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倍他乐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晚电位 (VLP)长期干预的作用。方法 将 1 68例老年 AMI后 VL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86例干预组患者服倍他乐克 6.2 5~ 2 .5 mg/次 ,2次 /d,82例对照组常规服消心痛。结果 小剂量倍他乐克干预后能使 VLP转阴 (74/86) ,使 SA- ECG的 TD- QRS、LAS较治疗前缩短 ,RMS增加 (P<0 .0 1 ) ,并有效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小剂量倍他乐克长期干预能使老年 AMI患者 VLP转阴 ,同时又避免大剂量快速用药所致副作用。老年 AMI患者出现 VL P阳性如无明显β-阻滞剂禁忌 ,应首选小剂量倍他乐克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2.
侯子龙  孙泽刚  王涛  熊攀 《山东医药》2002,42(20):42-43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6月 ,我们对 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时加服倍他乐克 ,并与 32例未服用倍他乐克对照比较心率变异性 (HRV)的变化 ,以探讨倍他乐克对 AMI患者 HRV的影响。临床资料 :6 6例 AMI患者均符合 1978年 WHO制定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于发病 2 4 h内入院 ;且除外心功能 Killip 级以上、4 8h内出现房颤、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收缩压<90 mm Hg及 (或 )心率 <5 0次 / m in者。全部病例未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胆碱能药物的记录。 6 6例 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倍他乐克组 :男 19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5 5 .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心源性猝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和整理在我院2012年04月-2013年10月诊治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心肌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收集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本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自发性持续室速、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晕阙、左室流出道梗阻、非持续性室速等因素为心肌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心室颤动、晕阙以及猝死家族史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心肌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为危险因素呈现综合化、多样化,临床治疗中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或治疗,这对降低心肌疾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3年 6月~ 2 0 0 0年 1月 ,我院应用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AMI) ,旨在探讨该药对临床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98例 AMI病人均符合 1979年 WHO/AMI诊断标准。病人发病后 1周内入院 ,无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 <55次 /分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严重低血压 (收缩压 <10 0 mm Hg,1mm Hg=0 .133k Pa) ,无非心脏性严重疾患 ,随机分为倍他乐克组( 50例 )和对照组 4 8例。1.2 方法病人入选倍他乐克组后立即给予倍他乐克 (阿斯特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美托洛尔制剂 ) 12 .5mg,2次 /日 ,在心率、血压、心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其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0月我院心内科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老年患者100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家属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统计各项调查情况。结果有饮酒史的患者占12%;有吸烟史的患者占4%;有剧烈运动的患者占31%;情绪激动的患者占36%;排便用力的患者占16%;无明显诱发因素的患者占1%。结论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能够为临床预防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死亡原因数为原发性心室颤动 ,而 QT离散度 (QTd)与 AMI早期原发性心室颤动呈正相关 [1 ]。本文作者应用 1· 6二磷酸果糖 (FDP)治疗 AMI并观察该药对 AMI患者 QTd和心脏危险事件的影响 ,借以探讨预防 AMI和降低其病死率的临床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作者选择 1994- 0 3~ 1998- 0 5发生 AMI且均为 12 h入院 ,符合 1979年 WHO关于 AMI诊断标准的患者 138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无心律失常、泵功能衰竭、心源休克及电解质紊乱影响 QTd的因素。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76例 ,男 49例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探讨其对冠心病心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及正常死亡组心肌切片标本各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DCD4与端粒酶进行检测,观察并分析两者在各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及表达量的关系。结果 (1)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7.36%、30.08%;在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3.58%、76.22%;在正常死亡组的阳性平均检出率分别为89.52%、92.31%,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PDCD4与端粒酶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CD4与端粒酶的积分光密度中位数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分别为2 776.32、11 889.65,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组分别为1 073.52、7 254.91,正常死亡组分别为987.48、6 908.27,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组的PDCD4与端粒酶的积分光密度的中位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D4与端粒酶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肌组织中阳性检出率较低,中位数呈过表达,而在冠心病非心源性猝死及正常死亡患者的心肌组织中检出率均较高,表示PDCD4与端粒酶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损伤中的关键标志物,对临床诊疗冠心病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动态心电图证实心源性猝死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源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 h内骤然意识丧失为表现的意外自然死亡.而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的是心律失常性猝死,我科用动态心电图记录到2例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全过程的心电图改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脉支架置入术(PCI)后联合麝香保心丸对心血管剩余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确诊AMI合并DM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治疗组(n=51),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tid),观察两组1年后心血管剩余风险(包括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再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无论是住院期间还是随访期间,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功能不全与心绞痛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获得明显改善;两组均无再发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治疗可降低AMI合并DM患者PCI术后的心血管剩余风险。  相似文献   

10.
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患者的CRP。根据CRP水平分为CRP升高组和CRP正常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急性期治疗后再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再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结果CRP升高组心绞痛的再发生率45.1%(37/82),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2.7%(35/82),心衰的发生率9.8%(8/82),再梗死的发生率22.0%(18/82),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8.5%(7/82);CRP正常组心绞痛的再发生率13.2%(5/38),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0.5%(4/38),心衰的发生率2.6%(1/38),再梗死的发生率5.3%(2/38),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两组比较有高度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CRP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使AMI后再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再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糖尿病蛋白尿与心源性猝死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晚近发现,糖尿病蛋白尿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糖尿病蛋白尿与心源性猝死又有何关系?我们就我科1988~1996年间住院及门诊糖尿病患者210例中合并蛋白尿共84例,猝死19例,其中心源性猝死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探讨糖尿病蛋白尿与心源性猝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9例UA患者入院时分别测定CRP、心脏肌钙蛋白T(cTN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三个月,观察终点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结果在109例UA患者中,CRP升高37例(34.2%),正常72例(66.1%),三个月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源性猝死5例,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5例,冠脉搭桥术(CABG)6例。其中CRP升高组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别。CRP的敏感度(83.33%)较TNT、CK-MB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P升高、cTNT升高、陈旧性心梗和胸痛次数是预测近期AMI、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危险分层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5 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n=2 5 ) ,治疗组给予倍他乐克 5 0~ 2 0 0 mg/d,共 3周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3周。比较两组治疗 3周前后 QT参数。结果 对照组治疗 3周后 QTd、QTcd、QTmax、QTmin、HR均无明显变化 (P>0 .0 5 ) ,治疗组治疗 3周后 QTmax无改变 (P>0 .0 5 ) ,QTmin延长 (P<0 .0 1) ,HR减慢 (P<0 .0 1) ;QTd、QTcd缩短。结论 倍他乐克可延长 AMI患者的 QTmin,对 QTm ax无影响 ,使 QTd减小 ,有利于 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5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观察组48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48h内心绞痛缓解情况,治疗2周后抽血检查血脂,1年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包括AMI和心脏性猝死的百分比,及1年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心绞痛48h内缓解优于对照组,2周后血脂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年内对照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14例,占29.8%,其中AMI8例,心脏性猝死6例,1年内观察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8例,占16.7%,其中AMI4例,心脏性猝死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20mg/d治疗UAP有确切的调脂作用,同时降低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颈动脉IMT;提高48h内心绞痛缓解率。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ST段持续抬高是提示室壁瘤形成的标志。本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室造影探讨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9~ 2 0 0 2年 ,我科共收治ST段抬高的AMI的患者 2 0 0例。伴有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右室肥大、脑血管疾病等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者均除外。入选了 1 40例ST段抬高和非抬高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两组 :①ST段抬高组 (即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弓背抬高至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危重症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行IABP治疗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患者合并症.IABP术的方法、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IABP治疗时问为1d~39d,中位数为5d,存活组39例,死亡组36组,存活组心房颤动和肺部感染患者的比例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合并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活组左心室射血分数IABP辅助治疗后高于死亡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6%±17.7%比39.1%±11.0%,P〈0.05)。存活组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率92.3%(36/39)高于死亡组的58.3%(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IABP治疗时间,55例在IABP治疗≥2.5d组,20例在IABP治疗〈2.5d组,2例感染均在IABP治疗≥2.5d组,1例发生与IABP相关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存活;另1例是IABP穿刺部位感染,死亡。结论对AMI合并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心肌缺血的患者,IABP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临时心室援助机械支持,能为患者行冠状动脉血运萤建术和其他心脏手术赢得时间和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我院心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心内科心源性猝死老年住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情况、治疗情况等。结果冠心病患者42%,占据首位;其次,高血压心脏病15%;心肌病10%,风湿性心脏病6%。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病例数最多,占比最大。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最高一般在患者入院治疗的2~3周以内,发病率为60%。晚上发病率明显高于白天,晚上12点之前发病率低于晚上12点之后,上午发病率高于下午。结论应当高度重视老年心脏病患者,加强监护,并且对发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治疗期间应当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患者的刺激,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提高院内治疗的有效率,为老年患者的院内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fable angina,SA)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fion,AM)、心源性猝死之间的一种状态。UA患者预后不一;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逆转为SA;少数病例可在短期内进展为AMI或心源性猝死,为早期识别高危患者,笔者研究分析了血清心脏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T,cTnT)在判断UA患者预后的价值,以便能在心脏事件发生前进行前瞻性观察。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收住本院不稳定心绞痛患者3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45岁~79岁,平均(65…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塞 (AMI)溶栓治疗可挽救缺血心肌 ,缩小梗塞范围和改善左心功能 ,从而降低死亡率 [1]。本文报道对 6例 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1 对象及方法1.1 对象我科 1996年 7月至 1998年 4月收治 AMI患者14例 ,均符合 WHO的 AMI诊断标准。其中 6例发病6小时以内 ,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均为男性 ;年龄 54~ 6 5(平均 57.2 )岁 ;广泛前壁 3例 ,下壁 2例 ,下壁 前壁 1例。1.2 方法1.2 .1 给药方法 :我科使用的溶栓剂为栓体舒 ,由德国生产。开始时先将栓体舒 10 mg加入溶媒 4 0 ml中 ,在 10~ 15分钟内静脉注射完…  相似文献   

20.
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57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鲍葳  朱平  贾敏江  潘力 《心脏杂志》2003,15(6):572-573
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临床特点 ,有利于尽早准确地诊断与有效治疗。作者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 1998~2 0 0 2年期间收治的 57例 70岁以上老年男性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8~ 2 0 0 2年住院 ,年龄 70以上的 AMI患者57例 ,入选条件均符合 WHO规定的 AMI诊断标准 ,年龄为70~ 92 (平均 76.5)岁 ,根据年龄分为 70~ 79岁组 (n=3 7)及≥ 80岁组 (n=2 0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 57例老年 AMI患者 :1冠心病史 ;2发病时临床首发症状 ;3危险因素 ;4AMI急性期并发症。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χ2检验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