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模式的关系。方法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固有的危害性确定危害等级(HR),根据职业卫生调查确定有害因素的暴露等级(ER),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等级进行评估,Risk=HR×ER。结果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等级可以用来确定控制措施优先级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结论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是完成评价与管理工作的关键技术。不同等级的风险应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并对防控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危险度的跟踪评价。 相似文献
2.
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是职业危害评价体系和职业病防治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职业危害的评价、用人单位的自主管控和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了解我国现有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现状及各评估方法的优缺点, 总结我国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注重职业病危害的固有风险, 同时细化职业危害暴露的影响因素, 更加全面地对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开展深圳市某街道25家电镀企业职业危害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掌握该街道电镀企业职业危害现状,为减少职业病危害事件的发生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 采用GBZ/T 298—2017《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的综合指数评估法,于2021年8—11月对深圳市某街道25家电镀企业开展职业危害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结果 本次评估的25家电镀企业,5家企业平均风险等级为3(中等风险),20家企业平均风险等级为4(高风险)。按照岗位统计分析,电镀、酸洗、除油岗位为重点岗位;按照危害因素分析,硫酸、盐酸、镍及其化合物、氢氧化钠使用率最高;按照风险等级分析,高风险点和极高风险点占比超过70%;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平均风险等级分析,氰化氢、三氯乙烯平均风险等级超过4。结论 电镀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复杂,为化学中毒、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等职业病高发行业,职业病防控措施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行业整体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4.
联合应用金属物质接触估计与评估法(MEASE)及新加坡有害化学品职业暴露半定量分析方法评估某钢厂含铬污泥综合利用项目铬暴露职业健康危害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含铬污泥综合处理人员预估皮肤暴露负荷范围为0.024~24 mg/d,铬吸入范围0.002~0.025 mg/m3;六价铬职业吸入暴露为高风险,吸入风险等级为高至较高风险。建议正常生产时,含铬污泥综合处理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并定期更换有效的呼吸防护用品,避免皮肤的直接暴露,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在某金融机具工程项目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为我国制定相关标准或规范以及职业卫生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该模型的矩阵法和定量法分别对某金融机具工程项目关键岗位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并对2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比较,同时运用现场检测结果和相关研究进行结果验证。结果该模型矩阵法和定量法得出结果一致的岗位有2个,不一致的岗位有5个。矩阵法将机加车间车工、铣工、磨工接触噪声所致噪声聋和组装车间装配接触手传振动所致手臂振动病定为中风险,与现场检测结果和相关研究一致。定量法将电子车间焊接岗位的二氧化锡和铅烟的健康风险定为潜在风险,与现场检测结果和相关研究一致。其他岗位职业健康风险2种评估方法基本一致。结论 ICMM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可用于某金融机具工程项目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矩阵法和定量法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对4座煤矿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检测,运用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对主要煤尘作业岗位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采煤机和掘进机司机风险等级为重度危害,综采系统支架工和刮板机司机风险等级为中度危害。该方法评估得出的结果得到了现场调查和文献报道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依据《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分析泰州市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职业病患者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职业病报告信息。结果显示,2017年职业健康检查共16 759人,检出职业病10例,疑似职业病23例,职业禁忌证22人。职业病患者均已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泰州市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电焊烟尘、矽尘和噪声,应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职业卫生示范候选企业的职业危害监测预警能力,总结经验,为建立我国高危职业危害监测预警指标和模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从《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评选标准》中提炼出39项有关职业危害监测预警能力的指标,分别归类为直接预警能力、间接预警能力和协调预警能力,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建立企业职业危害监测预警能力评价体系和模型;而后,对2006年64家国家职业卫生示范候选企业的职业危害监测预警能力进行了综合评分,满分为100分;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评选结果、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规模企业预警能力的差异。结果64家企业预警能力综合评分平均为90.9±7.9,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的评分较高,中部地区企业的评分较低;不同行业和规模示范候选企业的预警能力没有差异;预警能力评分较差的前5项指标分别是职业病危害告知、高毒作业红色警示线设置、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警示标识设置、作业场所监测结果公示、作业场所定期检测评价。结论通过加强领导,企业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能在职业危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上取得同样的效果;要加强中部地区企业职业危害监测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深圳市某蓄电池生产企业化学毒物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估,为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方法 调查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和主要化学毒物种类,采用新加坡有害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结果 该蓄电池生产企业中包板、装外壳、封盖、极组焊接、极组串联和端子焊接等岗位的铅尘、铅烟为高风险水平,加酸、清洗、封胶等岗位的硫酸、氢氧化钠和乙酸乙酯属于低风险水平。 结论 该蓄电池生产企业在目前的工作条件下,所存在的化学毒物可能对劳动者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中需重点关注产生铅尘、铅烟危害的工作岗位,应根据不同风险水平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杭州市萧山区职业病危害风险情况,为预警体系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对萧山区11家存在氯作业、13家存在氨作业和10家存在苯系物作业的企业生产条件、管理因素进行调查,并对作业场所进行检测,运用改良LEC风险指数评估方法对24家氯作业和氨作业企业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同时使用“格雷厄姆-金尼”危险性等级评价法以及GBZ2.1—2007职业病危害检测单项判定定性定量评估。用职业病危害风险指数评估10家存在苯系物作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结果用“格雷厄姆一金尼”法评估被调查研究的11家存在氯和13家存在氨企业现场作业条件有一般危险、显著危险、高度危险或极度危险,运用改良LEC法结合管理因素综合分析评估,24家企业氯和氨的职业中毒事故风险1家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其余23家均处于可接受的低风险水平。10家中有3家苯系物作业处于中度危害,7家处于高度危害水平,而苯的检测结果均合格,工程防护控制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分值较大,风险指数与血象异常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9,P=0.022)。结论改良LEE风险指数评估方法和职业病危害风险指数法可分别运用于急性中毒事故和慢性职业病危害的风险评估,萧山区氯和氨职业中毒事故风险多处于可接受的低风险水平,而苯系物职业病危害程度不容乐观,将急性中毒控制在低风险水平的同时,不应忽视慢性中毒的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苯暴露的非致癌效应与致癌效应进行职业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价,为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以及职业性肿瘤等严重职业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某大型化工企业苯乙烯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辨识、暴露评价、剂量-反应评价和风险表征,对苯乙烯装置作业工人的苯职业暴露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分别以吸入单位风险、参考浓度表示化学毒物的致癌效应、非致癌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危害指数HI(hazard index)、致癌超额风险值(Risktumor)分别对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进行表征;针对暴露与风险的不确定性,采用水晶球软件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分析概率分布规律。结果该装置工人84.65%情况下苯导致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非致癌效应危害指数HI高于安全阈值1;69.37%的情况下苯导致白血病的超额风险超过了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4。提示风险不可接受,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工人职业健康风险。结论利用职业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及蒙特卡洛模拟可以得到非致癌风险、致癌风险值的概率分布及其统计学分布特征,从而为风险管理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预警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对实施护理预警管理制度前后护理风险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检验。结果:实施护理预警制度前护理风险发生率4.14%,实施后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预警制度的建立,对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降低或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健全护理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蜱媒传染病。自该病发现以来,我国已有数千人患病,病死率可高达30%,目前发病范围仍在持续扩大。为更深入地了解该病临床特征,本文就近年来SFTS死亡危险因素及预警模型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SFTS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风险预警管理在内科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内科医疗工作中常见的医疗风险因素并按危险操作、危险医嘱、危险药物、危险医患沟通等进行分类,制定风险警示录并应用于临床.结果:实施风险预警管理后,内科医疗不良事件发生例次明显减少.结论:运用风险预警管理能提高医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规范诊疗操作行为,减少医疗纠纷、医疗投诉和医疗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流感监测数据早期预警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已有的流感监测数据建立广东省流感监测预警体系,进行早期预警监测。方法采用2004~2006年14所哨点医院门诊每周就诊的流感样病例(ILI)占门诊病例总数百分比数据,使用控制图法、历史限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对2007年的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早期预警的效果。结果控制图法显示,2007年流感疫情从第14周起进入流行季节,一直持续到第34周后流行结束;历史限法显示,2007年流感疫情较平稳,没有高于近年历史同期水平;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显示,2007年流感活动在第24周有明显的增加。结论2007年预警信号和实际流感疫情基本吻合,综合利用3种方法进行流感疫情早期预警,结果比较科学和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定量风险评估法在印刷岗位有机溶剂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方法采用GBZ/T 298-2017中半定量风险评估法对肇庆市4家典型生产企业的印刷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印刷岗位有机溶剂风险等级评估结果接触比值法为1~4级,接触指数法为2~3级,综合指数法为2~3级,接触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一致性较理想(Kappa=0.713,P=0.000)。结论在对印刷岗位有机溶剂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时,可根据调查结果的详尽程度选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接触比值法较简单,接触指数法较保守,综合指数法较全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妊娠风险预警筛查、评估和妊娠结局情况,探索对重点孕妇有效的社区干预措施,不断完善"妊娠风险预警评估"工作。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上海市卢湾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回收的1 726本上海市孕产妇保健手册的妊娠风险预警筛查情况、重点孕妇确诊情况和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重点孕妇发生率21.21%,外地户籍的重点孕妇发生率明显高于上海市户籍;筛查阳性的前3位是"基本情况","家族史","异常妊娠分娩史、妇产科疾病及手术史",固定因素中常见的包括瘢痕子宫、年龄≥35岁、双胎、体重指数(BMI)24、异常妊娠分娩史、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6 cm,占筛查阳性数的51.09%,确诊率为62.41%;重点孕妇的早产和低体重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结论: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立足社区重视筛查,提升社区在重点孕妇管理工作中的服务功能;依托网络规范转诊,充分发挥妇幼保健所在重点孕妇管理工作中的枢纽作用;有的放矢,努力降低重点孕妇的发生率;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教,降低重点孕妇不良结局的发生;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提高重点孕妇管理的整体性、连续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医疗风险管理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比国内外医疗风险预警的研究现状,借鉴其他行业建立预警机制的方法,对医疗风险预警的步骤流程、指标体系构建、模型应用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降低中山市登革热暴发风险,建立登革热分级预警应对体系并评价预警效果.方法 查阅文献、结合中山市1990-2007年登革热媒介监测、病例监测数据,建立登革热分级预警应对体系;2008-2011年在全市范围实施登革热分级预警;收集1990-2011年中山市登革热暴发数据,通过比较预警体系建立前后登革热暴发规模,评估预警体系.结果 在诱蚊诱卵阳性指数、病例和月份3个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中山市0~4级登革热预警体系,其对应暴发的可能性分别为几乎无、很小、可能、危险和暴发.2008-2011年,预警体系共发出可能预警信号5次,危险预警信号2次,暴发预警信号1次.2008-2011年仅发生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涉及3例患者,罹患率为1.20%(3/250),持续20d.1990-2007年,共发生7起暴发疫情,涉及病例数14~195例(中位数37例),罹患率为0.84%~14.88%(中位数3.81%),持续16~64 d(中位数42d).结论 分级预警应对体系建立后,2008-2011年中山市登革热暴发规模与1990-2007年相比显著降低.分级预警应对体系在降低中山市登革热暴发风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