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医疗领域尤其是骨科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由于骨肿瘤患者发病部位及病情个体差异大,传统手术切除和重建难度较大。基于3D打印技术可以制备三维模型,清晰展现疾病解剖部位情况,使术者充分了解局部情况并制定合理手术计划,同时对于复杂手术还可以进行术前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疾病部位、大小,进一步设计制备个性化假体,在适配性方面可能更有优势。本文在广泛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基础上,对3D打印技术在肢体骨肿瘤手术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该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背血管前锯肌支在胸壁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8年10月—2021年3月,采用双侧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修复23例胸壁肿瘤术后大面积复杂缺损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71岁,平均48.5岁。局部晚期乳腺癌11例,叶状细胞肉瘤4例,软组织肉瘤3例,乳腺癌复发3例,胸壁放射性溃疡2例。肿瘤切除、创面清创后继发胸壁缺损范围为20 cm×10 cm~38 cm×14 cm;皮瓣切取范围25 cm×12 cm~38 cm×15 cm,血管蒂长度为9~12 cm,平均11.4 cm。14例单纯软组织缺损,采用皮瓣移植修复;5例肋骨缺损(<3根)合并软组织缺损,采用单纯网片联合皮瓣移植修复;4例胸壁全层缺损合并大范围肋骨缺损(>3根),采用“网片+骨水泥”方法坚强内固定联合皮瓣移植修复。所有患者均采用胸背血管前锯肌支作为受区血管,组合方式包括前锯肌支近心端+其他受区血管(13例)、前锯肌支近心端+远心端(6例)、2支前锯肌支近心端(4例)。结果23例患者胸背血管主干均得以完整保留。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3.9个月。术后皮瓣完全成活,重建胸壁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胸背血管前锯肌支解剖恒定,对受区损伤小,可以为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重建胸壁提供可靠血供。  相似文献   

3.
骨肿瘤外科主要任务涉及两个方面:切除与重建。近十年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骨肿瘤切除后骨关节缺损的重建取得长足进步。依照重建方法不同分为生物性重建和机械性重建。此外,新兴的 3D 打印技术在肿瘤性缺损重建的临床应用正在展开,短期效果可靠,然而远期功能结果和并发症少有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腋窝入路腔镜下乳腺癌根治假体结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20 年 10 月—2021 年 2 月采用腋窝入路腔镜下乳腺癌根治假体结合补片一期乳房重建的 15 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年龄 32~52 岁,平均 43 岁。术前临床分期:0 期 3 例,Ⅰ期 3 例,Ⅱ期 9 例。肿瘤均为单发,最大径 0.7~3.2 cm,平均 2.2 cm;肿瘤距离乳头 2~6 cm,平均 3.6 cm。术前及术后 1、3 个月采用 BREAST-Q 评分量表从乳房满意度、性满意度、胸部功能及心理社会健康方面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出现乳房皮肤轻度缺血 1 例、皮下积液 1 例,均未出现切口并发症、皮下气肿、乳房内血肿形成、感染、乳头乳晕表皮层坏死、皮瓣坏死、假体和/或补片取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0~9.5 个月,平均 7.6 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与术前相比,术后 1 个月乳房及性满意度、胸部功能、心理社会健康评分降低(P<0.05),但术后 3 个月乳房满意度、胸部功能评分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满意度、心理社会健康评分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该术式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重建乳房外观较好,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地位变迁,并回顾常用的新型和传统组织瓣的发展历史,总结其解剖学基础、适应证、优缺点和改进方法。结果颏下动脉岛状皮瓣、锁骨上动脉岛状皮瓣、面动脉颊肌黏膜瓣和颌下腺瓣等新型组织瓣,在特定患者中表现出与游离皮瓣相似甚至更优的修复效果。而目前临床对鼻唇沟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颞肌筋膜瓣以及颞顶筋膜瓣等传统带蒂组织瓣的制备技术也进行了诸多改良,进一步拓宽了各自适应证,尤其适用于自身条件不佳的患者。结论带蒂组织瓣在头颈部肿瘤缺损修复重建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特定的患者甚至展现出切取更便捷、术后恢复快、治疗花费少、修复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带血运腓骨移植修复下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 年 11 月—2018 年 7 月,收治 15 例下肢恶性肿瘤患者。男 12 例,女 3 例;年龄 9~21 岁,平均 12.3 岁。骨肉瘤 11 例,尤文肉瘤 4 例。肿瘤部位:股骨中段 8 例,股骨下段 4 例,胫骨中段 3 例。病程 2~6 个月,平均 3.2 个月。手术彻底切除肿瘤,遗留骨缺损长度为 8~23 cm,平均 17.7 cm。以带血运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其中 8 例股骨缺损者联合瘤体骨灭活后回植。结果手术时间 180~390 min,平均 280 min;出血量 200~480 mL,平均 31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24 个月,平均 14.5 个月。影像学复查示,除 1 例随访 2 个月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9~18 个月,平均 12.3 个月。术后 3 个月,移植腓骨均有活跃代谢,患侧骨代谢值为 111~257,平均 184;健侧为 127~259,平均 193;健患侧无显著差异。末次随访时,下肢功能 Enneking 评分为 20~30 分,平均 24.6 分。随访期间无供区踝关节不稳、疼痛及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发生。结论带血运腓骨移植修复下肢恶性肿瘤术后骨缺损,可显著降低骨不愈合率,恢复良好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auvé-Kapandji术治疗创伤性尺骨茎突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6 月–2013 年 1 月,采用 Sauvé-Kapandji 术治疗12例创伤性尺骨茎突撞击综合征患者。男 4 例,女 8 例;年龄 50~69 岁,平均 58.9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 例,摔伤 11 例。患者均有下尺桡关节脱位,其中 7 例合并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主要临床症状为腕尺侧疼痛伴功能受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2±1.4)分。病程 2~4 个月,平均 3.5 个月。术后采用 VAS 评价腕关节疼痛程度,记录腕关节活动度、握力、Evans 评分,摄腕关节 X 线片观察。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1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7~73 个月,平均 58.4 个月。末次随访时,腕关节VAS评分为(1.2±1.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0,P=0.000)。患侧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以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均明显改善,但仍显著低于健侧(P<0.05);握力及腕关节功能Evans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5,P=0.386;t=–1.969,P=0.062)。腕关节功能评分获优 8 例,良 3 例,中 1 例,优良率 91.7%。X 线片复查示,下尺桡关节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 3~6 个月,平均 3.5 个月。3 例出现尺骨截骨处尺骨近端不稳。 结论对于创伤性尺骨茎突撞击综合征,Sauvé-Kapandji 手术是一种可靠补救方法,术后患者腕关节疼痛有效缓解,前臂旋转功能得到较大改善,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颞浅动脉复合穿支皮瓣修复颞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重建鬓角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8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收治颞区肿瘤患者 12 例。男 5 例,女 7 例;年龄 37~68 岁,平均 51 岁。基底细胞癌 8 例,鳞状细胞癌 4 例。病程 3 个月~4 年,平均 13 个月。肿瘤切除后遗留创面范围为 3.8 cm×2.5 cm~5.2 cm×3.5 cm。设计颞浅动脉复合穿支皮瓣,其中带毛发的颞浅动脉额支穿支皮瓣修复有毛发生长区域并重建鬓角,切取范围为 2.5 cm×1.0 cm~4.2 cm×3.0 cm;不带毛发的颞浅动脉下行支穿支皮瓣修复无毛发区域软组织缺损,切取范围为 2.5 cm×1.5 cm~7.5 cm×4.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1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9 个月。术区切口隐蔽,皮瓣平整,色泽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差异,重建鬓角毛发走行与健侧一致,面部外观满意。随访期间局部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针对颞区累及鬓角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颞浅动脉复合穿支皮瓣可分区修复具有不同美学特征的亚单位,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外观满意,且对供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式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重建方式的相关文献,从保留踝关节术及非保留踝关节术两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除了常规的同种异体骨移植、带血管自体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复合带血管腓骨移植、瘤段灭活回植、牵张成骨及骨搬运技术外,临床已逐渐开始应用膜诱导成骨技术、人工肿瘤干假体、3D 打印金属骨小梁假体、踝关节融合术、人工肿瘤踝关节置换术。另外,因胫骨下段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较长,骨缺损修复重建后的功能恢复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结论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修复重建方式已获得长足进步,但对于最佳方式仍存在争议。随着近年来 3D 打印技术及各类术前模拟技术的出现,个性化、精准化修复重建胫骨下段大段瘤性骨缺损成为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骨刀行改良棘突椎板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回植术治疗原发性胸椎管内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3 月—2016 年 3 月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 38 例原发性胸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16 例,女 22 例;年龄 21~72 岁,平均 47.1 岁。病程 6~57 个月,平均 32.6 个月。病理检查示神经鞘瘤 24 例、脊膜瘤 6 例、室管膜瘤 4 例、脂肪瘤 2 例、皮样囊肿 2 例。病变位于单节段 18 例,双节段 15 例,3 节段 5 例;肿物长度 0.7~6.5 cm,肿瘤与脊髓、马尾及神经根存在界限。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2.2±2.3)分,胸椎 Cobb 角为(11.7±2.7)°。采用超声骨刀行改良 PLC 回植、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术中保留一侧棘上、棘间韧带连续性,将 PLC 向侧方掀起显露,显微镜下摘除肿瘤后将带蒂 PLC 原位回植,双侧微型重建钛板固定。术后行 X 线片、CT 及 MRI 检查,观察脊柱稳定性、椎管成形及肿瘤切除情况,采用 JOA 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手术时间为 56~142 min,平均 77.1 min;术中出血量为 110~370 mL,平均 217.2 mL。所有患者肿瘤完整切除,切口愈合良好。3 例出现脑脊液漏,无脊髓损伤、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3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28 个月,平均 27.2 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 X 线片复查未见脊柱侧后凸畸形及失稳征象;CT 复查椎板无移位及继发椎管容积减小,椎板均骨性愈合;MRI 示肿瘤无复发。末次随访时,胸椎 Cobb 角为(12.3±4.1)°,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456);JOA 评分为(23.7±3.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60,P=0.000);其中优 14 例、良 18 例、中 6 例,优良率 84.2%。 结论应用超声骨刀行改良 PLC 回植、微型重建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胸椎管内良性肿瘤,可恢复椎管正常解剖,操作安全,患者可早期活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国人 Treacher Collins 综合征(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TCS)患者的面中部形态结构及解剖学参数,以了解面中部各解剖结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变化。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1 月—2020 年 7 月就诊的 TCS 患者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群 CT 影像学资料,共 33 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 TCS 组 14 例,对照组 19 例。通过 ProPlan CMF 3.0 软件对其颅面骨进行三维数字化重建,测量面中部解剖学参数并分析其形态结构;同时行上呼吸道三维数字化重建进行形态分析(测量上呼吸道容积)。结果CT 检测示,14 例 TCS 患者均表现为睑裂下斜,且合并不同程度的颧骨复合体发育不良。面中部形态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TCS 组患者面中部横向径线长度下降,如上颌骨基底宽度、上颌复合体长度及鼻骨相关横径(P<0.05),但眶下点距离较对照组增高(P<0.05);TCS 组患者面中部多处矢状径线长度下降,其中颅底点-后鼻棘点的距离缩短程度最严重(P<0.05),但两组间比较代表前面中部高度的鼻根点-前鼻棘点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S 组患者颅底角及 SNB 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之间的夹角)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 SNA 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之间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呼吸道形态分析示,TCS 组患者上呼吸道容积为(24 621.07±8 476.63)mm3,与对照组(32 864.21±13 148.74)mm3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5,P=0.037)。 结论TCS 患者面中部横径、矢状前后径及多个颅面骨角度明显小于正常人群,表现为不同程度颧骨缺失、鼻骨及上颌骨显著横向发育不良,但高度发育无明显受限。TCS 患者上呼吸道容积小于正常人群可能与上呼吸道内部径线缩短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采用金属重建杯行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06 年 10 月—2013 年 10 月,采用金属重建杯行髋关节翻修术的 16 例(16 髋)患者临床资料。男 4 例,女 12 例;年龄 49~78 岁,平均 62.7 岁。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至该次翻修术时间为 3~15 年,中位时间 8.2 年。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 15 例,Vancouver B3 型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 1 例。髋臼侧骨缺损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Ⅲ型 12 例,Ⅳ型 4 例;Paprosky 分型:ⅢA 型 12 例,ⅢB 型 4 例。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大腿疼痛情况;摄 X 线片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 例于术后 2 周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抗凝治疗后治愈;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16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9 年,平均 6.8 年。末次随访时 Harris 评分为(91.88±3.28)分,较术前(42.44±4.66)分显著改善(t=–106.30,P=0.00)。2 例术后下地行走时出现轻度大腿痛,症状于术后 1 年消失。术后即刻髋臼外展角为 37~54°,平均 42.9°;髋关节旋转中心距泪滴间线距离和距泪滴外侧距离分别由术前的(33.67±12.19)mm 和(34.98±12.30)mm 改善至术后即刻的(20.67±9.63)mm 和(40.04±6.61)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0,P=0.00;t=–3.15,P=0.00)。术后 4~12 个月 X 线片示所有股骨大转子延长截骨区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金属重建杯与骨面均无连续性透亮带,无假体移位及骨溶解,臼杯均呈骨性固定;无 1 例因假体松动需行再翻修手术者。 结论对于臼杯假体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者,采用金属重建杯行翻修术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使用3D打印钛合金假体重建胫骨远端瘤段骨切除术后骨缺损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6例采用3D打印钛合金假体重建胫骨远端瘤段骨切除后骨缺损、同时融合部分胫距关节的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年龄12~35岁,平均18.5岁。其中骨肉瘤4例,尤文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Enneking分期:ⅡA期3例,ⅡB期2例,Ⅲ期1例。病程2~5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术前新辅助治疗,骨肉瘤及尤文肉瘤患者术后3周开始辅助化疗。术后定期复查评估全身及局部肿瘤情况、假体情况;采用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MSTS)评分及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下肢及踝关节功能。 结果 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其中5例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均位于90° 功能位,均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踝关节融合稳定,局部骨长入良好,可完成日常活动,但踝关节活动度均受限、踝关节僵硬;MSTS评分为22~26分,平均24分,评价为优3例、良2例;AOFAS评分为71~86分,平均80.6分,评价为良4例、可1例。1例术后2个月出现严重假体周围感染造成假体植入失败,患肢活动疼痛、踝关节功能差;MSTS评分为12分、AOFAS评分为50分,评价均为差;去除假体、感染控制后予以牵拉成骨治疗,目前仍在牵拉成骨过程中,局部成骨可。 结论 采用3D打印钛合金假体与胫距关节融合方式重建胫骨远端瘤段骨切除后骨缺损,可获得满意的机械稳定性及功能,是有效的胫骨远端保肢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烧伤后手背严重瘢痕挛缩的疗效。方法2015 年 3 月—2017 年 6 月,收治 7 例手背烧伤后继发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 5 例,女 2 例;年龄 11~48 岁,平均 31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 8~67 个月,平均 42 个月。手术瘢痕松解及关节复位后,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 5 cm×4 cm~10 cm×8 cm。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 5.5 cm×5.0 cm~10.5 cm× 9.0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3 例患者皮瓣较臃肿,术后 3 个月行二期皮瓣修薄术。7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32 个月,平均 15 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皮瓣感觉 2 例, 1 例, 3 例, 1 例;手功能获优 2 例,良 4 例,可 1 例。随访期间肩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 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背严重瘢痕挛缩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小腿远端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4 年 9 月—2017 年 8 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修复 12 例小腿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缺损。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5~66 岁,平均 41.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7 例,重物砸伤 2 例,胫骨骨髓炎并软组织溃疡、坏死 2 例,骨肿瘤切除术后骨和软组织缺损 1 例。8 例一期修复,4 例二期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 6 cm×4 cm~10 cm×7 cm,肌瓣切取范围为 4.0 cm×2.5 cm~8.0 cm×6.0 cm,骨瓣切取范围为 4 cm×2 cm×2 cm~5 cm×4 cm×4 cm;供区胫骨骨缺损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修复,创面直接拉拢缝合 7 例、部分缝合后游离植皮修复 5 例。结果术后 12 例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均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10.8 个月。复合组织瓣外观、颜色、质地及踝关节功能均满意。术后 6 个月 X 线片复查示骨瓣修复胫骨骨缺损处愈合良好,供区髂骨修复骨缺损处愈合良好。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血供丰富,是修复小腿远端局部软组织缺损合并局限性骨缺损创面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联合 3-D 打印技术行半椎体置换治疗椎旁巨大神经鞘膜瘤 1 例经验。方法2017 年 3 月收治 1 例 66 岁男性椎旁巨大神经鞘膜瘤患者。术前 CT 增强扫描显示,脊柱腰骶部右侧旁盆腔内见一 8.9 cm×7.8 cm×7.6 cm 大小的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利用 Mimics 软件处理 CT 扫描数据,模拟手术切除肿瘤,设计 L5、S1 椎体模型,并 3-D 打印钛合金椎体。术中术者佩戴导入了术前重建 AR 影像的 Hololens 眼镜,彻底切除肿瘤后,植入打印钛合金椎体。 结果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 245 min,术中出血量约 1 200 mL。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腹膜后脊柱旁)神经鞘瘤。术后 6 个月随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 5 分降至 2 分;X 线片及 CT 复查示钛金属椎体呈部分骨性融合,位置良好,无断裂、脱出,椎体无塌陷。结论应用 AR 技术辅助肿瘤切除,联合 3-D 打印假体置换治疗椎旁巨大肿瘤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背阔肌 Kiss 皮瓣修复上臂复合组织缺损及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3 月—2016 年 11 月,采用带神经血管束的背阔肌 Kiss 皮瓣修复 12 例上臂复合组织缺损。其中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1~50 岁,中位年龄 34 岁。致伤原因:机械损伤 4 例,交通事故伤 5 例,电击伤 2 例,上臂软组织恶性肿瘤 1 例。合并三角肌缺损 5 例,肱三头肌及肱肌损伤 4 例,三角肌、肱三头肌及肱肌不同程度损伤 3 例。创面范围 13 cm×7 cm~20 cm×8 cm。合并骨折伴骨外露 6 例,其中 1 例合并骨缺损。病程 3 h~6 个月。皮瓣切取范围为 10 cm×6 cm~15 cm×7 cm;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12 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0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6~26个月,平均 14 个月。末次随访时,移植皮瓣成活良好、质地柔软,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供区仅见线性瘢痕;肩关节外展活动度达 30~90°,肱三头肌肌力均在 4 级及以上;浅感觉与触觉部分恢复,S1 2 例,S2 6 例,S3 2 例。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获优 2 例,良 4 例,可 4 例。 结论背阔肌 Kiss 皮瓣设计灵活,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带神经支配的背阔肌可重建上肢部分外展功能,修复上臂复合组织缺损可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带蒂胸肩峰动脉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采用带蒂胸肩峰动脉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 8 例复杂性下咽环周缺损患者。男 6 例,女 2 例;年龄 45~80 岁,平均 57 岁。均为外院治疗后下咽癌复发者,结束治疗至复发确诊时间为 3~28 个月,平均 16.5 个月。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 分类分期:T2N1M0 3 例,T3N1M0 2 例,T3N2M0 1 例,T4N1M0 2 例。全喉全下咽切除术后,下咽环周缺损范围为 9.0 cm×8.5 cm~12.0 cm×10.5 cm;带蒂胸肩峰动脉嵌合穿支肌皮瓣的穿支皮瓣皮岛范围为 7.0 cm×4.0 cm~9.5 cm×6.0 cm,胸大肌肌皮瓣皮岛范围为 9.0 cm×5.0 cm~14.5 cm×6.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住院时间 12~22 d,平均 14.5 d。术后 8 周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45 个月,平均 18.7 个月。所有患者颈部外形良好,未见肿瘤复发,未发生咽瘘、切口裂开和肿胀等情况,皮瓣不臃肿,重建的下咽腔无狭窄。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胸大肌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复杂的下咽环周缺损往往存在颈部受区血管缺如情况,不适合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带蒂胸肩峰动脉嵌合穿支肌皮瓣可以作为一种局部重建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大段同种异体骨单髁置换术重建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07 年 1 月—2014 年 1 月采用大段同种异体骨单髁置换术治疗的 9 例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6 例,女 3 例;年龄 17~38 岁,平均 25.8 岁。骨巨细胞瘤 7 例(其中 1 例为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2 例。肿瘤位于股骨远端 7 例,胫骨近端 2 例;肿瘤部位均偏外侧。症状持续时间 2~5 个月,平均 3.2 个月。术前均行 X 线片和 MRI 检查,确定肿瘤范围 6 cm×2 cm~9 cm×4 cm;CT 检查排除肺部转移。术中置换的单髁同种异体骨长度为 8.0~9.2 cm,平均 8.6 cm。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400~550 mL,平均 480 mL;术后输注红细胞 0~3 U。1 例患者拔除引流管后出现切口处持续渗液,3 个月后愈合;其余患者术后 2 周切口均Ⅰ期愈合。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10 年,平均 6 年。随访期间无术区感染发生,无同种异体骨愈合不良和断裂发生。术后 1 年膝关节活动度为 90~110°,平均 100°;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为 24~29 分,平均 26 分。X 线片示同种异体骨内有密度减低区(骨溶解)6 例;无关节面塌陷、骨裂或骨折发生;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接触面之间均有骨痂形成,皮质骨连续性良好。结论骨肿瘤切除后采用大段同种异体骨单髁置换重建,可提供良好支撑和功能,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