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就诊于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科的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人群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方法:选取科室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66例确诊为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安门医院就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性别比例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发病年龄偏小,四联征发生几率基本相同.结论:发作性睡病是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复杂,病因不明,应提早诊断,多样化治疗,并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教育,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就诊于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科的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人群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方法:选取科室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66例确诊为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安门医院就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性别比例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发病年龄偏小,四联征发生几率基本相同。结论:发作性睡病是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复杂,病因不明,应提早诊断,多样化治疗,并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教育,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台湾抗老化学会承办,《世界睡眠医学杂志》编辑部和《世界中医药》杂志编辑部协办的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第七届学术年会暨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医心理学·睡眠医学论坛拟于2015年8月20日-23日(周四-周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搜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专题门诊发作性睡病患者数据,初步描述血清EB病毒检测结果情况。方法:选取科室于2014年3月27日至2017年8月29日收治的503例发作性睡病患者EB病毒血清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作性睡病患者的EBV-CA-IgG、EBV-CA-IgM、EBV-NA-IgG、EBV-EA-IgM阳性率分别为91.7%、3.0%、90.7%、2.4%,86.88%,患者的血清EB病毒检测以EBV-CA-IgG与EBV-NA-IgG同时阳性为主,全阴性为次。结论:EBV可能是发作性睡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台湾抗老化学会和《世界中医药》杂志社共同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医心理学·睡眠医学论坛拟于2014年9月29日-10月7日在中国台湾举办。本次会议主题"美丽心灵·健康睡眠",将邀请海内外心理学和睡眠医学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心理和睡眠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对心理、睡眠常见病、疑难病进行学术交流。欢迎各界专家和学者积极参与,发表学术见解,共同探讨,引领发展。汪卫东会长、高荣林会长与  相似文献   

6.
<正>由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台湾全方位养生学会和北京广安中医心理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和睡眠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医心理学和睡眠医学论坛于2015年8月21-23日在北京昌平温都水城召开。大会于21日晚上举行开幕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闫树江副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黄晖主任、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张树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并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漏治。方法对OSAHS并发作性睡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夜间打鼾伴间断呼吸暂停、日间困倦感10余年,加重伴白天过度嗜睡半年入院。多导睡眠监测符合OSAHS(中度)表现。后追问病史,患者诉曾有猝倒发作,遂行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结果显示出现2次睡眠始发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现象,平均睡眠潜伏期7.2 min。行头颅MRI示:慢性缺血性脑改变,脑萎缩;动态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其他可能发生猝倒的疾病,明确诊断为OSAHS并发作性睡病,予哌甲酯及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嗜睡症状好转出院。10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结论 OSAHS可合并发作性睡病,临床应提高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及两病共存的警惕性,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睡眠疾病,人群患病率为0.02%~0.18%[1],无性别差异,我国人群患病率为0.04%[2],常于青少年期起病并可终生患病.此病常以睡眠发作、猝倒症、睡眠瘫痪及睡眠幻觉为典型临床表现,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但临床大多是以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不分地点和场合的白日过度嗜睡为主要主诉.因此,临床上常与嗜睡症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过度嗜睡、癫痫等难以鉴别.本睡眠中心从2007年9月-2009年6月运用美国泰科公司Sandman睡眠监测仪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及白天多次睡眠潜伏试验(MSLT),睡眠分期参照Rechtschaffen and kales标准手工分期作为客观诊断,符合2005年颁布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2版(ICSD-2)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准[3]的有15例病人.现将临床监测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又称Gelineau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本病早在1880年Gelineau首先记述并命名,临床特点以睡眠发作、猝倒症、睡眠瘫痪及睡眠幻觉为主要表现,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诊治30例患者,经治疗和护理,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发作性睡病,又称发作性嗜睡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上,发作性睡病以经典的四联征为特点,即日间过度睡眠伴有不可抗拒的睡意;猝倒(突发性肌张力丧失);入睡性幻觉;睡瘫症。患者很少有四联征同时存在,通常表现为其中的一或几种。发作性嗜睡症分为两型,一是伴发猝倒的发作性睡病,二是不伴发猝倒的发作性睡病,两者在基因背景上有所不同,故以此作为分类依据。研究表明,该病与下丘脑分泌素和改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表型共同相关。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多种睡眠潜伏期实验(MSLT)和多导睡眠描记法(polysomnography),以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水平。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治疗和中药治疗。本文主要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白天出现病理性睡眠,伴有发作性猝倒、睡眠瘫痪和入睡性幻觉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该病多在13~30岁左右起病,症状严重可影响日间学习、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效果欠佳,为进一步探讨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治疗。现将我科自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期间诊治的20例住院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长期困扰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1] .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控制的病理性睡眠、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4大主征为特点,但仅有10%的发作性睡病病人具有四联症的全部症状.发病高峰是青少年时期,男性的患病率稍高于女性[2].通常于10岁~30岁起病,很少在5岁以前或50岁以后起病[3].按发病时间划分,起病于青春期前,属早发型发作性睡病[4,5],在青春期后起病,称为晚发型发作性睡病.本病病因仍不清楚,缺乏有效治疗.目前对于晚发型发作性睡病的报道罕见.我院于2009年2月5日收治1例52岁的晚发型发作性睡病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80例慢性失眠、日间嗜睡和睡中行为异常患的全夜多道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检查(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结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例慢性失眠患非快速眼球运动期(nonrapid eye movements,NREM)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深睡和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时间比例下降或缺失,证实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另11例慢性失眠的PSC显示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正常,证实为认知错误性睡眠。15例日间嗜睡患MSLT显示,13例的NREM睡眠潜伏期小于5min,其中9例伴有2次以上的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提前出现,证实为发作性睡病;另2例MSLT正常,除外发作性睡病。17例睡中憋醒疑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的PSC显示憋醒前无呼吸暂停,结合临床诊断为神经症。5例睡中肢体抽动或突然坐起活动患,发现3例为周期性肢体运动,2例为夜间癫痫发作。提示全夜PSC监测和MSLT对神经科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患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80例慢性失眠、日间嗜睡和睡中行为异常患者的全夜多道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检查(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结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例慢性失眠患者非快速眼球运动期(nonrapideyemovements,NREM)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深睡和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时间比例下降或缺失,证实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另11例慢性失眠者的PSG显示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正常,证实为认知错误性睡眠。15例日间嗜睡患者MSLT显示,13例的NREM睡眠潜伏期小于5min,其中9例伴有2次以上的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提前出现,证实为发作性睡病;另2例MSLT正常,除外发作性睡病。17例睡中憋醒疑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PSG显示憋醒前无呼吸暂停,结合临床诊断为神经症。5例睡中肢体抽动或突然坐起活动患者,发现3例为周期性肢体运动,2例为夜间癫痫发作。提示全夜PSG监测和MSLT对神经科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患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睡眠监测技术对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EDS患者115例作为研究对象,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及次日的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根据临床症状、多导睡眠监测及MSLT结果和各疾病诊断标准分为发作性睡病组(n=34)、思眠抑郁组(n=3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组(n=25)和特发性睡眠增多组(n=11)。结果:所有患者PSG均显示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1期(N1)比例增加,N3和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EM)比例减少。发作性睡病和思眠抑郁的发病年龄、大部分相关睡眠参数相似,但前者的睡眠潜伏期(Sleep Latency,SL)和REM潜伏期明显短于后者。MSLT显示发作性睡病组均见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Sleep Onset REM Period,SOREMP),其他3组多数(68%)病例可见,特发性睡眠增多组仅18.2%可见。4组中发作性睡病的平均SL最短(76.7±3.7)min,SOREMP次数最多。结论:睡眠监测技术在EDS病因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山东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确诊的16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睡眠医学中心诊治的16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发作性睡病患者中男性为女性的2.3倍,伴猝倒的患者占84.24%,高于既往研究;患者大部分来自于山东省,以八月、二月、三月就诊者最多;发病年龄、五联征发生概率及其他临床表现与既往研究基本相同。结论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早,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因不明。应尽早诊断、治疗,并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教育,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收治的1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资料,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8例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均有日间过度思睡(100%),1例(0. 6%)存在猝倒发作,1例(0. 6%)存在睡眠幻觉,1例(0. 6%)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所有患者动态脑电图及头颅MRI均未见异常。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和多次小睡实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均≦5 min,均出现2次或2次以上睡眠开始于REM睡眠。结论:不可抗拒的日间过度思睡是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PSG和MSLT检查在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初诊为OSAS的100例进行详细临床调查分析和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初诊正确者83例,准确率83%,其中2例为心力衰竭、发作性睡病合并OSAS;17例经相关检查排除OSAS,分别确诊为夜间惊恐发作、夜间癫痫发作、周期性肢体运动和发作性睡病等神经精神和睡眠障碍疾患.误诊率17%.结论:重视OSAS的鉴别诊断,详细采集病史并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是正确诊断OSAS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台湾抗老化学会和《世界中医药》杂志社共同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中医心理学·睡眠医学论坛拟于2014年9月29日-10月7日在中国台湾举办。现将本次会议征文的范围、内容、要求如下:1会议主题美丽心灵·健康睡眠2征文范围心理学、睡眠医学3征文内容1)心理学、睡眠医学文献、实验研究;2)心理学、睡眠医学的临床研究;3)睡眠新药研究;4)中医心理学、睡眠医学与心血管、肿瘤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5)特殊人群(老年、妇女、儿童)的心理学、睡眠医学研究;6)心  相似文献   

20.
发作性睡眠病患者同时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机率很高,但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一般研究认为,发作性睡眠病往往伴精神心理症状,故常用发作性睡眠病伴神经症来表达,我们在低阻抗状态通过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hought Imprint Psychotherapy in a lowered resistance state,TIP)技术,针对两例发作性睡眠病患者早期发病的心理诱因和情绪问题进行精神分析与认知治疗以及"对抗式想象疗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结合相关研究分析,我们认为,部分"发作性睡眠病"可能直接由精神心理问题引起,应该称之为"神经症伴发作性睡眠病",这部分案例完全可以通过抗精神病的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可能更好,应该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