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解决水泥包装车间粉尘危害治理问题。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5月,以新疆某水泥生产企业袋装车间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对水泥厂包装车间现有通风条件粉尘扩散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新疆某水泥生产企业袋装车间罩内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包装车间和插袋工粉尘浓度超标分别为45.58、4.35倍(总粉尘)和20.68、2.87倍(呼吸性粉尘);在靠近尘源处、半密闭罩四角以及包装机后方风速较小,基本上在0.1~0.4 m/s,粉尘浓度较高,粉尘在呼吸带高度不同方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粉尘积聚;通过粉尘扩散模拟包装车间风流分布状况、粉尘扩散规律和通风控尘影响因素,袋装车间气流均匀性受通风设施风量、风口位置、风口大小等因素共同影响,通过不同方案组织优化模拟试验,最优方案插袋作业位置粉尘质量浓度在4~6 mg/m~3,较现有条件下粉尘质量浓度有明显下降,浓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气流组织最为合理。结论粉尘控制模拟研究达到水泥插袋岗位粉尘控制目的,有效解决了水泥包装车间粉尘危害这一问题,可为下一步开展水泥包装车间粉尘治理技术改造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的职业危害状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对策。方法 对轮胎生产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煤尘、石灰石粉尘、水泥尘、石膏粉尘、其他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噪声、高温。粉尘检测结果显示,烧成车间的锅炉岗位、原煤堆场、原煤仓和输送机、篦冷机、熟料库下岗位的超限倍数结果分别为2.2、3.0、2.9、2.9、2.5、2.9,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制成车间水泥包装工和装车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检测结果分别为15.6、8.5 mg/m~3,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噪声检测结果显示,矿山车间粉碎岗位、烧成车间生料立磨和煤立磨3个岗位8 h等效连续A声级检测结果分别为85.4、89、86.1 dB(A),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化学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全部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也提示作业人员出现粉尘、噪声的相关异常损害。结论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是粉尘、噪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改进粉尘的防护设施,加强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的管理,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杨明辉  李全  彭文彬 《职业与健康》2012,28(17):2090-2092
目的了解常州市某区水泥生产行业粉尘危害现状,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尘肺的发生。方法对5家相同类型的水泥生产线,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结果该行业职业卫生管理不到位,工作场所中水泥粉尘检测样品合格率为66.7%,磨机、散装水泥操作处为Ⅰ级(轻度危害作业),包装岗位为Ⅱ级(中度危害作业),97名接尘工人高仟伏X线摄片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该区5家水泥厂,作业场所中水泥粉尘浓度高,职业危害严重。须对生产设备、工艺、防护设施进行整改,切实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某水泥粉磨站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对该水泥粉磨站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进行调查和检测。结果该水泥粉磨站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水泥粉尘、矽尘、石灰石粉尘、石膏粉尘、其他粉尘、噪声等。熟料库巡检工、辅料棚铲车司机、水泥库巡检工、插袋工、袋装水泥装车工接触粉尘浓度超标;作业人员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60.2~92.8 dB(A),其中配料库皮带巡检工、粉磨站巡检工接触噪声强度超标。结论粉尘、噪声是水泥粉磨站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重点危害因素,应采取有效的工程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保护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辽宁省水泥制造企业职业危害现状,为有效控制和治理该行业的职业危害,降低职业病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该省15家水泥制造企业进行检测和调研,依据GBZ 2.1-2007和GBZ 2.2-2007进行结果评价。结果 15家企业化学有害因素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包装和装车岗位粉尘危害严重,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最高达267.8 mg/m3,超标近70倍,呼吸性粉尘CTWA最高达186.0 mg/m3,超标100倍之多;熟料生产和水泥生产环节的部分岗位噪声危害严重,如煤磨、水泥磨、石灰石破碎等岗位,煤磨岗位8小时等效声级达97.7 d B(A)。结论该省水泥制造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和噪声,应针对包装和装车岗位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加以治理,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解决水泥生产企业袋装车间粉尘职业危害严重这一问题,通过水泥包装车间通风除尘系统改造,有效控制和降低水泥包装车间粉尘职业危害。方法 2017年10月以新疆某水泥生产企业袋装车间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采样法,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和现场粉尘浓度及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SiO2)含量检测,采用罩口风速测定法、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法对包装车间气流组织进行研究。结果包装车间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平均浓度分别为182.30和31.02 mg/m3,插袋工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平均浓度分别为17.39和4.30 mg/m3,水泥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短时间接触检测结果均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要求。半密闭罩内气流组织分析,总进风量为13 157.64 m3/h,总排风量为17 544.57 m3/h,半密闭罩内虽然形成了一个负压场,但气流组织呈紊流状态,造成粉尘的积聚。2018年5月通过对包装车间半密闭罩形状改造、增加新风装置和排风口改造,气流组织效果良好,降低了插袋岗位的职业病危害。结论水泥厂水泥粉尘职业危害超标,通过分析水泥包装车间通风除尘效果不理想问题,研究提出通风系统改造的设计方案,达到水泥插袋岗位粉尘控制目的,为开展水泥包装车间粉尘治理技术改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摸清2010年某合资水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对超标岗位或工种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水泥厂生产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包装机包装工、包装机机修工、库底皮带巡检工、磨机巡检工接触粉尘总尘浓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磨机皮带巡检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噪声岗位检测合格率为52.3%,噪声超标大的岗位主要有3号磨机房、北电机、2号库、3号库、4号库、5号库和6号库。结论2010年某合资水泥厂粉尘和噪声有害因素接触岗位合格率较低,应该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调查水泥制造企业,了解当前我国水泥制造企业的粉尘危害状况,为水泥制造企业粉尘危害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抽取我国35家水泥制造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并对企业水泥装袋和人工装车两个主要接触粉尘岗位的粉尘浓度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 被调查的35家水泥制造企业中,除1个装车作业点的总粉尘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外,其余各作业点粉尘浓度均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中总粉尘浓度在3.17~485.33 mg/m3之间,最高超标121.33倍,呼吸性粉尘浓度在1.70~119.86 mg/m3之间,最高超标79.91倍。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1.58%~9.16%之间。 结论 我国水泥制造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基础薄弱,装袋和装车岗位粉尘浓度超标严重,对其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生产和使用硅产品企业矽尘危害现状,分析不同岗位工人健康损害情况,探讨硅产品生产和使用企业矽肺病防治对策和建议。方法采用现场询问,调查员填写问卷的方法对连云港市生产和使用硅产品的6家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收集1 005名矽尘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收集矽尘危害企业和矽尘作业工人基本情况资料;对矽尘作业岗位粉尘浓度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建材行业矽尘作业工人胸片异常率(87.6%)高于电子行业(3.6%);矽尘作业岗位总尘合格率为3.8%,呼吸性粉尘合格率为7.8%;职业健康检查胸片异常率为45.5%,肺功能异常率为32.3%,疑似尘肺病检出率为0.7%;矽尘作业场所中粉尘浓度较高的岗位有球磨、破碎、振动筛、称量、粉料包装、分拣、成品混合、拣砂、喷砂、装料、倒角等岗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超标倍数4.5的岗位工人胸片异常率明显高于CTWA超标倍数≤4.5组;疑似尘肺病患者所在岗位粉尘浓度及岗位CTWA高于其他接尘人员所在岗位。结论应重点加强硅产品生产企业矽尘危害防治工作,加强对重点岗位的粉尘治理和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太原市某水泥厂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为加强职业卫生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7月对太原市某水泥厂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噪声强度、高温作业气象条件等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某水泥厂作业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作业岗位空气中总尘的时间加权浓度(TWA)、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最大值包装岗位、装车岗位、熟料运输岗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限值,微机操作岗位未超过限值;熟料运送岗位、包装岗位、装车岗位、水泥运输岗位的噪声8h等效声级超过国家标准限值,配料岗位未超过限值。[结论]装车、包装、燃料运输岗位空气中粉尘总尘浓度不合格,微机操作岗位合格。噪声强度配料岗位合格,包装、装车、水泥运输、熟料运送岗位均不合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