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企沙港鼠类本底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126只,经鉴定为二目二科四属八种,鼠密度为9.45%,以臭鼩鼱和黄胸鼠为优势种,采集36份血清作鼠疫F1抗体间接血凝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998年福州马尾港鼠密度调查及鼠疫F1抗体检测的结果,此次调查共捕鼠217只,鼠种分为2目2科3种。优势种群为褐家鼠,鼠形动物密度为4.8%,经放射免疫沉淀法检测血清中F1抗体均为阴性。这些数据的获取,为今后马尾港的鼠疫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对吴淞沿江地区鼠类种群及密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115只,隶属于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5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臭鼩鼱),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06%。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南京机场鼠类种群及密度。本文调查共捕获鼠类286只.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4种(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臭鼩鼱).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07%。8,9,10月份为鼠密度高峰期。通过调查为机场鼠类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1984年2月至1985年1月,宁波港镇海、北仑两作业区鼠类种群调查结果,镇海作业区以黄毛鼠,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北仑作业区以褐家鼠、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在捕获鼠中,对个体完整的106只鼠,用微量法间接血凝试验作鼠疫F_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鼠类种群及密度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报道了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对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鼠类种群和鼠密度的调查结果。共捕鼠364只,类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5种(褐家属、黄胸鼠、黄毛鼠、小家鼠、臭鼩鼱),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全年平均鼠密度为9.05%。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长白山地区鼠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吉林省长白山3市鼠的种群组成和生态习性。方法采用笼日法和夹日法捕鼠。结果在吉林省长白山的珲春、和龙、敦化3个市捕获鼠类1 339只,计4科9属11种。优势种群为大林姬鼠(31.5%)和黑线姬鼠(24.1%)。不同生境和月份的主要鼠种组成有所不同。大林姬鼠和棕背?在4~9月均有活动,均在7月下半月出现1次高峰。耕地、住区和针阔混交林3种生境的捕鼠率分别为32.0%,21.4%和5.0%;6,7,8月的捕鼠率依次为14.2%,26.5%,20.7%。结论为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深入开展鼠类生态和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1996年对友谊关口岸鼠类调查,鼠密度为2.38%;鼠种类分为1目1科3种,其中以黄胸鼠为优势种;送检6份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东兴口岸鼠类的本底情况,为防止鼠疫在东兴口岸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年4月-2002年3月,对东兴口岸及附近的居住区,防风林的鼠类的种群密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766只,经鉴定分为2目2科4属7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2,09%;其次为黄胸鼠,占36.03%。年平均鼠密度为5.73%,鼠密度最高月份在9月;最低月份在3月。居住区的年平均鼠密度最高,为9.27%,口岸作业区最低为1.85%。[结论]本次调查显示,东兴口岸地区的鼠密度已超过国家标准的要求,一旦有鼠疫传入,极易造成流行。应动员全社会,开展长期有效的灭鼠工作,将鼠类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下,防止鼠疫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0.
应用鼠类调查常规方法对珠海香洲口岸鼠类进行了调查。共捕鼠47只。隶属2目2科3属5种,其中以黄毛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同时使用敌鼠钠盐谷毒饵进行灭鼠,鼠密度由投饵前10.66%下降至投饵后0.99%,灭鼠率90.71%。灭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鼠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鼠的种类组成和生态习性。方法采用笼日法和夹日法捕鼠。结果在黑龙江省中俄边境5个市(县)共捕鼠3461只,计3科8属11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8.3%),室内优势种为小家鼠(75.9%),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43.4%)。不同生境、场所和月份的主要鼠种组成有所不同。灌丛和阔叶林生境的鼠类均出现2次高峰。野外的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均出现2次高峰;室内的小家鼠和褐家鼠均出现1次高峰。结论为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深入开展鼠类的生态和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福建省三都澳岛鼠体外革螨及恙螨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笼日法捕鼠,检获鼠体外革螨及恙螨。结果共检获革螨6769只,分属4科8属13种,恙螨31580只,分属1科2属6种。体外革螨密度最高的鼠种为针毛鼠,以土尔克厉螨、福建厉螨为优势种,黄毛鼠及针毛鼠染恙螨率及总恙螨指数均较高,但前者以小板纤恙螨为优势种,后者以苍白纤恙螨为优势种;灌木山地黄毛鼠革螨染螨率为86.67%,螨指数为9.99,两者均高于水稻田(染螨率为68.57%,螨指数为6.86);灌木山地黄毛鼠恙螨染螨率为93.14%,螨指数为128.30,两者亦高于水稻田(染螨率为36.90%,螨指数为29.03);毒厉螨、纳氏厉螨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有出现,福建厉螨、土尔克厉螨、小板纤恙螨、苍白纤恙螨、广东珠恙螨及异毛纤恙螨均为冬春活动的螨,中华血厉螨仅出现于冬季,地里纤恙螨则出现于气温较高的夏秋季。结论福建省三都澳岛鼠体外革螨及恙螨的分布广泛,种群构成和密度受宿主、生境、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陕西省鼠疫疫区夜行鼠的生态学特征。方法在不同生境内逐月捕获夜行鼠,并梳检鼠体蚤、解剖观察、细菌培养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捕获夜行鼠类8种192只,以黑线仓鼠为优势种;夜行鼠密度春夏季高于秋冬季;黑线仓鼠主要栖息于成年林地,子午沙鼠主要栖息于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采集夜行鼠鼠体蚤188匹,隶属于4科8属8种,以二齿新蚤和同型客蚤为优势种;夜行鼠繁殖高峰在夏季;主要夜行鼠能自然感染鼠疫。结论陕西省鼠疫疫区夜行鼠生态学指征有别于邻省(自治区),开展连续系统的夜行鼠密度及血清学监测对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小型夜行鼠的种群构成、分布。方法1990-2010年在不同生境内逐月采用5m夹线法捕获小型夜行鼠,并解剖、细菌培养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捕获小型夜行鼠8种969只,隶属3科5属,平均密度为1.17%,黑线仓鼠和黑线毛足鼠为优势种。小型夜行鼠密度变化全年呈现双峰型,分别出现于4—7月和12—2月。结论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小型夜行鼠分布范围比较广,除荒坡外各种生境均有分布;积极开展小型夜行鼠监测对动物间鼠疫的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征及现状,以期为全省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自"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6 - 2020年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家栖鼠和野栖鼠密度,鼠种、蚤种检出及分布情况,宿主动物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6 - 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人群F1抗体的三间分布情况和维持机制。方法在河北省历史人间鼠疫发生地和动物间鼠疫活动疫源地的2个镇3个行政村采集居民血样196份作为调查对象,采集非疫区的居民血样100份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常规的鼠疫间接血凝试验和鼠疫F1抗体胶体金试验。结果通过对历史疫区和动物间鼠疫流行活动疫源地的196份居民血清检测,阳性4份,阳性率为2.04%。间接血凝试验阳性4份,金标试验阳性3份;非疫区居民血清2种试验全部为阴性。经统计学检验,疫区居民鼠疫F1抗体阳性率和非疫区F1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22,P〈0.05)。2种试验方法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尚存在一定比例的鼠疫F1抗体阳性人群,具体原因需做进一步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开江县家、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结果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1990年和1992—1993年,达18.85%-26.57%,一般稳定在4.21%~14.88%之间;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达9.47%,其余年份在1.96%-7.26%之间,均较野外密度低。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1.59%)、四川短尾鼩(27.36%)和褐家鼠(18.68%),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64.32%)、小家鼠(26.58%)、四川短尾鼩(7.99%),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结论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宿主动物、媒介的种类构成和密度,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在浙江省20个鼠疫历史疫区县(市、区)捕鼠和检蚤,进行分类鉴定,并计算捕获率、染蚤率、蚤指数等。结果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2000-2006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目5科(亚科)12属19种;家栖鼠类主要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野栖鼠类主要有黑线姬鼠、臭、黑腹绒鼠和黄毛鼠;室内外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49%和4.60%。发现鼠体寄生蚤类4科9属10种,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占绝对优势,平均染蚤率和总蚤指数分别为7.57%和0.246。结论浙江省鼠疫历史疫区的宿主和媒介种类构成保持稳定,密度低,但仍应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信号,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防止鼠疫复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萝北口岸鼠类的种类组成和季节消长。方法采用夹日法在耕地、林缘草地和口岸储存仓库生境中捕鼠。结果2009—2010年在黑龙江萝北口岸共捕鼠1 073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3科8属9种。萝北口岸地区的优势种为褐家鼠(45.20%)。3种生境中,耕地的优势种为黑线姬鼠(29.67%)和大仓鼠(26.60%);林缘草地的优势种为褐家鼠(32.80%)和大仓鼠(20.00%);储存仓库的优势种为褐家鼠(66.97%)和小家鼠(32.68%)。4种常见鼠的活动季节分别为:黑线姬鼠12个月,小家鼠为9个月,褐家鼠和大仓鼠均为8个月;在整个活动季节期间,小家鼠在6月、褐家鼠在7月、大仓鼠在8月、黑线姬鼠在10月均仅出现1次高峰。结论在黑龙江省萝北口岸存在着感染和发生鼠传疾病的潜在威协。因此,在该口岸应加强鼠类监测,防鼠、灭鼠和个人防护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