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眼科》2005,14(4):i0005-i0006
在眼科手术中,患者希望以尽量小的损伤获得最好的手术效果,即要求手术显微镜的照度低,不刺眼,手术时间短,痛苦小,伤口小,恢复快。医生所要求的是舒适的手术操作姿势,清晰的手术视野,便捷的操作以及昼短的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屈光手术是本着安全可行、操作简便。效果可靠的原则,来达到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远视力、阻止近视发展、预防并发症产生的目的。根据手术的部位.可将屈光手术分为角膜、晶状体、巩膜手术以及其它手术[1]。现就其各自特点作简述。一、角膜手术在影响眼球总屈光力的诸多因素中,角膜所起的作用最大,占总屈光力的2/3,再加卜角膜位于眼球表面,易于操作,因此目前大部分的屈光手术都是在角膜上完成的。根据手术部位,可将角膜屈光手术分为光学区和非光学区屈光手术两类[1]。(一)光学区角膜屈光手术:这类手术是直接对光学区的角膜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3.
提高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网膜脱离 (retinaldetachment,RD)复位手术有巩膜手术和玻璃体手术。巩膜手术仍为主要手术 :玻璃体手术可以解决复杂的视网膜脱离 ,但是技术要求高 ,并发症多。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熟练 ,黄斑孔、巨大裂孔、多发孔、大孔、后极孔和膜形成等严重的病例都采用玻璃体手术。最终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率可达98%。视网膜脱离手术达到解剖复位后 ,最终目的仍是恢复视功能。尽早手术对恢复视功能有利 ,黄斑未脱离和脱离 1周内急诊手术是一个关键 ,6个月以后视网膜虽达到解剖复位 ,但视功能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多次手术也要影响视力恢复。提高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穿透角膜移植的时机。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6年4月~2002年9月玻璃体手术联合穿透角膜移植的病例资料。结果 共28眼因复杂性视网膜病变接受玻璃体手术联合穿透角膜移植,20眼一期角膜移植,术后仅4眼(20%)透明,二期角膜移植8眼术后角膜均透明(100%)。硅油填充17眼,2眼(11.8%)角膜植片透明,气体填充8眼,7眼(87.5%)角膜植片透明。结论 玻璃体手术后二期角膜移植可能优于一期角膜移植。角膜移植联合玻璃体手术时如需眼内填充应尽可能使用气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相关研究飞跃进步的10年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近10年来,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其相关研究由起步到迅速开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既往许多无法治疗的严重眼后段疾病患者获得了恢复光明的机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眼科领域引进了高精密度的设备、器材和先进的技术,这是发展高新技术在眼科的具体体现。70年代末双目间接检眼镜开始引进和推广,常规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达到90%,玻璃体注气和单纯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开始用于治疗外伤性晶状体、玻璃体混浊。80年代后期仅有个别单位开展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1991年召开的第二届玻璃体视网膜学术会议上,涉及玻璃体手术…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手术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无论青光眼性视神经视功能损害的机制是机械压力学说,还是血供障碍学说,或二者兼有之,目前针对青光眼的治疗最为普遍和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降低眼压。随着对青光眼眼压升高和房水循环病理生理机制不断深入认识,虽然青光眼降眼压药物的研究和新药的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为治疗青光眼提供了更多的药物选择,但很多青光眼如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必须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的许多病例最  相似文献   

7.
贫困地区白内障手术模式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道成 《眼科学报》2003,19(4):224-226
目的:探索贫困山区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扫盲复明的有效方法和模式。方法:回顾自1998年11月以来,应用李嘉诚基金会医疗扶贫扫盲复明专项对贫困山区、农村实施扫盲复明行动。结果:至2002年12月有10 569人次眼科患者得到免费诊治,有1164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因得到免费手术治疗而重见光明。讨论:医疗扶贫、扫盲复明的模式是以贫困患者为对象,在条件设备差的最基层医院手术.手术要安全、效果要好,提倡奉献和节约医疗资源,并在基层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3):221-221
由刘文著、吴启崇审的《视网膜脱离显微手术学》于2007年5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三十章,详细地介绍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最新进展。第一篇论述了视网膜脱离手术基础;第二篇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全部手术过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具有手术野清晰、操作简单、精细方便、效果良好和容易学习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Monovision(MV)概念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应用于老视的矫正也有三十多年了,主要以接触镜应用最为广泛,近些年来随着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应用MV技术设计手术矫正老视渐渐受到手术医生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增强和日趋成熟,要求行眼袋整形的人越来越多。手术效果除了术者具备精湛的手术技巧外,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以往176例眼袋手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眼睑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效果。方法 分析31例31眼眼睑恶性肿瘤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结果 基底细胞瘤、磷状上皮癌、睑板腺癌是眼睑部位的主要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手术早晚、肿瘤的大小及部位。结论 眼睑恶性肿瘤(基底细胞癌、磷状上皮癌、睑板腺癌)手术越早,肿瘤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整复外伤引起的下眼睑外翻的方法,达到恢复下睑功能,改善容貌的目的。方法 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46例下眼睑外翻。其中V—Y成形术6例,Z成形术5例,双Z及多Z成形术7例,水平径缩短联合Z成形术11例、联合V—Y成形术12例,旋转皮瓣5例。结果 随访6个月~1年,无下睑外翻,睑缘位置良好。结论 根据下睑外翻的程度、范围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或联合术式可以提高手术效果,达到手术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Dong F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161-163
20世纪 80年代后期 ,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展迅速 ,这对于推动我国眼科事业的蓬勃发展 ,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眼科医疗水平的差距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于 2 0世纪 70年代始开展了玻璃体手术 ,80年代初开展了视网膜黄斑前膜、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 ,90年代起利用玻璃体手术技术进行人眼视网膜移植。虽然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起步较晚 ,但在全国眼科医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蓬勃发展。由 80年代后期开展的玻璃体手术 ,发展至 90年代的视网膜黄斑前膜、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及人眼视网膜移植手术。但总体医疗水平与发…  相似文献   

15.
眼内屈光手术是与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守志 《眼科》2005,14(1):9-11
眼内屈光矫正手术包括屈光目的的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人工晶状体眼补充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有关眼内屈光矫正手术是与非的争论,将有助于严格规范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Sun XG  Li L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7):577-578
在眼科集中手术的条件下,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忽,都会给术后群发性感染的发生留下隐患。术后群发性感染多以细菌感染为主。白内障摘除术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这两个领域中集中大量的手术最为普遍,国内眼科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面对已经发生的术后群发性感染的惨痛教训,眼科医师需认真总结与随时警惕。只要严格地把好术中和围手术期的各个环节,术后群发性感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18.
黄斑手术重在视功能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ai H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7):433-435
20世纪70年代,现代玻璃体手术先驱Machemer。成功地为糖尿病玻璃体积血患者施行了黄斑前增生膜的剥除,从此成为黄斑手术的开端。近10年来,随着对黄斑部病变的认识不断加深,手术技巧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黄斑手术的进展相当迅速,使以往难以治疗的黄斑疾病获得了治疗的  相似文献   

1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仍然是65岁以上成年人中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视网膜血管性增殖(RAP)是新近认识到的具有不良自然病史的渗出性AMD的表现,并且已证实传统的激光光凝治疗对其无效。在这个系列的研究中开展了一项新的手术技术,展示了对这种亚型新生血管病变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在升高,白内障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致盲眼病,在发展中国家中,盲和视觉损伤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社会和经济问题。虽然白内障手术是最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方式,但在发展中国家提供白内障手术服务仍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在过去10a中一些国家在治疗白内障时采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这种手术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制定不同的可持续发展的防盲模式在这些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挑战。本文就近年发展中国家的白内障手术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