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比较传统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为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3±8.6)d比(89.3±9.6)d;t=5.2,P〈0.01];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例数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1%比10.71%;χ^2=16.39,P〈0.05),而导管脱出、感染、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结论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增加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比传统PICC置管术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JVC)、股静脉置管(femoral vein catheter,FVC)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JVC组(n=108)、FVC组(n=63)和PICC组(n=156),比较三种静脉置管方法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患者舒适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FVC组和PICC组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3.65%和93.59%,三种静脉置管方法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最长,平均为(119.78±33.52)d(P〈0.05);三种置管方法在误入动脉、气胸、导管堵塞、血肿、静脉炎和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ICC组患者舒适度最好(P〈0.05)。结论PICC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入法在肠外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需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实施PICC留置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1CC置入法,对照组采用PICC盲穿置入法。结果: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置管天数、日均耗材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后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置管期间维护次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人法能改善穿刺点渗血,从而减少维护次数,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高龄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应用血管超声(US)引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置人PICC与非US引导应用导管内含14G穿刺针置人PICC(盲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高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60例,其中US和MST置人组30例,盲穿组30例,分别统计2组1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US联合MST组导管留置7~12个月者22例,超过12个月者8例;盲穿组导管留置1~3个月者1例,4~6个月者11例,7~12个月者7例,超过12个月者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和MST组1次置管成功率96.7%,盲穿组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和MST置人组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7%,盲穿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应用US配合MST置人PICC较盲穿法成功率高、配合程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SVP)两种方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心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64例置管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PICC组30例,SVP组34例,分别观察两组的置管操作时间、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为(16.3±3.4)main,留置时间长,为(34.7±5.3)d,与SV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发生导管堵塞和静脉炎的例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PICC和SVP各自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不同静脉输液途径在肠外营养中的效果。方法将90例长期肠外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留置针、B组深静脉置管(CVC)、C组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长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为93.0%,B组为96.7%,C组为96.7%,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A组平均(1.5±0.14)d,B组平均(6.5±0.19)d,C组平均(138±4.03)d,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静脉炎发生8例,B组3例,C组1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导管为长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对保证患者配合治疗,完成营养支持计划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PICC与CVC置管在烧伤患者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碧秀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306-1308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经锁骨下、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两种方法在烧伤患者输液和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烧伤科住院的60例患者,需要且同意置管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PICC组30例)和对照组(CVC组30例),比较两组置管方法的留置时间的长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留置时间平均为52.50±31.53d,对照组为28.83±16.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中实验组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导管脱落3例;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导管异常发生率低,满足了烧伤患者需长期输液和营养支持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100例按照置管方式分为VPA组(n=50)和PICC组(n=50),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每次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带管期间生活质量。结果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2.0%,虽低于PICC组9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P〉0.05);每次导管维护操作时间(3.49±1.37)min及并发症的发生率8.0%均低于PICC组的(8.03±1.63)min,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X2=6.0;P〈0.01);带管期间生活质量VPA组患者无明显变化,PICC组患者下降明显(P〈0.01)。结论植入式输液较中心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减少导管维护的频率,且不影响患者带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乳腺癌患者的静脉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接受置管与拒绝置管的患者对于PICC的态度,分析可能影响置管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为更好地开展与推广PICC置管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108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接受置管患者和拒绝置管患者对PICC的作用认同、存在的危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拒绝组对PICC置管作用持肯定态度的为27例,基本肯定13例,否定13例,没考虑5例,接受组持肯定态度43例,否定3例,没考虑4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986,P〈0.01)。结论对PICC作用的认同度、置管危险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都是影响留置选择性的因素。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解决患者对PICC存在的疑问,帮助克服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置管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对137例2009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贵要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优于大隐静脉(P〈0.05),经大隐静脉留置PICC管的异位率较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低(P〈0.05)。而两组在留置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各有优劣,应根据患儿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普及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相关知识,提高置管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方法采用3日培训法、问卷调查和随访咨询对256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8例,试验组采用PICC健康教育画册,对照组采用普通PICC文字宣传材料。比较2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试验组置管期PICC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72%,较对照组的24.22%明显降低(P〈0.01);试验组导管使用寿命比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使用健康教育画册培训PICC置管期患者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完善出院健康教育对PICC长期置管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PICC长期置管的出院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针对PICC置管安全性进行完善后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置管保留时间、置管相关事件发生率及置管全程完成率。结果置管全程完成率观察组(87.4%)高于对照组(69.9%),发生置管相关事件观察组(5.7%)低于对照组(37.0%),置管保留时间〉121d的患者观察组(62.1%)高于对照组(3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9.954,24.210,7.937;P〈0.05)。结论完善的、针对性强的出院健康教育对PICC长期置管患者的并发症预防以及降低护理风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将9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行PICC置管,对照组50例,行周围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住院期间输液穿刺次数为(6.13±1.4),留置时间为(28.5±4.6)d;对照组穿刺次数为(27.52±6.5)次,留置时间为(2.9±0.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3,15.1;P〈0.01);实验组导管机械性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4%,对照组为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P〈0.01);实验组无一例发生低血糖,每3天体重增长值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为需要中长期静脉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三种不同静脉行PICC置管的差别.方法 将12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贵要静脉组(n=40例)、B肘正中静脉组(n=40例)、C头静脉组(n=40例),分别观察三组患者穿刺置管1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情况.结果 三组静脉穿刺置管1次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P<0.05);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6,P<0.05).结论 经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经头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标准化护理流程在肿瘤化疗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PICC置管化疗恶性肿瘤患者225例随机分为标准化静脉治疗组115例和非标准化静脉治疗组110例。标准化静脉治疗组通过循证护理为基础及《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为指导,制定实施PICC标准化流程,采用标准化静脉治疗;非标准化静脉治疗组采用常规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标准化PICC置管治疗组静脉炎发生率和程度低于非标准化静脉治疗组(P<0.05),满意度高于非标准化PICC置管组(P<0.05)。结论:PICC置管标准化流程的应用可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静脉炎发生率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应用PICC导管化疗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79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注重进针角度、置管后1h行握拳松拳动作、督促患者依从性。结果:实验组发生静脉炎率为2.1%,对照组静脉炎率为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前认真评估进针角度和置管后进行正确的导管维护能降低感染率,PICC导管所致的静脉炎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PICC留置的影响因素,为正常留置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实施PICC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PICC临床观察表记录,将我们所关注的30个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475例PICC患者中有62例(13.05%)发生非正常拔管,不能达到预期的留置时间,平均留置时间21.48 d。引入分析的30项指标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项指标与非正常拔管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PICC导管的留置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在PICC置管前后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加强无菌隔离技术、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强化局部护理等,有助于长期有效、安全地应用PI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