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以光为基础的成像模式,早期主要应用于眼科领域,现在OCT在冠状动脉中的应用显示其拥有巨大的潜力[1]。与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OCT提供了10倍于IVUS的分辨率。这种高分辨率的优势对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特征(包括测量纤维帽厚度、罪犯斑块内巨噬细胞密度)及支架附壁和组织覆盖的情况,是目前其他成像模式无法比拟的。冠状动脉内OCT成像的临床应用,为了解冠状动脉内细微结构改变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冠心病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于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78例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综合诊断信息将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3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3例)。患者均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的纤维帽厚度,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及Lp-PLA2水平,以65μm为冠心病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界限值,分析血清hs-CRP、Lp-PLA2水平与冠心病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的关系。结果 三组hs-CRP、Lp-PLA2和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65μm患者(59例)的hsCRP[(7.12±2.13)mg/L比(2.31±0.73)mg/L,t=22.196,P<0.001]、Lp-PLA2[(321.57±57.36)IU/L比(178.57±34.72)IU/L,...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多数发生在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狭窄<50%的患者,其中70%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引起,与伴有<100μm的薄纤维帽的易损斑块有关,如何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自2001年美国率先将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应用于临床[1],到目前为止,美国、日本、德国、荷兰、中国等国家已经开展了此项技术。OCT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生物医学光学影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速动态成像,比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能更精确测量冠脉内膜和纤维帽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23例UAP和24例SAP患者,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冠心病后进行OCT检查.根据OCT结果 回顾性比较分析UAP和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包括富含脂质斑块(≥2个象限的脂质斑块)、斑块纤维帽厚度、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斑块破裂、钙化和血栓等.结果 47例患者中有44例成功进行OCT检查,包括22例UAP和22例SAP患者.UAP患者冠状动脉富含脂质斑块为91%(20/22),多于SAP患者的73%(16/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UAP患者冠状动脉脂质斑块表面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SAP患者[(69.5±34.7)μm比(141.1±68.5)μm,P=0.000],纤维帽侵蚀比例为59%(13/22),明显多于SAP患者的9%(2/22,P=0.000);TCFA[73%(16/22)比14%(3/22),P=0.000]和斑块破裂[50%(11/22)比9%(2/22),P=0.003]多于SAP患者.U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表而可见血栓形成多于SAP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6/22)比9%(2/22),P=0.761].在斑块钙化方面,UAP与SAP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CT技术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SAP患者比较,U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纤维帽更薄、更多的纤维帽侵蚀、更多的破裂斑块和TCFA.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及其结构特征。方法 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应用球囊拉伤加高脂饲养的方法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2)。对照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共22周;治疗组前10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后12周改为普通饲料喂养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2 mg/(kg·d)。应用OCT评价血管管腔面积、管腔偏心指数、斑块纤维帽厚度及视频密度。22周处死动物后取靶血管行HE染色。结果 24只动物在第10周末OCT检查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第22周时治疗组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2.07±0.48 mm2比1.50±0.52 mm2,P0.016),管腔偏心指数小于对照组(18.74%±9.28%比27.35%±7.21%,P0.025)。对照组斑块纤维帽厚度小于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70.00±26.08 μm比94.55±29.79 μm,P0.053)。分析OCT图像的视频密度显示,22周时对照组斑块纤维帽视频密度显著低于治疗组(49.7±7.5比59.4±4.3,P0.004),相关性分析显示斑块纤维帽视频密度与细胞数量存在线性关系(R0.706,P0.001)。结论 OCT能精确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变化,图像视频密度可用于反应斑块纤维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即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冠状动脉断层成像技术,其分辨率达10,比目前所有已知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方法高10倍以上,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以及介入治疗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的改变。我中心自2005年8月开展OCT检查技术,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项检查安全有效,能够分辨斑块的细节特征,识别易损斑块,为介入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OCT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周围超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CT)系统评价冠心病病变特征的价值。方法:分析在2005年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接受OCT检查的5例冠心病患者的OCT影像特征。结果: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1例右冠状动脉中段成角病变狭窄99%,OCT清晰显示血栓、钙化、纤维帽厚度及脂质斑块,介入治疗后OCT检查示支架贴壁良好,血栓消失;1例前降支狭窄50%,OCT探测到清晰的附壁血栓、最薄处纤维帽及斑块破裂。3例介入治疗后患者中,1例回旋支中远段支架内狭窄75%、2例前降支支架内狭窄50%,OCT检查精确定量再狭窄程度63.33%~87.25%,增生基质主要为纤维样组织,可见少许脂质样基质,其中回旋支支架内狭窄患者OCT检查时发生支架远段冠状动脉夹层,行回旋支远段支架置入术治疗。结论:OCT系统在评价冠心病病变特征和介入治疗结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断与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来自15例患者的共16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狭窄程度(最小管腔直径/参照管腔直径)介于40%和70%之间的病变(即临界病变)行冠状动脉内OCT检查,评价病变狭窄程度、脂质核心大小、纤维帽的厚度、是否存在斑块破裂、是否伴有血栓形成以及斑块钙化程度。根据检查结果对伴随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易损斑块进行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术后重复OCT检查,判断支架是否充分覆盖病变、与血管壁贴合情况,是否有斑块组织通过支架网眼突入管腔,以及局部是否存在微小夹层。结果入选的16处病变中的14处成功行OCT检查并获取满意图像。检查结果显示14处病变中有10处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并且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厚度小于65μm,判定以上10处病变为易损斑块,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其中2处伴有斑块破裂、局部形成夹层的病变行球囊预扩张后也行OCT检查,可见明显内膜撕裂、夹层形成。10处病变支架置入术后复查OCT显示支架均充分覆盖病变,其中2处支架与血管壁贴合不良,3处发生斑块组织明显突入管腔,有2处支架部分节段释放不充分。其余4处病变脂质核心较小,纤维帽厚度大于65μm,无斑块破裂表现,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冠状动脉内OCT是一种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有效手段,对诊断易损斑块、制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以及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即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及稳定型心绞痛(SAP)受累血管病变的特征。方法:选取140例接受冠脉造影(CAG)及OCT检查的患者,其中61例AMI患者,79例SAP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用OCT评价受累血管的病变特点。结果:纤维帽厚度在AMI组比SAP组薄[(45±13) μm vs.(80±39) μm,P〈0.01)];薄纤维帽富含脂质的斑块更多见于AMI组(56% vs. 25%,P〈0.01);血栓更多见于AMI组(52% vs. 5%,P〈0.01);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分别是(67% vs. 25%),P〈0.01),溃疡和夹层等较重的斑块破裂均发生AMI组;4个象限的富含脂质斑块更易出现在AMI组;钙化斑块的深度及广度在2组间没有明显区别,但≥2象限的钙化斑块有多见SAP组趋势。结论:OCT能准确评价冠状动脉受累血管病变的病变特点及结构特征。AMI患者脂质斑块纤维帽更薄,更多见斑块破裂、血栓及不稳定脂质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As2O3/CD133抗体双面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在动物体内的治疗作用。方法:60只中华小型猪非高脂饮食喂养4周,随机分为球囊损伤组、假手术组和双面涂层支架组,造模后继续喂养4周,行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后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OCT图像显示,球囊损伤组冠状动脉斑块明显扩大,内膜增厚,纤维帽厚度明显增加;与球囊损伤组相比,双面涂层支架组斑块明显缩小,内膜增厚不明显,纤维帽厚度无明显增加;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基本正常。双面涂层支架组冠状动脉的内膜/中膜面积比和厚度比低于球囊损伤组,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球囊损伤组心肌Bax和Bcl-22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双面涂层支架组Bax和Bcl-22的表达明显低于球囊损伤组(P均〈0.01),而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s2O3/CD133抗体双面药物涂层支架能显著抑制冠状动脉内膜增殖,抑制心肌凋亡。  相似文献   

11.
血管斑块的稳定性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易损斑块识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O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识别方面的临床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应用的指导作用。方法:入选40例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分为两组:A组(狭窄程度≤75%,n=20)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观察有无富含脂质斑块、薄帽纤维粥样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并测定病变狭窄程度;如需置入支架,则在术后即刻复查OCT,观察有无支架杆贴壁不良、血管夹层、组织脱垂等。B组(狭窄程度75%,n=20)仅在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行OCT检查。结果:A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中,15支(75%)病变狭窄程度70%,其中3支为支架内再狭窄,6支血管发现斑块破裂,3支血管发现血栓形成,共发现富含脂质斑块22处、薄帽纤维粥样斑块9处(平均纤维帽厚度0.06 mm);共置入支架19枚,术后即刻行OCT检查,13枚支架(68.4%)可见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16±0.05(0.09~0.21)mm2,4枚支架(21.1%)中8个支架杆贴壁不良。B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共置入34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即刻行OCT检查,有28枚支架(82.4%)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40±0.31(0.06~1.02)mm2。有9枚支架(26.5%)共20个支架杆贴壁不良。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发生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OCT技术在支架术前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结构、辨别不同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精确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在支架术后可清晰显示血管夹层,组织脱垂及支架杆贴壁情况,可以指导及评价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现有临床影像诊断技术中分辨率最高的成像技术,它可以识别斑块类型特征,也可以识别体内巨噬细胞以及血清学炎性生物标记物(外周血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本文讨论了OCT检测易损斑块,巨噬细胞对于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指标,探讨血浆NGAL水平与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结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确诊SAP的患者,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共入组患者7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数据。对比分析SAP患者的血浆NGAL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结构的相关性。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NGAL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纤维帽厚度成反比(r=-0.563,P<0.01),与斑块负荷成正比(r=0.32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入组试验患者斑块纤维帽厚度数据分布特征,按M=0.4583 mm将分为薄纤维帽组和厚纤维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GAL水平是粥样斑块纤维帽厚度的影响因素(OR=4,95%CI 1.501~10.658,P<0.01)。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负荷70%为界值,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低斑块负荷组和高斑块负荷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NGA...  相似文献   

1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对置入支架后即刻和中远期的反应。方法20例冠心病患者,有22支血管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进行OCT成像。同时获取23个支架OCT成像,在23个支架中有15个为支架术后4~35个月随访,其中7个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8个为金属裸支架,另外8个为支架置放后即刻成像。结果入选的2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OCT检查,并获取22支血管和23个支架满意的图像。通过OCT成像清晰地显示8处纤维斑块、3处钙化斑块、9处富含脂质斑块、2处血栓形成、斑块破裂3处及血管壁上夹层、粥样硬化斑块微小裂口和夹层等。7个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后OCT随访,均未发现有明显再狭窄,支架表面有少量内膜覆盖,部分支架表面没有内膜覆盖,其中1个支架血管出现瘤样扩张、支架与血管壁分离、支架表面没有内膜覆盖,有1个支架没有充分扩张。8个金属裸支架后用OCT随访发现,所有置入金属裸支架后支架表面内膜增殖明显,其中有3个支架因为内膜过度增殖而出现再狭窄,并再次接受介入治疗。8个支架术后即刻OCT检查显示,与血管贴壁均良好、支架扩张充分有3个支架,4个支架充分扩张,但可见到斑块裂片通过支架网眼突入管腔,1个支架支撑杆分布不均,可见支架与血管壁分离,在8个支架中有2个为支架内套叠支架。结论OCT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并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可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支架边缘夹层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目前最先进的血管内成像技术,临床主要用于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随访。该文主要介绍OCT评估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及罪犯斑块形态特征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 268例PCI术前对罪犯斑块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STEMI患者,按照TIMI血流分级分为TIMI 0~1组964例(...  相似文献   

19.
程卫方 《内科》2007,2(4):614-6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hary syndrome,ACS)的发生是炎症细胞介导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出血及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血流所致。斑块有两种:(1)稳定性斑块,特点是:纤维帽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多、胶原含量高,脂质核心,小炎症细胞少,不易破裂,也称硬斑块;(2)不稳定性斑块,特点是脂质含量多,纤维帽薄,胶原与平滑肌细胞少,炎症细胞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冠脉病变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根据是否伴发糖尿病分为:正常血糖组(98例)和伴发2型糖尿病组(T2DM组,102例)。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及OCT,评价冠脉病变的程度,斑块的性质及测量斑块纤维帽的厚度以明确斑块的稳定性。结果:与正常血糖组比较,T2DM组多支病变(48.98%比78.43%)、重度狭窄病变(20.57%比40.21%)、脂质斑块(25.00%比39.84%)及纤维帽厚度<65μm(25.93%比45.24%)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P<0.05或<0.01)。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发2型糖尿病时其病变冠脉更严重,多支病变和不稳定斑块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