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应激对新疆部队官兵(以下简称"驻疆官兵")职业倦怠的影响路径,以期为新疆部队开展职业倦怠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驻疆官兵757名,运用军人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和军人职业倦怠量表进行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结果 (1)职业倦怠与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应激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P0.01)。(2)心理应激、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进入职业倦怠回归方程,可解释职业倦怠43.6%的变异量。(3)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具有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3.6%;消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具有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8.5%;心理应激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具有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46.5%。结论社会支持、心理应激、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是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对方式、心理应激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高原高寒环境下军人职业倦怠程度与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CMBI)对入伍一年以上的新疆高原高寒地区600名军人和新疆某市区600名军人进行问卷调查,两组各抽取100名军人进行分别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热应激蛋白、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测定。结果 (1)高原高寒环境下军人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原高寒环境军人热应激蛋白HSP-70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热应激蛋白HSP-70呈负相关(r=-0.082)。结论高原高寒环境下军人职业倦怠程度较高,特殊的工作环境会引起军人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倦怠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倦怠量表、紧张相关工作分析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51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试.结果 (1)专业技术人员情感耗竭的检出率为15.76%,人格解体的检出率为40.47%,成就感降低的检出率为60.24%;轻度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37.18%,中度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35.06%,重度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7.29%;(2)职业紧张、消极应对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关系;(3)社会支持、年龄和收入对情感耗竭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30.75%;社会支持、职业紧张、消极应对、收入、积极应对和年龄对人格解体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28.80%;支持利用度、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婚姻和学历对成就感降低有明显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27.98%.结论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并受到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警察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警察职业倦怠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警察职业倦怠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20名警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收回符合要求量表388份进行分析.结果 ①警察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的检出率分别是20.36%、53.87%和63.40%.轻度、中度和重度职业倦怠的检出率分别是34.02%、43.30%和10.82%;②职业紧张、控制感、消极应对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5、0.182和0.107,P<0.05];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分别为-0.305和-0.237,P<0.01);③控制感、消极应对和支持利用度对情感耗竭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15.61%;职业紧张、积极应对、警衔和性别对人格解体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40.00%;主观支持、积极应对、支持利用度和学历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17.99%.职业紧张、控制感、社会支持等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总贡献率为45.65%.结论 警察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受到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调节,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适合军人使用的应对问卷,探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用于中国军人心理应激调查测量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使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新疆地区336名军人的心理控制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测定,分析其信度、效度。结果修订后的应对问卷包括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2个维度,20个条目。本次研究中,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的总分半信度为0.115,问卷中的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2个维度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03、0.652;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2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34、0.665,满足群组比较的要求。因子分析产生的2个公因子与理论结构基本一致,结构效度的累积方差贡献为48.77%。结论为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适用于中国军人的心理应激调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选取532名中学体育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运用SPSS 19.0处理数据。结果自我效能感、消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工作要求、工作资源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均显著(|r|≥0.12,P0.01)。职业倦怠形成的链式中介作用机制模型拟合较好,χ2/df=2.033,CFI、GFI、NFI、IFI均大于0.9,RMSEA=0.056。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完全中介了工作资源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总中介效应为-0.29,链式路径的总中介效应为-0.03,链式总中介效应/总中介效应=0.10。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部分中介了工作要求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总中介效应为0.15,直接效应为0.35,总中介效应/总效应=0.30。结论工作特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与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关系密切,工作特征不仅直接能增强职业倦怠,而且通过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增强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同制护士工作应激源、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路径进行分析,为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锦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职的合同制护士450名,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工作压力源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和AMO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合同制护士职业倦怠、工作应激源、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总分值分别为(60.04±17.99)、(580.48±253.57)、(19.73±6.17)和(14.98±5.92)分;职业倦怠总分与工作应激、消极应对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3、0.53,P0.05),与积极应对总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8,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应激、消极应对显著正向预测职业倦怠,积极应对显著负向预测职业倦怠;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应激通过中介变量应对方式正向影响职业倦怠,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1.4%(0.218/0.424)。结论应对方式在工作应激和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可以根据影响路径各个环节制定干预措施来解决合同制护士职业倦怠问题,促进护理队伍整体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海军官兵心理韧性及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为促进海军官兵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职业倦怠量表(MBI)、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心理韧性问卷(CD-RISC)对588名海军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海军官兵职业倦怠总分为(33.34±9.93)分,其中,情绪耗竭维度分为(10.40±4.31)分,去个性化维度分为(7.28±3.05)分,低职业效能维度分为(15.66±6.62)分,积极应对得分为(36.40±7.21)分,消极应对得分为(26.06±9.92)分,心理韧性平均分为(89.79±19.27)分。职业倦怠与消极应对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45,P<0.05),与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r=-0.46,P<0.05)。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为兵种(β=0.28)和心理韧性(β=-0.32)。结论 职业倦怠与职业环境(兵种)与消极应对相关,心理韧性对其有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干旱沙漠地区军人的职业紧张状况并分析其原因,为制定提高军人对特殊环境的应对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国新疆干旱沙漠地区某部队226名军人(沙漠组)和市区某部队247名军人(对照组)进行基本信息情况和工作紧张测量问卷(Job Stress Survey,JSS)调查,并比较2组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脑力劳动作业者职业紧张和抑郁情绪的水平,并分析不同应对方式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通过简便抽样方法调查脑力劳动人群,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量(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脑力劳动者的职业紧张、应对方式及抑郁水平进行调查。结果研究最终调查了1 591名脑力劳动者,抑郁检出率为24.26%,脑力作业者的ERI值、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抑郁的得分分别为(1.02±0.41)分、(23.76±8.10)分、(10.35±6.47)分和(42.47±12.97)分。偏相关结果表明,消极应对与职业紧张和抑郁成正相关(rs=0.103、0.240,P<0.01),积极应对与职业紧张和抑郁成负相关(rs=-0.287、-0.413,P<0.01);回归结果显示,职业紧张对消极应对方式和抑郁有正向作用(b=18.786、1.970,P<0.05);应对方式在职业紧张对抑郁作用中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作用值为0.113,效应占比为21.61%(P=0.007)。结论 应对方式在脑力劳动者发生职业紧张和抑郁之间充当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护士65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工作压力源量表(NJSQ-R)、简易应对方式量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HSS)。结果手术室护士NJSQ-R评分为(2.54±0.53)分,压力来源前3位的因素为工作量与时间分配、护理专业与工作、病人护理。手术室护士的积极应对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消极应对评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5);MBI-HSS中情感淡漠、情绪衰竭评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个人成就感评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5);情感淡漠、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缺乏均以中度为主。职业压力、消极应对与职业倦怠中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呈正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P0.05);而积极应对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呈负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问题突出,职业压力越大、消极应对方式会增加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驻藏某部高原军人罹患心身疾病情况及其心理影响因素,为其心身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驻西藏某部军人483名,应用自编心身疾病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调查。结果483名军人的心身疾病患病率达58.0%;罹患心身疾病组军人的标准EPQ-N分、生活事件总分、适应因子、突发事件因子及工作环境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军人的社会支持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驻藏高原军人的心身疾病患病率较高,情绪不稳定、遭遇较多的生活事件及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是其发病率高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疆维稳期间民兵觉察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应激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对心理应激影响程度的大小。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新疆维稳民兵832名,运用觉察压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心理应激与消极应对、觉察压力中的预测感呈正相关(P0.05,P0.01),与控制感、超载感呈负相关(P0.01)。(2)影响维稳民兵心理应激的因素是预测感、控制感、超载感和消极应对;影响维稳民兵消极应对的因素是控制感。(3)觉察压力各维度均对心理应激有直接效应;消极应对在控制感与心理应激间有中介作用,其间接效应值为0.008,占总效应比0.148(5.7%)。结论觉察压力和消极应对是导致维稳民兵心理应激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觉察压力更为明显;消极应对在控制感与心理应激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与其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4年3-11月,应用中国版职业倦怠问卷、艾森克成人简式人格问卷以及简式应对方式量表对辽宁省6所公立医院72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及路径分析。结果720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检出率为73.8%,其中轻度职业倦怠率为35.7%,中度职业倦怠率为32.3%,高度职业倦怠率为5.8%。性格内向、神经质的护理人员更易情感耗竭;精神质、神经质程度高,不选择积极应对方式、经常选择消极应对方式的护理人员更易人格解体;性格内向、不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选择消极应对方式的护理人员更容易感到成就感降低。结论护理人员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是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对方式在护理人员人格特征和职业倦怠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煤化工企业工人的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并分析职业紧张对职业倦怠发生的影响程度。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阜康市煤化工企业工人共858人,使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职业倦怠量表(CMBI)对其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不同学历、工龄、婚姻状况及月收入的工人其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状况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职业紧张程度的增加,工人在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职业倦怠总分上的得分是随之增加的(P0.001),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得分是逐渐降低的(P0.001)。工人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体应对资源、个体紧张反应、工龄及学历这4个因素。其中,个体紧张反应、工龄及学历与职业倦怠呈正性关联,个体应对资源与职业倦怠呈负性关联。结论煤化工企业员工的职业紧张状况不容忽视,且随着紧张程度的增加,职业倦怠发生的可能性随之增加,但个体应对资源的增强可以明显的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人员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状况,为预防和减少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职业紧张量表(OSI-R)、职业倦怠量表(MBI)对250名肿瘤专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专科医院护理人员均存在较高的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各维度及子项方面,与国内常模比较均高于常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职业倦怠方面,与国内常模比较均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专科医院的护理人员承受着较高的职业紧张及工作倦怠,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情况,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同时加强自我保健,对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及工作倦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电子器件制造工职业倦怠患病现况及职业紧张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某电子器件制造企业2 251名作业人员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简明工作要求-自主(JDC)问卷和付出-回报失衡(ERI)问卷对电子器件制造员工职业倦怠和职业紧张相关因素进行测评。结果2 251例调查对象轻度职业倦怠1 013例,高度职业倦怠162例,职业倦怠检出率为52.2%(1175/2251)。单因素分析显示,JDC职业紧张和ERI职业紧张组相关变量对职业倦怠检出率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身、ERI职业紧张、内在投入评分高、ERI比值高为电子器件制造工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非流水线岗位、工作要求得分高、自主程度评分高、社会支持评分高、D/C比值高、内在投入评分高为电子器件制造工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结论电子器件制造工中职业倦怠检出率偏高,ERI职业紧张模式在职业倦怠预报中更有效。企业应特别重视单身、流水线岗位、ERI职业紧张、内在投入得分高、ERI比值高的员工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某部军人睡眠质量及其与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 2020年6—12月,采用职业倦怠量表、职业压力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解放军某部3处部队1 092名军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军人睡眠质量得分M(P25,P75)为4.0(2.00,7.00)分,职业压力得分M(P25,P75)为26.00(17.00,34.00)分,职业倦怠得分M(P25,P75)为3.53(3.13,4.00)分。不同年龄、军龄军人的睡眠质量、职业压力、职业倦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学历军人的睡眠质量、职业压力、职业倦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军人的睡眠质量与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均呈显著正相关(r=0.410、0.569,均P<0.01),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水平对睡眠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总解释率为33.1%,并且职业倦怠在职业压力和睡眠质量之间存在不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驻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了可能影响驻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多数研究以问卷或电话访谈的形式来评价高原军人的心理卫生状况,较一致的结论为:国内高原军人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等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和中国成人常模,表明驻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国外正服役的高原军人有明显的躯体活动受限、疼痛、慢性疲劳和休息不足等症状。高原低氧环境、个性特征、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的严重性和频度以及防御方式等对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对提高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佛山市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665名女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紧张量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患者健康问卷对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水平进行调查。结果女工付出-回报失衡(ERI)指数中位数(M)为0.80,ERI模式高职业紧张检出率为28.6%;职业倦怠、抑郁症状得分M分别为35.0和8.0分,职业倦怠感检出率为7.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2.8%。偏相关分析显示,女工职业倦怠得分与职业紧张的付出、内在投入维度以及抑郁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与职业紧张的回报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1)。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对抑郁症状变化解释量分别为7.4%和7.7%。结论劳动密集型企业女工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之间具有某些中介作用,降低其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水平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