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隐性眼球震颤是由于视觉信号不平衡地进入双眼而导致的双眼水平振动。它是先天性内斜视在人类中早期发生。目的:研究隐性的、外周的前庭性眼球震颤和它们的神经解剖路径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查引起隐性眼球震颤的皮层下神经解剖传导路径,并探讨其出现在先天性内斜视中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结果:前庭核控制着来自双眼和迷路的神经冲动。隐性眼球震颤对应于眼球转动的视动成分,对于侧位眼动物,眼球转动是在身体侧转时由单眼鼻侧的视神经驱动的。先天性内斜视改变了从视皮层到投射到前庭核的皮层下中枢的视路发育,使得这一原始的皮层下冲动探测系统在单眼固视情形下产生隐性眼球震颤。 相似文献
2.
4例先天性眼震,2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14岁。合并共同性外斜视2例。并先天性小角膜2例,鼻下方虹膜缺损2例,晶体混浊2例。4例代偿头位向左侧,眼球水平震颤,3例快相左侧,1例无快慢相之分(表1)。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改善头位代偿,增进视力,减轻眼震,使中间带眼位移至中心眼位。术前检查:视力、头正位视力及中间带眼位视力、患者最佳视力头位;角膜缘试验,眼正位时与中间带眼位移动数(以mm计算)为眼球震颤数,此数为手术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学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2,(1)
先天性眼球震颤过去几无治疗方法。自五十年代Anderson 和Kestenbaum 报导用手术治疗后,国内已有报导。我院眼科自1975年~1989年3月进行此类手术120例,大都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分析如下。一般情况本文120例中男性71人,女性49人;年龄最小6岁,最大39岁;12岁以下大都采用全麻下手术。震颤类型:按震颤方向:①水平型106人,占88.3%;②垂直型7人、占5.8%;③旋转型5人,占4.1%,④混合型:2人,占1.6%。 相似文献
4.
5.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眼球不自主的律动性往返运动之谓。本例具有家族性,特报导如下: 患者胡建军4岁湖南邵阳县梽木山公社龙弯岭大队向家生产队人。其父代诉:发现该小儿出生后双眼眼球持续不停运动,以后又发现患儿头部不自主左右摆动,智力发育与其他小儿一样,无夜盲,无其他异常。其母与小姑以及祖母均有与患儿相同之眼部症状,但其姐正常;父母为表兄妹近亲婚配(见表)。 相似文献
6.
蔡怀诚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87,(2)
矿工性眼球震颤症是煤矿工特有的一种职业病。Minton曾做过这样的论述。早在1906年英国职业病委员会将矿工性眼球震颤症列入工人职业病的赔偿项目中,因此在1907年矿工性眼球震颤症显的很突出。在 相似文献
7.
8.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临床上并非罕见的疾病。当前将先天性眼球震颤分为运动缺损型、感觉缺损型、潜伏型、周期交替型眼球震颤等。近几年来,人们对眼球震颤和视力的关系更为关注,通常外界物像停留在黄斑的时间较长时,视力较好,相反地物像停留在黄斑部的时间较短的游动型眼震视力较差,因此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的着眼点是使其震频减少或消失,以延长物像落于黄斑中心窝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儿童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43例。冲动型29例采用Anderson法矫正;钟摆型14例行双眼内、外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其中7例合并斜视者,联合双眼内直肌或外直肌后徙术。结果手术后正前方眼球基本不颤12例(27.91%),减轻29例(67.44%),无变化2例(4.65%)。代偿头位消失11例(39.29%),减轻17例(60.71%)。41例视力提高。11例外斜视5例矫正为正位,6例欠矫;2例外上斜无改善;1例内斜视欠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根据不同的眼震类型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钟摆型采用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冲动型采用Anderson法矫正,大多数病例可获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眼球震颤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是:眼球震颤是冲动型。有快慢相之分。病人有明显的代偿头位,面部转向与视线方向相反,有较稳定的中间带。常合并有水平斜视,且视力在代偿头位时常较第一眼位视力提高。手术治疗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视动性眼球震颤(OKN)法在儿童视力检查中的可行性、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分别采用OKN法及标准对数视力表对256例6~13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测及分析:(1) OKN法的总体可测率及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性;(2) 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3) OKN法检测视力的可重复性。结果 不同年龄儿童的可测率为58.00%~87.50%,总体可测率为74.41%±9.16%;不同年龄、性别儿童间可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KN法及标准对数视力表总体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871(P <0.01);OKN法与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结果总体差值为-0.11±0.14,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95%一致性界限为-0.38~0.16;OKN法2次检测结果总体差值为-0.02±0.25,2次检测结果的95%一致性界限为-0.51~0.47。结论 OKN法用于儿童视力检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准确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Helveston综合征并双侧先天性旋转性眼球震颤一例颜建华,苏宗隆,傅建华患者女,25岁。自出生后右眼外上斜,干1992年ll月8日就诊。出生史不详,既往无眼外伤史,未曾诊治。家族史无特殊。全身体检正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6,不能矫正,屈光状... 相似文献
13.
一、临床资料患者共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0~68岁。10例中诊断为美尼尔氏病者9例,1例为中耳乳突炎。眼球震颤形式:水平性回转性眼球震颤,其快相朝向病变侧。但中耳乳头炎引起者,其眼球震颤的慢相朝向病变侧。本组6例双眼发生眼球震颤,均为美尼尔氏病患者,表现为急跳型。恢复期通过耳部激发试验(冷、热水冲洗、通电流)可诱发者5例。应用转椅法诱发者1例。二、讨论眼球震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其致病原因和性质比较复杂。耳源性眼球震颤可分为迷路性眼球震颤和前庭神经性眼球震颤。前者由内耳病变、乳突炎或中耳炎影响内耳… 相似文献
14.
15.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许平程浩董韫珍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临床较为少见,笔者自1990年以来收集6例,均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6例中男4例,女2例,就诊年龄6~15岁,均以生后半年内发现歪头斜眼视物为主诉就诊,眼部检查...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时机和效果。方法:本组22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均采用Parks氏(加部分调整)法手术,并追踪观察术后疗效。结果:绝大多数患者中间带移至正前方,头位改善,视力提高。结论:采用Parks氏(加部分调整)法,适合于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冲动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冲动性眼球震颤Anderson1953年首先进行手术治疗、1976年以后国内相继报道、但为数不多,仍然是当前眼科难治病症之一。我院于1984年共收治12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2例先天性冲动性眼球震颤、男9人、女3人、年龄最小13岁、最大25岁、平均 相似文献
18.
例1 张××男15岁学生住院号85236 主诉:自幼双眼球摆动视物不清。患者于7岁时家长发现歪头视物,曾在武汉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球震颤,屈光不正“未作治疗于1985年6月来我院求治。检查:视力右眼0 1,左眼0.1。近视力两眼均各为0.9。外眼检查:双眼球呈水平震颤,“中间带”眼位(安静位)在右前方大约15°处,屈 相似文献
19.
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CN),在儿童眼疾中是对视力及视功能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并非少见。患儿为了能够保持较好的视力,出现代偿性异常头位,采用中间带移位术来矫正代偿头位和提高视力,已成为目前治疗(CN)的主要方法之一。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改良的Kestenbaum法[1]和增减改良Kestenbaum法对13例伴有异常头位的(CN)进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13例眼震患儿均为水平冲动型。其中男9例,女4例;男:女=2.25:1。年龄5岁~14岁,平均9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和弱视。眼震伴有外斜视1例,内斜视2例。代偿头位>15°~25°者3… 相似文献
20.
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疗效方法对我院24例有代偿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病人根据中间带、头位扭转角、斜视的性质以及主导眼之间的关系设计手术. 结果 24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手术效果与处理好中间带、扭转角、斜视度及主导眼之间的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