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认识到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抗血小板药物能在血栓形成级联中多个位点阻断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环氧化酶-1抑制剂阿司匹林在防止心血管事件方面有效,但远非理想。近年来,开发了许多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文章就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应用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存在药物反应异质性所致的严重缺血/出血风险。寻找能够预测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个体差异的生物标志物,对于个体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研究发现,血小板蕴含丰富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其中具有调控血小板P2Y12受体编码基因(P2RY12)表达的microRNA与P2Y12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反应性的相关性备受关注。本文将针对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相关的血小板microRNA的生物学特征、相关性研究和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ACS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综述了抗血小板治疗在ACS非介入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种极度危及人们生存的常见疾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始终是ACS治疗的基石。这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有效地减少ACS患者的缺血及血栓风险事件。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传统危险因素,ACS合并糖尿病时增加心血管死亡率,且糖尿病患者大多数具有高龄以及合并症的患病率较高等特点,因此P2Y12受体拮抗剂的抉择在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对近期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有关研究进行总结,对临床实践和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入院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多种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急性消化道损伤的临床情况、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153例ACS(非ST段抬高)患者,年龄44~89岁,>65岁143例,>75岁80例,急性消化道损伤临床表现有:1呕血;2呕吐物潜血强阳性;3柏油便、黑便;4大便潜血强阳性;66%的患者具有2个以上的高危因素,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153例患者中29例(18.9%)出现了急性消化道损伤,其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例(14.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达莫组20例(2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在ACS患者中已广泛使用,但其可能导致严重的消化道损伤。在高龄(>65岁以上)、应急状态、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率较高。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急性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更是明显升高。ACS应慎重、综合考虑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发生的成因主要由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形成及破损。在此基础上 ,血小板发生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 ,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在 ACS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能完全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手术前后规范化使用抗血小板药能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本文综述抗血小板药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斑块下脂质、胶原等暴露,使血小板黏附,激活血小板的血栓素A2(TxA2)受体、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及凝血酶受体,并最终激活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使血小板聚集并结合纤维蛋白而致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美国、欧洲以及中国现行ACS管理指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南均推荐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口服、可逆的血小板腺苷二磷酸(ADP) P2Y12受体拮抗剂,近年越来越受关注.本文针对替格瑞洛的药理特点、临床研究、临床指南推荐以及药物经济学分析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双联抗血小板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与P2Y12受体拮抗剂。目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尤其替格瑞洛单药治疗是抗血小板优化治疗领域正在深入研究的课题。研究发现,P2Y12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血小板中的血栓素A2受体表达及血栓素A2生成。替格瑞洛具有广谱的抗血小板效应机制。本文针对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特别是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机制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对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需要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与氯吡格雷相比,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在减少缺血事件方面更具优势,但伴随而来的是出血风险增加。目前指南推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优选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治疗。近年来,随着支架工艺、介入技术及围术期管理等多方面的进步,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人们越来越重视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相关出血风险,P2Y12受体抑制剂降阶治疗策略逐渐引发关注。本文针对P2Y12受体抑制剂降阶治疗相关定义、发生率及现有证据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药物洗脱支架时期,各种介入治疗手段的进步使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抗血小板降级策略兴起.多项研究表明缩短双抗时程安全有效,但后续持续使用阿司匹林有较大的出血风险,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早期单药抗血小板策略可以较好的平衡出血与缺血风险,并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二个基本机制在体内有密切联系,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针对凝血酶和血小板二个环节的抗栓治疗已成为ACS治疗的基本措施,也是多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1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受到关注 阿司匹林的问世已有100余年,最初在临床中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早在1891年就有阿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后,无论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DAPT)至少12个月以降低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然而,现有证据表明ACS患者的残余缺血风险将持续超过12个月,在合并高危出血风险等特殊类型的ACS患者中延长DAPT疗程的获益存在争论。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指南及文献,文章旨在提出以ACS病理生理机制为导向,结合新型药物支架技术及危险分层体系评估DAPT的出血风险与抗缺血事件获益,最大化获益/风险比,最终给予患者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因而针对血小板激活途径的药物成为抗栓治疗的主要手段。循证医学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P2Y12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栓事件的预防。由于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存在,经典的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的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HTPR)被证实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尽管新药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的抗栓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但是由于治疗期间低血小板反应性(LTPR)的存在,出血风险明显增加。如何权衡血栓和出血风险,实现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的重要挑战。研究证实,血小板反应性(PR)与缺血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密切有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PFT)的治疗窗将有助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本文就PFT与P2Y12受体拮抗剂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