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常规超声检查指标单独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灵敏度较低,而淋巴结转移(LNM)与否可影响患者的诊疗方案。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指标联合预测PTC颈部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44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超声检查指标(结节直径、结节数目、单发位置、多发部位、内部成分、内部回声、边界、边缘、微钙化、纵横比、后方回声衰减、被膜侵犯)。依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发生颈部CLNM 159例(35.65%),未发生颈部CLNM 287例(64.35%)。采用二元逐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影响因素。绘制各指标预测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不同性别、年龄、结节直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被膜侵犯PTC患者颈部CLNM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27,95%CI(1.059,2.816)〕、年龄<45岁〔OR=2.690,95%CI(1.728,4.187)〕、结节直径>10 mm〔OR=2.385,95%CI(1.544,3.684)〕、被膜侵犯〔OR=1.773,95%CI(1.153,2.724)〕是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回归方程:Logit(P)=-1.627+0.546×性别+0.989×年龄+0.869×结节直径+0.572×被膜侵犯。Logit(P)联合指标预测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灵敏度为67.92%、特异度为61.67%(最佳截断值为0.32),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5〔95%CI(0.650,0.738)〕;联合指标预测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AUC分别大于性别、年龄、结节直径、被膜侵犯单独预测(Z值分别为4.137、3.682、3.070、3.679,P值均<0.05)。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直径>10 mm、被膜侵犯是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上述4种指标联合预测PTC患者发生颈部CLNM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及p27蛋白表达并评估在PTC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中的意义。方法:采用PCR-SSCP、DNA序列分析、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83例PTC标本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和p27蛋白染色状况。结果:单因素结果提示PTC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在年龄、临床分期、BRAFV600E基因突变和p27蛋白表达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原发肿瘤直径和病灶单双叶的差异则无明显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P=0.009)、BRAFV600E基因突变(P=0.031)和p27蛋白表达(P〈0.001)作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上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BRAFV600E基因突变及p27蛋白低表达可以作为评估PTC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超声联合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超  吴婷婷  周莹颖  薛珺  杨伟伟 《中国全科医学》2019,(24):3000-3004,3010
背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诊断会影响患者的手术方式与预后。目前常用超声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但准确性不高。近年来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有望提高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目的探究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以及弹性成像在PTC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收治的PTC患者124例,根据术后的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53例和反应组7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常规超声征象〔淋巴结前后径(S)、横径(L),并计算L/S(L/S分为>2或≤2)、淋巴结边缘形态(规则/不规则)、淋巴门(有淋巴门/无淋巴门)、淋巴结皮质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淋巴结钙化(无钙化/有钙化)、液化表现(无液化/有液化)、血流分布(中央型血流、周边型血流、混合型血流)、血流分级(0~2级)〕、超声造影〔淋巴结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P)、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造影分布(均匀、不均)、灌注区(有、无)以及边界情况(不清、清楚)〕以及弹性成像数据〔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TC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AUC检验不同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转移组L/S、淋巴结边缘形态、淋巴门、血流分布、PI、造影分布和RTE评分高于反应组(P<0.05)。L/S、淋巴结边缘形态、淋巴门、血流分布、PI、造影分布和弹性评分为PTC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PI、弹性评分、淋巴门、L/S联合诊断PTC颈淋巴结转移的AUC高于PI(Z=6.183,P<0.001)。联合诊断的拟合方程为Logit(P)=-13.168+2.888×L/S+4.232×淋巴门+0.159×PI+3.029×弹性评分。结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可有效提高诊断PTC颈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3.44%(177/241)。与颈侧区淋巴结无转移的PTC患者相比,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年龄偏小,多为女性,癌肿直径较大,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超声及CT检查积分更高。而BMI指数、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及甲亢病史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超声及CT检查积分≥4,并术中病理提示癌灶直径≥2.0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等于5枚时,应高度怀疑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癌灶的双能量CT能谱曲线,预测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概率,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由放射医师分析CT图像,未检出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共140例。其中病理证实有中央组淋巴结隐匿性转移者(OLM+)88例、无转移者(OLM?)52例。测量PTC癌灶各单能量图像上的CT值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k,分析2组间各参数的差异。   结果  (1)动静脉期OLM+组与OLM?组之间PTC癌灶的karterial、40 keVarterial、40 keVvenous、160 keVvenous、180 keVveno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0);(2)比较40 keVarterial、karterial、40 keVvenous、160 keVvenous、180 keVvenous的诊断效能,AUC分别为0.590、0.622、0.590、0.429、0.424,当karterial = 2.563时,诊断PTC肿瘤伴中央组OLM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3.2%、69.3%;当40 keVvenous = 370.25时,诊断PTC肿瘤伴中央组OLM的特异度为86.5%。  结论   PTC癌灶的能谱曲线预测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karterial诊断的敏感度最高、40 keVvenous诊断的特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超声的识别和引导,以及FNA的精确取材基础上,FNA-Tg对可疑颈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意义,并建立FNA-Tg诊断值。  方法  对74枚甲状腺癌可疑转移淋巴结进行细针穿刺,结合手术病理,分别采用单纯FNA、FNA-Tg值与血清Tg对比、绘制 ROC曲线求取FNA-Tg最佳诊断值3种方法评估淋巴结,并求其判定阳性结果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率。  结果  淋巴结伴钙化、皮髓质分界、血供异常、纵横比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上4项指标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最高,钙化、多发片状高回声、囊性变及弹性成像硬度特异度较高,皮髓质分界及纵横比的准确率最高;FN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为75%、100%和87.84%;FNA-Tg/血清Tg值 > 1为评判标准时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为97.22%、100%和 98.65%;绘制 ROC曲线求取FNA-Tg最佳诊断阈值为0.575 ng/mL。  结论  FNA-Tg/血清Tg > 1作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标准能更好的规避因诸多因素带来的弊端,可有效降低误差率,应作为辅助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基于甲状腺超声图像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人工智能诊断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至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甲状腺切除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30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所有病例被分为训练集(265例)、测试集(44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建立甲状腺超声图像预测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测试集中评估该系统的诊断性能。结果 在测试集中,本模型预测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可达80%、76%、83%、0.794。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可用于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85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建立危险评分数学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P<0.001)、年龄45~55岁(P=0.004),≥55岁(P=0.003)、结节最大径1~2 cm(P<0.001)、最大径>2 cm(P=0.008)、结节多灶性(P=0.029)、合并微钙化(P=0.019)、微钙化呈弥漫性分布(P=0.001)和血流分级2~3级(P=0.002)均为建立模型的最强预测因素。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4~0.82),在验证组中AUC为0.70(95%CI:0.67~0.76),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基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立了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量化模型,根据模型对评分高的PTC患者可推荐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结合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诊治的50例PTC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均行CT、高频超声检查,比较分析CT与高频超声影像学相关资料、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CT结合高频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经病理诊断,50例患者有47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94. 00%; CT联合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95. 74%(45/47)比74. 47%(35/47),76. 60%(36/47)](P <0. 05)。结论 CT结合高频超声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且较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更加准确全面。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判断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对甲状腺乳头癌患者选择清扫范围至关重要。临床上,弹性成像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筛查恶性肿瘤手段。初步资料显示,其可能有效地筛查出颈部组织的恶性肿瘤,特别是颈部淋巴结的转移。但目前弹性成像的诊断标准和成像技术存在很大差异,这些研究中包括的转移淋巴结的原发灶各不相同。今后需要在特定的肿瘤患者人群中建立可重复的临床标准。由于PTC具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倾向,故PTC可作为研究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中临床应用的特定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318例病理确诊为单发PTMC并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发PTMC中同侧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7%(129/318)、9.75%(31/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甲状腺被膜浸润、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发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低,不应该常规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或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淋巴管超声造影(CEUS)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怀疑为甲状腺癌并拟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患者行常规超声检查及经淋巴管CEUS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颈部淋巴结的超声及CEUS特征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20例甲状腺癌中,1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未转移。经淋巴管CEUS诊断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91.7%比75.0%)及准确度(90.0% 比80.0%)均高于常规超声。正常淋巴结经淋巴管CEUS表现为均匀增强,转移淋巴结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及无增强。结论 经淋巴管CEUS可有效诊断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弥补常规超声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青年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MSCT影像学表现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16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检查后根据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转移组(86例)和未转移组(30例).通过所得MSCT图像了解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寻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灶位置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33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研究病灶位置、病灶大小、是否突破被膜等因素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发生VI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 (26/104) , 中极为39.81% (43/108) , 下极为52.46% (64/122) , 肿瘤位于下极时更倾向于发生VI区淋巴结转移 (P<0.05) .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者为46例 (46/334, 13.77%) , 上极肿瘤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1.15% (22/104) , 中极为11.11% (12/108) , 下极为9.83% (12/122) , 病灶位于甲状腺上级时更倾向于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P=0.030) , 其中3例 (6.5%) 患者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而直接发生跳跃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发生肿瘤突破被膜的比率为30.43% (14/46) , 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人群的19.09% (55/288) (P<0.05) .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灶位置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陈增雄 《湖南医学》2014,(4):705-706
【目的】探讨颈淋巴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90例,均采用颈淋巴穿刺细胞学检查,其中46例采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颈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90.00%(81/90)。颈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灵敏度为89.13%(41/46),漏诊率为10.87%(5/46);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灵敏度为36.96%(17/46),漏诊率为63.04%(29/46),二者灵敏度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颈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并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诊断中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声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9年4月期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超声仪检查颈部淋巴结,术后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将临床病例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测定诊断效能、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超声特征与诊断结果.结果:与未转移淋巴结比较,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阻力指数、内部回声不均匀、收缩期峰值速度、边界不清、纵径/横径<1.5与内部微钙化分值高;甲状腺癌颈部非转移性淋巴结27例,转移性淋巴结43例;超声检查准确67例,误诊2例,漏诊1例,准确率95.71%;病理检查准确59例,误诊7例,漏诊4例,准确率84.28%,与病理检查比较,超声检查准确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显示,甲状腺癌颈部非转移性淋巴结28例,转移性淋巴结42例,其中单侧转移36例,双侧转移6例;超声检查显示,甲状腺癌颈部非转移性淋巴结27例,转移性淋巴结43例.结论: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采用超声诊断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便于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周易  梁蕾  郭君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9):157-160,167
目的 分析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实时超声造影(CEUS)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98例甲状腺可疑结节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进行超声造影特征的分析,并分别对结节周边与中心感兴趣区进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进一步比较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CEUS特征的差异。结果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包括灌注强度、灌注均匀性及灌注缺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TC结节CEUS定量参数(包括结节周边峰值强度、周边曲线下面积)均高于未转移组(P < 0.05),结节大小、结节内钙化类型、与被膜的关系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不同,CEUS定量分析技术对于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伴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甲状腺外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手术切除的571例PTMC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伴有CLT将其分为PTMC组(435例)和PTMC+CLT组(136例)两组,比较两组间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结果两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TMC+CLT组患者的多灶性发生率高于PTMC组(40.4%比21.2%,P<0.05),淋巴结转移率低于PTMC组(30.9%比52.2%,P<0.05)。结论 PTMC的发生可能与其伴发的CLT有关,尽管病灶常为多灶性发生,但其预后较好,可能与其较低的淋巴结转移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