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骨髓输液在7例手足口病危重型患儿中的应用,包括骨髓输液的穿刺方法,相关注意事项等.患儿均穿刺成功,及时开展输液治疗.认为在手足口病危重型患儿的抢救中,特别是患儿处于心肺功能衰竭期时,首先进行骨髓输液建立液体通道,可争取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颈外静脉穿刺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在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抢救成功率、输液畅通率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抢救成功率高,操作安全便捷,适合在急诊抢救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髓通路在院内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68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输液通路应用情况,以不同输液通路进行分组,分析静脉通路组与骨髓通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输液通路应用效果。结果首次穿刺成功率骨髓通路组高于静脉通路组,通路相关并发症骨髓通路组低于静脉通路组,通道建立时间及通路开始建立血压回升时间骨髓通路组低于静脉通路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结论骨髓通路能有效缩短输液通路建立的平均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且相关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成像仪在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门诊输液的3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血管成像仪辅助外周静脉穿刺;比较两组静脉穿刺时间、等候输液时间、穿刺成功、家属满意度、护理投诉和护理纠纷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穿刺时间、等候输液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投诉及护理纠纷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血管成像仪,对目视法穿刺困难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外周静脉穿刺,能显著缩短静脉穿刺时间及等候输液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从而降低护理投诉及纠纷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骨髓腔输液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3月来我院急诊的15例危重患者,在90s内未成功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时,进行了骨髓腔穿刺并输液,做好全程护理。结果 15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骨髓腔输液快速便捷,操作简单易行,能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输液通道建立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腔输液技术在危急症患儿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危急症患儿采用骨髓腔输液,观察应用效果。结果 14例1次穿刺成功,输液通畅,1例患儿因穿刺针弯曲,更换另一下肢重新穿刺成功,平均穿刺时间<60 s,骨髓通路保持时间1~3 h;经抢救存活12例、死亡3例。结论对危急症患儿采用骨髓腔输液,能有效替代静脉途径,提供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7.
骨髓输液在PICU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骨髓输液在PICU的适应证、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PICU危重症建立静脉通道困难患儿 30例 ,采用 7号骨穿针或 7~ 9号头皮针于胫骨粗隆下 1~ 2cm穿刺、固定 ,接入医嘱液体 ,记录穿刺所需时间、入液速度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发症等。结果  2 8例 1次成功 ,2例用头皮针者有堵塞 ,换针后重新穿刺成功 ,穿刺、固定到接入液体平均时间 (30± 10 )s。速率 :一般压力 (8± 3)ml (kg体重·h) ,加压下 (17± 6 )ml (kg体重·h) ,所有病例均达到了医嘱要求。骨髓输液持续时间 3~ 2 2h ,无 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骨髓输液在PICU危重症抢救中可迅速建立液体通道 ,争取抢救时间。头皮针比骨髓穿刺针易于固定 ,使用更方便  相似文献   

8.
李灿萍  张彩娣  吴晓   《护理与康复》2017,16(11):1222-1223
总结1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行骨髓内输液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做好物品及患儿准备,准确选择穿刺部位,确保穿刺成功;妥善固定,以防穿刺针滑脱;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保证复苏药物的及时应用;加强穿刺部位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本例患儿经骨髓内输液,为抢救赢得了时间,患儿抢救成功后转入NICU,3个月后痊愈出院,出院随访3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无骨髓内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腔输液联合中心静脉置管在成人危重症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急诊危重症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号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骨髓腔输液联合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予中心静脉置管。结果观察组输液通道开通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血压回升及心率恢复时间、4h内抢救效果、中心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成人危重症患者急救中经骨髓腔输液联合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抢救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腔输液在抢救危重患儿时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择2006-08-2010-12住院患儿反复静脉穿刺3次失败或90s内未能穿刺成功者应用骨穿针进行骨髓腔穿刺。结果 15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综合抢救成活13例,2例死于严重的基础疾病及并发症,治愈13例经3个月随访无局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结论重症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循环不良,往往不能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骨髓腔输液技术难度低,并发症少,适于各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从心理护理、环境管理、病情监测等方面,采取合理临床护理措施,观察患儿恢复情况.结果:38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注重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心理护理,加强消毒隔离,严密监测病情,给予合理皮肤与口腔护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治愈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腔输液在危重成人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危重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治疗,观察组开展骨髓腔输液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抢救成功率、穿刺时间、通道建立时间、输液速度、血压正常时间、管道留置时间、脱管率、血性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脱管率、血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通道建立时间、血压正常时间、管道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输液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成人患者急救中开展骨髓腔输液能有效缩短穿刺时间,促进患者血压尽快恢复至正常水平,提升抢救成功率,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影响,因此该种输液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刘红美 《护理研究》2012,26(10):928
在小儿急诊急救过程中,建立有效液体输入路径是抢救的关键,也是难点,由于循环衰竭、静脉痉挛或塌陷,静脉穿刺失败后极易丧失宝贵的抢救时间,导致致残率和死亡率攀升,而施行深静脉插管或静脉切开并发症多、创伤大、技术难度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场地,因此骨髓腔内输液成为救治危重症患儿最有效的静脉替代途径,但任何侵入性操作都有一定风险和并发症.我科1例患儿在行骨髓腔输液过程中骨髓穿刺针出现弯曲及断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静脉留置针在危重婴幼患儿股静脉输液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1例危重婴幼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回顾性总结护理体会。结果11例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置管时间12h~10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在抢救危重婴幼患儿方面具有操作简单,置管迅速,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的优点,特别对于病情危急,建立静脉通道困难的患儿有更大的临床意义,为抢救赢得了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腔输液在护理应急分队成员所在试点科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护理应急分队成员进行骨髓腔输液理论及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选取部分护理应急分队成员所在的急诊、骨科、儿科3个科室作为试点,对符合骨髓腔输液适应证的抢救患者进行采取骨髓腔输液。结果自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该院3个试点科室共对46例符合条件患者采取骨髓腔输液进行抢救,全部抢救成功;其中43例骨髓腔穿刺成功,余3例穿刺失败后改为深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94.28%;后续跟踪随访1~12个月,随访率93.25%,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骨髓腔输液在临床急救中作为替代传统静脉输液的首选途径,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为以后应用于军事卫勤保障及灾害医学救援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静脉留置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不仅减轻了长期输液患儿每天穿刺所带来的痛苦,而且为抢救危重患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何提高小儿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少留置针因穿刺失败造成的浪费,为抢救患儿赢得宝贵时间,是儿科护理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如何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技巧和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骨髓输液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经骨髓输液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急诊抢救输液的新方法。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268例,随机分为经骨髓输液和经静脉输液两组。静脉穿刺困难的立即行经骨髓穿刺输液,对照组经静脉常规穿刺置管输液。结果两组输液后在血压回升的时间和输液的速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建立输液通道所用的时间上,经骨髓输液组较静脉输液组明显缩短。结论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经骨髓输液是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替代方法,不但安全、迅速、有效,而且便于在院前急救和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测定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抢救中的作用.方法:对本科2008年6月~2010年9月共抢救59例EV71患儿中18例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患儿,全部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测定中心静脉压,动态监测2 h~10 d.结果:18例监测中心静脉压患儿中痊愈5例,死亡9例,自动出院4例.结论:监测中心静脉压能指导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抢救,纠正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内环境紊乱、电解质紊乱,指导扩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改进方法前本院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9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成立输液护理质量改进小组,利用RCA法找出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随后选择本院静脉输液治疗患儿90例为观察组,根据RCA得出的结果,从输液环境、专业知识讲解、心理护理、穿刺护理和输液后护理5个方面进行护理流程的改善。观察并分析改进前后穿刺成功率、治疗依从性、家长护理满意度以及儿童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在静脉输液穿刺中,RCA通过追根溯源,发现问题发生的近端原因与根本原因,从而对护理流程进行相应改善,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患儿的疼痛评分。  相似文献   

20.
总结58例创伤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采用骨髓输液的急救护理.严格掌握骨髓输液适应证,低血容量性休克存在周围循环衰竭,连续穿刺 3次以上,或 90 s内不能建立静脉通路者,立即行骨髓输液;选择最佳穿刺部位,经本组患者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成人首选髂前上棘为最佳穿刺部位;骨髓输液期间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出、肿胀、感染等征象,并及时处理;做好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掌握最佳拔针时机,外周静脉输液通路建立后立即予拔除骨穿针.经及时抢救本组58例患者均病情痊愈或趋于稳定,58例患者中57例骨髓穿刺成功,有1例患者骨髓穿刺失败,后改为深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3.1%,全部病例随访 1~6个月,随访期间无造血功能障碍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