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改进的Mitchell术式矫正外翻畸形。方法对Mitchell术式进行改进,术中缩短第1跖骨,内侧舌状骨瓣旋后外翻嵌入截骨近端髓腔,收肌联合腱移位于第1跖骨头外侧,并松解第1跖趾外侧关节囊等综合整形。结果共21例(39足)应用Mitchell术式并得到2年以上的随访,总优良率达94%,疗效满意。结论本术式针对外翻畸形的病理解剖及其症状多方面矫正,使术后的外形和功能得到全面改善,可同时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改进的Mitchell术式矫正躅外翻畸形。方法 对Mitchell术式进行改进,术中缩短第1跖骨,内侧舌状骨瓣旋后外翻嵌入截骨近端髓腔,躅收肌联合腱移位于第1跖骨头外侧,并松解第1跖趾外侧关节囊等综合整形。结果 共21例(39足)应用Mitchell术式并得到2年以上的随访,总优良率达94%,疗效满意。结论 本术式针对躅外翻畸形的病理解剖及其症状多方面矫正,使术后的外形和功能得到全面改善,可同时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足母)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方法 通过观察33例(60足)(足母)外翻(HAV)患者经微创技术(中西医结合微创(足母)外翻矫正术)治疗前及术后12周X线,包括(足母)外翻角(第1跖骨中轴线与近节趾骨中轴线之夹角,HAVA),第1、2跖骨间角(IMA),胫侧籽骨位置的变化,来观察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结果 经过微创手术后, HAVA平均减小20.55°,跖骨间角平均减少4.394°.籽骨复位总有效率98.3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HAV的籽骨位置有改善作用,但不同等级之间改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足母)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复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治疗外翻以及纠正第1跖骨旋转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治疗外翻以及纠正第1跖骨旋转的患者20例(27足),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年及最后随访时进行X线摄片,包括站立负重正、侧位和籽骨轴位,并进行影像学测量并记录,包括第1~2跖骨间角(IMA)、外翻角(HV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圆角征以及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度,Handy-Clapham正位籽骨分度,Yildirim轴位籽骨分度。同时记录患者AOFAS前足趾评分,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IMA从术前13.30°±2.60°下降到4.60°±2.70°(t=14.257,P<0.001);HVA从术前36.03°±6.71°下降至术后10.19°±5.43°(t=18.016,P<0.001);DMAA从术前16.74°±9.51°下降到术后8.33°±5.86°(t=5.126,P<0.001);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从术前10.67°±6.13°下降到术后2.81°±3.81°(t=5.166,P<0.001)。术前圆角征阳性14足(51.9%),术后为4足(14.8%),差异有显著性(χ~2=8.33,P=0.004)。手术前AOFAS评分为(48.85±8.65)分,术后(93.70±3.6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417,P<0.001)。按照Handy-Clapham胫侧籽骨评分,术前27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位,术后27足均矫正至≤4度;按照Yildirim籽骨分度法评定,术前27足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位,术后22足矫正至正常,5足矫正至1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15例,满意4例,基本满意1例。结论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纠正外翻畸形的术式,同时还可以纠正第1跖骨的旋转,术后籽骨复位效果好,术后DMAA角可以随之有一定减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探讨[足母]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外翻手术患者共计24例27足,志愿者27例27足,常规进行足部正位、负重侧位摄片,测定[足母]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骨跖骨关节角、Ⅰ-Ⅱ跖骨间角、Ⅰ-Ⅴ跖骨间角、Ⅱ-Ⅴ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近端关节固定角、跟骨倾斜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关节面-胫骨轴线角,检测[足母]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的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跖关节角、Ⅰ-Ⅱ跖骨间角、Ⅰ-Ⅴ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Ⅱ-Ⅴ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与跟骨一胫骨轴线角之间未见明显差并。结论:[足母]外翻足存在第1跖骨内收畸形,原发于第1楔跖关节;与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扁平足伴发,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扁平足症状。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单足负重正、侧位片为最佳,必要时增加跟骨轴位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认真评价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选择2004-01/2005-06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足母)外翻患者35例56足,接受第1跖骨近端截骨矫形及左旋聚乳酸可吸收棒交叉内固定治疗.随访4~22个月,优27例44足,良8例12足,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2例发生伤口周围红肿反应,考虑可能为异物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以乙醇纱布湿敷,积极换药2~4周后消退:另1例固定后1周发生可吸收棒突出丁患足内侧皮下,予以手术按压回纳后石膏加强固定,未引起截骨处移位及不愈合,可能与术中电钻钻孔时晃动致使骨孔过大,导致插入的可吸棒松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踇外翻足X线二维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探讨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外翻手术患者共计24例27足,志愿者27例27足,常规进行足部正位、负重侧位摄片,测定踇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骨跖骨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I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近端关节固定角、跟骨倾斜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关节面-胫骨轴线角,检测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与踇外翻足的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跖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II-V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与跟骨-胫骨轴线角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踇外翻足存在第1跖骨内收畸形,原发于第1楔跖关节;与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扁平足伴发,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扁平足症状.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单足负重正、侧位片为最佳,必要时增加跟骨轴位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认真评价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McBride加第1跖骨颈斜行嵌插截骨(Austin截骨)治疗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2例(36足)拇外翻畸形患者在改良McBride手术的基础上,行第1跖骨颈斜行嵌插截骨(Austin截骨),截骨处行克氏针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V)和第1、2跖骨间夹角(IMA)矫正情况,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2.5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截骨处延迟愈合、跖骨头缺血坏死、拇内翻感染及皮神经损伤导致的局部麻木。术后HVA平均为(12.7±0.1)°,较术前矫正(17.3±2.6)°;术后IMA平均为(8.6±1.6)°,较术前矫正(3.5±1.2)°。按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评分:优28足,良6足,差2足,优良率为94.4%。结论改良McBride加Austi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重建了足拇趾的软组织力量平衡,Austin截骨改善了第1跖骨的正常负重,矫形满意,截骨愈合率高,是治疗拇外翻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Ponseti法治疗78例儿童先天性垂直距骨(Congenital vertical talus,CVT)的疗效.[方法]特发型和非特发型儿童CVT 78例(126足),采用反Ponseti法治疗,平均随访36 (8 ~57) 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治疗时平均年龄为5(1~23)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 (8~57) 个月.术后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有明显改善(P<0.05),表明距舟关节脱位得到矫正;侧位胫骨跟骨角和侧位跟骨距骨角也得到显著改善(P<0.05),表明跖屈畸形得到改善;距骨第一跖骨角和前后位跟距角显著改善,表明外翻、外展畸形改善.根据Adelaar等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48足,良58足,可18足,差2足,优良率84%,均可日常穿鞋行走.[结论]反Ponseti法是治疗特发型和非特发型CVT的有效方法,能降低其复发率和距骨坏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朋外翻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2月-2002年12月对5例(6足)Mu外翻患者行改良McBride手术。术前拍X线片测Mu外翻角(HVA)平均30.6度,第一、二筋骨间角(IMA)17.2度,本术式是在传统McBride术式基础上,同时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矫正ZMA,用自制“(”钉加压固定。结果:随访6足,随访时间在10—22个月。平均14个月,优5足,良1足,术后拍X线片,测HVA平均13.2度,平均纠正17.4度,IMA7.8度,平均纠正9.4度,截骨愈合时间3—9月,平均4.7个月。结论:改良McBride手术纠正畸形能力强,mu趾无短缩,不破坏Mu趾生物力学作用,愈合快,术后不需外固定,可早期下床活动,是治疗重度Mu外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kin截骨术联合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Juvara截骨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H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截骨术治疗的中重度HV患者103例(114足),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52例(59足)行Juvara截骨术,联合组51例(55足)行Akin截骨术联合juvara截骨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治疗前后足踝功能拇外翻角(HVA)、第Ⅰ、Ⅱ跖骨间角(IMA)、第1跖骨远关节面角(DMAA)变化和影像学指标,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联合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HVA、IMA、DMAA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重度HV畸形患者行Akin联合Juvara截骨术治疗,对缩小HVA、IMA、DMAA角度、改善患者足踝功能的效果更显著,手术矫正效果更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Ludloff截骨法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到2008年这期间我科所采取的改良Ludloff截骨法手术治疗的方式的足拇外翻畸形患者共32例48足的资料进行的回顾性剖析。结果将畸形进行矫正好后,并没有发现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能够充分地回到以往的工作以及生活当中21例33足;将畸形矫正好后,当足部行走的时候依旧会有疼痛的现象发生,然而,相比手术之前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2例4足。但是也存在着1例1足的手术后复发的例子,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使得第一跖骨及足拇趾在向外移位的同时亦有向跖侧的移位,使得足纵弓及横弓下塌得以改善,为足部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脑瘫痉挛解除后足畸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卫  洪毅 《中国康复》1996,11(4):158-159
痉挛型脑瘫58例行L_2—S_1节段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者的下肢痉挛均巳解除.通过术前术后足畸形的对比,发现SPR术能使多数痉挛所致足畸形在术后得以完全矫正,并减轻痉挛与软组织挛缩同时存在的足畸形的严重程度,预防软组织挛缩,避免足畸形加重,而对跟骨畸形影响较小.本组病例中扁平外翻足畸形多见,在治疗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拇外翻矫形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结构性畸形 ,呈进行性加重 ,并经常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保守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大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但因手术创伤较重 ,术后康复治疗更为重要。我们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拇外翻矫形手术1.1 手术方法拇外翻矫形手术方案有Keller手术和McBride手术等多种 ,目前临床多采用前者。Keller手术为关节切除成形术 ,切除近节趾骨及第 1跖骨内侧骨赘。趾骨短缩可松弛挛缩软组织并消除第 1跖趾外侧的弯曲应力 ,进而矫正拇外翻畸形 ,缓解疼痛症状。该术式适用于老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Ludloff截骨术与Cheveron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HV)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HV患者,将实施Cheveron截骨术治疗的患者归为观察组(41例,45足),将实施Ludloff截骨术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39例,43足)。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足踝功能、影像学指标。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美国足踝评分系统(AOFAS)各项评分均上升,拇外翻角(HVA)、第Ⅰ、Ⅱ跖骨间角(IMA)、第1跖骨远关节面角(DMAA)均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heveron截骨术治疗HV效果优于Ludloff截骨术,可改善患者足踝功能与HVA、IMA、DMAA角,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carf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和优越性.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36例54足采用Scarf截骨术治疗的足拇外翻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患者术前、术后1年负重位X线片拇外翻角(HVA)和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的变化,同时进行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足踝评分(AOFAS).术前、术后各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6个月(12~ 22个月).足拇外翻畸形全部矫正,没有畸形复发.患者术前HVA平均为(35.38±5.21)°,术后为(13.41 ±2.14)°(P<0.01);术前IMA平均为(17.32±2.13)°,术后为(8.28±1.89)°(P<0.01);术前AOFAS平均为(46.23 ±9.14)分,术后为(81.36±11.27)分(P<0.01).结论 Scarf截骨术对于矫正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究足型及步态特征的动态压力分布,给扁平足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帮助。方法:通过三维足型扫描仪,测试80例男性在校大学生的足弓指数、拇外翻角度、后跟角度、足弓类型等指标筛选出扁平足患者,并使用Foot 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正常足和扁平足在自然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扁平足患者足型的步态特征。结果:扁平足足底各区域冲量在第1—5趾骨、第1—2跖骨处普遍小于正常足,在第3—5跖骨、足弓(P0.05)、足跟内侧(P0.05)、足跟外侧普遍大于正常足;扁平足在第2—5趾骨(P0.05)、第1—2跖骨、第3—4跖骨(P0.05)、足跟内侧、足跟外侧足底接触面积变小,在第1趾骨、足弓处的足底接触面积大于正常足;扁平足在第1—5趾骨、第1—4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的峰值压强均大于正常足,且在第2—5趾骨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5跖骨、足弓处的峰值压强均小于正常足;扁平足在整足接触阶段所占的时相比例均大于正常足,在着地阶段、离地阶段的时相比例小于正常足(P0.05)。结论:扁平足患者足底接触面积、足弓部位的冲量和峰值压强增大,足部易产生结构性损伤,对扁平足患者尽早开展矫正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脊髓灰质炎后遗足外翻畸形大多为胫前、胫后肌的瘫痪,而伸拇长肌瘫痪者较少.除发生足外翻下垂外,尚伴有第一跖骨头下沉,拇趾垂状畸形.对此种复合性畸形,多采用腓骨长肌内移,伸拇长肌后移及趾间关节融合等手术加以矫正,手术较为复杂.自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腓骨长肌与伸拇长肌联合移位治疗足外翻复合性畸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拇外翻与第一跖跗关节形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拇外翻患者前足有关解剖比如第一跖跗关节的X线片的测量数据变化及其与拇外翻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拇外翻患者(101足)前足正位X线片上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楔骨关节面与其外侧皮质骨间的角度(暂称为尖角)第一跖骨与第5跖骨间夹角(暂称1-5角)、第一跖骨骨干与其基底部关节面形成的角度(暂称基底角)等数据,并与跖骨或趾骨骨折患者16名(16足)的X线片同部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轻、中、重度和前足内收型拇外翻组第一、二跖骨间分别为9.5°、10.0°、11.0°和10.3°,第一、第五跖骨间角分别为24°、28.3°、30.3°和29.9°。第一楔骨尖角分别为57.6°、54.9°、52.9°和49.7°,第一跖骨基底角分别为99.4°、99.5°、101.4°和102.1°。结论(1)尖角随拇外翻增加而减小。(2)1~2跖骨间角、1~5跖骨间角、基底角(重度以上拇外翻除外)随拇外翻增加而增加。(3)第一跖跗关节和第一楔骨畸形在拇外翻形成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坶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方法通过观察33例(60足)足母外翻(HAV)患者经微创技术(中西医结合微创跨外翻矫正术)治疗前及术后12周X线,包括躅外翻角(第1跖骨中轴线与近节趾骨中轴线之夹角,HAVA),第1、2跖骨间角(IMA),胫侧籽骨位置的变化,来观察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的复位情况。结果经过微创手术后,HAVA平均减小20.55°,跖骨间角平均减少4.394°。籽骨复位总有效率98.3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HAV的籽骨位置有改善作用,但不同等级之间改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蹰外翻微创技术对第1跖趾关节籽骨复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