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顺铂是一种广谱、作用强的抗癌药物。本实验将顺铂制成顺铂乙基纤维素微球(DDP-EC-ms),探讨了影响微球大小形态的各种因素,并进行了体外释放实验。 1.顺铂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采用溶媒挥发法。将乙基纤维素(EC)溶于二氯甲烷(CH_2Cl_2),再将顺铂(DDP)均匀分散于其中作为有机相。另将含有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制复合抗肿瘤自制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评价其理化性能。方法 通过水热反应制备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通过真空冷冻干燥等处理将顺铂载入形成复合抗肿瘤自制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composite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CHA),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分析复合人工骨断面的孔隙、顺铂的含量及分布情况,将复合人工骨浸入模拟体液取得不同时间浸提液及植入大鼠肌袋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不同时期的体外缓释试验浸提液、体内缓释试验肌肉组织及血液中顺铂的浓度。结果 CCHA的孔隙结构未改变,孔隙内顺铂分布均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体外浸提液、动物静脉血及组织匀浆液中的顺铂浓度结果示顺铂和内标液的保留时间分别为4.6 min和7.5 min,两者分离效果良好。体外缓释液中前2周顺铂出现快速释放,体外浸提液中顺铂的浓度极高(2周时浓度为753.01±64.89?g/mL);至12周其顺铂浓度仍达到(134.54±9.88)?g/mL。动物植入CCHA后局部较长时间内可维持较高顺铂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及与人工骨的距离增加局部的顺铂浓度呈下降趋势。结论 CCHA具有良好的缓释效能,可在局部维持一定时间高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兔肺动脉栓塞/再灌注损伤中肺泡细胞凋亡及其Fas及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肺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30只,雌雄不拘,运用5F Berman球囊堵塞左下肺动脉,然后球囊放气,复制肺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5组(n=6):假手术组,肺动脉栓塞1 h组、肺动脉栓塞2 h组,肺动脉栓塞2 h再灌注1 h组、肺动脉栓塞2 h再灌注2 h组;另设6只正常未手术白兔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上皮细胞Fas及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肺动脉栓塞1、2 h组兔肺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再灌注后凋亡细胞进一步增多,并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P<0.05或0.01);Fas及FasL蛋白表达在肺动脉栓塞及再灌注后明显上调(P均<0.01).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肺组织湿干比、Fas及FasL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69,0.820,0.820;P<0.01).结论:肺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可能通过激活Fas/FasL系统,诱导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的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药特征。方法选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加入羟基乙酸,采用复乳法制备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以外观、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考察指标,从微球的圆整度、光滑度、大小均匀度、含药量对微球综合评价,并采用恒温振荡透析法测定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结果和结论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外观光滑,球形圆整,平均粒径(233.38±1.62) μm,载药量114.32 μg/mg,包封率78.61%,微球体外可释放药物72 h。羟基乙酸乙基纤维素微球可满足进一步动物实验要求,为化学腐蚀性药物用于肝动脉栓塞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化疗的可行性及确定生物可降解材料壳聚糖作为其治疗的药物载体的可能性。方法 :体外培养骨巨细胞瘤标本 ,测定药物及壳聚糖的敏感性 ;将壳聚糖与化疗药制成缓释药粒 ,进行体外及体内释放实验。结果 :骨巨细胞瘤对阿霉素 (ADM)、顺氨氯铂 (CDDP)中度敏感。单纯壳聚糖对骨巨细胞瘤在体外无抑制作用。体外及体内实验第 1天 ADM释放量较大 ,其后在较低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缓慢释放达 8周以上。结论 :骨巨细胞瘤可以进行化疗 ,但只适合缓释药粒的局部治疗。壳聚糖与敏感化疗药物制成的缓释制剂的局部应用 ,具有局部浓度高、缓释时间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玄云泽  张杰  郑磊  张建国 《重庆医学》2013,42(3):313-314,317
目的研究顺铂不同途径给药后家兔舌体、体内各脏器及血中药物分布与维持时间。方法 32只家兔随机分为耳缘静脉注射顺铂水溶液及缓释型顺铂舌体局部植入2组,先将分别将顺铂4mg静脉注射于4只家兔后测定血峰值水平时间,再将顺铂4mg静脉注射于4只家兔后血峰值水平时测定局部组织、器官及血液内药物水平。缓释顺铂4mg局部植入于24只家兔舌体中部,分别在6个不同时间点时测定测定局部组织、器官及血液内药物水平。结果兔静脉注射顺铂4mg后1h时血中顺铂水平最高;静脉注射顺铂4mg后1h时药物水平由高至低的顺序为肾脏、肝脏、肺、颈淋巴结、舌、脾脏、外周血、心脏。将缓释型顺铂4mg植入于兔舌体中部肌肉后,植入药物部位药物水平最高,依次分别为颈部淋巴结、植入药物1cm部位、肾脏、肝脏、肺、脾脏、心脏和外周血。结论家兔舌体组织内植入缓释型顺铂与静脉给药相比,能够明显提高局部组织及淋巴结内药物水平,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7.
刘珂  金毅  王小刚  郑稼 《中原医刊》2011,(13):59-61
目的对三磷酸三钙骨水泥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物(TCP—PMMA)承载抗肿瘤药物顺铂(19:1混合)的药物缓释性能研究,观察这种改性后的生物活性抗肿瘤骨水泥能否达到局部长时间高浓度释放的要求,解决骨肿瘤术后易局部复发的问题。方法制作载顺铂的TCP—PMMA骨水泥片,分为8组(24h组、48h组、72h组、1周组、2周组、4周组、6周组、8周组),每组7例,分别于24h、48h、72h、1周、2周、4周、6周、8周提取顺铂缓释磷酸盐缓冲液(PBS)做药物浓度测定。再设置1组共7例,每3枚骨水泥片放入50mlPBS中,期间不更换PBS,第8周时提取顺铂缓释PBS测试浓度,计算累计释放量。动物实验:取健康成年大白兔20只分为四组(1周组,4周组,6周组,8周组),每组5只,手术将6mm×12mm圆柱形骨水泥标本1枚塞入股骨骨髓腔,分别于术后1周,4周,6周,8周处死所在组5只兔子,以骨水泥上下周围1cm范围横断股骨,去除腔内骨水泥,磨成骨粉后称重,浸泡于10mlPBS24h后检测顺铂药物浓度,计算10mlPBS浸泡液中顺铂总量,并计算每克骨组织中顺铂含量。结果体外检测顺铂药物浓度结果显示:24h组:(2.431±0.052)g/L,48h组:(1.011±0.043)g/L,72h组:(0.383±0.022)g/L,1周组:(0.146±0.017)g/L,2周组:(0.079±0.013)g/L,4周组:(0.056±0.008)g/L,6周组:(0.051±0.009)g/L,8周组:(0.046±0.008)g/L。累计释放量组检测顺铂平均浓度为(第8周测得):(1.104±0.005)g/L,累积释放量为(55.2±2.6)mg,累计释放率为(88.67±3.71)%。动物实验表明第1周,第4周,第6周,第8周检测所得骨组织内顺铂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6.87±5.71)μg/g,(37.64±2.07)μg/g,(19.93±1.83)μg/g,(11.32±1.09)μg/g。结论承载5%顺铂的TCP—PMMA骨水泥药物浓度检测显示,顺铂到第8周每天仍然有高浓度的释放,高于肿瘤化疗所需要的浓度标准,其释放曲线符合Higuchui方程,累计释放量达到骨水泥中药物含量的88.67%。动物实验显示第8周时骨组织内顺铂含量仍高达11μg/g,远远高于顺铂有效抗肿瘤浓度0.5μg/g。  相似文献   

8.
顺铂白蛋白微球肝动脉栓塞后在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生物降解材料牛血清白蛋白制得顺铂微球,采用肝动脉插管术对新西兰兔实施肝动脉栓塞,以常规注射剂为照,研究药物体内分布。结果:肝组织顺铂量在不同时间均显著高于注射剂对照组(P<0.01),栓塞14d肝中顺铂量仍为对照组的3.5倍;肾脏、脾、肺、心、脑等组织的药物量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顺铂微球肝动脉栓塞能显著提高靶区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在其他组织中的分布,并可降低药物的肾毒性及神经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黄体酮生物黏附缓释栓的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自制的体外黏附时间测定装置和Setnikar-Fantelli 装置模拟阴道环境,测定栓剂的黏附时间、液化时间和药物滞留量;采用转篮法和HPLC法测定黄体酮生物黏附缓释栓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度.结果 同批栓剂的黏附时间、液化时间和药物滞留量试验测得值的RSD均小于10%(n=6),表明自制装置的精密度符合要求;体外释放度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辅料不干扰药物的测定;黄体酮在6.008~120.16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55%,RSD为0.83%(n=9);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得3批栓剂的黏附时间为(42.11±1.71) s,液化时间为(22.12±0.88) h,8 h药物总滞留量为(98.41±0.10)%,6 h的药物累积释放率接近100%,表明栓剂有适宜的黏附时间和液化时间,可使药物在阴道内滞留长达8 h以上,并缓慢释放药物.结论 所建立的体外评价方法可用于(缓释)栓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正> 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顺铂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肺癌伴大咯血4例,近期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栓塞剂:顺铂微球为选用非生物降解材料乙基纤维素为膜材,抗癌药物顺铂为囊心,硫酸钡为示踪剂制成抗癌药物微球栓塞剂,微球粒径200+50μ,顺铂含量为20%,包封率70%,硫酸钡含量为40%,微球为淡黄色规则球形,可缓慢释放顺铂,T 50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溴吡斯的明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和体内药代动力学,并研究其体内外相关性。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D释放度测定第二法,以磷酸缓冲液为释放介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溴吡斯的明的累积释放百分率。6只新西兰兔采用自身交叉给药方案,单剂量口服溴吡斯的明缓释片和普通片后,采用HPLC-紫外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体内血药浓度。结果溴吡斯的明缓释片12 h体外累积释放率达98.6%,其体内药动学参数如下:tmax为(4.001±0.004)h;Cmax为(15.442±0.215)mg/L;AUC0-∞为200.557±3.357。Loo-Riegelman法计算溴吡斯的明缓释片体内外的相关性,其体内累积吸收百分率与体外累积释放百分数X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fa=0.485 1 fr+3.837 7,r=0.986 5,大于临界值r6,0.01(P<0.01)。结论溴吡斯的明缓释片释放行为的体内外相关性显著,通过体外释放行为可预测其体内释放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王洪亮  于凯江 《黑龙江医学》2006,30(12):881-883
目的 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时,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的表达及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肺栓塞3 h组、肺栓塞8 h组、肺栓塞24 h组.经右颈静脉置管注入自体血栓,股静脉置入Swan-Ganz监测血液动力学,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测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不同时相HO-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3 h可见有HO-1 mRNA的表达并逐渐升高;犬肺动脉压在肺栓塞即刻显著升高,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急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HO-1 mRNA表达增多,HO-1 mRNA表达与肺动脉压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的急性肺动脉栓塞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介入技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的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右颈内静脉或健侧股静脉放置下腔静脉滤器38枚,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于肾静脉开口以下的下腔静脉,后经皮经肺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术后常规抗凝.结果 38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成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全...  相似文献   

14.
16只成年山羊分两组,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实验。Ⅰ组单独空气栓塞组,在平原环境中经右心室输入空气,其量为0.05ml/kg/min。Ⅱ组缺氧复合空气栓塞组,在模拟4000m高原停留1h后输入空气,其量和方法与Ⅰ组相同。观察单独缺氧、空气栓塞和缺氧复合空气栓塞的肺动脉平均压((?)pa)、肺血管阻力(PVR)的改变,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动脉血浆中血栓素和前列环素的稳定代谢产物TXB_2和6-keto-PGF_1α含量,并计数外周动脉血白细胞总数。实验结果提示:缺氧或肺微血管空气栓塞单独作用的早期,肺血管收缩与TXA_2合成、释放增加有关;在急性缺氧所致肺血管张力增高的基础上,输入空气可使PVR进一步增高,但增高的幅度显著低于空气栓塞单独作用时;缺氧时输入空气,虽有PGI_2暂时释放增多,但继之PGI_2合成、释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外膜重要结构心外膜脂肪垫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22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12只犬通过心外膜快速起搏8周建立持续性房颤模型(A组),10只犬为假手术组(B组).分别刺激右前脂肪垫、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左房背侧脂肪垫,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比较刺激前后标测部位房颤周长变化.消融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后再次诱发房颤,重复刺激右前脂肪垫并记录刺激前后房颤周长变化.取A组和B组犬脂肪垫标本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右侧入路诱发持续性房颤后,刺激右前脂肪垫,发现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和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房顶与左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刺激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发现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和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房顶与左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左侧入路诱发持续性房颤后,刺激左房背侧脂肪垫,发现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和左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左房顶与右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消融后,重复诱发房颤,刺激右前脂肪垫时右上肺静脉、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下肺静脉房颤周长无变化.结论 持续性房颤犬右前脂肪垫、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和左房背侧脂肪垫3个脂肪垫通过诱发同侧肺静脉及其前庭快速激动来参与房颤的维持.在持续性房颤时右前脂肪垫主要影响右上肺静脉的房颤周长,并通过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来影响右下肺静脉;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对于右下肺静脉的影响要大于右上肺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引导下将下腔静脉滤器(IVCF)从右颈内静脉置
入下腔静脉预防肺栓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经临床和CDFI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
经右颈内静脉置入IVCF,定期超声监测IVCF的形态与位置。临时性IVCF在放置32~45 d 后在超声引导下经右颈内静脉取
出。随访观察有无PE及滤器并发症。结果38例患者术前均经CDFI检查,右颈内静脉、下腔静脉、髂总静脉分叉、双侧肾静脉
开口位置显示均清晰,所有静脉无变异,无血栓,显示率100%。在CDFI引导下,经右颈内静脉置入临时性IVCF 23个,永久性
IVCF 15个,技术成功率100%。术后CDFI和X线腹部平片均证实滤器置入位置正确,展开完全。23个临时性IVCF 32~45 d后
均经右颈内静脉取出。随访栓子捕获率36.5%,滤器无错位、移位、断裂,患者没有出现腔静脉穿孔、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CDFI引导经右颈内静脉置入IVCF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相对于X线引导,CDFI引导IVCF置入术具有简便、易行、无放
射线、费用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TA受体拮抗剂安贝生坦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中随机取10只作为对照组;另50只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25只)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安贝生坦组(25只)给予40mg/kg的安贝生坦灌胃。30rain后,分别自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胶原+肾上腺素,制备急性肺栓塞模型。观察急性肺栓塞大鼠的死亡率。对未猝死大鼠继续给药,1次/d,连续1周,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未猝死大鼠及对照组大鼠的右心室收缩压、右心指数、平均肺动脉压的变化,用RT—PCR法测定右心室肌的心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mRNA的表达,比较安贝生坦组、模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急性肺栓塞大鼠安贝生坦组的死亡率低于模型组(P〈0.05);未猝死大鼠继续用药1周后,安贝生坦组右心室收缩压及平均肺动脉压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安贝生坦组大鼠的右心指数、心肌ANPmRNA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ETA受体拮抗剂安贝生坦可降低急性肺栓塞大鼠的死亡率,缓解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改善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实验性孕兔肺栓塞模型血清中含量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17只孕兔采用自体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右心房内,造成肺栓塞模型,对照组10只孕兔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注栓前、注栓后0、2、4、8h测定血清中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结果 实验组全部有肺栓塞的病理改变,发生率为100%,实验组的血120浆中内皮素于栓塞后即刻增高至栓塞后6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注栓后即刻降低,注栓后4h增高并持续至栓塞后8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实验性孕兔肺栓塞时血清含量会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性孕兔肺栓塞(PE)模型的制备。方法:A组20只孕兔采用自体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右心房内,造成肺栓塞模型,B组10只孕兔注入生理盐水,C组20只未孕兔采用自体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右心房内,造成肺栓塞模型,D组10只未孕兔注入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动物在注入血栓和生理盐水后的呼吸、心跳等变化。以及注射后各组动物的病死率。结果:A组孕兔均有PE的症状,均有血栓性PE的病理表现,猝死6/20只,而B组未出现PE的症状,无PE的病理表现,无动物猝死。C组家兔均有PE的症状,均有血栓性PE的病理表现,猝死10/20只,而D组未出现PE的症状,无PE的病理表现,无动物猝死。结论:应用自体血栓法制成的孕兔PE动物模型症状表现严重,可出现PE的类似临床表现,而且病死率高,接近于临床的PE病死率,实验动物均出现血栓性PE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2003年3月-2006年6月。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龄34-90岁,平均66.7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右下肢42例,左下肢51例,双下肢3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置于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本组96例均释放成功,其中3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颈静脉释放,其余均经股静脉释放;2例在超声定位下释放,其余均存静脉造影下完成。术后随访1-39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致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