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44岁,2004年右侧臀部出现单发性、无痛性结节,未予以治疗。后因开车时臀部反复摩擦,结节表面皮肤破溃.溃疡逐渐增大。在外院治疗无效(用药成分不详),活检未见肿瘤细胞。2006年6月,患者自觉局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行走,收入笔者单位治疗。查体:患者右侧臀部溃疡14cm×12cm,中心明显凹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3例HSTCL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和TCR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3例瘤细胞CD2、CD3、CD7均阳性,T细胞限制性胞内抗原TIA-1、CD56部分阳性,细胞毒性相关分子粒酶B(Granzyme-B)、EBER阴性。11例标本TCR克隆性重排检测阳性。13例患者临床治疗方案不同(脾切除术后化疗,保脾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6~58个月,预后均较差。结论 HSTCL是一类罕见的结外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其病理表现多样且独特,结合免疫表型、TCR基因重排可确诊。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0例结节性筋膜炎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大部分表现为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镜下组织学特征为细胞整体排列方式呈长束状S型转度弯曲;小裂隙状空间;血管外红细胞及黏液样基质。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SMA(+)、MSA(+)、V im(+)、KP1(+),角蛋白(-)、S-100(-)、结蛋白(-)。结论结节性筋膜炎因生长迅速,瘤细胞形态有异形,易误诊为肉瘤,尤其在细胞丰富并可见到较多核分裂相时,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9例PCNSL临床资料、临床特点、确诊途径及治疗预后。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及偏瘫等。病灶均位于幕上,单发灶6例,多发灶3例,头颅CT、MRI显示肿块边界多清楚,周围脑水肿明显,无钙化,增强后肿块多均匀一致强化,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术后放疗及化疗。结论 PCNSL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术前确诊依赖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及立体定向脑活检,术后常规放疗加全身及鞘内注药化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MTC)临床特点、术中及术后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9例MTC患者临床资料,重新阅读冷冻切片及石蜡切片,完善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年龄45~70岁,中位年龄57岁,女性7例。8例接受冷冻切片病理检查,3例术中诊断为MTC,5例诊断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或组织学分型不明确)。术后病理示肿瘤最长径0.3~6.9 cm,镜下见淀粉样沉积物将肿瘤组织分隔成实性巢团状或条带状,细胞呈多边形、圆形、高柱状、短梭形,胞浆颗粒感,核分裂象低。肿瘤组织内血管丰富,钙化常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降钙素、CEA、Syn、CgA几乎均阳性。其中有1例为MTC(最大径1.3 cm)和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大径0.6 cm)合并发生。结论:散发性MTC术中冷冻切片较难明确诊断,石蜡切片需要警惕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当肿瘤内无明显淀粉样蛋白沉积时,掌握组织学其他特点,辅以免疫组化染色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作者1999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11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空肠、回肠和结肠均可被累及,以空、回肠多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为主,部分患者并发肠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内镜下3例患者表现为溃疡病灶,术中见溃疡6例,肿块4例。4例曾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免疫表型为LCA+、CD45RO+ 、CD3+ 、CD30-。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部分结合术后化疗。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死亡。结论 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临床常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IBD)。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确诊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嗜酸细胞性脂膜炎。患者男,32岁。因右侧乳房皮下结节伴压痛1月就诊。病理学检查示结节内可见纤维及大量脂肪细胞,脂肪组织呈弥漫性炎性改变,溃疡部位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层脂肪小叶间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脂膜炎。  相似文献   

9.
10.
前列腺原发性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列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例前列腺原发性淋巴瘤,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前列腺原发性淋巴瘤均为老年患者,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1例血清PSA升高。经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1例为MALT淋巴瘤,1例为周围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结论前列腺原发性淋巴瘤主要发生在老年排尿困难的患者,PSA可升高,需组织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11.
胃恶性淋巴瘤易误诊为胃癌或溃疡病,其诊断主要依靠手术后切取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本文强调该病预后较胃癌好,应积极争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胆囊息肉样病变33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和病理的关系,及脂导临床诊治的价值。方法:对338例手术切除的PLG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8例PLG占同期胆囊切除数的10.5%,非肿瘤性息肉为311例(92%);肿瘤性息肉为27例(8%),肿瘤性息肉倾向于大于10mm并多为单发病灶。5例胆囊癌中有3例为腺瘤癌变者。结论:胆囊腺瘤有癌变倾向;凡单发大于10mm的病变宜手术切除;年龄可作为肿瘤危险指标之一;应重视中青年PLG的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胆囊息肉样病变11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病变(PLG)的临床和病理的关系,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对11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据其临床和病理诊断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PLG占同期胆囊切除数据的9.9%,非肿瘤性息肉105例(92.9%),肿瘤性息肉8例(7.1%),肿瘤性息肉多为直径>10mm、单发病灶。8例胆囊腺瘤中有3例癌变。结论 ①胆囊腺瘤癌变倾向明显。②单发且>10mm的病变宜手术切除。③年龄作为肿瘤危除的参考因素。④对症状不重,没有癌变危险者可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21年5月我院11例MEITL临床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27~69岁,中位年龄58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肝脏EHE的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1 9例肝脏EHE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年龄25~69岁,平均39.11岁。2 5例表现为右上腹不适、乏力、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4例无任何症状。3巨检见肿瘤表现为直径0.5~9.0 cm的多发结节。4镜下见肿瘤呈巢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或印戒样细胞构成,常形成胞质内血管,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肿瘤间质由黏液玻璃样变的纤维硬化区构成,瘤细胞浸润周围肝组织,并在脉管内形成乳头状或肾小球样结构。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见肿瘤细胞FⅧ、CD34、CD31等内皮细胞表达阳性。结论肝脏EHE较少见,影像学和临床易误诊,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罕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5例膀胱PEComa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检测,并结合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新报道5例膀胱PEComa,结合检索文献获得的36例进行总结分析显示:41例患者年龄16~78岁,平均(40±14)岁;男性15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为1∶1.7;肿瘤最大径0.6~14cm,平均(4.2±2.3)cm。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类似于膀胱癌,可表现为血尿或腹部不适、腹胀、腹痛等。尽管膀胱PEComa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但由于罕见,对其认识不足,术前膀胱镜活检诊断困难。目前该肿瘤的治疗方案多样,包括部分膀胱及肿瘤切除术(19/38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0/38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明确诊断后再行部分膀胱切除术(4/38例)以及膀胱全切除术(3/38例)等。31例患者具有随访结果,随访时间3~266个月,复发率、转移率、死亡率分别为9.7%、9.7%、6.5%。结论 膀胱PEComa非常罕见,其临床表现与膀胱癌相似,术前诊断困难;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有助于避免漏诊或误诊。膀胱PEComa的生物学行为尚有不确定性,对局限性病变建议行部分膀胱及肿瘤切除术,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患者吴xx,女性,64岁,2009年1月发现左颌下、右侧颌下肿胀及双侧腹股沟肿胀,于2009年2月7日行活检(右腹股沟)淋巴结恶性淋巴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富于T细胞的B淋巴细胞瘤。免疫组化:CD3(小细胞+,瘤细胞-),CD20(-),CD5(+),CD8(+),CD21(-),CD30(-),ALK(-),EMA(-)。查体:双侧锁骨上颈部、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查CT示:①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②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管内聚集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 Bench Mark法对9例淋巴细胞管内聚集病变进行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 9例病变发生部位:扁桃体4例,咽部2例,乳腺2例,十二指肠黏膜1例.病程2周~2个月,随访4~78个月,均未见复发.除十二指肠为息肉状,其他均为扁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例为小肠NK/T细胞淋巴瘤,CD45RO(+),cD3(+),CD56(+),CD20(-),TIA(-)。1例为结肠NI/T细胞淋巴瘤,CD45RO(+),CD3(+),CD56(+),CD20(-),TIA(+)。4例患者术后分别存活61、58、14、7d。结论: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确诊需依赖术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诊断、尽早实施合理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2岁,因"右上腹痛半年伴消瘦"入院,无恶心、呕吐、腹泻、便血、黑便等症状.既往无胆囊炎、上消化道溃疡病史.查体:未见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软无压痛,未及明显腹部包块.实验室检查:Hb 122 g/L.肠镜检查见结肠多发性息肉样隆起,黏膜水肿,肠壁增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