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秋后,夏秋之交,骄阳暴烈,既有夏天炎热的余威,又有秋天干燥的特点,此时阳气渐收,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凉,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可耗精而伤阴气。  相似文献   

2.
三.收获在秋,积累健康秋季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是气温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此时,阳气渐收,阳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的阴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秋冬养阴”,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通报》2011,(4):5-5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4.
秋季,始于农历立秋,止于立冬,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并以中间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看,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末消,秋阳肆虐,气温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但白露之后,北方寒气逐渐南下,由热转寒,早晚温差大,万物随寒气增逐渐萧落,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从“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精…  相似文献   

5.
<正>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王乐荣介绍,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入秋后养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则"。润燥养阴慎进补王乐荣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以  相似文献   

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养阳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此时,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  相似文献   

7.
《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回大地,冰雪消融,阳气升发,万物苏醒,天地自然,生机勃勃,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养生一定要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节制和宣达春阳之气,使新  相似文献   

8.
按照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也就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相应,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于是《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保养原则,指出秋冬季。声一定要藏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相似文献   

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对认识不一。高世栻认为系按时序调节,"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王冰认为乃互养互制,"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张介宾认为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志聪指出春夏-养内虚之阳,秋冬-养内虚之阴,虽论述角度不同,顺时养生、平衡阴阳宗旨一致。用于指导临床,谴方用药,尤其在疾病防治,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0.
秋季话调养     
秋季三个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并以中间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时至秋令,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  相似文献   

11.
李雪青  石志敏 《光明中医》2013,28(8):1550-155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虽然对其阐述不同,但基本上以春夏季养生应护持人体阳气、秋冬季养生宜培补人体阴分的观点为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明确提出了四时所宜的起居作息模式:春夏值阳长阴消之时,以阳气生长为主导,春夏养生宜调节作息起居以顺应阳气主动、主散之势。与此相反,秋冬为阴长阳消之时,以阴气收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秋季的到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如果不加强保健,很容易出现健康的"多事之秋"。那么秋季如何养生?养生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我们采访了空军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文龙。连日来,不少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者大便秘结等症状,其实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上火,而是"秋燥"。  相似文献   

1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此思想的提出受到古今医家的高度重视 ,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 ,众说纷纭。笔者拟从各家的观点谈谈自己的见解。从《内经》的历代注家来看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认为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 ,顺其生长 (升浮 )之气 ,宜生宜长 ,养生养长 ,即“春夏养阳” ;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 ,顺其收藏 (沉降 )之气 ,宜收宜藏、养收养藏 ,即“秋冬养阴”。如高士宗…  相似文献   

14.
<正>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的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万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其实也在顺应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这就是中医著名的基础理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立秋已过,天气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季是自然界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消长的关键时期。因此,秋季正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节,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进行科学  相似文献   

15.
正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1月7日前后,太阳黄经225°。立冬,标志着秋季告终,冬季开始,万物进入收藏季节,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的病候及养生《黄帝内经》说立冬开始,大自然阴气渐长,阳气渐退,人要顺应养阳、藏阳。起居应"早卧晚起,必得日光"。  相似文献   

16.
春令之气升发养生时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大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生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相似文献   

1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索问·四气调神大论),并在中医教材中阴阳学说章节有引用。对此,历代医家和近代文献解释不尽一致,在教学中也成为疑难问题之一。历代医家注释有以下几种:一是从人体四时阴阳的联系来解释。如扬上善调:“圣火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仅沉即秋冬养阴也。”高世村谓:“圣人春夏养阳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二是从保养体内阴阳之气立论。如张隐庵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其…  相似文献   

18.
张芬 《光明中医》2011,26(5):1045-104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述的是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乃是前贤医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方法,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延年益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就这句话的摄食调护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经文根据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属阳,故养生养长;秋冬属阴,故养收养藏。提出春应养生气,夏应养长气,秋应养收气,冬应  相似文献   

20.
凌云 《东方养生》2014,(12):14-15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一到,天地之气渐渐收敛,整个大自然阳气潜藏于下,而阴气弥漫于天地之间。冬季气温骤降,天气寒冷,万物都处于潜藏的状态,人也要相应减少活动,这便是适应节令的养藏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