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苗素琴  金微微  余娜  张琼  王刚 《安徽医药》2022,26(10):1936-1939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年 2月至 2020年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急性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 80例,其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 40例为观察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 4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术前、术中基线资料。以 Kaplan-Mei法描述两组术后 1个月内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PND)和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TND)发生率,采用 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术后 PND、TND风险比及 95%CI。结果观察组共 23例( 57.50%)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观察组 PND、TND发生率分别为 17.50%(9/40)、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改良孙氏手术程序即主动脉弓分支优先重建吻合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优势.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孙氏手术的82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分支优先组29例(采用主动脉弓分支优先重建的孙氏手术程序),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猝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并针对其采取护理对策.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抽取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0例,对全部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指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术前猝死的相关因素,并针对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呼吸道管理小组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试验组采用呼吸道管理小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氧分压的水平高于对照组,氧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干预前,试验组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使用规范细致的呼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例体外循环下行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修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进入ICU首次检测血清肌红蛋白水平中位数分为高肌红蛋白组(>821.88 ng/mL,65例)和低肌红蛋白组(≤821.88ng/mL,...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效果。方法 6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5.09±0.32)h、体外循环时间(146.27±2.61)min、阻断时间(78.41±1.21)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16±1.52)h短于对照组的(6.21±0.27)h、(186.21±2.17)min、(102.17±2.31)min、(20.19±1.27)h,术中出血量(375.12±2.17)ml少于对照组的(449.14±3.2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能够取得显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需求前移系统化干预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期间口渴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男38例,女17例,年龄(43.70±5.98)岁;观察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43.4...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急性A型夹层的急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在2007年1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随访结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的急诊外科治疗,主要是切除主动脉中的内膜易破裂、撕裂部分,对剥离内膜进行修复,然后行人工血管移植置换/成形,并建立起主动脉管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心肌缺血、心瓣膜病变进行处理。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8例,发生呼吸衰竭、肺部感染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延迟苏醒5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所有患者在经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要降低ASAAD的病死率,尽早手术是关键。术式的选择要根据夹层破口范围、位置、根部增宽、主动脉瓣等情况来决定,"手术简化、效果良好"是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分析AKI与血管活性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3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334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2例符合纳入标准。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223例)和非AKI组(49例),对患者术后发生AKI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根据给予血管活性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单药组(单用多巴胺)98例和多药组(多巴胺及肾上腺素和/或去甲肾上腺素和/或多巴酚丁胺的2种或3种组合)174例,比较两组术后AKI的发生率。结果 AKI组年龄、体外循环时长、术后TnI水平、BMI高于非AKI组(P<0.05)。年龄、肥胖、2种以上血管活性药、术后TnI是主动脉夹层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药组术后AKI发生率低于多药组(P<0.05)。结论 年龄、肥胖、2种以上血管活性药、术后TnI是主动脉夹层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使用2种以上血管活性药物时,需加强对术后发生AKI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12.
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病情凶险,发展极快,病死率高,治疗困难而复杂[1]。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以下简称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方法,腔内隔绝术的开展,使主动脉夹层治疗进入微创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具有特点的动脉扩张病之一,它是指主动脉腔内高速、高压血流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扩展,从而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改变.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Stanford B型AD是指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AD,相当于DeBakeyⅢ型,占AD的30% - 35%.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以其创伤小、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特别是手术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腔内隔绝器具的改进与技术的完善,这一微创技术得到更广泛使用,近期结果令人满意[1-3],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外科手术,成为Stanford B型AD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改进治疗术式、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的制备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国外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探索主要在20世纪.进入21世纪,国内相对国外进行了更多的相关方面研究,方法包括手术和介入等.本文就其建立方法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主动脉夹层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但是效果不理想。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效果好等优点,已逐渐应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我科已完成82例腔内隔绝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处理经验。方法本组5例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及救治方案。结果 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RRT治疗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肾功能逐渐恢复,顺利度过危险期。结论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对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术后谵妄 (POD) 的相关危险因素, 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胸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118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 女37例, 年龄 (55.0±10.3) 岁。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POD组 (56例) 与非POD组 (62例)。收集患者术前、 术中、 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 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POD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与非POD组相比, POD组患者饮酒、 有脑血管病史的比例升高, 术后早期电解质紊乱和低氧血症的比例升高, 粒细胞/淋巴细胞、 停循环时间和术中用血量均明显升高, 发病至手术时间短, 但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 (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术中用血量增多 (OR=1.733, 95%CI: 1.409~2.129)、 术后早期电解质紊乱(OR=10.500, 95%CI: 2.930~37.622) 是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 (OR=0.157, 95%CI: 0.050~0.635)、 发病至手术时间延长 (OR=0.871, 95%CI: 0.808~0.943) 则是保护因素。结论 早期识别POD的危险因素, 积极干预对减少POD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8-02~2020-02于我院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且术中未发生即刻内漏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无内漏组,将同期于我院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且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内漏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分析可能导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结果:内漏组术中支架覆膜受损占比与无内漏组占比相比更高,主动脉弓曲率半径、近端锚定区长度较无内漏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支架覆膜受损、主动脉弓曲率半径与近端锚定区长度过短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术中支架覆膜受损、主动脉弓曲率半径与近端锚定区长度过短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生即刻内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郑军  孙立忠  常谦 《医药世界》2003,(10):20-22
急性DeBakey Ⅰ、Ⅱ型主动脉夹层发病在两周以内,多因破裂或者急性心包填塞死亡,另外可以造成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的急性心衰和重要脏器的缺血,只有少数病例转化为慢性而存活,保守治疗的效果极差。Daily等首先应用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进行手术治疗,30多年来,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手术死亡率仍高达9%~30%。回顾我  相似文献   

2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国内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起初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应保守治疗.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现在倾向于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与A型主动脉夹层相比,B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发生动脉破裂、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性较低,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一般趋于平稳.另外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年龄更大,多合并有高血压病等合并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