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据文献报道,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并且每年递增约4.6万例。脑瘫患儿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护士的职责,亦是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社会共同的康复任务。我国因机构康复费用高,服务面小,出院后患儿康复训练及护理往往不能持续进行。而社区康复护理就地就近,经济有效,适应了我国残疾儿童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残疾的主要疾患之一。 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 ,全国 0— 6岁脑瘫患儿有 31万 (患病率为 1.86‰ ) ,并以每年 4 .6万的速度递增。所以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紧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脑瘫患儿获得理想康复疗效的关键。1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同时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障碍[1] 。2高危因素[2— 6]小儿脑瘫的主要高危因素有 :①早产、低出生体重 ,尤以胎龄 …  相似文献   

3.
国内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有关资料,中国脑性瘫痪的发生率为1.8‰~4‰。脑瘫虽是非进行性的,但运动功能障碍却长久存在,因此有大量现存患儿,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患儿产生。随着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脑瘫儿童的康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目前国内的康  相似文献   

4.
王丹  钟清玲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1474-1478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患儿在妊娠期及出生后1个月内发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合并癫痫、惊厥、智力障碍、言语障碍、情绪异常等健康问题。全球脑瘫发病率约为1‰~5‰,2013年对我国12个省的研究~([1])显示,我国脑瘫发病率为2.48‰,约有400万~500万脑瘫患儿。研究~([2-4])指出,脑瘫虽不能治愈,但长期康复治疗可延缓患儿畸形的发展,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小儿脑性瘫痪 (cerebralpalsy ,CP)简称脑瘫 ,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疾患。我国“九五”攻关课题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 ,0— 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6‰。目前 ,全国有 31万例脑瘫患儿 ,并且每年新增 4 .6万例。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先后以胎儿发育迟缓、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等为主[1] 。由于小儿的大脑在不断地成熟和分化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因此 ,如能对脑性瘫痪的儿童进行早期康复 ,即争取在出生后 6— 9个月的阶段内采取康复治疗措施 ,不仅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 ,抑制异常反射…  相似文献   

6.
小儿脑性瘫痪是由脑损伤所致的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的一种综合征。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行为异常和视听觉障碍等并发症。是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病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重的负担。为了减少并发症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做好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其中约80%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1]。语言障碍是脑瘫儿童康复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语言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获得终身学习力和生长力的工具,更是获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有2—3人患有此病[1]。根据2015年修订的《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按运动障碍类型和瘫痪部位将脑瘫分为六型,其中痉挛型偏瘫脑瘫作为脑瘫中常见分型,以单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感知觉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此型脑瘫患儿患侧下肢常因肌肉痉挛和肌张力障碍而出现屈髋、屈膝以及足下垂等异常姿势,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产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国内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4‰[1],是儿科康复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脑损伤的部位及程度不同,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程度也千差万别,这给脑瘫疾病的分类造成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选取了2001年5月—2002年10月间在我院康复中心确诊的30例痉挛型四肢瘫和18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实施头颅CT检查,临床分析发现头颅CT的异常改变与病型、病情、病因等有着一定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了48例脑瘫患儿,其中四…  相似文献   

10.
如何早期发现小儿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科的发展,新生儿抢救成活率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国内统计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3.4‰,北方高于南方[1]。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接受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CP)患儿年龄往往较大,康复的效果不太理想,患儿走起路来多数存在异常姿势;而年龄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是一个反复而艰苦的过程,它需要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不间断操作才能奏效。因而家长对患儿进行训练相当重要,他们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疗师。因此医护人员有责任对家长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1 生活自主动作的训练与护理[1]吞咽和咀嚼功能训练:脑瘫儿童常伴有咀嚼、吞咽等功能障碍。有的家长给小儿喂食时,见到孩子将食物往外顶,就认为他不爱吃软食或固体食物,从而不在喂他上述食品,直至乳幼儿期小儿仍吃流食,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其实小儿表现不进食是脑瘫儿童咀嚼、吞咽功能的异常反应,这就需…  相似文献   

12.
脑瘫儿童的教育康复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脑性瘫痪是由于出生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导致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残疾 ,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和感知觉的障碍 ,而且这些障碍往往会制约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因此 ,对脑瘫儿童的康复应该采取全面、综合的方法 ,在逐渐改善患儿运动障碍的同时进行教育康复 ,以提高其智力水平 ,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之中。对脑瘫儿童的全面康复包括 :医疗、教育及社会康复。其中医疗康复是全面康复的基础 ,而教育康复同样是一重要的环节[1] 。对脑瘫儿童的康复目的是最终使他们能独立生活、参与社会。因此 ,教育康复就显得至关重要。对脑瘫儿童的教育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将脑瘫定义为: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发生可以由脑损伤所致,也可以由脑发育缺陷所致[1]。脑瘫的发病率世界各国报道均不一致,约为1.5‰~4‰[2],在西方国家其患病率为2‰~3‰[2],洪世欣等[3]报道我国为1.2‰~  相似文献   

14.
低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报道,我国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患病率为1.8‰~6.0‰,患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康复治疗学提倡采用早期多途径、综合治疗。近年国内外报道,仿生物电刺激不同脑区可改变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改善脑循环,使正常或脑缺血动物脑组织灌流量增加。针对有不同程度脑损伤的脑瘫患儿,如何尽快修复脑损伤,笔者对2004年5月至2005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脑瘫患儿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脑瘫(Cerebral Palsy,CP)是脑部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前受到损伤或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脑瘫发病率世界各地报道不一,全球脑瘫发病率为1‰~5‰[2].我国脑瘫发生率约为4‰,全国病例400万~50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6万,脑瘫患者是一个数量众多、特别需要帮助的群体[3].脑瘫患儿是脑瘫患者中特殊人群,其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庭是其生活和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康复干预的最理想环境,获得足够的家庭支持对脑瘫患儿康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家庭支持成为脑瘫患儿研究的重要方向.众多研究[2-3]表明,根据脑瘫患儿的家庭需求为其提供适合支持,可以有效发挥家庭支持系统功能,提升康复干预成效.本文就家庭支持在脑瘫患儿群体中的服务现状及成效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脑性瘫痪我国发病率为1.8‰—4‰[1],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常见类型,约占60%—70%[2]。痉挛不仅阻碍儿童正常运动的发育,还可以引起挛缩、畸形、疼痛等并发症。所以,如何缓解痉挛一直是脑瘫康复治疗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临床应用肉毒素治疗中选用了不同定位方式,剂量大小不统一,临床疗效不一。本研究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选用肌电引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是儿童严重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国外报道脑瘫发病率占新生儿的2.0‰~2.5‰,自1970年以来患儿总数保持稳定,或轻微增长[1].我国江苏、河北、四川、黑龙江、甘肃及广西六省(区)1~6岁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脑瘫发病率为1.92‰[2].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视听障碍、吞咽困难、言语不利及智力落后等。在我国.CP的发病率为1‰-5‰,并逐年递增。广西南宁市CP的发生率为1.28‰,是继小儿麻痹症被控制后儿童主要的:匿动障碍疾病。窒息、早产、核黄疽一直被认为是引起脑瘫的三大主因。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张冰  杨爱武 《现代康复》1998,2(8):813-813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儿童严重致残重要原因,我国发病率平均1.8‰~4‰(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儿科学》)。脑瘫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由各种原因所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中枢神经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婴儿期可伴智力落后、癫痫、听觉、视力障碍等。我院于1993年1月~1996年12月对诊断为脑瘫的25例患儿进行病因分析综合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丽华 《上海护理》2009,9(3):64-66
小儿脑瘫(Cercbral palsy,CP),是指从小儿生到出生后1岁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障碍^[1]。CP患儿的发生率为1‰-5‰,国内CP发生率为1.8‰-4‰,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