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病毒性肝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并探讨与肝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病毒性肝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多期螺旋CT表现。结果 11例均为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螺旋CT平扫3例呈低密度,4例呈等密度,2例呈相对"高密度",三期螺旋CT扫描动脉期2例未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边缘呈不完全环状强化,4例边缘呈线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内部呈片状、网格状强化。1例管周浸润型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胆管壁不均匀增厚,走形僵直,沿胆管壁周围可见分支状软组织肿块应,动态扫描肿块渐进性强化;管内生长型在扩张的胆管内可见结节状病变。结论病毒性肝病患者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CT强化特点大多较典型,不典型者容易与肝细胞性肝癌、肝内血管瘤等混淆,螺旋CT三期扫描是诊断此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人不典型肺结核CT表现,以提高认识,避免误诊。方法:34例成人肺结核患者均行胸部螺旋CT扫描,并进行总结分析。34例成人肺结核经纤支镜病理证实9例,痰涂片、痰培养查到抗酸杆菌阳性10例,手术后病理证实8例,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确诊7例。结果:按CT影像表现分为4型。①叶或段分布的实变或肺不张者12例;②结节或肿块样病变13例;③不典型性空洞6例;④弥漫粟粒小结节影3例。结论:成人不典型肺结核CT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征性,应综合分析各种征像,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网织细胞瘤的CT、MRI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观察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I和CT的影像.结果:11例病灶位于幕下,单发9例,多发2例.囊结节型5例,实质肿块型2例,囊实性肿块型4例.影像表现为囊样低密度影伴囊腔壁结节和类圆形实质肿块或囊实性肿块,CT平扫实质呈等密度或稍高于囊液密度.MRI示T1WI高于囊液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壁结节和实质肿块明显强化,并可见流空信号.结论:血管网织细胞瘤有特征性表现,CT及MRI对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周围型肺癌的X线与CT影像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穿刺活检和痰检等病理已经证实确诊的21例周围型肺癌病例的X线及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发生于右上肺叶11例,左上肺叶5例,右下肺叶4例,左下肺叶1例;其中实性结节型20例,斑片型1例,合并空洞5例,纵隔淋巴肿大7例。结论: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周围型肺癌的主要检查手段,发现病变后进行CT扫描是提高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80例,行常规肺部CT扫描检查,并在病灶处用增强CT扫描并进行分析。结果: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图像以分叶征52例(65%)、毛刺征51例(63.75%)、胸膜凹陷48例(60%)、血管集束征14例(17.5%)占主要征象。增强扫描瘤体均有强化。结论:CT影像检查发现肺内结节或肿块,分叶征、毛刺征合并上述其他一项以上征象出现时提示周围型肺癌的可能性大,CT扫描在诊断周围型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螺旋CT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6例经螺旋CT检查的早期周围型肺癌从发现到诊断的影像分析,观察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及其演化过程.结果:16例中l0例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的特征性影像表现作出早期诊断并即时手术,4例在CT定位下穿刺活检证实,2例经CT动态追踪观察分析后作出诊断.结论:螺旋CT是早期周围型肺癌较为理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手段,能及时准确地对早期周围型肺癌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的CT特征与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A的CT、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 16例中巨块型4例,肿块结节混合型1例,弥漫多结节型1例。2CT征象:平扫均为低密度,4例密度不均匀,1例中心见片状略高密度。增强:1例动脉期呈环状明显强化,肿瘤内呈网格状明显强化,肿瘤周缘见晕环;静脉期延迟填充强化,中心未强化区呈低密度。2例动脉期呈多中心结节样明显强化,静脉期呈延迟填充强化。1例动脉期中心点状明显强化,静脉期中心强化呈絮状及不规则斑片状。2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中心结节样或偏心性不规则斑片状轻度强化,延迟期呈不均匀低密度。3病理结果: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质较少,淡然,胞核深染,核仁大小不一,见核分裂像。瘤细胞沿肝细胞索表面生长,排列成索状、乳头状,突入海绵状扩张的血管腔,相互吻合。结论 PH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检查是目前诊断PHA的有效方法,对PHA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其存活期相对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经螺旋CT诊断的继发性肺结核(n=30)和肺癌(n=30)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螺旋CT影像学特征。结果:继发性肺结核CT表现:21例小叶中心可见直径2~4mm的结节影;空洞10例,7例单发空洞,3例多发空洞;薄壁空洞6例,厚壁空洞4例;肺实变8例;磨玻璃影14例;小叶间隔增厚7例;不典型结核瘤3例,怀疑周围性肺癌;合并胸腔积液5例,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6例,合并纵膈、肺门淋巴结核5例。肺癌CT表现:肺内肿块21例,12例有放射状短毛刺,18例外壁呈分叶状,2例结节状钙化,5例空洞形成肺门肿块9例,胸腔积液6例,阻塞性肺不张3例,淋巴结肿大12例。合并活动性肺结核2例,合并陈旧性肺结核5例。结论:螺旋CT在鉴别诊断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螺旋CT在胸部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胸部结节病患者使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诊断结果与表现,并与病理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72例胸部结节病患者中,螺旋CT检出率为94.44%(68/72),与病理诊断标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侧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占比66.67%、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占比22.22%、纵隔淋巴结增大占比5.56%;肺部病变检出48例,其中肺内多结节占比79.17%、斑片形状占比12.50%、组织纤维化占比8.33%;胸膜病变检出10例,其中多发结节占比20.00%、胸腔积液占比80.00%;结节病分期中,Ⅰ期占比33.33%、Ⅱ期占比61.11%、Ⅳ期占比5.56%。结论:螺旋CT有助于提升胸部结节病诊断的准确率,可在临床诊断中作为首选方法,同时可作为胸部结节病的治疗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胆管细胞癌(PICC)影像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8例,术前均经64排螺旋CT扫描并误诊,分析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8例中,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脓肿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例,转移瘤1例。8例病例平扫均呈低密度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不均匀环状强化5例,无明显强化3例;多病灶3例;延迟呈渐进性强化7例;边缘分叶征7例;胆管包绕征7例;肿块内条索状、结节状高密度影4例;近端胆管扩张4例;包膜凹陷征1例。AFP均为阴性;CA199阳性7例,R-GT升高4例。结论:肝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有助与提高病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34例胃癌患者CT检查。结果:34例胃癌均有不同程度的胃壁增厚或隆起,胃底贲门部10例,胃窦部14例,胃小弯侧6例,胃大弯侧1例,弥漫浸润(皮革胃)3例。胃周围间隙侵犯7例,淋巴转移15例,远处脏器转移5例。本组病例中I期5例,II期11例,III期13例,IV期5例。本组胃癌CT分期正确31例,正确率91.17%。结论:多层CT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并有助于临床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甲状腺弥漫硬化型乳头状癌(DSV)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06-2010年共搜集DSV13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分析声像图特征。结果:13例DSV甲状腺内部呈弥漫性不均匀改变和沙粒状钙化,无肿块及结节表现11例,2例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颈部淋巴结转移9例。结论::DSV多发生在年轻女性,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为甲状腺内部回声弥漫性不均匀且伴有广泛沙粒状钙化,甲状腺内无明显肿块及结节,应与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IPL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11例IPL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2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供血特点,在IP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薄层重建Ⅲ期矽肺的CT表现,以提高矽肺并发肺癌诊断准确率。方法:对比分析研究了各9例病历较齐全的Ⅲ期矽肺和矽肺并发肺癌矽肺病人的HRCT表现。结果:矽肺并发肺癌在CT表现为矽肺结节直径多〉1.5cm,矽肺结节轮廓粗糙、边缘分叶及细小毛刺征发生率90%;CT三维薄层重建能从多平面较清晰显示肺内病灶与相关支气管的细微改变,增加了矽肺并发肺癌恶性伴随征象的检出。结论:CT三维薄层重建诊断矽肺并发肺癌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矽肺并发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结节型胸部结节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至2008年间诊断为结节型结节病的患者资料。结果:共确诊了15例结节型结节病患者。所有患者的胸部X线和CT扫描均显示肺部有肿块/结节样阴影。11例有多发的肺部结节,4例为孤立的肺部结节/肿块。13例累及纵隔淋巴结,8例累及胸膜。有胸部以外表现的有7例。12例有随访资料:8例肺部阴影完全或基本消退,3例影像学检查无变化,1例进展为肺纤维化。结论:结节型结节病是胸部结节病中的一种少见的类型,通常表现为多发的肺部肿块/结节,并累及纵隔淋巴结。结节型结节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探讨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方法及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46例经螺旋CT诊断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后经手术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孤立性结节病灶性小肺癌,对其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经螺旋CT诊断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与病检符合率为100%。结论: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析胃黏液腺癌的CT特征及其临床病理基础.方法 搜集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的胃黏液腺癌21例,术前均运用多排螺旋CT行三期扫描,分析其CT征象,并探讨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21例胃黏液腺癌CT平扫表现为胃壁局限性增厚,呈带状低密度,其中5例可见点状、粟粒状钙化;增强后动脉期内膜层高度强化,中间层无或轻度强化,外层中度强化,呈现分层强化的特点,门静脉期呈延迟强化.结论 胃黏液腺癌具有比较特征性的CT征象及临床病理基础,这对于术前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平扫和动态增强的多层螺旋CT表现,总结CT 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要点,提高与其他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3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与增强后的表现.结果:共检出36 个病灶,28例为单发病灶,4 例2个病灶.CT 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19 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病灶呈等密度;17 个病灶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CT 正确诊断28例,诊断符合率87.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对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明显地提高与血管丰富的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能力,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晚期矽肺的螺旋CT特征及其并发症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已确诊为Ⅲ期矽肺的螺旋CT影像学完整资料。结果:螺旋CT能清楚显示Ⅲ期矽肺的矽肺结节或纤维化块、网状阴影,其中合并肺气肿25例,合并胸膜增厚12例,合并肺结核10例,合并肺癌5例。结论:螺旋CT扫描在晚期矽肺的诊断和其并发症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用于肺癌临床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东莞市横沥医院体检的疑似肺癌患者70例,先给予患者行64排螺旋CT检查,再行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检查结果。结果:病理学检查共确诊64例肺癌患者(其中,4例小细胞癌,23例鳞癌,37例腺癌),良性肿瘤6例;64排螺旋CT检查共确诊62例肺癌患者(其中,3例小细胞癌,23例鳞癌,36例腺癌),良性肿瘤8例,64排螺旋CT的检出结果与病理学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疑似肺癌体检者临床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可有效提高肺部结节以及肺癌的检出率,该检查方式体现出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