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易体痴呆是一种神经变性性痴呆,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视幻觉及帕金森综合征。本课题组提出了从脑髓—脑神—脑气的角度辨治路易体痴呆,认为脑为髓海,根于肾,是脑的物质基础;脑神是大脑内各种精神活动的集合,包括认知、情感、思维等,是脑功能的体现;脑气则是连接脑髓和脑神的枢纽,可充脑髓,养脑神。肾虚髓空是本病发生的基础,随疾病进展,正虚邪盛,痰瘀内生,日久酝酿成毒留滞于脑,造成髓损神伤,脑气紊乱,病人出现一系列肢体运动、官窍及认知问题;病至晚期正虚积损,元神不复,造成形神衰惫。在治疗方面,以补肾益髓,养神复意,调补脑气为主,同时应在辨证过程中注意痰浊瘀毒的有无,把握好标本虚实,兼以祛毒化浊、固本培元。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障碍、姿势不稳及肌肉僵直等,其病位在脑,多因肾虚、血瘀、痰浊所致,究其根源,脑髓损伤是发病的基础,肾虚是源头,但不应完全责之肾、髓.脑髓为阴,脑气为阳,脑神为用,脑髓为病,脑神无以统帅,脑气逆乱无章,影响五脏六腑、五官九窍而发病,是故帕金森病非一元一体所能述清,当从脑髓、脑神、脑气多角度论治,相互依存,共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五脏相关与脑功能可塑性作用的关系来探讨以下论点:脑髓属阴,脑神属阳,脑体阴而用阳,髓实则神明,神失则髓空;脑髓的生成和充实,是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制化下的五脏稳定、和谐、有序相关的整体关系中完成的,是脑功能发挥实现的物质基础;脑神的精明和醒湛,是在分属五脏的魄魂志意心神等五脏神,尤其是心神的协助和支撑下实现的,是脑功能发挥水准的直接体现;脑之形神关系下脑功能实现的纽带和桥梁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脑肾相济,肾生精化髓是脑功能可塑性的基础;脑心相通,心相助支撑是脑功能健全的保障;脑肝相维,肝升降辅弼是脑功能重塑的条件;脑肺相系,肺布护宣通是脑功能重组的后盾;脑脾相关,脾生血化气是脑功能发挥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毒损脑络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由诸多病邪使脑络长期、反复受损,自我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日久病邪积而成毒,更伤脑络,脑络自我调节功能丧失,最终毒邪闭阻脑络或使脑络破血溢而发病.脑络受阻、受损,一方面气血不得濡养脑髓,脑髓继之受损,脑神失用,另一方面,毒邪不得从络脉排出,进一步败坏脑络、脑髓和其它脏腑组织器官.如此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这是中风病病情复杂、险恶、难以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三焦气化为脑神的基础。"心藏神"是一身的最高主宰,是生命活动的内在机制;"脑神"即"识神",是"神"的外在表现,是以"心藏神"为前提的,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脑神表现是以三焦气化化生的气血津液精为物质基础,脑神的血、脑髓居所赖三焦气化化生,五神五志赖三焦气化紧密联为一体;精气能化神,神能统精气,"精气神"互化涵括了气血津液精神间的互化,是三焦气化的集中体现,精气神及脑神赖三焦气化的气机而各就其所;脑神的整体神志观通过三焦气化体现,脑神的作用通过三焦气化来实现;三焦气化失司致脑髓不充则是脑神病变的基础,脑神的病变通过调理三焦气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五脏失调与血管性痴呆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有主元神的生理功能,而脑的功能又分属于五脏,脑的功能是通过五脏来完成的。五神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而致脑髓失养或五志失和,伤及五脏,进而引起五神脏功能障碍,可使心神失调、神思散乱、神机失用而发痴呆。  相似文献   

7.
神有元神、识神、脑神、心神之分,脑髓有间脑、大脑、高级、低级之分。间脑位于脑髓的中心,称之为"脑芯",脑芯调控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体现着元神的主宰作用,是为脑神。脑芯是《内经》的目睛命门所藏的先天之精,是"精成而脑髓生"的本质所在。元精、元神、脑芯、脑神、泥丸、泥丸宫、上丹田、命门互名。足太阳是起源于目睛命门脑芯的经脉,它运行脑芯元精化生的元气、元神入十二藏之腧并惟肾而络,是目睛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及"其气与肾通"的经络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六经理论,结合脑髓特性及功能,从六经脑髓一体的角度出发阐述慢性脑损伤的病机及防治。指出六经与脑互通共荣,六经失常易损及脑髓,脑损神敝则六经失主。其中,营卫失常贯彻始终,肾虚络痹是重要病机。并以头痛为例阐释从六经论治慢性脑损伤。最后提出干预与防治慢性脑损伤需从六经入手,在慢性脑损伤的治疗中,补肾荣脑、通络怡神是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9.
皮质基底节变性是一种罕见、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非对称性肌强直及失用。陈志刚教授结合古代医家论述及其临床经验,提出中医脑病“脑气-脑髓-脑神”一体论的核心辨治体系,指出脑气紊乱、毒邪留滞脑髓、脑神失用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治法以理气、祛毒,益髓充脑为主,具有较好疗效。附1则验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脑为髓之海,脑髓脑脉融为一体,凡有关神志思维、感情感觉、运动记忆等均属于脑髓的范畴;先天肾气、后天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以及精与神共同供养脑髓的高级功能。脾胃升降失常,脑中清阳之气不展,痰浊湿邪蒙蔽往往发为脑髓病。脾胃是气血升降之枢纽,脾为湿阻,清阳不升是脑髓病主要病机。益气聪明汤为东垣创制方,主治饮食不节,劳倦所伤,脾胃不足,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目翳,视物不清;吾临证治疗脑髓病常用益气升清降浊法,调理气机升降之枢纽,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脑髓病颇有效验。  相似文献   

11.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督脉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是中风病发病的病机关键,督脉痹阻是中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而督脉为联系脑和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桥梁。在临床治疗上,疏通督脉可醒神开窍,促进脑髓修复,从而恢复脑髓对人体生命活动功能的总体调控。  相似文献   

12.
便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脑髓性便秘是其一种特殊类型。赵宝明教授将由于中风、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焦虑抑郁等脑性疾病引起的便秘称之为脑髓性便秘。赵宝明教授认为此类便秘的病机之根本在于脑神紊乱,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临床常以温胆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脑鸣是患者自觉头内轰响的一种病证,常持续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社会和经济负担。中医药辨治脑鸣历史悠久,古代医家偏重于从“形”角度进行调治,多从脏腑及气血理论出发,以调节肝脾肾等脏腑功能为主,近现代医家则逐渐认识到调“神”论治脑鸣的重要性。“形与神俱”是中医学养生廖病的准则,脑鸣病位在脑,故笔者结合脑之功能与特性探讨脑髓与脑神的体用关及其在脑鸣发病中的作用,分析“形神并调”论治脑鸣的理论与临床依据,提出脑鸣证治重在“形神并调”的观点,即虚者宜补髓养神止鸣,实者宜祛邪安神止鸣,或可为脑鸣治疗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脑髓为脏的观点早已存在,对脑髓为脏进行理论探讨。指出脑髓为脏的生理功能为主神明、司五官九窍及司全身的感觉与运动,病机特点为髓海空虚、脑髓壅滞及脑神受扰,脑髓病证的治疗以补益五脏精气、开通玄府内窍、重视安养神志及配合奇经论治为主。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古代对脑髓功能很早就有了认识,早在春秋时期的《春秋元命苞》一书,就有“头者,神之居也。”“人精在于脑”的记载。《黄帝内经》对脑髓的认识就更为广泛,特别是对脑髓的形成、解剖部位,病理改变等,都有较深的认识。从汉代以后,对脑髓功能方面的研究,更口趋重视起来,到了明清时期,则有了突出的发展。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的脑髓说,是对脑髓研究的重要突破。但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长期以来,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直把脑髓的功能,隶属于脏府学说,尤其归结于心。因此,古往今来,有关脑髓的概念,脑髓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没能突出到应有的地位。笔者赞同“脑为元神之府”,“脑主神明”,“脑髓对维系生命活动是具有最重要作用”的观点。拙文管见,做为一种不成熟的学术见解,请同道斧正。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有关脑主神明之说,历代医家有许多争鸣。远自《黄帝内经》,就  相似文献   

16.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对大脑功能的广义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帝内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正常人体神志活动的进行和官窍功能的发挥,与心的主导作用及五脏功能的协调状态直接相关。但对脑的认识与研究并非一片空白。《内经》早就对“脑髓”、“脑府”及其功能有一定认识,并提出了脑的功能正常与否与人体反应能力、听觉、视觉、神志以及全身状态相关。中医学认识到的”脑”。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概念,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其实质是建立在解剖学”脑府”基础上的以心肾功能合而为一为特点的特殊物质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中医五神脏理论与老年痴呆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医对脑的认识在《内经》成书之前曾经有一个争议的阶段。古人早就认识到神志活动与脑有关。《内经》则明确指出,脑的功能是通过依附于五脏而完成的。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中,正是将脑的功能分属五脏,因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五神脏理论。1 五脏藏五神主五志是对脑与神关系的高度概括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内经》中对神的论述相当丰富。概而言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体现,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的概括,它的物质基础是精。《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而成脑髓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例治愈的中风病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该病的发病与咽窍筋肉运动功能失常、或丧失有关,其病机关键是脑髓损伤、神机失用,且督脉痹阻为其发病的经络学基础。咽窍筋肉运动功能障碍是脑髓神机不能驭使咽窍筋肉正常运动所致,而脑髓神机的运转则依赖于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故治疗时应从醒神通督立法,采用温针灸法为主要手段,以醒神开窍、疏通督脉、益气升阳、化痰通络,促进脑髓修复、神机运转复常,进而支配咽窍筋肉恢复运动功能而获效。  相似文献   

19.
阐发名老中医贾孟辉教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证辨治及方药特点。贾孟辉教授认为,此病风、痰、火、瘀相互交阻、郁阻脑络,阻滞脑经而致脑髓失养、脑神失用为关键,治疗应以通利脑经、熄风截痰、清火化瘀、镇惊安神、滋补脑髓为大法,故采用针药结合,并提倡脑经针刺疗法,经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把两眼、两鼻、两耳和嘴称为上七窍,与下二窍之浊窍相对称为清窍。联系上七窍的功能,《寿世传真·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曰:"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鼻乃气窍。"另有称头顶百会为顶窍,眉间天目为意窍,枕骨粗隆上的凹陷处为神窍或玉枕窍。《医林改错·脑髓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有赖"卫总管"和"荣总管"通脊入脑,化而为髓;又"两耳通脑",目系"长于脑","鼻通于脑",将官窍、脑髓、神经、血管都归属脑窍范畴。总之,目前脑窍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