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细胞游离胎儿DNA(cffDNA)已被成功在妊娠妇女血循环中检测到。与母体血循环中胎儿细胞不同,cffDNA最早可在妊娠4周检测出,并能在产后迅速消失。cffDNA可能源于胎盘部位的滋养细胞等并通过凋亡机制释放进入母体血循环中。通过检测cffDNA可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异常,但因其在妊娠妇女血中含量较少,检测具有挑战性。目前已有多种新检测方法用于非整倍体异常的产前诊断,尚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龄妊娠妇女呈增长趋势。高龄妊娠妇女胎儿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做产前遗传学诊断。羊膜腔穿刺、绒毛活检和脐静脉穿刺是传统的创伤性产前诊断方法,许多妇女不愿意接受。现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和血清学筛查,对发现胎儿非整倍体特异性低,因此从母体外周血中分离胎儿细胞作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方法就引起了关注。母体外周血中存在各种胎儿细胞,  相似文献   

3.
无创产前筛查(non-invasive prenatal screening, NIPS)通过对母体血浆中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 cffDNA)的分析,广泛用于常见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筛查。胎儿游离DNA在母体血浆游离DNA总量中的比例(即cffDNA浓度)会影响NIPS的准确性,cffDNA浓度低(<4%)可导致NIPS检测失败。目前已知多种因素会影响cffDNA浓度,但对影响因素还没有广泛的共识。此外,cffDNA浓度低可能反映早期胎盘异常并与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因此,分析cffDNA浓度低相关因素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可以为NIPS结果的解释和遗传咨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龄妊娠妇女呈增长趋势.高龄妊娠妇女胎儿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较大,需要做产前遗传学诊断.羊膜腔穿刺、绒毛活检和脐静脉穿刺是传统的创伤性产前诊断方法,许多妇女不愿意接受.现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和血清学筛查,对发现胎儿非整倍体特异性低,因此从母体外周血中分离胎儿细胞作为非创伤性产前诊断方法就引起了关注.母体外周血中存在各种胎儿细胞,包括胎儿有核红细胞(NRBC)、胎儿滋养细胞和胎儿白细胞等,NRBC被认为是用于研究的最佳靶细胞.  相似文献   

5.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是常见且严重的染色体异常类出生缺陷。目前常用的侵入性检查方式因存在诸多弊端而被部分孕妇拒绝。在过去的15年中,母体血浆中胎儿游离核酸的研究进展使得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成为可能。而最近胎儿与母体表观遗传学差异及胎儿特异性RNA的发现使得这项技术摆脱了胎儿性别的限制。随着数字PCR及大规模平行测序等新技术的运用,胎儿非整倍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了提高。本文综述了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产前诊断依靠有创性操作,具有潜在风险。目前无创性产前诊断方法集中于从母体血液中分离胎儿细胞或从血清或血浆中提取胎儿游离DNA,二者在临床的应用尚存不足。近年,妊娠妇女血循环中游离胎儿RNA的发现和应用,是无创性产前诊断领域的突破。已经证实,游离胎儿RNA分子主要来源于胎盘,在母体血循环中比较稳定,易于检测。同时,由于其无需依赖于胎儿性别或是父源性多态性位点,临床应用领域优于胎儿游离DNA;结合对分子标记物的定量检测方法更适用于产前诊断领域,并已取得初步成果。预测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传统产前诊断依靠有创性操作,具有潜在风险。目前无创性产前诊断方法集中于从母体血液中分离胎儿细胞或从血清或血浆中提取胎儿游离DNA,二者在临床的应用尚存不足。近年,妊娠妇女血循环中游离胎儿RNA的发现和应用,是无创性产前诊断领域的突破。已经证实,游离胎儿RNA分子主要来源于胎盘,在母体血循环中比较稳定,易于检测。同时,由于其无需依赖于胎儿性别或是父源性多态性位点,临床应用领域优于胎儿游离DNA;结合对分子标记物的定量检测方法更适用于产前诊断领域,并已取得初步成果。预测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前临床广泛开展的产前诊断技术主要是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包括妊娠早期(7~11周)绒毛活检技术、妊娠早中期胚胎(胎儿)镜检查技术、妊娠中期羊膜腔穿刺取样技术、妊娠中晚期脐静脉穿刺胎血取样技术等,因其创伤性、有一定的流产风险使得有创产前诊断的普及率不高.目前,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或胎儿DNA开展产前诊断已成为非侵入性产前诊断临床探索的新方向.然而,由于参与母体血循环的胎儿细胞数量极少、母血胎儿有核红细胞含量随孕周变化差异巨大,且分离、提纯、富集胎儿有核红细胞技术复杂、价格昂贵,导致利用母血胎儿细胞检测胎儿遗传信息发展缓慢[1].  相似文献   

9.
胎儿有核红细胞与无创性产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妊娠妇女外周血中发现并分离到XY核型的胎儿细胞以来,发现运用母体外周血中胎儿细胞可以进行无创性产前诊断,目前发现妊娠妇女外周血中的胎儿细胞有:胎儿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NRBCs)、滋养细胞、胎儿淋巴细胞和粒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胎儿有核细胞,尤其是NRBCs以其独特的细胞学特点倍受关注,就近十年来无创性产前诊断的最佳候选细胞--胎儿NRBCs的细胞学特点、富集、分离和鉴定方法、在临床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等综述.  相似文献   

10.
母血中分离检测胎儿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母体血循环的胎儿细胞有4种.使用有效的方法从正常与异常妊娠母血中分离富集极少量的胎儿有核红细胞、滋养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目前国外采用较多的有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法、磁活化细胞分选法、免疫磁珠分离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引入.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及其衍生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提供了从母血中检测胎儿细胞敏感的方法并在无创伤性产前诊断方面得到一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关系,为临床围产期保健和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54例足月妊娠无骨盆异常胎膜早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膜早破占同期分娩总数的11.76%,无骨盆异常,其难产率为46.47%,剖宫产率为33.7%,新生儿窒息率10.79%,新生儿肺炎发生率1.54%,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及时终止妊娠,以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原因及处理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中一个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 19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妊娠结局。结果 :5例 <2 8周者 4例放弃胎儿作引产术 ,1例孕 2 6周及 7例 2 8~ 34周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继续保胎到存活儿分娩 ,平均延长 6周 ,5例 >34周者确诊后随即行剖宫产 ,此 13例新生儿均存活。另 2例足月但未及时处理 ,活胎死亡。死亡主要原因 :脐带因素 2例、帆状胎盘 3例 ,胎儿畸形 2例 ,原因不明 12例。妊娠并发症比例较高占 6 3.16 %。结论 :孕周 <2 8周者一般作终止妊娠处理 ;妊娠 2 8~ 34周存活的胎儿继续妊娠到孕 34周预后良好 ;对孕 34周以后发现的应及时终止妊娠抢救存活儿  相似文献   

14.
胎膜早破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及母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829例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病例162例,胎膜未破病例6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病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母亲产褥病率两组间无差异.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及早产与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关系密切.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患者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6.
Lu Y  Lu P  Jin CL  Lin CK  Wu YY  Sun K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3):169-172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分布与表型的关系,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法检测124例来自东北地区的DMD(106例)及BMD(18例)男性患者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情况,并对30例高危胎儿行产前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测。结果124例患者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出率为49%(61/124),其中41例(41/61,67%)缺失分布于外显子45—53,13例(13/61,21%)缺失分布于外显子8—19,5例(5/61,8%)在上述两个外显子缺失区内均有缺失,2例(2/61,3%)缺失分布于外显子34和43;缺失型患者中有9例发生整码缺失(为BMD患者),49例发生移码突变(为DMD患者)。30例高危胎儿中,17例为男性胎儿,其中10例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型,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13例为女性胎儿,无一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结论DMD及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该基因缺失高发区;缺失类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当基因发生整码缺失时,临床表型为BMD,而发生移码突变时,临床表型为DMD。  相似文献   

17.
18.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胎儿淋巴细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淋巴细胞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检测20例ICP患者(ICP组)及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外周血已灭活的淋巴细胞、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的增殖反应情况。结果(1)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已灭活的淋巴细胞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2.75±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5±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蜕膜组织可溶性抗原混合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45±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7±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CP组脐血胎儿淋巴细胞与母体皮肤组织可溶性抗原反应中,胎儿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程度为1.22±0.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6±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淋巴细胞可能是ICP发病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母-胎间免疫失衡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宫颈评分监测氯菧酚胺诱发排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33例无排卵患者应用氯菧酚胺治疗76周期中宫项评分(CS)与BBT、卵泡发育及激素参数的关系。19个周期无排卵反应,CS波动,但宫项粘液透明性状不变。57个周期有排卵反应,其中32周期停药后CS渐进增高,最高宫颈评分MCS≥8,卵泡发育好,LH峰后24h内排卵;22周期MCS<8,LH峰后卵泡不消失,形成LUF,激素测定提示停药后睾酮水平明显升高;另三个周期资料不全。结果提示停药后未见药物在宫颈水平的抗雌素效应;睾酮升高可能干扰CS并导致LUF。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1个新的卵巢恶性肿瘤抗原--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关的具有环状结构域的蛋白(BARD1)剪切变异体(OV-142)的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RT-PCR技术克隆OV-14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构建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OV-142重组融合蛋白;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2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4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OV-142的IgG、IgM型自身抗体的相对含量,并分析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成功构建了OV-142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了OV-142重组融合蛋白.当联合分析OV-142 IgG型自身抗体与CA125时,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敏感性为71.4%,高于单独分析IgG(41.3%)或CA125(61.1%);特异性为89.1%,高于单独分析IgG(84.2%)或CA125(88.0%);准确性为81.9%,高于单独分析IgG(66.8%)或CA125(77.1%).结论 OV-142是BARD1的1个剪切变异体,其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OV-142抗原的IgG型自身抗体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有可能成为CA125的1个重要的补充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