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现阶段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及治疗情况。方法2009、2010年连续2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医院门诊就诊的单纯口服药或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按照《数据采集标准操作流程(SOP)》询问患者,收集了解患者治疗、血糖控制和慢性并发症情况,并填写至《监测网登记表》。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为达标。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共入组143123例患者,平均年龄(59±12)岁,63.8%(91312例)至少有一种伴随疾病;2010年共人组172199例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54.7%(94193例)至少有一种伴随疾病。2009和2010年平均HbAlC水平分别为8.0%±2.0%和7.9%±1.8%,达标率分别为20.3%和16.8%,分别有高达79.7%和83.2%的患者HbAlC不达标。在2009年仅使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中,平均HbAlC水平为7.7%±1.9%,达标率为23.4%,76.6%的患者HbAlC不达标。2009和2010年,采用单纯口服药治疗方案的调查患者,无论使用何种治疗方案,HbAlc、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平均值均不达标。结论我国T2DM的HbAlc达标率低,应大力普及和推广糖尿病指南,强化综合治疗达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7月至9月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81个城市的414家医院,入选目前接受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的门诊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以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97315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病程(5±4)年,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7%±1.6%,HbAlc〈7.0%者34154例(35.1%),HbAlc〈6.5%者17380例(17.9%)。调查患者中12748例(13.1%)合并有至少1种大血管病变,14694例(15.1%)合并有至少1种微血管病变,合并有大或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3%和25.2%,均低于未合并血管并发症组的36.3%和36.9%。口服药治疗方案中,双药(51.3%)、单药(34.5%)治疗较为常见,在单药、双药、3种药物和4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中,血糖达标率分别为40.6%、33.7%、27.0%和24.5%;单药治疗中,应用较多的为双胍类(30.8%)、磺脲类(24.6%)和格列奈类(21.1%);联合治疗中双胍类联合磺脲类者为23.7%,双胍类联合格列奈类者为13.6%。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口服药物种类数、体质指数、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与HbAlc达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OR=1.025、0.855、0.868、0.852、0.789、0.698,均P〈0.01)。结论在中国应用口服药的T2DM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低,应进一步加强糖尿病管理,及时改变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东省T2DM超重及肥胖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现况与控制现状。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对广东省各地区二级以上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已确诊T2DM超重及肥胖患者3056例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腹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及MS的患病率分别为84.8%、66.5%、87.8%和86.0%,肥胖患者患病率高于超重患者(P0.05)。FPG和HbA1c控制达标率分别为40.6%和25.7%,BP控制达标率为23.9%,TG、LDL-C和HDL-C控制达标率分别为44.2%、31.9%和41.9%。超重患者较肥胖患者BP及TG达标率升高(P0.05);超重和肥胖患者的FPG、HbA1c、HDL-C及LDL-C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省T2DM超重及肥胖患者中MS、高血压、腹型肥胖及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率高,血糖、BP及血脂的控制达标率低,迫切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T2DM)治疗及达标现状,重点了解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血糖达标状况。方法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项目组于2009年7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75个城市的400家医院参加本横断面研究。正在接受口服降糖药联合/不联合胰岛素治疗的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进入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患者一般信息、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治疗药物。所有数据均使用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T2DM患者143123例,其中男73544例,女69579例,中位年龄59岁,中位病程6年。在应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最多应用的是预混胰岛素(65.5%,34487/52649),其次是基础胰岛素(24.3%,12794/52649),8.5%(4492/52649)的患者应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按照HbAlc〈6.5%计算达标率,总体人群达标率为20.2%(28985/143123)。单纯使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HbAlc达标率(23.4%,21163/90474)高于总体人群,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HbAlc达标率(14.9%,7822/52649)低于总体人群。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接近[基础胰岛素组15.2%(1944/12794),预混胰岛素组14.9%(5150/34487),基础+餐时胰岛素组14.6%(656/4492)]。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各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均呈降低趋势(均P〈0.05),早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较晚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更高(均P〈0.01)。T2DM患者血压及血脂达标率分别为:血压23.5%(33676/143123),甘油三酯37.4%(53550/143123),总胆固醇41.4%(59320/14312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2%(27418/1431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7%(59671/143123)。结论我国T2DM患者HbAlc总体达标率低,口服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低于总体达标率。提示大部分患者仍需要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肺癌合并T2DM 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嵘  刘伟春  倪军  胡国萍 《山东医药》2010,50(17):68-69
目的分析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2009年资料完整的198例住院肺癌中合并T2DM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合并T2DM患者占同期肺癌住院患者的21.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T2DM确诊在肺癌之前、同时及之后的发生率分别为68.8%、62.5%、77.7%;肺癌的病理类型以小细胞肺癌多见,占66.7%;鳞癌次之,占30.0%,腺癌占17.9%。结论肺癌患者合并T2DM的发生率较高,应高度重视;早期、规律的抗肿瘤治疗及控制血糖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南京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及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56例T2DM患者,评估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及DKD、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现况。结果纳入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分别为42.2%、31.4%、39.4%,三者均达标的为5.7%,合并DKD、DPN的为44.1%、50.4%。糖尿病病程≥5年、BMI≥24 kg/m^2和腹型肥胖患者血糖达标率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型肥胖(OR 1.340,95%CI 1.050~1.710,P=0.018)、糖尿病病程5~10年(OR1.970,95%CI 1.540~2.510,P<0.01)、糖尿病病程≥10年(OR 3.110,95%CI 2.430~3.990,P<0.01)是血糖不达标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65岁、BMI≥28 kg/m^2、糖尿病病程≥10年、血压、血糖不达标是DKD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是DPN的危险因素。结论南京市社区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综合控制达标率有待提高,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需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对血糖控制达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调查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作为血糖控制达标;以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了解患者精神状况,SDS≥50分为抑郁状态;以PSQI≥7分为睡眠障碍,将患者分为无睡眠障碍组(88例)和睡眠障碍组(112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与睡眠障碍、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睡眠障碍组相比,睡眠障碍组年龄、HbAlc、血糖(空腹、0.5h,2h)、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SQI评分、SDS评分、抑郁发生率明显升高(t=-19.49~-1.99,,=9.931,均P〈0.05);C肽(空腹、0.5h)、体质指数(BMI)明显偏低(t=2.07、2.14、2.35,均P〈0.05)。PSQI评分〈5分组、5~7分组、7—9分组和≥9分组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9%、19.6%、10.0%和8.6%,随着PSQI评分升高,血糖达标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与年龄、男性、HbAlc≥7.0%及抑郁呈正相关,与BMI负相关(OR=1.04、2.38、2.98、2.14、0.89,均P〈0.05)。HbAlct〉7.0%与睡眠障碍及2h血糖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治疗呈负相关(OR=2.81、1.21、0.33,均P〈0.05)。结论T2DM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其与高血糖存在着交互影响,并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应重视对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管理和血糖控制,以改善睡眠和有效提高血糖达标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情况,分析老年与青中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 264例T2DM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相关并发症检查结果。以HbA 1c7%为血糖达标标准进行血糖达标率分析。依据年龄分组,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的分析。结果纳入的2 264例成人T2DM患者HbA1c达标率为42.4%。不同年龄组间(45岁、45~59岁、60~70岁、≥70岁)HbA1c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60岁)和青中年组(60岁)的T2DM患者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81.8%和66.6%;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37.8%和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组中合并血脂异常、超重及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者较青中年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尽早规范化干预。糖尿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并发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ASVD),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研究显示,我国门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仅32.6%;在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方面,我国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分别为47.7%、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标。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动态血糖监测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S),评估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口服药联合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IG)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睡前皮下注射,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及餐后2hC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和HbA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IG组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2组HbAlc无明显差异(P〉0.05),IG组治疗后餐后2hC肽水平提高(P〈0.05)。CGMS显示IG组24h血糖曲线平缓,血糖达标时间延长,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P〈0.01).血糖波动幅度小。结论IG作为老年T2DM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胰岛素剂量控制更方便、安全,优于NPH。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T2DM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HbA1c衰减动力学. 方法 选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达标并可持续控制血糖患者41例,随访3个月血糖和HbA1c水平,建立HbA1c衰减动力学模型. 结果 血糖达标后,HbA1c于1周后开始下降,其后下降基本呈线性,衷减速率0.071(0.062,0.077)%/d,半衰期39.4(31.7,44.6)d,衰减方程y=-0.0706×(x-7)+治疗前HbA1c. 结论 T2DM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达标后,根据HbA1c衰减方程计算结果,与相应时间点HbA1c检测值比较,可初步判断HbA1c是否能达标,并指导治疗措施调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口服降糖药(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了解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按临床常规起始胰岛素治疗,于基线和治疗16周后分别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主要安全性指标有低血糖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疗效指标包括HbA1c的变化和达标率、平均FBG和2hBG的变化。结果共观察4847例T2DM患者,女性患者有2327例(48.0%)。完成研究的患者共4364例(90.0%)。基线年龄(59.7±12.2)岁,HbA1c(9.65±2.12)%,糖尿病病程(7.94士6.13)年。起始胰岛素使用比例最高为预混人胰岛素(38.1%),其次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31.3%)。重度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事件/人年)在基础人胰岛素和类似物组最低(均为o.02)。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在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最低(0.27)。治疗后HbA1c降幅为2.3%(P〈O.001),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3.02±1.94)%,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组次之(2.61±1.97)%。HbA1c〈7.0%的达标率为43.2%。胰岛素治疗后平均FBG和2hBG的降幅分别为3.21mmol/L和5.21mmol/L(P<0.001),均在基础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结论起始胰岛素治疗后T2DM患者整体血糖控制均有显著的改善。基础胰岛素的安全性较好;基础一餐时胰岛素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改善情况最佳;预混胰岛素是目前我国T2DM人群最常用的起始治疗胰岛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介于上述两种治疗方案之间,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无低血糖事件达标率优于其他的常用胰岛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achievement of a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target in Iraqi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patients vi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 tertiary care database over a 9-year period.MethodsA total of 12,869 patients with T2DM with mean (SEM) age: 51.4(0.1) years, and 54.4% were females registered into Faiha Specialized Diabetes, Endocrine and Metabolism Center(FDEMC) database between August 2008 and July 2017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Data were recorded for each patient during routine follow-up visits performed at the center every 3–12 months.ResultsPatients were under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OAD; 45.8%) or insulin+ OAD (54.2%) therapy. Hypertension was evident in 42.0% of patients, while dyslipidemia was noted in 70.5%. Glycemic control (HbA1c <7%) was achieved by 13.8% of patients.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55 years of age, female gender, >3 years duration of diabetes, HbA1c >10% at the first visit, presence of dyslipidemia, and insulin treatment as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an increased risk of poor glycemic control. BMI <25 kg/m2 and presence of hypertens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poor glycemic control.ConclusionUsing data from the largest cohort of T2DM patients from Iraq to date, this tertiary care database analysis over a 9-year period indicated poor glycemic control. Younger patient age, female gender, longer disease duration, initially high HbA1c levels, dyslipidemia, insulin treatmen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lack of hypertens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poor glycemic control in Iraqi T2DM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年龄、病程、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留取血标本检测HbA1c。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1c〈6.5%)和未达标组(HbA1c≥6.5%);根据降糖治疗情况分为胰岛素(Ins)组、胰岛素联用口服降糖药(Ins+OA)组、口服降糖药(OA)组、生活方式干预(LS)组。结果入选T2DM患者2966例,年龄(56.4±11.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6.3±5.7)年,HbA1c值(7.2±1.6)%,HbA1c≥6.5%的患者占59.8%。(1)平均病程Ins组[(7.6±6.5)年]与Ins+OA组[(8.2±6.2)年]均高于OA组C(5.3±5.0)年](P〈0.01)。HbA1c均值及未达标比例Ins组[(7.4±1.6)%,未达标比例65.9%]与Ins+OA组[(7.5±1.5)%,未达标比例77.9%]均高于OA组[(7.0±1.6)%,未达标比例52.4%](P〈0.01)。(2)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病程分别为(4.8±4.9)年和(7.3±6.1)年(P〈0.01),两组中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分别占11.5%和27.2%(P〈0.01),单用胰岛素治疗者分别占17.0%和22.1%(P〈0.01)。结论江苏省T2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比3年前全国调查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HbA1c水平没有达到IDF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HbA1c均值及不达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表明由于病程延长及口服降糖药用药失效导致病情恶化后,再选择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部分社区4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的现状.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在北京的三个社区(古城社区、金鼎社区、老山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普查的形式对40岁以上人群19 470名进行2型糖尿病相关的调查.符合标准的2 534名居民接受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项目.选择人群中问卷调查结果为2型糖尿病(T2DM)的居民,以HbA1c<7%为达标标准对其进行血糖达标率的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血糖达标率可能相关的因素.结果 共入选2 523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为(7.4±1.8)%,其中血糖达标率为45.7%.调查中发现仅用口服降糖药组、仅用胰岛素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组的平均HbA1c分别为(7.4+1.6)%、(7.9±2.2)%、(7.9±2.0)%,达标率分别是47.2%(568/1 203)、32.5%(87/268)、26.4%(73/276);单药降糖、双药降糖以及3种以上降糖药物控制的患者的HbA1c分别为(7.3±1.5)%、(7.5±1.9)%、(7.5±1.2)%,血糖达标率分别为45.0%(472/1049)、39.6% (149/376)、37.0%(20/54).病程<1年、1~5年、5~ 10年、≥10年的患者HbA1c分别为(7.0±1.5)%、(7.1±1.6)%、(7.4±1.8)%、(7.8±1.9)%,达标率分别为56.4%(195/346)、55.5%(422/760)、44.7%(266/595)、32.8%(270/82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体质指数、腰臀比、收缩压、并发症/伴发症、糖尿病病程、治疗方案与HbA1c达标率呈现相关性(OR=1.320、0.762、0.027、0.992、1.264、0.431、0.432,均P<0.05).结论 社区40岁以上人群中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不足一半.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的达标率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中国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降糖达标的现状,评价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缓释片,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一天一次的优化降糖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54家医院通过义诊调查门诊口服药治疗(3个月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评估HbA1c≤6.5%的达标率;对未达标患者入组优化治疗,即采用一天一次的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替换每日多次服用的促分泌药物(磺脲类或格列奈类药物),治疗3个月后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血糖控制现状调查显示,5 58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为(7.97±2.89)%,达标率为14.1%.1 721例未达标的患者进行优化治疗后,HbA1c从优化前(8.23±4.00)%降为(6.86±2.24)%,平均值下降1.37%(P<0.001),达标率提高为34.1%;空腹血糖从(8.87±4.65)mmol/L下降为(7.13±5.82)mmol/L;餐后2 h血糖从(12.50±4.00)mmoL/L下降为(8.96±3.61)mmol/L;仅有2.6%的患者报告可疑低血糖发生.结论 目前中国门诊口服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较低;采用每日一次的格列齐特缓释片优化治疗方案,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糖,提高HbA1c达标率,对于优化2型糖尿病的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糖耐量患者HbA1 c与IR的相关性.方法 291名受试者行75 gOGTT,根据结果分为T2DM、IGR和正常糖耐量(NGT)组,分析各组HbA1c与IR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T2DM组FPG、2 hPG、HbA1c、LDL-C、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IGR组,HDL-C、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和ISI低于IGR组(P<0.05或P<0.01).T2DM组HbA1c与TG、HOMA-IR呈正相关(r=0.17,P=0.03;r=0.19,P=0.02),与HOMA-β、ISI呈负相关(r=-0.39,P=0.00;r=-0.28,P=0.00).IGR组HbA c与HOMA-β、ISI呈负相关(r=-0.49,P=0.00;r=-0.32,P=0.02).NGT组HbA1c与HOMA-IR、HOMA-β、ISI无相关性(P>0.05).结论 T2DM组HbA1 c、HOMA-IR高于IGR组,不同糖耐量组HbA1c与IR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bA1c对于T2DM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T2DM患者230例,IGR患者130例和糖耐量正常(NGT)者102名,行75 gOGTT,同时测定FPG、2 hPG、HbA1c等临床指标. 结果 T2DM组FPG、2 hPG高于IGR、NGT组,IGR组FPG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R组2hPG高于NGT组.T2DM组HbA1c高于IGR、NGT组(P<0.01),IGR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与FPG、2hPG呈正相关(r=0.698、0.652,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HbA1c≥6.4%为诊断切点的曲线下面积0.922(95%CI:0.899~0.946),HbA1c≥6.4%时与FPG及与2 hPG诊断T2DM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bA1c可作为T2DM诊断标准之一,HbA1c≥6.4%为最佳诊断切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2DM患者24小时动态血糖变化与HbA1C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HbA1c水平将578名T2DM患者分为4个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患者全天血糖。结果组内分析显示,仅在7.5%≤HbA1c〈10.0%组及HbA1c≥10.0%组内HbA1c水平和高血糖曲线下面积、高血糖持续时间、平均血糖及血糖波动幅度呈正相关;仅在HbA1c〈6.5%组内HbA1c水平和空腹状态低血糖曲线下面积及持续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当HbA1c处于不同区间内时,HbA1c水平与高血糖及低皿糖暴露、平均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幅度的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