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卫民 《光明中医》2013,28(6):1091-1093
"胃气是水谷精微经胃受纳、腐熟、吸收而后变生的布散全身各个部位、发挥特殊功能的一种正气。"《医宗必读》上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具有怎样的生理功能、病理及其特点,以及诊治疾病过程中始终勿忘保胃气。  相似文献   

2.
对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自古医家解释各异,笔者从医史、医理、语言等方面考证,这是"阳生则阴长,阳杀则阴藏"省略语,讲的是阴阳共同消长的特性,并指出正确理解这句话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肾主骨生髓"、"髓生血"的理论研究2.1立题理论依据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髓生血"。"肾为水脏,生津液";肾藏精,精生血,血养精;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津血同源",维持人体的体液充盈和平衡,表现为正常的血压和血容量。肾精亏虚,津液失调,精不生血,血不养精,出现肾性高血压和肾性贫血。以补肾为主,辅以益气,活血、养精,则是治疗肾性高血压和肾性贫血的主要法则。  相似文献   

4.
痞满一词始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则生满";《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伤寒论》则明确提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现代则认为痞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心下痞塞,胃脘部或两胁肋甚至满腹满闷,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一组  相似文献   

5.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对于这个脍炙人口的典故很多人都不陌生。它  相似文献   

6.
<正>养生二字拆开,一个是"养",一个是"生"。生者可以不论欤?在甲骨文字中,生字之形,上为初生之草木,下为地面或土壤,意为草木从土中生长出来。于是《说文》中讲: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广雅》、《广韵》则称:生,出也;生长也。刘巘《易义》称:自无出有曰生。《易·系辞》则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荀子还有一句话呢,他说:草木有生而无知。  相似文献   

7.
论“皮毛生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肺主皮毛,医者熟知.然皮毛内应脏腑,非独肺也.《内经》所谓"皮毛生肾"则明确反映了皮毛与肾脏的密切关系.故本文以此立论,结合朱仁康老师临床经验分述如下."皮毛生肾"之注评选释"皮毛生肾"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五运行大论"均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后世对此评注意见分岐,归纳起来,大  相似文献   

8.
东垣云:"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脾胃居中州、属土,能生万物,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前人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某些疾病发展最后终结往往是胃气衰败而使生命终止.现将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急危重症验案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热(火)"是中医六淫之一,"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因而火热之象多见于阳盛或阴虚。如果在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出现身热、面红、烦躁、疮疡、口渴、脉大等,就可称之为阳虚热象,在产生机理与治疗上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0.
唐汉钧 《光明中医》2012,(9):1881-1882
1884年(清.光绪10年)唐容川著《血证论》。载:"刀伤去血过多,伤其阴分,证见心烦、发热、口渴,治宜补气以生血。血足津生则不渴矣"。"如流血不止者,恐其血泻尽,则气散必死。去血过多,心神不附,则烦躁而死"。"如亡血过多,烦躁、口渴、发热、头晕等证。……血虚发竭者,心烦不寐,盗汗身热"。  相似文献   

11.
临床很多病证与郁证关系密切。如《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景岳全书》载:"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关于郁证的治法,清代李用粹《证  相似文献   

12.
"和"表达了一种"和谐平衡"的哲学理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中医生理、病理、辨证、养生、治疗等各个方面,处处体现出"和"的思维理念。从"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致"中和"3个方面分析"和"的古代哲学内涵并深入分析其在中医学领域的指导和实用价值。从气机升降出入讲究平衡、阴阳交通以和为美、五行生克制化协调平衡、经脉气血以通为和等方面总结中医基础理论,可发现处处贯穿着"中和观",并探讨中医临床诊治注重致"中和"。提出在中医学中,"中和观"强调本体论上的"和而不同",认识论上的"天人合一",方法论上的致"中和"。总结出"不和则病,不和则治,治则和,和则生,和则寿"的中医特色思维。  相似文献   

13.
从“中气”论治肾病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气"之本源在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机。"中气不足"则气机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乏源,百病丛生。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其产生与"中气不足"密切相关。中气不足,脾胃升降转输失常,清浊升降无序,形成蛋白尿;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脾气不足,脾失转输,水湿内停则成水肿;脾虚不能散精,精微不布,津液聚而生湿,湿聚而生痰,堆积日久则血脂升高。治疗应重视中气的调护,中气充足,脾胃运化水谷,升清降浊功能协调,则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1肾气独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按此文"肾气独沈"之"独",当读为"清浊"之"浊",《说文·水部》说:"浊……从水,蜀  相似文献   

15.
急生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支饮"范畴,主症为咳呛,甚则呕恶,胸胁痛.病者苦不堪言,若不及时治疗,转为慢性支气管炎,则缠绵难愈.笔者从肺论治验案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阐析了《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入静养生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①入静养生原理也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原理。和"入静"一致,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原理也是减少或解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和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舒展",从而削弱或消除人体这一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②入静养生原理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核心原理的典型体现。入静与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方向相同,但程度要深得多。如中医传统养生文化要求"少思",入静则要求"止念";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以思想手段为主,入静则还加上重要的生理手段;中医传统养生文化要求在正常生理水平之上不要有应激,入静则要求机体的应激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低于基础代谢水平→乃至低于睡眠水平。  相似文献   

18.
自从孔子最早"义利之辨"之后,先秦儒道都表述了各自的"义利之辨"的观点而且成为中国哲学中探讨的重要内容。儒家"重义而轻利"但并非不言"利",只是将"义"置于"利"之上;道家则主张"绝义弃利",将"义"和"利"都看作"与我何有"的外物;墨家"重义亦重利",将"义"和"利"统一起来;法家则"利以生义,以利为义,以法制利"。通过浅析先秦义利观从而找到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经典提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标本病传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风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病史概要】刘某,男,59岁。入院日期:2014年11月15日。患者因"反复腹泻10年余,脐周隐痛6个月余"拟诊克罗恩病收住入院。患者于10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次数增  相似文献   

20.
张雪  梁超 《四川中医》2015,(3):19-20
"浊气在上则生胀"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三焦为六腑之一,主持诸气,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及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气化失司,则水道不通,气机阻滞,浊气该降者不降则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导致各种症状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