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医男科病证结合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伯 《北京中医》2002,21(5):274-276
目的 探讨中医男科在病证结合的理论研究中如何与实践结合,与当代科技发展同步,以推进中医男科病证结合理论体系的发展。方法 通过分析中医、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的病证结合形式,找出其中的异同点。指出中医病证存在的科学性、必然性以及中医病证理论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密切联系,结论 走出三个误区;即以西医病名为纲误区;中医现代化要否定辨证论治体系误区;中医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界,一直有人对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持否定态度,认为西医的“病”异化了中医对“证”的思维模式,“病证结合”是中医西化的根源。所以坚持主张“病证分离”。严格地说,“病证结合”实际只是中西医临床思维的一种结合而不是融合,它仅仅是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识病方法结合在了一起应用于临床。这种“病证结合”的思维形式在中医临床已极为普遍,并形成一种趋势。笔者以为,“病证结合”模式,是当代中医临床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病与证的科学结合,只能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医进步,而不会异化中医。理由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有关高血压病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比较临床高血压病证型与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探讨中医证动物模型在实际研究和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结果:研究人与动物沟通的信息,动物模型才能对中医临床研究发挥实际应用价值;中医应将高血压作为独立疾病认识,加强针对性。结论:中医高血压病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既要立足于中医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又要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其研究方向应是“病证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文伯 《北京中医药》2002,21(5):274-276
目的 探讨中医男科在病证结合的理论研究中如何与实践结合,与当代科技发展同步,以推进中医男科病证结合理论体系的发展。方法通过分析中医、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的病证结合形式,找出其中的异同点。指出中医病证存在的科学性、必然性以及中医病证理论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密切联系。结论 走出三个误区:即以西医病名为纲误区;中医现代化要否定辨证论治体系误区;中医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释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一种中医病证的观点.方法 回顾以往中医文献中辨析艾滋病与"伏气温病"、"瘟毒"、"虚劳"等类似中医病证存在本质性差异的论文,分析艾滋病与上述各种中医病证的差异.结果 多位学者对上述说法作出详细的考证、比较和分析,得出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中医病证的否定结论.结论 艾滋病不同于其他中医病证,但艾滋病的治疗可参考传统中医学的某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医病证动物模型与中医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明显的时代烙印,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将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中医理论发展的烙印之一,其对完善中医理论和发展中医临床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中意义更为重大。中医临床施治病人时往往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以辨证施治用的相对较多,因此,为中医所用的动物模型也当是病证结合,尤其要能体现中医的证型。然而要建立理想的中医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使之成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目前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现状,对目前研究中若干观点进行阐述,包括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框架、证候诊断指标与疗效评价指标差异、中医疗效评价量表、中医PRO量表、中医临床疗效个体化评价方法、中医辨识证候的评价标准等观点。并就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即病证结合研究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途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必须符合辨证诊疗模式、采用量表学方法以建立中医评价量表、应用多学科技术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注意研究过程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解决等。  相似文献   

8.
中医话康复     
介绍了中医康复的沿革与发展、中医康复的理论基础、适应病证、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期望中医康复学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护理专家冯运华基于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二者相结合的病证结合理论,提出"病证结合护理"的中医护理观点,围绕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模式创新、体现了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优势互补,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循证护理原则,以血瘀证护理为切入点,对"病证结合护理"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心血管系统为主的中医优势病种"病证结合护理方案",丰富了中医护理学理论,促进了中医护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为例,探讨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的思路与方法。结论:表明通过辨析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可以建立稳定、均一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释《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修订版(以下合而简称“新版国标”)内寓的“病证理法相贯”法则及其逻辑关系,以促使当代中医临床再铸神魂,重新回归中医学术本体及其临床路径。方法 采用中医学、术语学、标准学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及计算机本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方法,通过对标准的源起,标准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溯源,“病”“证”“理”“法”等概念的梳理,以及“治病求本”“辨病本、守病机”等相关学术理念的剖析,并借助于“中医国家标准应用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标准平台”),呈现新版国标“病证理法相贯”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 新版国标界定了中医“病”“证”“理”“法”等术语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治病求本,病证相贯,理法相契,方药以贯”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将之作为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规范的“根”与“魂”,贯穿于中医国家标准修订的全过程,并将“病证理法相贯”理念与法则纳入了新版国标的知识体系与规则体系。结论 新版国标内寓“病证理法相贯”的诊疗法则,可通过标准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及应用,并能够引领中医临床按照自身的学术与临床轨迹开展医疗活动,规范其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中医症状规范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对症状的丰富辨识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医症状方面也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给临床、科研、教学及国际交流都带来了一定困难,影响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的力度。 1 中医症状的规范化是整个中医体系规范化研究的基础 目前,中医理论的规范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证病方面,国家先后制订了一些相关标准,如各类规划教材、《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然而许多内容在各个标准中却不一致,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不规范。针对这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医病证规范研究中应注意:①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搞好病证文献整理;②病证标准制订必须坚持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⑧病名规范和证候规范同步进行;④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⑤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原则;⑥病证规范标准宜逐步分级进行制订。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对病证规范研究开拓思路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宫颈病变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临床辩证是中医治疗宫颈疾病发挥优势的基础和前提,针对目前临床宫颈病变研究的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确立病证结合的理念、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搭建数理统计的技术平台三方面,提出了宫颈病变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临床意义、原则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5.
黄晔 《中医药学报》1997,25(4):53-53
再论从临床探讨中医病证规范化的不可行性北京铁路总医院黄晔(100038)拙作“从临床探讨中医病证规范化的不可行性”(发表在本刊1997年第1期),已从中医本身对病证的规范、中医“病证”本身存在先天缺陷和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等三个问题论证了再对中医“...  相似文献   

16.
陆远 《新疆中医药》2005,23(4):66-68
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对积滞病证的定义是:因乳食内积,脾胃受损所致,以小儿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疾病。积滞病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中医治疗小儿积滞证的方法较多,亦有侧重于治疗某一症状的研究。现将近年来对小儿积滞证的临床研究、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概念推导法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已知的知识推导出中医内科学中涉及病证的临床主症、病因、发病部位、相关脏腑、病机、病性、治疗原则及分型的一种方法,从而加强学生对中医内科学中病证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角度对中医诊断原理作了反思;中医诊断原理强调内外相袭的普通性而忽视了内外不相袭的特殊性;强调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性而忽视了本质与现象的对立性;强调机体功能紊乱而忽视了组织结构形态的变异;强调了病证发生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而忽视了量的改变。认为必须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医理论。树立科学的辨证的理论思维,并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证候进行客观化研究,以促进中医诊断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中医病证规范现已进入层次和框架讨论阶段,由于病名和证候是临床辨证两个特有的诊断层次,因此中医病证规范应将这两者结合、统一起来,同步进行,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特色,有效指导临床。本文作者由此提出了规范病名和证候两个诊断层次的基本原则,规范病名和证候两个诊断层次的框架设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郭选贤教授成长历程与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方法:记述郭选贤教授的学医之路、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结果:郭教授深入研究艾滋病中医的病因、病性、致病特点等,明确了艾滋病中医命名的原则。其著作《中医临证诀要》切合临床,结合以往临证之经验,系统总结了内、外、妇、儿之67种病证。结论:郭选贤教授与其《中医临证诀要》对临床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