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决定是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非罪犯中度狭窄血管行介入治疗,并观察临床转归。方法本研究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首先对已明确的罪犯血管行PCI治疗后,针对非罪犯中度狭窄血管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非支架组)和观察组(FFR指导下行PCI组)。其中,观察组FFR<0.8的患者对中度狭窄血管行PCI治疗,术后再次行FFR检测,确保FFR≥0.95。观察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以及心绞痛临床表现。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对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其中FFR≥0.8的患者23例,FFR<0.8的患者13例。两组患者无主要终点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全因死亡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对靶血管不良事件的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再次血运重建(观察组5.6%,对照组31.4%)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观察组5.6%,对照组28.6%)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使用压力导丝测出的FFR值来决定是否对非罪犯中度病变进行血运重建是安全的。FFR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导PCI治疗较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PCI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减少,尤其在再次血运重建方面,并且心绞痛临床表现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指导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经CAG证实病变程度为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87例,分为CAG药物治疗组、CAG介入治疗组、FFR药物治疗组、FFR介入治疗组。CAG药物治疗组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仅进行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CAG介入治疗组根据术者经验及患者临床症状、相关辅助检查决定行PCI治疗;FFR药物治疗组是对FFR0.80的病变不进行PCI治疗,而给予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FFR介入治疗组是对FFR≤0.80的病例行PCI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最优化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情况。结果随访结果发现,4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血管病死亡和CCSⅣ级的心绞痛发作;与CAG指导下的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比较,FFR指导下的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CCSⅠ~Ⅲ级心绞痛发作情况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R在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治疗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脉临界病变治疗中应用价值与优势。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136例,根据是否接受FFR测量分为FFR组(FFR指导的介入或药物治疗,n=85)和CAG组(仅行药物治疗,n=5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管病变情况。进行为期(2.21±1.14)年的随访,观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及心绞痛发作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率、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组共有69处病变;FFR组共有123处病变,两组血管病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R组MACE发生率为5.9%,显著低于CAG组的25.5%(P<0.05)。两组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R联合CAG指导的冠脉临界病变的治疗决策效果优于CAG单独指导,可有效降低患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郭欣  刘海涛  李飞 《心脏杂志》2017,29(3):290-292
目的 观察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下介入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冠状动脉造影(CAG)确定单支冠脉狭窄程度为50%~70%且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92例NSTE-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CAG组(n=96)和FFR组(n=96),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AG组比较,FFR组再发心绞痛和MACE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 结论 FFR指导下PCI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更显著降低术后1年MACE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同时行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测定FFR≥0.8的连续15例患者,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随访≥1年,包括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及再发心绞痛、再次住院、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平均(61±7.49)岁。其中男性7例(46.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平均(1.2±0.5)支。1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19处临界病变:左前降支15处、回旋支3处,右冠状动脉1处;其中单支病变者11例(73.3%),双支病变者4例(26.7%),均合并前降支病变;FFRmyo均值(0.88±0.06)。15例患者平均随访(23.6±5.67)个月,其中1例(6.7%)失访。2例(13.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心绞痛,症状较前无明显加重,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余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全因死亡、再次住院率、出血等不良事件无发生。对入选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做生存分析,FFR术后平均再发心绞痛时间为术后(29.12±0.67)个月。结论初步验证了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分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完全血运重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已成功行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拟分期PCI治疗(间隔≥7 d)non-IRA的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FR指导下完全血运重建组(FFR组)45例和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完全血运重建组(CAG组)45例。FFR组狭窄>90%的non-IRA病变直接行PCI治疗,对狭窄70%~90%的病变行FFR检查,仅对FFR<0.80的non-IRA行PCI治疗;CAG组对狭窄≥70%的non-IRA依据术者经验行PCI治疗,处理的靶血管参照血管直径≥2.5 mm。比较两组PCI时间、支架置入数量、造影剂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围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FFR组支架置入数量[(1.68±0.75)枚比(2.83±0.54)枚,t=7.662,P<0.001]和造影剂用量[(164.8±35.7)ml比(195.0±41.9)ml,t=4.271,P=0.04]均明显少于CAG组;术后随访6个月,FFR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CAG组(4.7%比19.5%,P=0.04),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在FFR指导下对non-IRA行分期完全血运重建可减少支架置入数量、造影剂用量及术后6个月再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比较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非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药物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2005年12月-2009午9月于我院住院的非心肌梗死冠心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105例。根据患者意愿是否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将患者分为介入治疗组(PCI组)51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MT组)54例,临床观察6~18个月内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结果PCI组和MT组共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PCI组发生1例为心脏性死亡,MT组发生3例为再次血运重建术。两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1.4%和37.0%,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9.6%和29.6%。以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行PCI与MT治疗相比发生心绞痛及心血管不良事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冠脉造影术(CAG)、CAG联合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测技术(FFR)、CAG联合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FD-OCT)诊断冠脉临界病变无需植入支架患者,以探讨三种检查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种检测方案筛选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无需植入支架患者,分为:CAG组(45例,只采用CAG检测),CAG+FFR组(45例,CAG联合FFR检测),CAG+FD-OCT组(45例,CAG联合FD-OCT技术检查),三组均按稳定型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半年,观察三组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率(恶化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CAG组比较,CAG+FFR组和CAG+FD-OCT组心绞痛率(33.3%比4.4%、6.7%)、心肌梗死率(20.0%比4.4%、2.2%)、靶血管血运重建率(26.6%比6.7%、2.2%)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CAG+FFR组和CAG+FD-OCT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相比单纯采用冠脉造影,冠脉造影联合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测技术或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能更有效地评估心脏血供情况,改善临界病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功能性血运重建对稳定型心绞痛(SAP)多支病变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于辽宁省金秋医院就诊的SAP患者共88例。根据患者经皮冠脉动脉支架植入(PCI)过程中是否施行FFR分为两组,其中43例在FFR指导下接受血运重建,归为FFR组,余45例患者在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进行血运重建归为CAG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CI术中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FFR组患者人均植入支架数目及植入支架患者比例显著小于C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7.67,P <0.05);(2)随访FFR组患者心绞痛及心功能情况优于CAG组,同时FFR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比例显著低于C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P <0.05)。结论 FFR指导下的功能性血运重建减少了多支病变SAP患者支架植入数目及比例,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黄翔  黄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2):1231-123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直径狭窄介于50%~70%)介入治疗疗效。方法连续入选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存在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76例,并行FFR测定,其中48例病变血管FFR≥0.75的患者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而只给予最佳药物治疗(OMT组),28例病变血管FFR<0.75的患者行PCI并给予最佳药物治疗(PCI+OMT组)。连续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以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得分。结果OMT组MACE的发生率与PCI+OM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水平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SAQ的5项分数均有提高(P<0.05),两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疾病认识程度方面无明显改善,而治疗满意程度在OMT组优于PCI+OMT组(P<0.05)。结论FFR能够可靠地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心肌缺血风险并指导治疗决策,可以避免不必要的PCI,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访高龄老年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长期临床事件,与普通老年患者比较,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对象与方法将年龄≥80岁定义为高龄老年,年龄在60~79岁定义为普通老年,选择冠脉择期PCI术史的患者,详细记录PCI前冠脉造影结果,血运重建策略,支架植入数目,随访其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和非心血管临床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除高龄老年组高血压的比例(76.85%)有高于普通老年组(67.08%)的趋势(P=0.061)以外,二组性别构成,糖尿病,高脂血症,不稳定心绞痛,吸烟史,慢性肾功能不全情况没有显著差异,二组造影结果冠脉病变部位没有显著差异,在病变支数上,高龄老年组的单支病变要少于普通老年组,(12.96%vs.24.31%,P=0.013),双支病变(31.48%vs.29.85%,P=0.749)及三支病变上(55.56%vs.45.85%,P=0.081)差异没有显著性。在冠脉策略选择上,高龄老年组完全血运重建较少(43.01%vs.59.30%,P=0.005)。随访结果,包括全因死亡(21.29%vs.6.15%,P0.001),心血管死亡(16.67%vs.4.01%,P0.001),心衰住院(6.56%vs.2.77%P0.001),心绞痛住院(33.33%vs.18.15%,P0.001),所有心血管原因住院(50.93%vs.27.08%,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普通冠心病患者高,年龄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也提示长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的应用对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9)和治疗组(n=40),对照组PCI术前予常规改善心肌缺血、抗凝、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PCI术前12小时加服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两组均给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一次口服。观察两组PCI术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术后30天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清cTnI、CK-MB和CRP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AP患者PCI术前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氯吡格雷常规负荷剂量(300mg)与高负荷剂量(600mg)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2月的131例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临床基本资料中,除年龄外,性别、基本用药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前2h分别给予600mg(A组,n=65)和300mg(B组,n=66)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预治疗,之后均予75mg/d维持量。比较两组30d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脑卒中、再入院)、术后2hST段回落、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30d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PCI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A组与B组比较,30d主要心血管事件〔7.7%(5/65)vs19.7%(13/66),P0.05〕、术后2hST段回落〔70.8%(46/65)vs45.5%(30/66),P0.05〕、术后cTnI峰值〔(15±3)μg/Lvs(22±5)μ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d出血事件〔9.2%(6/65)vs7.6%(5/66),P0.05〕和不良反应〔12.3%(8/65)vs10.6%(7/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负荷剂量(300mg)相比,高负荷剂量(600mg)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急性STEMI行PCI患者的近期疗效,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7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0年11月~2012年6月在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244例,记录和分析介入相关资料、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6个月主要临床事件(全因死亡、心绞痛发作、再发心梗、靶血管重建、出血事件)等.结果 244例老年患者中,共有237例实施了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介入成功率为99.2%,介入相关并发症4例(1.6%),3例为血肿并发症,1例为桡动脉闭塞;住院期间共发生主要临床事件4例(1.6%),2例死亡,2例消化道大出血;随访6个月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增加,共发生26例(9.8%),其中死亡1例,心绞痛23例,心肌梗死1例,消化道大出血2例.结论 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远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期间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并成功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CABG组(n=270),DES组(n=285)。随访5年,从术后30 d开始到5年止结束,随访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结果入选患者随访率100%。CABG组与DES组两组间5年全因死亡率(1.11%vs.1.40%)、心源性死亡率(0%vs.0%)、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2.22%vs.2.81%)无统计学差异(P0.05)。DES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3.15%)、心绞痛复发率(17.89%)、再次血运重建率(12.28%)均高于CABG组(分别为1.11,5.56%,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CABG与PCI治疗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ES支架置入远期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年轻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分为抽吸组(使用抽吸导管,37例)及常规治疗组(不使用抽吸导管,42例),观察两组的术后冠脉血流 TIMI分级、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抽吸组在术后 TIMI血流分级[(2.33±0.48)级比(3.00±0.00)级]、2h ST段50%回落率(45.24%比70.27%)、1周时的LVEF值[(47.21±9.28)%比(52.16±7.87)%]显著上升;心绞痛症状(50.00%比27.03%)、随访中心功能分级[(1.52±0.71)级比(1.22±0.42)级]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或 P<0.01)。MACE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病人或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病人血栓事件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或有多种危险因素聚集的605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302例,给予氯吡格雷75mg/d加阿司匹林75mg/d),阿司匹林组(303例,单用阿司匹林75mg/d),观察两组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性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及次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过性脑缺血等)发生情况。结果:MACE发生率:联合用药组为6.8%,阿司匹林组为7.3%,相对风险0.93,95%CI 0.83~1.05,P=0.22,无显著差异。次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联合用药组16.7%,阿司匹林组17.9%,相对风险0.92,95%CI 0.86~0.995,P=0.04联合用药组的次要事件显著少于阿司匹林组;严重出血事件率两组分别为1.7%和1.3%,P=0.08,无显著差异;少量出血事件率两组分别为2.5%和1.3%,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对于心血管病人或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病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效果相当,次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但少量出血事件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3 457例接受了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情况分为两组,高血压组[BP≥140/90mmHg(1mmHg=0.133kPa),n=2 002]和对照组(即血压正常组,BP140/90mmHg,n=1 455),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的中位数为555d,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和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总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病死率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为(3.5%vs.1.2%,P0.001),MACCE为(14.2%vs.10.5%,P=0.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在如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吸烟史(35.6%vs.55.4%,P0.001),脑血管病史(13.2%vs.8.8%,P0.001),周围血管病史(2.9%vs.1.6%,P=0.012);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为(15.3%vs.11.1%,P=0.004),不稳定性心绞痛(66.1%vs.61.2%,P=0.004);多支病变(43.8%vs.35.5%,P0.001),左主干病变(9.4%vs.6.4%,P=0.001),支架内再狭窄(ISR)为(3.5%vs.2.2%,P=0.028);完全血运重建率(70.9%vs.77.7%,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多支病变(HR=2.077,95%CI:1.129~3.819,P=0.019)是影响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总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HR=1.550,95%CI:1.092~2.200,P=0.014)、左主干病变(HR=1.890,95%CI:1.198~2.982,P=0.006)、多支病变(HR=1.505,95%CI:1.248~1.814,P0.001)是影响其MACCE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和MACCE发生率高。多支血管病变是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总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是其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