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酮洛芬缓释胶囊释放度测定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桨法,以pH6.8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检测波长260nm,对之进行常规的方法学研究.结果本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3%,RSD=0.6%;在0.986~15.768μg/ml范围内,浓度与吸收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本品受转速影响较小,受溶剂pH影响较大,同批产品的释放均一性较好,与进口品释放曲线相近.结论本法适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酮洛芬缓释胶囊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萘普生为内标,对我院试制的酮洛芬缓释胶囊以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单剂量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和多剂量给药达稳态后的波动性试验。结果表明,试制的缓释胶囊具有明显的缓释药动学特征,且吸收程度与作为标准参比制剂的市售普通胶囊和进口控释胶囊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85.4%和101.9%。在多剂量给药(100mg×q12h)达稳态后,其血中药物浓度的波动性显著小于给予普通胶囊(50mg×q6h和50mg×q8h),但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仍有后者的102.3%和84.5%。  相似文献   

3.
黄藤素缓释片释放度的测定及其释药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进行黄藤素缓释片释放度的测定及释药规律的研究。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藤素缓释片的释放度,并进行释药规律的研究。结果 测定波长为342nm ,黄藤素在3. 0~1 0 . 0 μg·ml-1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 . 9999)。其体外释放特性符合Higuchi模式。结论 黄藤素缓释片释药机理是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而非单纯Fick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右旋酮洛芬缓释胶囊制备的处方条件。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右旋酮洛芬缓释细粒,填充入胶囊制成缓释胶囊,测定缓释胶囊(或细粒)的体外释放度,并考察制备处方条件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结果:喷雾干燥法制备右旋酮洛芬缓释细粒,填充入胶囊即为缓释胶囊;在最优处方条件下缓释胶囊1h内体外累计释药量不超过30%,24h不低于90%。结论:该处方条件的右旋酮洛芬缓释胶囊的生产工艺简单可行,最终所得的缓释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红 《医药导报》2007,26(5):538-538
目的 制备右旋酮洛芬贴片,研究其体外释放度。方法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为材料制备右旋酮洛芬贴片;采用桨法研究体外释放度。结果 右旋酮洛芬在(260±2)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含量测定方法回收率为100.9%(RSD=0.68%)。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 结论 该贴剂制备工艺简单,所制备的贴剂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6.
硫酸沙丁胺醇控释胶囊释放度的HPLC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药学》2002,12(4):13-14
  相似文献   

7.
李春雷  郑芳  李志浩  李鹏  朱雪松 《中国药师》2010,13(11):1630-1632
目的:优化筛选酮洛芬缓释片的处方。方法: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酮洛芬缓释片的处方,并考察酮洛芬缓释片体外的释放机制。结果:最佳处方为:酮洛芬110g,羟丙甲纤维素(HPMC)20g,乳糖30g,乙基纤维素(EC)40g。酮洛芬缓释片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酮洛芬缓释片处方合理,工艺简单,缓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黄湘兰  林军 《广东药学》1997,7(2):16-18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依托贝特缓释胶囊及西德Lipe-MerzRetard胶囊的释放度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和,其两者间释放T50分别为4.71和4.48,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本测定方法快速简便,适宜生产中控制药品质量,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9.
左羟丙哌嗪缓释片体外释放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左羟丙哌嗪缓释片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并对其释放度影响因素及释药机制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研究处方、工艺及释放方法学因素对左羟丙哌嗪缓释片释放度的影响。结果:左羟丙哌嗪在237nm波长有最大吸收,辅料对药物测定无干扰。左羟丙哌嗪在2.56-20.48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羟丙甲基纤维素的种类、用量、黏度、片剂的比表面积以及不同释放条件对药物的释放特性有一定影响。结论:左羟丙哌嗪缓释片的释放表现为药物扩散和凝胶溶蚀的协同作用,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药物释放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依托贝特缓释胶囊及西德Lipe-Merz—Retard胶囊的释放度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其两者间释放T_(50)分别为4.71和4.48,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本测定方法快速、简便,适宜生产中控制药品质量,从而进一步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1.
依托度酸缓释片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度酸缓释片以pH7.5磷酸盐缓冲液(USP23版)为释放介质,采用桨法,转速100r/min进行释放度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以278为检测波长,本法线性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小丸包衣工艺,利用正交设计实验对胶囊的处方、工艺进行筛选与优化,制备酮洛芬缓释胶囊,并测定其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以优选的处方和工艺制备的缓释胶囊,体外释药缓释特征明显,持续释药达12h以上。该缓释胶囊处方合理,工艺简单,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HPLC测定硫酸沙丁胺醇控释小丸胶囊释放度的方法.方法采用腈基键合硅胶柱(Spherisorb CN 25cm×4.6mm);以水-0.05mol/ml醋酸铵-异丙醇(30∶65∶5)为流动相;流速为2ml/min;检测波长为276nm.结果线性范围为0.48~19.20μg/ml,r=1.000;回收率为95.3%~99.5%,RSD<1.31%(n=6).结论本方法快捷、简便、准确,适合于本品释放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了HPLC测定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缓释片含量及释放度的检测方法.方法 含量测定采用Hypersil ODS2 C18 5 μm,4.6 mm×200 m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钠7.8 g,加水约900 ml溶解,用磷酸或10 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4.4,加水稀释至1 000 ml)-甲醇(9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 nm.释放度测定以水1 000 ml为释放介质,桨法,转速75 r/min,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分别测定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的释放量.结果 阿莫西林及克拉维酸浓度分别在0.199 5~1.504 2 mg/ml(r=0.999 3)和0.012 43~0.093 25 mg/ml(r=0.999 7)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阿莫西林及克拉维酸平均回收率(n=12)分别为99.2%和99.6%.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缓释片的含量及释放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泛昔洛韦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度,研究其释放特点。方法照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D第一法),采用转篮法,以0.1mol/L盐酸溶液750mL为溶剂,1.5h后,加入37℃的0.2mol/L磷酸钠溶液(调pH至6.8±0.05)250mL,转速为100rpm/min,温度为(37±0.5)℃,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检测波长为305nm。结果在10~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标准,在1.5、3、8h的累积释放度为21.4±1.69、53.8±2.00、88.7±1.15。释药模型为一级释放,拟合方程为ln(1-Q)=-0.354t+0.2188。结论泛昔洛韦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符合缓释制剂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制硝苯地平24h缓释胶囊并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 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将硝苯地平与聚乙烯吡咯烷酮溶于90%乙醇喷于空白丸芯制成固体分散体含药小丸.以含有致孔剂的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作为包衣材料进行包衣,得小丸装胶囊。对各处方缓释胶囊进行释放度测定,筛选最佳处方并进行体外释药模型拟合。结果 按最佳处方制得的胶囊中药物体外释放行为良好。胶囊体外释药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结论 硝苯地平缓释胶囊达到了缓释制剂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陈华  南楠 《中国药事》2002,16(1):56-57
透皮贴剂属于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TherapeuticSystem或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 ,简称TTS或TDD) ,是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 ,药物经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一类制剂。此类制剂在欧美习称为贴剂。TTS系统具有四个优点 :⑴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 ,提高了治疗效果。⑵易于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增强疗效。⑶延长作用时间 ,减少用药次数 ,加强患者用药的顺应性。⑷患者可以自主用药 ,相对减…  相似文献   

18.
非诺贝特缓释胶囊体外释放度及释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上市和本公司自制的非诺贝特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度进行研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ⅩD第一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非诺贝特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并对释药方程进行拟合.结果 市和自制的非诺贝特缓释胶囊在1、4、7 h的释放度均符合标示量的10%~30%,50%~75%和≥75%,释药机制是骨架溶蚀与药物扩散的协同作用.结论 体外释放度作为药品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既可进行体外的处方和工艺的筛选与优化,也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构建酸敏释药胶束并考查其酸敏释药特性。方法:用亚胺键连接PEG和苯棕榈酸脂肪链,用透析法制备载阿霉素胶束,对其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考察,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胶束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释放。结果:载药胶束粒径为60~70 nm,PEG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 Da的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2.7±1.1)%和(49.8±2.2)%,PEG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 Da的胶束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0.7±0.3)%和(39.9±2.1)%。体外释放研究表明酸敏释药胶束在pH 6.5时的累积释放率比pH 7.4时大,但在pH 5.0条件下其累积释放较pH 7.4时还要小,可能原因是胶束解聚太快致药物与材料形成复合物沉淀所致。结论:以酸敏感亚胺键连接的两亲材料载药胶束具有一定的酸敏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