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消渴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依其病因及临床证候之不同, 而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病名,如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在《内经》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亦有“善渴”、“消瘅”、“肺消”、“膈消”、“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等名称,繁杂不一,但以“消渴病”命名最为通用。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和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指出消渴病“饮一溲二”、“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消渴证辨治特色研讨王恒照郝晋东王艳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30020)中图分类号R255.4《内经》之于斯证有多种称谓,如“消瘅”、“消中”、“善饥”、“善渴”、“苦渴”与“消”。然细审则见其以揭示病因为见长,以寡述对证要方为不足...  相似文献   

4.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证。首见于《内经》称之为“消瘅”。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师传篇》谓:“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以后对本病的记载,散见于历代医著“消渴”,“消瘅”、“肺消”,“肾消”等门类之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先天禀赋不足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笔者复习前人关于本病的论述,结合临床之所见,总结出消渴病治疗八法,经临床试用,收效颇佳。现归纳如。  相似文献   

5.
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首创于张仲景。后世医家虽对此多有争议,然温肾阳法一直作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广泛运用于消渴病临床。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其并发症防治的进展,对消渴病病机认识已走出“阴虚燥热”之藩篱,温肾阳法更受到重视。现将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及临床运用要点阐述如下:1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1.1肇基于《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篇中虽未明言消渴病与肾阳虚之关系,然多处论及消渴病病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阶段,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易…  相似文献   

6.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君 《医学综述》2007,13(23):1882-1883
<正>1中医理论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三多","一消"为特征的病证。消渴之名,首见《灵枢·五变》篇:"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古人据本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之不同,有"消  相似文献   

8.
从《内经》中"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理论认识出发,探讨防治2型糖尿病的策略。"五脏皆柔弱"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根本病因病机,由于五脏柔弱,内在之脏先天真阴真阳不足,而使脏腑之阴津阳气输布运行失常,津伤则化燥,气运失司则气机失衡,则代谢失司而发为消渴。久则瘀血、痰饮等诸多病理产物互相为患,形成恶性病理循环,从而导致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血管病变等发生和进一步恶化。因此,该文从《内经》"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的思想认识进行发挥,围绕这一理论探究防治2型糖尿病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之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素问·气厥论》谓:“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唐代甄立言在《古今录验》中指出:“渴而  相似文献   

10.
<正>《糖络杂病论》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教授汇集数十年临床诊疗经验的心血之作。自2010年第一版发行以来,颇受读者好评,现由科学出版社修订再版发行。是书系统归纳了糖尿病的临床证治,把糖尿病的治疗概括为治糖、治络、治杂三个方面。治糖即控制血糖,通过重新认识《内经》关于"脾瘅"、"消瘅"的论述,明确脾瘅或消瘅即是消渴之前的阶段,临床治疗首先将糖尿病分为肥  相似文献   

11.
《内经》论消渴谭一松(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内经,消渴,病因病机,治疗理论消渴病名首见于《内经》,以其病邪的性质、发病的部位及证候的表现不一,又有鬲消、消中、消瘅、肺消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渴的论述虽无专篇,然从散在的篇幅中,对消渴的论...  相似文献   

12.
袁景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8):958-958
第八节消渴病消渴病在许多中医书中常以三多一少为特征出现而命名。中医治消渴向来分三焦:上消主肺,肺热津伤,渴饮无度,叫做消渴,如《内经》所说:"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中消主胃,胃热常觉饥饿,能食消瘦,叫做消谷,如《内经》所说:"瘅成为消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内经》消瘅之病的证治特点。[方法]以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解析药说的方法并结合相关原文,从消瘅的病名机释、证治分型、病变机联等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作医案举例。[结果]消瘅之病,是因五脏气血衰少、津液消灼而成,易现喘息短气、手足清冷、皮肤消薄、肌肉消瘦等象。在治疗上,偏元阴不足,虚阳外发外走,而见性情刚强、烦躁多怒、胸闷不舒、高横眉瞪眼等证者,可与《外台秘要方》肾沥汤,以补肺益肾、健脾养肝、宁心定志、强阴益精、养血止痛、清热生气;偏肥甘太过,内热炽生,消灼津液,而见喜冷肤热、消谷易饥、便黄如糜、善食而瘦等证者,可与《外台秘要方》宣补丸,以宣泄肠胃之内热、补益五脏之津气。所举案例属肺消瘅,乃精血衰少、形气不足所致,当以甘药调之,但因误治而脉道损伤、经络厥绝而死。[结论]消瘅之病,因气血衰少、津液消灼而成,病变日久,可现胸痹心痛病、腹满寒疝病、奔豚上气病、虚劳结气病、脚气冲心病等,可根据气血虚损之不同部位,津液消灼之不同程度,辨证选用丸、散、膏、汤,以消气血衰少、津液消灼之态。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在《黄帝内经》称“消瘅”。根据其病机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为篇名,认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理。而隋·巢元方根据消渴证侯表现、兼症、预后的不同,在《诸病源候...  相似文献   

15.
六味地黄汤加味结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消渴”范畴。早在《灵枢·五变》篇中即有“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之说,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上消、中消、下消的三消证型和相应的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儒门事亲》等对消渴的兼证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本病的“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的轻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的三消证型,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在应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16.
试论脾瘅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病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经文论述了脾瘅的病因:“此肥之所发也。”例以“口甘、中满”为其证候特征;举以“冶之以兰,除陈气也。”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和代表药选;最后以“转为消渴。”来阐述脾瘅的转归和预后。《内经》  相似文献   

17.
消渴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其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症。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因而至今将“阴虚”或“燥热”作为治疗消渴的用药依据 ,而对于阴虚燥热所致全身广泛瘀血之病理改变却认识不足。其实早在《内经》中就已阐述了消渴与瘀血的关系。如 :“怒则气上逆胸中积热 ,血气逆留 ,髋皮充肌 ,血脉不引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金匮要略》中亦简述了瘀血作渴 ,曰 :“病人胸满 ,唇痿舌青 ,……脉微大来迟 ,……口干燥而渴 ,……是瘀血也。”唐容川在《血证论·发渴篇》详细地论述了消渴与…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和代谢疾病,主要表现是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糖尿以及血糖增多。 祖国医学很早就有本病的记载和论述,根据本病的特点,当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或“消瘅”的范畴。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素问》和《灵枢》中不仅有临床表现方面的记载,也有病因方面的认识。以后历代对本病的论述更为详尽。如《金匮要略》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外台秘  相似文献   

19.
吕仁和教授根据《内经》的相关论述及临床经验,将消渴病按症状特点和病机的演变分为三期:脾瘅期、消渴期及消瘅期。脾瘅期以阴虚为主,治疗以补脾胃、滋阴为主;消渴期以阴虚化热为主,治疗以健脾益胃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热证用药;消瘅期久病入络,耗伤气阴、血瘀为主,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兼补五脏之不足。结合《内经》中对消渴病的论述,探讨吕仁和教授分期诊治消渴病思想的源流。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从肝论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消渴一般分为上、中、下三消,“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基于此,建立了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辨治大法。同时,消渴的发生与肝也有密切的关系。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蜇藏。”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则进一步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是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两位医家都强调了消渴之病责之于肝。现代医学认为,情志创伤是糖尿病主要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