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氏医案》所载肝病辨证病案众多,将肝病的虚实辨证具体细化为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的虚证证型,以及肝火炽盛、肝火血热、肝火血燥、肝经湿热、肝脾郁结的实证证型,同时也补充了肝血虚火燥、肝血虚火动生风、肝火血虚、肝木克脾土等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在对上述肝病临床证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薛氏医案》具有重视肝病病因、临证多以去因辨治,重视病家生理特征、临证因人论治各有侧重,辨证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以主配从,临证用方遵从生克制化,补泻灵活应用古方、增减变化只在一二味间的特色。薛己在钱乙、张元素对肝病寒热虚实辨证基础上,丰富了肝病辨证的证型和治疗方案,体现了其以滋化源和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总结路志正教授从阴火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脾胃论》中所述阴火与燥痹之病机、病症相类似,病机均源于脾肾不足、瘀血内停,在发病中又有"火盛化燥伤阴蕴毒"之特点,虚、燥、瘀、毒四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终成虚实夹杂之证.在《脾胃论》基础上,承其治疗阴火之法,根据燥痹之特性,临证采用"持...  相似文献   

3.
古今燥证论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 ,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自《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 ,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 ,或述其象 ,或论其性 ,或究其方 ,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由于燥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故对燥证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有鉴于此 ,笔者广泛查阅古今燥证论治的研究资料 ,进行整理。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著作中论及燥证者有多有少 ,故摘述时主要选取论燥之珠玉 ,治燥之精华。对于论述内容较多者 ,只摘取最精彩的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索分析中医临床文献,找出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为干燥综合征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1979-2017年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文献中涉及干燥综合征的证型和证素规范化整理后,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5篇文献。相关证型56个,证素55个。按频次高低,干燥综合征相关证型分布规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燥证、脾胃阴虚证、血瘀证、肺肾阴虚证、燥邪犯肺证、阴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肺胃阴虚证、脾胃气虚证、肺阴虚证、血虚生燥证、风热犯肺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胃阴虚证、阳气虚证、阴虚热毒证等56个;相关证素分布规律依次为:阴虚、瘀血、肾阴虚、气虚、肝阴虚、内热、内燥、津液亏虚、胃阴虚、肺阴虚、脾气虚、湿热、血虚、脾阴虚、肝郁气滞、痰浊、阳虚、燥邪犯肺等55个。结论:干燥综合征主要以阴虚为关键病因,在此基础上兼见瘀血、气虚、内热、痰浊等病理因素或致病因素,因而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王智 《西部中医药》1997,10(6):11-11
釜底抽薪,上病下治法的临床应用王智甘肃省宕昌县中医医院(748500)喘咳之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此证有虚实寒热之分,临床上表现为咳嗽气喘,不能平卧,面红口渴,壮热无汗,大便燥结,脉浮洪数,舌黄苔燥之实热证,以釜底抽薪法上...  相似文献   

6.
正临证之发热,可分外感、内伤。外感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虞,内伤多因气血阴阳虚损或邪气留滞而致。内伤发热,临证可见多型,或齐作不间,或间作不齐,或经久不解,或来去倏忽,或热势鸱张,或低热缠绵,或定时而作,或透骨而出,甚有内伤相兼外感、虚实错杂、参差难分者。中医辨证首分其性之虚实,实有郁火、痰湿、瘀血之别,虚有气血、阴阳之异。治疗有清郁火、除痰湿、化瘀血或补益气血阴阳之不同[1]。笔者随导师  相似文献   

7.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燥证研究亟待理清燥邪与燥证关系,而古今论燥理论多有疏漏或歧义。鉴此,本文以审证求因为本,综览既往文献,从六气气化属性认识燥邪与燥证内涵,倡论燥邪之正化、兼化、从化及内外传变,以"类燥"阐释内生燥邪,分析燥邪与类燥之邪引发内外燥证之情。其后得出燥邪与燥证关系之结论:1.燥证均由燥邪所致;2.燥邪有本气燥邪、变生燥邪和内生燥邪之别,均能导致外燥证和内燥证;3.外燥证多由本气燥邪引起,内燥证多由内生燥邪引起;4.外燥证病因除本气燥邪外,尚含有六淫他邪变生燥邪成分;5.引发内燥证之内生燥邪可称作"类燥",系由阴虚血虚而津少、内火里热而伤津、寒凝血瘀湿阻痰结而滞津等原因产生;6.燥邪淫盛时,可通过经络、形体组织内外相传,故内燥证可兼见外燥证,外燥证亦可迁延而伴生内燥证;7.无论外燥内燥,倘若其证候内出现不能以燥邪属性解释之症状,则属伴有"非燥证",当责燥邪之兼夹邪气所致。  相似文献   

8.
对于脾胃病的治疗,由于脾与胃之间存在阴阳、寒热、升降、虚实、燥润多方面属性及功能差异,因而在治疗之时更宜虚实兼顾、寒热适宜、升降并调、刚柔相济,此即是"治中焦如衡"。临床中,脾胃病常常存在寒热并存,虚实兼夹,肝郁脾虚等复杂证候,本文介绍王乐平教授治疗过程中运用"治中焦如衡"的理论,虚实兼顾,寒热并用,疏肝健脾,升降相因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雪慧  刘航  金岩 《天津中医药》2021,38(3):313-316
刘建秋教授认为中医辨证咳嗽变异性哮喘本质与哮病相同,仍是宿痰。但具体治疗应根据病机的不同分别在“风咳”“燥痰咳嗽”“久咳”中辨证。其中“燥痰久咳证”是临床难治证之一,因痰邪内热久郁变生燥痰,而肺肾之正气已伤,此时虚实夹杂病情复杂,不易治疗,刘建秋教授根据临证经验自拟扶正祛痰止咳汤治疗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西北燥证研究现状,确定西北燥证证候研究的新方向。方法系统整理西北燥证相关文献,从病因、证候类型、病机和论治等方面,阐述西北燥证的辨证要点及其特性。结果西北燥证是以燥邪为主要病因的方域性、复合型中医证候,病因多元、证候结构复杂、病机交错变化是其主要特点;西北燥证可诱发或加重方域性疾病,是西北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共同病理本质。结论西北燥证宏观研究的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涉足微观研究领域,围绕"西北燥证防治",展开证候机制探索及方药研发等,将是西北燥证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虚证在临证上较常见,从虚实两纲对疾病进行辨证是临床上常用之法。因为邪正相争、阴阳失调是病理总纲,当正气虚在疾病中占主导地位时,便构成了虚证的征象。这时患者并不一定有风、寒、署、湿、燥、火、痰饮、淤血、伤食和虫积等病邪的因素存在,若有,也轻微,它对疾病不起主要作用了。由于邪盛可表现实证或虚  相似文献   

12.
燥为阴津滞涩干涸之疾 ,内伤外感皆可致病。外感多由天时风热过胜 ,或感秋令燥热之邪 ;内伤则多因素体阴液不足 ,精血下夺或饮食偏嗜所致。燥证以阴津耗伤为表现 ,多可见口干、舌燥、目涩等阴津不足之象。早在《内经》中即有对燥证的描述 ,如“燥胜则干” ,为燥病之病机。刘河间则补充说明燥证的病机为“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燥证之治疗以滋填阴津为本 ,此乃正治之法也。然后世诸医家多胶柱固瑟 ,治燥惟知从增养阴液、补养肝肾为法 ,而常忽视阳气之气化功用在养阴中的作用。燥证的治疗虽重在滋阴补液 ,亦宜当重视阳气之气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西北燥证经验方药对唯证型西北燥证疗效,以期制定改善新疆地区民众亚健康状态的普适性防治策略。方法:设立唯证治疗组与唯证对照组,观察疗前、中、后的燥证积分变化。结果:(1)唯证治疗组燥证积分基线-10天、基线-20天均有明显变化,疗后低于疗前(P<0.01);唯证对照组燥证积分无变化(P>0.05)。(2)唯证治疗组燥证积分疗中、疗后与基线变化值比较,均有较大下降幅度(P<0.01)。结论:西北燥证经验方药对唯证型西北燥证有较好疗效,能改善以西北燥证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4.
以虚实为纲辨治带下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临床上,以虚实为纲,将带下分为实证、虚证、虚实挟杂证三个证型,结合脏腑进行辨证论治,收到了较为满意之疗效。一、实证(湿热蕴结,瘀血内停) 临床多表现为带下色黄如脓,或赤白相兼,或粘稠腥秽恶臭,少腹胀痛,腰酸下坠,以及伴有下阴潮湿瘙痒,小便量少灼热,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腻而燥,脉弦滑而数。治宜活血祛瘀、清热解毒、除湿止带。方用加减四物解毒汤:当  相似文献   

15.
(三)燥《中医内科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节的要求;1.了解内燥的主证特点。2.熟悉内燥的病理主要为素体阴虚或津液耗伤。3.掌握内燥的证治。内燥以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桔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为主证,其证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故又称“津亏”或“血燥”。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6.
燥为六淫邪气之一,有内燥、外燥、温燥、凉燥之不同。宁夏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饮食习惯及用药特点,导致在这一西北广漠平原地区的燥证具有特殊性,凉燥多见,温燥也有;燥无定时,四季皆有;外燥多寒,内燥多热等。就宁夏平原燥证的发病原因及其致病特点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为临床诊疗燥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燥证     
燥证的本质是阴津耗竭和输布情况异常,燥证的真假之分能够准确把握患者局部和整体的阴津数量和输布情况,真燥证的病因多为人体感受外界燥邪或因邪热太盛灼伤阴津或者误用汗吐下使阴津短时间损耗太多或年老体虚脏腑精血亏虚等,从而出现"阴竭则燥";假燥证的病因多为感受寒凉之邪、情志失调、劳倦体虚、饮食不节等,水饮停聚、瘀血内阻致阴津凝滞、输布不畅,造成燥证。对于真燥证的治疗,养阴润燥法应该贯穿始终;假燥证的治疗需要审因论治,慎用润法。临床上假燥证并不少见,因此临床上要仔细甄别,才能够避免临床上出现真燥用辛温之品加重阴津损伤以及假燥重用润药加重阴津凝滞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内经》载"燥邪"有"淫"、"迫"之分,其"淫"者方为燥淫证之病因。此文分析《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相关篇章中燥邪淫胜所致病证之证候、病机、治则治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内经》"病起于阴阳"之论,指出《内经》所论之燥淫证出于病因辨证,为感受燥淫之邪而病起于阳者,其证病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证候表现繁杂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且不止于"燥甚则干"一隅,当属"广义燥证";今内燥证和外燥证当属"狭义燥证"。前者出于病性辨证,以阴津失于濡润为要;后者虽亦出于病因辨证,但却囿于季节性燥邪所致之燥淫表证。西北燥证是感受燥邪为主病的复合型方域性中医证候,属广义燥证,故以病因辨证为本是开展西北燥证相关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王志甫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在中医理论方面造诣较深,善治内科杂病,其对脾胃病的治疗颇有见地。王老认为,脾为阴脏,主升喜燥恶湿,胃为阳府,主降喜润恶燥,脾胃位居中州,又为升降之枢纽,故脾胃病纯虚纯实、纯寒纯热者鲜见,多为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因此他主张用药宜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据脾宜升则健,胃  相似文献   

20.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燥”邪致病,多发于秋。提示了燥证之成,与外环境(季节)之变化有关。从临证实际看,又不可拘于燥证仅发于秋之说。以痔瘘病之发病学意义看,燥邪发痔瘘,天干而燥之季均可发生;外环境之“燥”,易引起或加剧内燥,诱发或加重痔瘘病;燥多由外入内,易伤肺经,累及相表之腑大肠,遂发痔瘘;燥邪所致痔瘘病,有多种变证,形成多种证型。临证分阴虚血燥、气虚血燥、血虚肠燥、血热而燥四型辨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