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分析隐匿性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初次就诊(初诊)且未经任何相应近视矫正治疗的儿童60例1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32例64只眼, 女性28例56只眼;年龄4~6岁。初诊时及初诊后3、6、9、12个月受检眼均行视力、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受检儿童根据视力、等效球镜度(SE)、AL、角膜曲率(CC)情况分为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 各组均为30例60只眼。采用频域OCT的加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的分区方法将黄斑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 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 在内外环分别由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 共计9个区域。对比观察隐匿性近视组、对照组受检眼AL、CC、SE、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 以及各相关因素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两组受检眼SE、AL、CC以及黄斑区不同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4~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注视性质、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眼轴长度的检查,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注视性质与其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试验。将2018-09/12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弱视训练的患儿共计44例57眼纳入该研究。选取屈光不正性远视性弱视儿童36眼作为远视性弱视组,视力正常儿童21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同时将入组患儿在直接眼底镜检查下分为黄斑中心注视组32眼,旁中心注视组25眼,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分析两组间视网膜厚度及差异。结果:黄斑中心注视组在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均小于旁中心注视组(P<0.05);而两组间余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的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黄斑内环下方及黄斑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两组黄斑区内环颞侧、上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外环下方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眼轴长度较正常对照组短(P<0.05)。结论:黄斑中心注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增加;远视性弱视儿童眼轴长度变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09/2020-09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眼纳入研究,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眼)和对照组(29例58眼,普通近视儿童)。比较两组儿童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情况,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基线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其中黄斑中心凹、外环区下方和颞侧处视网膜厚度有显著差异(均P<0.05)。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D≤屈光度≤-1.00D儿童外环区颞侧、-2.00D<屈光度≤-3.00D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轴、眼压、角膜曲率均无相关性(P>0.05),与屈光度呈负相关性(r=-0.201,P<0.05)。

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较相应屈光度数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主导眼、眼轴长度的关系。 方法:入选高度近视组患者128例180眼,其中主导眼79眼,非主导眼101眼,应用OCT测量黄斑区及周围视网膜厚度及应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另设正视眼组112人180眼,其中主导眼106眼,非主导眼74眼作为对照,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9.57依1.57 mm与正常组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4.13依0.90mm)相比显著延长(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中心凹内环区(距黄斑中心凹1~3mm区)上方( S1)、下方( I1)、颞侧( T1)及黄斑中心凹外环区(距黄斑中心凹3~6mm区)上方( S2)、下方(I2)、鼻侧(N2)、颞侧(T2)视网膜厚度存在相关性,与黄斑中心区及黄斑中心凹内环区鼻侧( N1)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眼组黄斑中心区及各个分区均较正视眼组明显变薄(P〈0.05)。高度近视主导眼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OCT的检测值低于正视眼组。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与黄斑区上方( S1)、下方(I1)、颞侧(T1)、上方(S2)、下方(I2)、鼻侧(N2)、颞侧( T2)视网膜厚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眼中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隐匿性近视是指在儿童正常年龄段视力范围之内,眼轴长度超出相应年龄段正常范围,角膜曲率低于正常值范围,二者缺一不可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近视。由于隐匿性近视儿童的视力在正常范围内,近视筛查中极易被忽视,在未及时进行近视防控的情况下,隐匿性近视极易发展成显性近视,不仅视觉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视功能也将产生不可逆的改变。研究发现,隐匿性近视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视网膜、脉络膜等不同于普通近视,可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辅助诊断,观察其发展进程。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关于隐匿性近视儿童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等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儿童屈光状态、眼轴与黄斑体积、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不同屈光状态、眼轴与黄斑体积、厚度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值之间关系。方法100名正常儿童,选取右眼为研究对象,按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眼、正视眼、低度近视眼、中度近视眼、高度近视眼组,每一组各20只眼。经由睫状肌麻痹检影,光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测 量眼轴,然后OCT快速黄斑测定方案测定黄斑体积和厚度值。对各组之间黄斑体积、各区厚 度与屈光度、眼轴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心凹区最小厚度以及平均厚度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斑体积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及黄斑各区(除了内环鼻侧)均与屈光度成正相关,与眼轴成负相关。中心凹区最小厚度以及平均 厚度与屈光度和眼轴不相关。高度近视眼儿童与其他4组观察者相比有最小的黄斑体积和旁 中心凹区(特别是外环区)视网膜厚度。结论随着屈光度负增加,眼轴增长,黄斑体积变小,除中心凹区域和内环鼻侧之外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减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14-11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近视患者黄斑参数改变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6-01/2017-12在我院眼科就诊的自愿参加研究的近视患者313例626眼,使用OCT对其黄斑中心区厚度、黄斑内外环的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各区域的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黄斑参数与年龄、性别、眼别、眼轴长度(AL)以及等效球镜(SE)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最薄,黄斑区内环上方与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最厚,三组间的内环鼻侧、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外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的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P<0.05)。黄斑中心及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眼别均无相关性(P>0.05),与性别相关(P<0.05); 除黄斑中心外,内外环内部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与SE呈正相关(P<0.05)。

结论:近视患者的黄斑参数与AL、SE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注视性质、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等效球镜度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发生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试验。选取2018-08/2019-08于我院确诊前未进行过弱视治疗的4~8岁单眼弱视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共计40例(中心注视20例,旁中心20例),治疗前,治疗后6、12mo均行阿托品散瞳验光、眼底黄斑注视性质、眼轴、OCT视网膜厚度检查。用统计学分析远视性弱视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是否随治疗发生变化以及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不同注视性质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治疗前,治疗后6、12mo中心注视组和旁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P<0.01),黄斑区其余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中心注视组和旁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变薄(均P<0.05)。相同测量时间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和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比旁中心注视组薄(均P<0.05),黄斑区其余视网膜厚度无差异(均P>0.05)。治疗前后弱视眼的眼轴、BCVA、等效球镜度数有差异(均P<0.01);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眼轴长度增加,BCVA升高,等效球镜度数降低。远视性弱视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厚于对侧正常眼,眼轴长度小于对侧正常眼(均P<0.01)。弱视眼与对侧正常眼治疗前后眼轴长度变化有差异(P<0.05),弱视眼眼轴短于对侧正常眼眼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弱视眼与对侧正常眼眼轴长度都变长。结论:中高度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正常眼,眼轴小于对侧正常眼。治疗后随着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中心注视、旁中心注视组黄斑区中心凹和内环鼻侧的视网膜厚度均变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研究眼轴长度对非病理性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筛选无眼底改变的近视患者90例90眼,男47例,女43例,年龄18~35岁。入选患者根据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分为3组:低、中度近视组(lowandmediummyopiagroup,LMMG),等效球镜度数为-0.50~<-6.00D且眼轴长度为24~<26mm,共29眼;高度近视组(highmyopiagroup,HMG),等效球镜度数为-6.00~<-10.00D且眼轴长度为26~<28mm,共37眼;超高度近视组(superhighmyopiagroup,SHMG),等效球镜度数≥ -10.00D且眼轴长度≥28mm,共24眼。根据黄斑区9分区模式使用CirrusHD-OCT检测入选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的差异。使用线性回归分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的关系。结果 HMG的内环下方黄斑厚度(inferiorinnermacularthickness,IIM)、内环颞侧黄斑厚度(temporalinnermacularthickness,TIM)和外环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测量值明显小于LMMG,但黄斑中心区厚度(centralsubfieldthickness,CST)测量值明显大于LMMG(均为P<0.05)。SHMG的IIM、TIM和外环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测量值明显小于LMMG,但CST测量值明显大于LMMG(均为P<0.05)。SHMG外环所有象限的视网膜厚度测量值明显小于HMG,但CST测量值明显大于HMG(均为P<0.05)。CST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呈负相关,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内环平均厚度、IIM、TIM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外环每一象限的厚度、外环平均厚度、黄斑区平均厚度和黄斑体积测量值与屈光度数均呈正相关,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 随着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数的增加,非病理性近视眼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增加,内环和外环厚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孔乐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7):1332-1335
目的:采用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单眼弱视患儿的弱视眼和非弱视眼以及正常儿童测量黄斑部视网膜结构。
  方法:选择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56例及正常儿童右眼75例作为研究对象,用 OCT 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容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最薄,内环视网膜厚度最厚,而外环视网膜厚度较内环略薄。内环的各个象限中,鼻侧视网膜最厚,为335.58依17.42μm;上方较鼻侧略薄,为326.42依15.36μm,再次为下方视网膜,颞侧视网膜最薄。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变化与内环一致。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视网膜各区域变化与弱视眼组相同。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均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组外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象限视网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黄斑区视网膜容积最小,内环的鼻侧视网膜容积最大,其次为上方视网膜容积,再次为下方视网膜容积,颞侧视网膜容积最小。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变化与内环一致。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容积均比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对应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象限视网膜容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OCT 检测可以准确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弱视眼的黄斑区结构与非弱视眼及正常眼存在差异,可能与弱视的外周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量化分析10~18岁青少年近视眼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分析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与近视程度及眼轴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20例(120只眼)。按屈光度分为正视组与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EDI-OCT)确定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分布,ImagePro Plus软件测量各层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屈光度外层视网膜厚度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结果 (1)黄斑中心凹与黄斑中心凹颞侧1.5 mm直径处,高度近视组光感受器外节到色素上皮层厚度比正视组薄,近视组脉络膜厚度,外层视网膜总厚度比正视组薄,近视组椭球体区厚度比正视组厚(P<0.05)。黄斑旁中心凹1.5 mm直径鼻侧处,近视组光感受器外节到色素上皮层厚度,脉络膜厚度,外层视网膜总厚度比正视组薄,椭球体层厚度比正视组厚(P<0.05)。(2)黄斑中心凹与黄斑中心凹1.5 mm直径鼻侧及颞侧处,脉络膜厚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715,r=0.718,r=0.745,P<0.001),眼轴呈负相关(r=-0.647...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颞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颞上BRVO-ME患者30例30只眼(BRVO-ME组)和同期健康志愿者14名28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组分区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脉络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 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 1~3 mm的内环区, 3~6 mm的外环区;内环区和外环区分别划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 并分别记作S3、I3、N3、T3和S6、I6、N6、T6, 共计9个区。观察两组受检眼不同区域脉络膜厚度的分布特点。两组间黄斑不同分区脉络膜厚度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对照组、BRVO-ME组受检眼中心区、S3、T3、I3、N3、S6、T6、I6、N6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14.11±56.04)、(207.89±57.92)、(214.07±54.82)、(207.14±61.54)、(180.18±53.53)、(...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SS-OCTA)观察正视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HT)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5—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视儿童63例。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使用SS-OCTA测量黄斑区的CHT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根据ETDRS分区将图像划分为3个环区:黄斑中心凹区(直径0~1 mm)、内环区(直径1~3 mm)和外环区(直径3~6 mm)。均纳入右眼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环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并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环区的CHT与性别、年龄、屈光度、父母屈光度、眼轴长度、瞳孔直径和CVI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分别为(320±58)(315±55)(299±47)μm(F=2.77,P=0.065),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CHT薄(t=2.20,P=0.025),其余两两环区CH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黄斑中心凹区和内、外环区的上方、颞 侧、下方及鼻侧共9个区域的CHT相比,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不同区域=19.20,P<0.001),在内环区和外环区的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H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内环区=8.15,P<0.001;F外环区=43.11,P<0.001),均是鼻侧最薄。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均与瞳孔直径相关( β=14.31,P=0.035;β=13.88,P=0.039);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相关(β=264.60、335.87、463.22,均P<0.001)。去除混杂因素后,经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均与对应环区的CVI呈正相关(β=233.96、306.93、429.25,均P<0.001),其中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的CHT与瞳孔直径呈正相关(β=18.32、17.56,P=0.023、0.027);内环区和外环区的CHT与性别有相关性(β=24.92、23.50,P=0.043、0.038);外环区的CHT与年龄呈正相关(β=10.71,P=0.025);与其余参数间无相关性。结论:6~12岁正视儿童黄斑外环区的CHT比黄斑中心凹区的薄,且内、外环区的鼻侧最薄。男性、年龄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和CVI越大的儿童,黄斑各环区的CHT越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6岁学龄前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及屈光状态间的关系。方法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对297名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验光,运用Zeisshumphery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右眼视网膜黄斑厚度,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黄斑厚度记录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半径为0.5mm、1.5mm、3.0mm的中央、内环和外环鼻侧、颞侧、上方、下方9个区域的相应测量值,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7名(89.9%)儿童同时完成了OCT、IOL-Master检查。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度数(1.33±1.01)D,最薄视网膜厚度和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30.10±20.11)μm和(187.22±21.67)μm。内、外环的4个区域中均是颞侧区域最薄。黄斑中央平均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无相关性(r=0.06,P>0.05);与等效屈光度也无明显相关性(r=-0.20,P>0.05)。男性儿童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为(189.84±23.88)μm,女性为(184.12±19.90)μ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分布正常,颞侧最薄;男性儿童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较女性厚;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曲申  徐蔚  孙小婷  毕燕龙  荣翱 《眼科新进展》2012,32(12):1151-1153
目的评估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Cirrus HD-OCT测量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可重复性。方法同一位操作者应用Cirrus HD-OCT对27名(33眼)正常人黄斑区进行重复测量。检测区域为中心凹、黄斑内环、黄斑外环3个位置共9个象限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值;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来评估Cirrus HD-OCT测量黄斑区的可重复性。结果整个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ICC和CV范围分别为0.856~0.962和3.0%~6.5%。其中黄斑中心凹ICC值最高为0.962,内环四个象限中上侧ICC值最高为0.926,下侧ICC值最低为0.853,ICC值分别为内环上侧>内环鼻侧>内环颞侧>内环下侧;外环四个象限中颞侧ICC值最高为0.916,鼻侧ICC值最低为0.856,ICC值分别为外环颞侧>外环上侧>外环下侧>外环鼻侧。CV值中,黄斑中心凹的CV值最高为6.5%,内环下侧的CV值最低为3.0%。结论 Cirrus HD-OCT测量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的可重复性较高,在诊断黄斑病变早期进展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 T)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Zeiss Humphrey光相干断层成像仪( OCT) 测量近视眼67例(106只眼)的黄斑中心凹中心,中心凹和旁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 颞侧RT。应用IOL Master测量仪测量被检眼的眼轴长度,并对眼轴长度与近视眼视网膜的厚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近视眼中心凹最小RT(150.90 ±22.10) μm。颞侧旁中心凹区视网膜最薄。近视眼黄斑旁中心凹各区域平均厚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中心凹最小RT、中心凹平均RT与眼轴长度无相关。 结论 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旁中心凹视网膜变薄,中心凹的最小RT及中心凹区的平均RT没有变化。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397-399)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脉络膜厚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并探讨脉络膜在延缓近视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青少年患者26例(5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眼作为观察组,另一眼未作处理作为对照组,测量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的眼轴长度和脉络膜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戴镜前后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改变以及组间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值。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观察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前增厚(P<0.05),对照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前变薄(P<0.05)。2组之间戴镜前后各位点脉络膜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眼轴长度均较前增长(P<0.05),观察组眼轴长度增长量为(0.09±0.15)mm,对照组为(0.26±0.16)mm,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4,P<0.001)。结论:对于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使脉络膜增厚,眼轴长度增长减缓,这可能是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3~6岁学龄前儿童眼部生物学参数与屈光状态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0年3~11月在徐州市眼病防治所应用为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为103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检影验光,记录等效球镜度.运用ZEIS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视网膜黄斑厚度,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记录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记录1 mm,3 mm,6 mm直径范围的中央、内环和外环的厚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9名(86.40%)儿童完成了相关的检查.学龄前儿童的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33±1.01)D,眼轴长度为(21.98±0.71) mm,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为(189.01±25.49) μm,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不等,角膜屈光力为(43.52±1.56)D.不同年龄组等效球镜不同(F =3.23,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等效球镜度逐渐下降.等效球镜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46,P<0.01),与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r=0.02,P>0.05)、角膜屈光力(r=0.0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6岁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呈峰形分布.等效球镜度与年龄、眼轴长度有关,随着眼轴的延长、年龄的增加,远视等效球镜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李娜  王玲 《眼科新进展》2008,28(3):210-213
目的 探讨无后极部眼底病变的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的变化.方法 除眼底视盘旁近视弧外无其他眼部异常的近视患者122例,年龄17~50岁,平均(27.3±7.2)岁,等效球镜度数-1.50~-15.25 D,平均(-6.18±2.61)D,随机选取每人一眼受检.所有受检眼均予屈光检查和眼轴长度测定.将黄斑区分为颞侧、上方、鼻侧、下方4个区域,测定各区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后,与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直线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为(142.84±16.23)μm,与年龄、近视度数、眼轴长度均无相关性.4个区域视网膜厚度最大值与年龄无关;鼻侧和上方的视网膜较厚,分别为(282.04±13.53)μm和(281.99±14.01)μm,下方和颞侧的视网膜较薄,分别为(279.63±12.87)μm和(268.52±12.97)μm;随眼轴长度增加,视网膜厚度最大值均减小,减小的趋势为上方>鼻侧>下方>颞侧.结论 随着近视度数和眼轴长度增加,除黄斑中心凹最薄点的视网膜厚度无变化外,黄斑区的视网膜在变薄的同时变得平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近视患儿32例64眼,平均年龄10.88±2.34岁。根据患儿的等效球镜度(SER)分组,SER≤-0.75D纳入近视组,平均SER -2.15±1.10D; 对侧健眼纳入非近视组,平均SER 0.01±0.48D。所有患儿均行眼科一般检查并采用OCTA检查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

结果:近视组UCVA低于非近视组,SER、AL高于非近视组(均P<0.01),眼压、角膜平坦K值无差异(均P>0.05)。近视组黄斑区上方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DCP血流密度明显大于非近视组(P=0.029、0.010),余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无差异(均P>0.05)。除中心凹以外,近视组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非近视组(均P<0.01)。近视组黄斑区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略低于非近视组(P=0.043)。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非近视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SCP、DCP血流密度与AL呈正相关(r=0.432、0.541,均P<0.01)。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内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452、0.389、0.313、0.401、0.445,均P<0.05)。黄斑区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08、-0.309、-0.330,均P<0.05)。

结论:单眼近视患儿近视眼黄斑区上方SCP及中心凹DCP呈代偿性血流密度升高状态; 除中心凹以外,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AL延长与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