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凋亡细胞及活性核因子kB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实验于2005-05/09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造模组30只。给予88%基础饲料+10%猪油+2%胆固醇;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基础饲料。对照组大鼠于8周后处死,造模组分别于8,12,16周处死,取肝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观察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苦味酸染色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用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活性核因子kB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kBp65来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核因子kBp56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凋亡的相关性。 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造模组大鼠肝组织炎症、脂肪变程度逐渐加重,造模16周窦周出现轻度纤维化(P〈0.05)。②造模组12周、16周大鼠肝细胞凋亡细胞数和核因子kBp65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③活化的核因子kB与肝组织炎症、脂肪变及纤维化呈显著正相关(r=0.8491,0.6703,0.4237,P〈0.01,0.05);凋亡程度与炎症、脂肪变相关亦呈显著正相关(r=0.6286,0.5936,P〈0.01)。④核因子kBp56表达与凋亡存在明显相关关系(r=0.6412, P〈0.01)。 结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中,肝损伤与肝细胞凋亡的增加明显相关,凋亡与核因子kBp65表达、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Ⅲ,Col-Ⅲ)表达的影响,探讨PDTC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2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模型组8只和治疗组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质量分数0.5%DMN溶液2mL/kg,每2d注射1次,连续4周,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组造模期间给予PDTC溶液150mg/(kg·d)灌胃,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肝左叶组织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采用电泳迁移率试验检测肝组织NF-κBp65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p65、TGF-β1和Col-Ⅲ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NF-κBp65着色细胞数目和Col-Ⅲ着色面积。结果对照组肝小叶结构正常,细胞排列规律,未见肝细胞变性、坏死;模型组肝细胞融合性坏死,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假小叶形成;治疗组肝细胞肿胀、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均较模型组轻;模型组、治疗组肝组织NF-κBp65活性[(76.6±6.5)%、(51.2±4.6)%],NF-κBp65mRNA(0.019 3±0.005 0、0.009 5±0.002 1)、TGF-β1mRNA(0.017 5±0.001 2、0.009 7±0.001 1)及Col-ⅢmRNA表达(0.077 5±0.030 5、0.030 1±0.003 3)均高于对照组((28.5±3.3)%、0.003 0±0.001 4、0.004 7±0.000 9、0.015 2±0.005 5)(P0.05),NF-κBp65着色细胞数目[(68.60±4.65)、(49.65±3.60)个]均较对照组[(14.68±2.98)个]多(P0.05),Col-Ⅲ着色面积[(10.39±1.53)、(7.36±1.17)μm2]均较对照组[(2.46±0.31)μm2]大(P0.05);模型组肝组织NF-κBp65活性,NF-κBp65mRNA、TGF-β1mRNA及Col-ⅢmRNA表达均较治疗组高,NF-κBp65着色细胞数目较治疗组多,Col-Ⅲ着色面积较治疗组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组织NF-κBp65活性与NF-κBp65mRNA、TGF-β1mRNA、Col-ⅢmRNA表达,NF-κBp65着色细胞数目,Col-Ⅲ着色面积均呈正相关(r=0.884,P0.001;r=0.976,P0.001;r=0.769,P0.001;r=0.934,P0.001;r=0.942,P0.001),TGF-β1 mRNA与Col-ⅢmRNA表达及Col-Ⅲ着色面积均呈正相关(r=0.831,P0.001;r=0.918,P0.001)。结论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下调TGF-β1表达,抑制以Col-Ⅲ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等强度游泳运动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室完成,取雄性清洁级SD大鼠22只,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n=6):给予普通饮食8周。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n=8):喂高脂饲料,即在普通饲料的基础上加100g/L猪油和20g/L的胆固醇,共8周。③高脂运动组(n=8):喂高脂饲料,并进行中等强度的游泳运动,游泳5d/周,1次/d,90min/次,共8周。实验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比较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的病理变化,光镜下评估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按照肝小叶内含脂滴细胞数/总细胞数比值:0(-);<1/3( );1/3~2/3(!);>2/3(");≈1($)。结果:实验过程中运动组1只大鼠溺水死亡。最后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和运动组分别为6,8和7只大鼠。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和运动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大鼠严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运动组和对照组脂肪变性程度-, ,!,"分别为0,0,3,5只;2,3,2,0只;6,0,0,0只(P<0.05)],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相比,运动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P<0.05)。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都显著高于对照组([912.18±252.71,419.25±74.34;3281.82±776.32,2186.43±334.73)nkat/L(P<0.05)],运动组谷丙转氨酶显著低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536.94±186.7)nkat/L(P<0.05)],但运动组谷草转氨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3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等强度的游泳运动能够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脏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4.
李晓云  郭睿  李鹏 《华西医学》2009,(10):2669-2673
目的:研究蜕皮甾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与实验组24只;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基础饲料,实验组应用高脂饲料喂养。实验12周末时将造模成功的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蜕皮甾酮治疗组2个亚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喂以普通基础饲料至16周,模型组继续应用改良高脂饲料喂养至16周,蜕皮甾酮治疗组大鼠在高脂饮食同时加用蜕皮甾酮灌胃。实验16周末时处死3组所有大鼠;检测肝脏指数,血清与肝组织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肝脏TNF-α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蜕皮甾酮治疗组血清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低于模型组(2.12±0.58比2.63±0.24,P〈0.05;53.36±18.48比84.60±36.27,P〈0.05;140.20±35.95比243.59±36.38,P〈0.01);蜕皮甾酮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明显(184.54±16.45比239.28±23.76,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增加显著(9.42±0.52比5.18±0.43,P〈0.01),肝脏指数显著降低(4.35±0.37比5.04±0.46,P〈0.01),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明显减轻(5.46±0.37比6.30±0.49,P〈0.01)。蜕皮甾酮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TNF-α与核因子κB水平明显减轻(43.04±7.48比61.56±7.27,24.65±5.39比45.04±7.46,P值均〈0.01)。结论:蜕皮甾酮具有改善高脂饮食诱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酶学功能,通过增加肝组织SOD的含量和减少MDA的含量来减轻肝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肝组织TNF-α和核因子κB来减轻肝脏炎症,发挥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系列研究表明,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RNA重组腺病毒可以在SD大鼠膝关节软骨和滑膜内抑制核因子κBp65的表达,降低核因子κB的转录活性,抑制关节内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目的:在大鼠关节内观察腺病毒介导的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RNA对骨关节炎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月龄雄性近交系SD大鼠分为4组,正常关节组只切开皮肤及关节腔后立即缝合切口。其余大鼠切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切除部分内侧半月板,诱导大鼠关节的骨关节炎。骨关节炎组造模后未作任何处理;空病毒注射组造模后两侧膝关节关节腔注射腺病毒空载体0.2mL;特异性小干涉RNA注射组造模后两侧膝关节关节腔注射携带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RNA重组腺病毒0.2mL。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关节软骨相比,骨关节炎组和空病毒注射组关节软骨组织评分及滑膜组织评分显著增高(P〈0.01),特异性小干涉RNA注射组组织评分明显减低(P〈0.01),但未到正常关节软骨和滑膜水平(P〈0.01)。提示腺病毒介导的核因子κBp65特异性小干涉RNA可以抑制骨关节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相关因素及发生脂肪变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病例选自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有肝活组织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6例,肝组织中脂肪变肝细胞<5%小叶内肝细胞者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共有165例。脂肪变肝细胞>5%小叶内肝细胞者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共有141例。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和体重指数的差异,对肝脂肪变可能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等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对肝脏炎症、纤维化的影响。结果高体重指数和男性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肝细胞脂肪变的危险因素,脂肪变的程度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无相关性(χ2=6.374,P=0.605和χ2=8.428,P=0.3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主要与高体重指数及男性相关,肝脏脂肪变并不加重肝组织的炎症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声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超声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4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动物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分别于8、12、16、22周进行超高频超声及病理检查,测量相关指标.结果 超声检查8周模型组声像图表现:肝脏增大,实质回声较正常肝脏回声细密增强,后方组织明显衰减,肝内管系组织显示不清;12~22周逐渐加重,肝缘圆钝.病理表现:8周模型组为单纯性脂肪肝,而12~22周模型组均为中一重度脂肪肝,从脂肪性肝炎进展到脂肪性肝纤维化.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超高频小动物超声仪检查不同时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病理结果相一致,对诊断有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核因子κB作为一种重要的核内转录因子,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汇聚点,参与机体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凋亡等多种反应物质基因的表达调控,在体液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核因子κBP65蛋白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2组:急性排斥反应组肝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对照组肝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分别在移植后6,12,24和72h4个时间点收集血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取移植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和排斥反应,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p65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当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p65表达上调,急性排斥反应程度也随之加剧。并且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核因子κBp65表达显著升高。因此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p65表达水平的检测对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核因子κB可能成为控制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免疫指标与肝组织活检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评估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ALT及HBV DNA对数级,同时测定ANA抗体及IgG含量。结果: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同炎症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0.589,P<0.01);血清HBV DNA水平与ANA抗体呈正相关(r=0.302,P<0.01),与血清IgG值呈正相关(r=0.404,P<0.01),与纤维化程度以及炎症活动度、肝功异常与否无显著性相关(P>0.05);血清ANA抗体与血清IgG值(r=0.4221,P<0.01)及肝功能受损(r=0.662,P<0.01)呈正相关;血清IgG值与肝功异常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1)。结论:随着HBV DNA对数级的增加,ANA抗体阳性出现可能性更大,IgG水平亦更高;血清IgG值越高,肝功能受损或抗核抗体阳性几率会增大;本研究未发现合适的血清学指标可作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织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肝穿刺活检依旧为临床准确判断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柴胡、丹参复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脂、脂质过氧化系统、肝功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蛋白和mRNA表达、肝组织病理变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mRNA表达相关因素,了解柴胡、丹参复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130±10)g。正常喂养1周后,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柴胡、丹参复方组,每组10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柴胡、丹参复方组:喂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加质量分数0.1猪油、质量分数0.02胆固醇)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②造模开始后第13周,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mL/kg,1次/d;柴胡、丹参复方组:灌胃柴胡、丹参复方溶液10mL/kg(由柴胡15g,丹参15g,泽泻15g,半夏15g,生山楂15g组成,药材购自大连药材集团公司,水煎剂制成浓浸膏,加蒸馏水稀释成含生药0.17g/mL灌胃溶液),1次/d。③实验第16周末处死大鼠。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按照试剂盒说明测定肝组织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评估脂肪变性程度(判断标准:以肝小叶内未见脂滴肝细胞为阴性,脂滴肝细胞占肝细胞总数<1/3为 ,1/3~2/3为,>2/3为,几乎均呈脂滴肝细胞为)和计算炎症活动度计分[计分标准为汇管区炎症(P)、小叶内炎症(L)、碎屑坏死(PN)及桥接坏死(BN)4项指标,每项依据病变程度分别计为1,2,3,4分,计分公式为:P L 2(PN BN)]。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表达。计算每张切片阳性细胞所占百分率进行分级:0为-,<10%为 ,10%~50%为,>50%为。⑥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蛋白表达。⑦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mRNA表达。⑧两组间实验数据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柴胡、丹参复方组肝脂肪变性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P<0.01)。正常组基本无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肝小叶内出现汇管区炎症,炎症活动度计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柴胡、丹参复方组炎症活动明显轻于模型组(P<0.01)。②模型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和总胆固醇、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③模型组大鼠肝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1)。④正常组见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周围肝细胞胞核内,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阳性表达少;模型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少于其他2组(P<0.05~0.01)。⑤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和柴胡、丹参复方组(P<0.01)。⑥模型组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mRNA表达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肝匀浆三酰甘油、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0.917,-0.727,-0.763,P<0.05~0.01),与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呈显著正相关(r=0.859,P<0.05)。结论:①柴胡、丹参复方可使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表达增强,能显著降低肝脏内三酰甘油储存、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显著减轻。②柴胡、丹参复方可通过增强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表达,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有效逆转高脂饮食造成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