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8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3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23例。经右桡(股)动脉穿刺,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病变后,沿指引导管插入0.014英寸导丝,选择合适的球囊预扩张后,再置入合适的支架。结果98例患者,病变血管共135支,单支病变68例、双支病变23例、三支病变7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4例。介入干预病变血管105支,置入支架109枚,全部成功(TIMI血流均为3级)。结论PCI是ACS患者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PCI临床资料。结果:入选的165例AMI患者中单支病变45例(27.3%),双支病变49例(29.7%),三支或三支以上病变71例(43.0%)。165例患者行PCI,成功率98.8%,共置入支架205枚。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LAD)90例(54.5%),置入支架112枚;左回旋支(LCX)21例(12.7%),置入支架23枚;右冠脉(RCA)54例(32.7%),置入支架70枚。PCI术前出现心源性休克者18例(10.9%),2例于术后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8例发病在48 h以内的老年非ST段抬高ACS患者早期行PCI.观察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和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2支或2支以上血管病变的患者占74.14%,B型和C型病变占89.66%.58例患者共干预病变血管76支,靶病变87处,置入支架96个.56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6.55%(56/58).对55例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无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6例(10.91%)患者术后4~10个月复发心绞痛,5例行CAG复查,发现2例支架再狭窄和3例新的血管病变,对4例病变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进行了靶病变再次血管成形术.结论 老年非ST段抬高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常为复杂、多支病变,对其早期行PCI成功率高,近期及远期疗效良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治疗效果.方法 STEMI患者174例,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股动脉途径36例,桡动脉途径138例.分析近期疗效.结果 术中本组左主干病变2例,前降支87例、中间支1例、回旋支17例、右冠状动脉67例,心电图改变不明显的3例中,造影证实病变血管为回旋支2例,对角支1例.174例中,1例左主干病变选择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1例前壁心肌梗死,造影证实为第一对角支开口病变,血栓已自溶,共171例拟行介入治疗,失败6例,即刻手术成功率为96.49%.174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4例(2.3%),余急诊PCI手术成功患者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和(或)靶病变重建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急诊PCI治疗STE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效果较好,桡动脉途径可考虑作为急诊PCI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5.
NSTE-ACS多支血管病变靶血管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涵盖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把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称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ACS的病理学特征为冠状动脉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后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ACS是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证明,对NSTE-ACS患者早期进行介入干预治疗可是患者获益,特别是中高危的NSTE-ACS患者。ACS的介入治疗指南推荐首先对引起症状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即“罪犯”血管病变行PCI。对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NSTE-ACS患者如何确定靶病变也就成为介入医生面临的问题,而对患者病史及相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46例临床初诊为ACS病人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CAG检查,检出非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胸痛占18.5%,心电图检出ACS病人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为78.8%,非ST段抬高的ACS以多支中度、重度血管病变为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前壁系统以前降支病变或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系统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ECG可反映当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及血流阻断的血管对应病变.CAG可为ACS病人正确诊断病变血管部位、程度判定提供客观依据,为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NSTEMI与STEMI病人入院后10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STE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STE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STEMI组(P〈0.05)。结论 NSTEMI的多支病率高于STEMI,前者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者差。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临床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105例临床初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病人的心电图(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初诊的ACS病例中,冠状动脉存在有意义狭窄者84例,未见明显狭窄病变21例,占25%。非ST段抬高的ACS以多支,中、重度血管病变为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前壁系统以前降支病变或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系统以右冠动脉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 ECG可反映当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血流阻断血管的对应病变。CAG为了解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程度,尽早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39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的即刻和随访结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过去59个月期间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9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即刻和随访结果.方法1999年3月~2004年1月对397例ACS患者经股动脉或桡动脉施行急诊PCI.31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治疗,补救PCI治疗7例STEMI,急诊PCI治疗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UA/NSTE-MI).结果直接PCI手术操作成功率99%,术中无复流发生率10.6%.42例(13.5%)应用了主动脉气囊反搏术,10例应用了远端保护装置.8例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住院死亡17/310例(5.5%),6个月死亡17/250例(死亡率6.8%).补救性PCI术后6例患者的严重心肌缺血和(或)急性肺水肿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术后1小时死亡.UA/NSTEMI的介入操作成功率96.3%,所有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迅速改善.一例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直接PCI扩大了治疗STEMI的适应证,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在高危患者存活率高,住院时间缩短.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补救措施,但是同样具有较高风险.急诊PCI对于改善UA/NTEMI患者的缺血症状非常有效,再缺血、再梗死和再闭塞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及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ACS患者462例,其中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7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0例,分析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ACS临床分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伴发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明显升高(P0.05,P0.01);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2支病变、3支病变、≥2个危险因素、TC和LDL-C均明显升高,血尿酸及入院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P0.01)。结论男性多表现为ST段抬高,女性多表现为非ST段抬高。男性单支病变较多,女性多支病变及合并危险因素较男性多。应激情况下男性的氧化应激激活和抗氧化能力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1-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分析IR与PA1-1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CS的患者165例,按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HOMA指数)分为2组:胰岛素抵抗(IR)组(HOMA-IR>5)80例,非IR组(HOMA-IR≤5)85例.分析两组ACS患者间PAI-1水平、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并观察PAI-1水平及IR对接受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术(PCI)的ACS患者近期预后(6个月)的影响.结果 IR组ACS患者与非IR组相比,PAI-1水平明显升高,且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I-1及IR均是ACS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纤溶功能紊乱、IR与ACS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PAI-1水平及IR对ACS患者的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纤溶功能紊乱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ACS的患者165例,按IR指数(HOMA指数)水平分为两组,IR组(HOMA-IR>5)80例,非IR组(HOMA-IR≤5)85例,分析两组患者间纤溶功能指标、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并观察纤溶功能紊乱及IR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近期(6个月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非IR组比较,IR组ACS患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较低[(8.56±2.39)μg/L比(11.06±2.12)μg/L,P<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较高[(36.21±9.62)μg/L比(22.12±3.97)μg/L,P<0.01],并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多支病变[26例(32.5%)比13例(15.3%),P<0.05];B2/C型病变[29例(36.3%)比17例(20.0%),P<0.05];Gensini积分(55.63±14.24比44.11±11.42,P<0.01)。IR与PAI-1呈正相关(r=0.29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I-1及IR均是ACS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ACS患者存在纤溶功能紊乱或IR时,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PAI-1水平及IR对ACS患者的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术前后血清溶血磷脂酸(LPA)水平,探讨PCI术对LP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0例,包括AMI患者30例、UAP患者50例.80例患者中30例拒绝PCI,要求单行药物治疗,另外50例同意并行急诊PCI术,所有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死亡.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人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约5 ml,采用氯仿、甲醇等抽提全部磷脂成分,用ELISA法测定血清LPA浓度.结果 ①ACS患者血清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②PCI术后LPA水平首先短暂升高,其后缓慢下降(P〈0.05);ACS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清LPA水平逐渐下降;③ACS患者PCI术后较药物治疗组相同时间内血清LPA下降明显(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较单纯药物治疗后相同时间内血清LPA水平下降明显,提示LPA水平的下降可能在PCI改善ACS患者预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预测价值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预后判断,并评价在进行血运重建时可能造成的心肌损伤。方法把6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ACS PCI治疗组(n=30)和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PCI组(n=30)。并设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3组患者术前、术后1 h和12 h时的血清OPG浓度。对成功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在各组患者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ACS PCI治疗组的血清OPG浓度较SAP PCI治疗组及对照组高,SAP PCI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65±32.33)pg/mL vs.(127.63±20.23)pg/mL vs.(101.25±9.45)pg/mL,P<0.01]。ACS PCI治疗组及SAP PCI治疗组术后1 h血清OPG浓度与各自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 h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 PCI治疗组及SAP PCI治疗组的球囊扩张总时间(r=0.458,P=0.001)、总压力(r=0.467,P=0.001)、次数(r=0.398,P=0.007)与术后12 h血清OPG浓度呈正相关。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发生MACE,均是血清OPG浓度>150.24 pg/mL的患者。结论 OPG可能是ACS有价值的预测因子,也是患者PCI治疗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子。PCI治疗后血清OPG浓度升高可能反映术中患者出现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ACS+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行PCI的ACS患者278例,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ACS+DM组(91例)和非糖尿病ACS组(NDMACS组,187例),ACS+DM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HbAbl〈6.5%。两组均应用DES支架行PCI术治疗,ACS+DM组和NDMACS组分别行急诊PCI术20例(22.0%)和49例(26.2%),分别行择期PCI术71例(78.0%)和138例(73.8%)。随访36-48个月,观察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和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CS+DM组患者中女性比例和三支血管病变明显高于NDM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6%比46.0%,P〈0.05;58.2%比33.2%,P〈0.05)。ACS+DM组和NDMACS组PCI术成功率分别为96.7%和97.3%。两组术后并发症、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糖治疗可使ACS+DM患者PCI术后获得与NDMACS患者同样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在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1例患者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右冠状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选择JL 3.5或JL 4.0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PCI,根据病变情况必要时应用双导丝技术或5进6子母导管技术增加指引导管同轴性和支撑力。慢性闭塞病变常规应用微导管增加指引导丝支撑力,以便于更换导丝。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中,3例为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8例为严重狭窄病变,同时合并左冠状动脉病变。所有患者均使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经桡动脉成功完成右冠状动脉PCI,7例应用JL 3.5指引导管,4例应用JL 4.0指引导管。2例在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基础上应用5进6子母导管,其中包括1例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4例应用双导丝技术增加支撑力。3例慢性闭塞病变在微导管支持下均成功行PCI,其中1例先应用双导丝技术、后5进6子母导管增强支撑力。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共置入支架19枚,每例右冠状动脉置入支架1~3(1.7±0.7)枚,置入支架长度为18~99(44.1±23.8)mm。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冠状动脉穿孔、栓塞或夹层等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心脏压塞及支架血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6~12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病变,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可以选择Judkins Left系列指引导管行PCI,支撑力不够时,可辅以其他增加支撑力的技术,如微导管技术、双导丝技术、子母导管技术等完成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7.
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随访35岁以下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研究其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选取319例年龄在35岁以下的ACS患者,于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CAG)证实冠脉狭窄性病变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出院后1、3、6、12个月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体重、糖化血红蛋白(HbAlC)、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随访出院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共随访1年并记录体重指数(BMI)、HbAlc、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参数。结果随访期间,共有11个MACE事件发生,其中非致死性心梗1例,反复心绞痛发作者10例,无心源性死亡。单因素分析表明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病变支数、BMI≥24kg/m2、术后3个月HbAlc≥6.8mmol/L与MACE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多支病变、BMI≥24kg/m2、术后3个月HbAl c≥6.8mmol/L是青年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超重和肥胖是影响35岁以下ACS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青年ACS患者,术后HbAlC水平也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高龄老年(≥80岁)ACS患者37例,分为PCI组(n=16)和对照组(n=21),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情况和住院期间及随访30d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无差异;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PCI组患者完全闭塞病变占50%以上,几乎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治疗。住院期间,PCI组和对照组患者MACCEs发生率分别为37.50%和28.57%(P=0.682),主要为死亡、心力衰竭和非致命性出血;随访30d时,PCI组和对照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15.79%和13.33%(P=0.578),主要包括死亡和因心力衰竭或上消化道出血而再住院。结论≥80岁的高龄ACS患者行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并不增~IMACCEs发生率;同时支架选择宜个体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 (soluble CXCL16,sol-CXCL16)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围术期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成功施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他汀治疗组,分别于PCI治疗前、PCI治疗后1d、术后2周以及术后4周测定血清sol-CXCL16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浓度.结果 所有患者PCI治疗后1d血清hs-CRP浓度和sol-CXCL16浓度均较PCI治疗前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1d常规治疗组中血清sol-CXCL16浓度升高较强化他汀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浓度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及hs-CRP浓度均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他汀治疗组PCI治疗后4周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ol-CXCL16浓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炎症程度相关,并可能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后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0例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40例ACS患者经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35例存活患者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分别由术前(82.54±5.35)mmHg、(50.34±3.57)mmHg上升至术后(95.11±6.87)mmHg、(80.39±4.86)mmHg(P均〈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