用可能是安全的,但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则可能会引起蓄积而加重肾脏损害。由于药物的有限性(品种、疗效有限)和疾病的无限性(疾病种类、严重程度无限),所以对肾功能不全者进行药物治疗时,不能简单地以疾病是否治愈作为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还应考虑所用药物对肾脏有无损害,特别注意对品种和剂量的选择应慎重。  相似文献   

11.
抗病毒药师病毒性感染治疗的主要药物,近年,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开发,治疗其他病毒感染的药物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对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不包括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临床、毒副反应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临床常见病毒性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抗病毒药物发展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临床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损害较为常见,尤其是药物变态反应中细胞毒型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1 常见血液系统的药物损害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损害与毒副反应常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1)血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2)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3.
1例艾滋病患者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4年期间,出现多种抗病毒药物导致的严重皮疹、D4T引起的脂肪再分布异常及周围神经病变,给予正确处理后取得抗病毒治疗的持久成功.HAART治疗后必须监测有无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如果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且明确是因某一种药物导致,可进行药物替换和方案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李留凤 《实用医技》2007,14(33):4615-4616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每年都有许多新药问世,与此同时因药物而引起的肾脏损害也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医源性疾病,据最新公布的材料,目前已发现可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已达140种之多,但药物性肾脏损害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我们熟悉药物的代谢途径,可能引起的肾脏损害及临床表现,就不难使药物性肾脏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农村地区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终止治疗的影响因素,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 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收集447名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文化程度较低者、确认后开始治疗时间12月者、治疗前最近一次CD4200者、治疗前体重60 kg者、病人基础服药方案为AZT+dd I+NVP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漏服者或者换药的终止治疗率高,X~2(P)分别为6.069(0.014)、9.361(0.002)、6.057(0.014)、6.962(0.008)、29.204(0.001)、12.015(0.001)和4.741(0.029)。结论应加强对病人特别是男性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减少漏服次数,发生严重的毒副反应时能及时更换药物,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前采取措施改善病人基本状况(提高CD4和体重),用拉米夫定代替去羟肌苷减少毒副反应,这些措施可有效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我地使用板式组合抗结核药治疗病人的毒副反应发生几率与严重程度,探索相应对策,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方法:采用不住院短程间歇化疗方法,全程监督管理,对有毒副反应者进行个案调查,妥善处理详细记录,填好个案调查表,然后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零陵区从1999年1月-2005年12月7年间采用板式组合抗结核药治疗1334例涂阳肺结核病人,其中有257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9.27%,最严重者表现为肝肾损害,经妥善处理无病例死亡,并全部按原方案完成疗程。结论:板式组合药对约20%的患者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但经过临床医生的妥善处理,患者完全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因药物毒副作用而中断治疗。  相似文献   

17.
常见的引起肝损害药物与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玉华 《中国医刊》2007,42(11):16-18
药源性肝损害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肝脏作为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也可影响和损害肝脏,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在药物不良反应损害中,有10%~15%为肝脏损害,尽管许多药物引起肝损害是轻微的或无明显症状,但严重的和致命的药物性肝脏疾病也不少见,应引起足够重视。1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肝脏毒性药物可分为直接和特异质性和特异反应性两种。直接肝损害是剂量依赖性,与个体用药剂量相关;特异体质性肝损害与个体用药剂量无关,与个体易患性有关,发…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是以遗传为基础的多因素影响并诱发的慢性增生性皮肤病,靠药物很难根治,但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进行控制。如果皮损面积不超过其体表面积的25%,可不考虑内服药物治疗,使用外用药物即可达到比较理想的目的;另外,外用药物使用面积小,吸收少,药物毒副反应较少,不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损害,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不良反应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4%,以胃肠道反应(69.9%)、疲乏(52.8%)等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与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各种器官损害以及代谢障碍的不良反应均有不同发生率,未发现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论在进行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探索心理护理措施以预防一般性不良反应,亦应加强肝、肾、骨髓、神经等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化疗是临床治疗较广泛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应用化疗药物可引起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心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毒副反应,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我院应用化学疗法治疗侵蚀性葡萄胎4例,我们对所出现的毒副反应进行了护理,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