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银杏外种皮烃基酚及烃基酚酸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外种皮是银杏 Ginkgo biloba L.种子硬壳外面的肉质部分 ,俗称白果衣胞 ,其中含有大量被称为银杏酸的化合物。根据该类化合物分子中苯环上是否连接有羧基 ,又可以将其分为烃基酚酸和烃基酚两大类。分子中除在苯环上连接有羟基、羧基外 ,还连接有一碳原子数在 1 3~ 1 9之间的烃基链 ,烃基链上常常带有 0~ 3个双键。该类化合物具有致过敏、致突变等毒性 ,是银杏提取物 ( GBE)中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成分 [1,2 ]。德国于 1 997年提出药用银杏产品中的银杏酚酸类物质含量必须低于 5 mg/kg[3 ] 。长期以来 ,银杏外种皮一直被作为废物而丢弃…  相似文献   

2.
冬凌草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冬凌草中的酚酸类化学成分。方法 新鲜冬凌草用70%丙酮水溶液组织破碎提取,然后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 Gel,Silica Gel色谱柱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得到了4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是咖啡酸(Ⅰ),水杨酸(Ⅱ),迷迭香酸(Ⅲ),迷迭香酸甲酯(Ⅳ)。结论 除水杨酸外,其它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冬凌草及其同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紫苏中酚酸类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苏水溶性成分主要是酚酸类成分,紫苏叶中主要含有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及其酯类衍生物,紫苏果中则为迷迭香酸和咖啡酸的苷类衍生物,迷迭香酸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含量研究文献中也以迷迭香酸研究最多,各部位的含量叶大于果实和茎,根含量最低,影响含量的因素中包括种质、产地和采收时间,但大多研究包括了种质和产地的不同,难以衡量主要的影响因素。紫苏中酚酸具有抗炎、抗菌、抗过敏、抗氧化、抗肿瘤、抗抑郁、保肝、降血糖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山银花中酚酸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寻找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药效物质物基础,全面评价金银花类药材的质量。方法:应用多种柱层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利用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结果: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4个酚酸类化合物,经鉴定为:咖啡酸(caffeic acid)(Ⅰ),绿原(chlorogenicc acid)(Ⅱ),绿原酸甲酯(methyl chlorogenate)(Ⅲ)和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5oO-caffeoyl quinic acid butyl ester)(Ⅳ)。结论:化合物Ⅳ为从本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它均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西千里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以及反相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川西千里光中分离得到8个酚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咖啡酸乙酯、对香豆酸、对羟基肉桂酸乙酯、咖啡酸甘油酯、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结论:化合物2、化合物4、化合物5、化合物6、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陈小芳  马国需  黄真  吴桐宇  许旭东  钟晓明 《中草药》2017,48(13):2614-2618
目的对傣药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水溶性酚酸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孔树脂D101、Sephadex LH-20、MCI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肾茶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原儿茶酸(2)、3,5-二羟基苯甲醛(3)、对羟基苯甲酸(4)、对羟基苯甲醛(5)、香草酸(6)、丹参素甲酯(7)、3,5-O-二甲基没食子酸(8)、helisterculins A(9)、紫草酸(10)、紫草酸甲酯(11)、紫草酸二甲酯(12)、helisterculins B(13)、二氢咖啡酸乙酯(14)、阿魏酸(15)、二氢阿魏酸(16)。结论化合物3、6~9、13~16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蜂房药材中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原儿茶酸含量的方法 .方法 采用HPLC法,梯度洗脱.色谱柱为Kromasil ODS-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三氟乙酸调pH至5),流速1.0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原儿茶酸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RSD为1.01),98.4%(RSD为1.18%),97.3%(RSD为1.18%).结论 所建方法 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为蜂房质量标准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咖啡酸、丹参素等小分子酚酸类成分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丹参酚酸类成分在复方丹参制剂中发挥着主要的药效作用。据报道,小分子酚酸类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自氧化,可引发自由基链反应。自由基还可通过复杂的机制偶联生成多种聚合物。其中,含1,4-苯并二噁烷结构的聚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笔者对咖啡酸等小分子酚酸类成分的自氧化及自由基聚合机制、产物及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阐明含小分子酚酸类成分相关产品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为含1,4-苯并二噁烷结构的物质在化合物筛选、新药开发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有效成分形成的次生代谢分子机制.方法:用茉莉酸甲酯(MJ,100μmol·L-1)对丹参毛状根进行诱导实验,分别在0,6,12,24,36h收获材料,运用实时定量PCR对丹参中迷迭香酸次生代谢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采用LC-MS测定各个时间点毛状根材料中迷迭香酸(RA)、丹酚酸B(LAB)及咖啡酸(CA)的含量.结果与结论:外源性信号分子MJ作用于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迅速积累,表现为CA,RA均在诱导后24h达到最大值,LAB的含量36h后达到最高.其诱导机制可能与不同程度的激活RA合成中苯丙氨酸途径上关键酶基因PAL,4CL,C4H与酪氨酸途径中TAT,HPPR基因的表达有关,基因表达在时间呈现先后性,其中,4CL与PAL的贡献度较大.这为今后更深一步的研究丹参水溶性酚酸类成分的次生代谢途径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法,对无梗五加茎中3种酚酸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RP-HPLC,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8(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柱温为50℃;进样量为10 μL;定性检测波长为270 nm,定量检测波长为260 nm、324 nm;离子源ESI,负离子扫描模式.结果 原儿茶酸、绿原酸和咖啡酸在25 min内均被很好地分离,经光谱及质谱的分析得到确认.3种成分分别在0.102 ~2.04,0.256~5.12,0.295~5.90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3种成分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小于2.0%,平均回收率范围为99.2% ~ 100.4%,RSD为1.0%~2.2%.结论 不同产地无梗五加茎中3种成分的含有量有较大的差别.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无梗五加茎中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成分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1.
中药寡肽是中药发挥药效的关键组分之一,系统地研究中药寡肽的组成及其药效是中药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的关键。该研究拟基于计算机辅助水解和分子对接等模拟技术,以中药大豆为研究载体,解析其降压寡肽成分,并预测其潜在的内皮素受体A(endothelin receptor A,ETA)拮抗活性。该文通过收集大豆中的储存蛋白序列,基于计算机辅助水解方法进行蛋白的模拟消化水解,并将水解获得的寡肽构建虚拟结构数据库。随后该研究构建了ETA肽类拮抗剂的药效团模型,包括1个疏水特征、1个负电中心、1个芳环特征和5个排除体积。同时,利用同源模建方法构建ETA的蛋白三维结构模型,并将其用于分子对接研究,采用一致性打分评价化合物的ETA拮抗活性。通过构建ETA肽类拮抗剂的药效团模型、同源模建的三维蛋白结构以及分子对接模型,共预测获得27条可能具有潜在ETA拮抗活性的寡肽分子。该文进一步分析关键氨基酸GLN165,并结合文献,说明其对拮抗剂活性的重要性。计算机辅助水解方法可以高效地对已知序列结构的中药蛋白进行模拟水解,结合分子模拟模型,能进一步辨识中药寡肽潜在的生物学活性。该研究为快速、高效开展中药来源的肽类物质的活性机制研究提供了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蒙  许琼明  王桃云  杨世林 《中草药》2015,46(3):344-347
目的研究大豆Glycine max荚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豆荚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乙酯(1)、2,6-二甲氧基-1,4-对苯醌(2)、杜仲树脂酚(3)、蒲公英萜酮(4)、羽扇豆烯酮(5)、7,3′,4′-三羟基黄酮(6)、考迈斯托醇(7)、3-吲哚甲酸(8)、芹菜素(9)、phaseol(10)、7,4′-二羟基黄酮(11)、豆甾醇(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大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延在昊  成亮  孔令义  何泉泉  刘健 《中草药》2013,44(21):2969-2973
目的 研究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以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DPPH法检测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 从黑老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icrandilactone C(1)、3, 4-二甲氧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2)、红景天苷(3)、南五味子木脂素N(4)、原儿茶酸(5)、莽草酸乙酯(6)、莽草酸(7)、5-O-β-D-吡喃葡萄糖基龙胆酸(8)、丁香酸(9)、邻苯二甲酸二正丁基酯(10)、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1)、4-O-β-D-吡喃葡萄糖基香草酸(12)、丁香醛(13)和莽草酸甲酯(14)。化合物5614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结论 化合物2368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14在天然抗氧化剂研发中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不同处理方法对穿龙薯蓣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利民  宋波  韩梅  林春新 《中草药》2013,44(6):755-759
目的 研究低温砂层积处理后不同发芽温度(10、15、20、25、30℃)及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3)和萘乙酸(NAA)对穿龙薯蓣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培养皿培养法,对种子设置低温层积、不同质量浓度的GA3和NAA浸种处理,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穿龙薯蓣种子经4℃低温砂层积后,在25℃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80.00%和53.33%;而采用100 mg/L GA3直接浸泡未层积种子24 h,发芽率和发芽势可达66.65%和48.35%;1 mg/LNAA浸泡12h发芽率和发芽势为58.35%和43.35%;采用低温砂层积发芽进程最快,种子第6天开始发芽,第12天发芽完毕.结论 采用4℃低温砂层积60 d后在25℃下进行催芽或采用100 mg/L GA3进行催芽处理有利于穿龙薯蓣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5.
陈玉  胡昀  贺红武  胡鑫  杨光忠 《中草药》2013,44(24):3429-3434
目的 研究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技术分离纯化竹叶椒树皮的化学成分,并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竹叶椒树皮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降白屈菜红碱(1)、得卡瑞花椒碱(2)、6-丙酮基-N-甲基-二氢得卡瑞花椒碱(3)、arnottianamide(4)、platydesmine(5)、4-甲氧基-1-甲基-2-喹诺酮(6)、β-[(3-甲氧基-1, 3-二氧正丙基)胺基]苯丙酸甲酯(7)、3-O-阿魏酰基奎尼酸甲酯(8)、去-4′, 4″-O-二甲基表望春花素(9)、柄果花椒素A(10)、竹叶椒素B(11)。结论 化合物1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竹叶椒素B,化合物7为新的天然产物,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吴婷妮  余长柱  李荣  孙晓梅  李俊 《中草药》2013,44(17):2404-2409
目的 建立HPCE-DAD法测定鬼针草中10种酚类化合物(木犀草苷、芦丁、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苷、水杨酸、木犀草素、山柰酚、槲皮素、没食子酸和原儿茶酸)的方法,比较6种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对上述化合物提取效率的影响.方法 实验考察了缓冲液pH、浓度、分离电压、毛细管冷却液温度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在214nm检测波长下,60cm长毛细管中,25 mmol/L硼砂(pH 9.5),分离电压25 kV,毛细管冷却液温度25℃时上述各化合物在16 min内能得到完全分离.结果 木犀草苷、芦丁、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苷、水杨酸、木犀草素、山柰酚、槲皮素、没食子酸和原儿茶酸分别在5.0~120、5.0~120、5.0~120、5.0~120、1.0~120、2.5~120、5.0~120、2.5~120、2.5~120、2.5~120 mg/L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分别为2.5、2.5、2.5、2.5、0.5、1.0、2.5、1.0、1.0、1.0 mg/L,精密度RSD≤5.17%(n=6),测定样品的加样回收率在94.4%~105.8%,RSD在0.32%~4.33%.结论 鬼针草中木犀草苷、芦丁、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苷、水杨酸、木犀草素、山柰酚、槲皮素、没食子酸和原儿茶酸的量分别为95.04~105.84、78.03~110.45、96.45~177.96、178.78~300.00、62.06~66.54、71.08~72.85、77.39~95.30、68.27~77.43、68.47~88.47、107.24~142.43 μg/g.  相似文献   

17.
许蒙蒙  段营辉  戴毅  王振中  萧伟  姚新生 《中草药》2013,44(19):2639-2641
目的 研究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茎枝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和RP-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接骨木茎枝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羟基-3-羰基-28-去甲基-12, 16-二烯齐墩果烷(1)、3-羰基齐墩果酸(2)、齐墩果酸(3)、白桦酸(4)、棕榈酸(5)、正二十八醇(6)。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降三萜类化合物,命名为接骨木烷A;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凤丹籽饼粕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普  卢宗元  邓瑞雪  刘欣  杨丹蕾  牛亚琪  尹卫平 《中草药》2013,44(22):3105-3108
目的 研究凤丹Paeonia ostii籽饼粕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凤丹籽饼粕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β-D-葡萄糖基-(1→6)-β-D-葡萄糖苷(1)、虎杖苷(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3)、齐墩果酸(4)、白桦脂酸(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凤丹苷A。化合物23为首次从芍药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小果蔷薇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小果蔷薇Rosa cymosa根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柱对小果蔷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小果蔷薇根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oxo-pomolic acid(1)、2α, 19α-dihydroxy-3-oxo-12-ursen-28-oic acid(2)、2-乙酰基-洋委陵菜酸(3)、坡模酸(4)、野鸦椿酸(5)、阿江榄仁尼酸(6)、千花木酸(7)、阿江榄仁亭(8)、野蔷薇亭(9)、构莓苷F110)、2α, 3α, 19α, 23-四羟基乌苏-12-烯-28-羧酸-β-D-葡萄糖苷(11)、覆盆子酸(12)、号角树酸3-甲酯(13)。结论 化合物1471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