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9-12+15
目的总结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36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中心接受体检人员46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创伤/骨折史、有无手术史或长期制动、有无恶性肿瘤史、有无妊娠或产后等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有意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静脉血栓与患者年龄、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有无创伤/骨折史、有无手术史或长期制动、有无恶性肿瘤史相关(P0.05);而与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妊娠/产后无相关性(P0.05)。但是临床认为糖尿病和妊娠/产后也是DVT发生的可能因素,因此将二者与其他相关因素共同纳入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40岁、创伤或骨折、手术与制动、恶性肿瘤、妊娠或产后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以获得性因素为主,辨识危险因素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刘萍 《中外医疗》2011,30(30):161-16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及危险等级对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等级对病人进行预防和护理。结果高危组和中危组病人可以选择机械性预防加药物预防。低危组术后机体有效的活动即可降低发病率。结论护理人员在DVT预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掌握预防方法有助于降低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选择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及凝血指标5项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发生DVT 16例。年龄、体重指数、伴高血压或冠心病、凝血5项与DVT有相关性(P<0.05)。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症、肥胖、伴高血压或冠心病是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风险分别为24.318、2.108、4.431及5.506。结论高Fbg血症、肥胖、伴高血压或冠心病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监测血浆Fbg水平对早期预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脊柱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DVT患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静脉炎后综合征,若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病在骨科脊柱围术期至关重要。近年来,脊柱手术量逐年增多,术后DVT时有发生。国内外关于脊柱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临床医师应熟悉脊柱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方案。  相似文献   

5.
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危险因素的认识,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对降低DVT发生率有重要意义.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DVT患者106例,现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632例创伤患者血栓发生情况,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0.941,P<0.05)不会增加DVT的发病风险。结论高龄、体内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均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创伤患者的临床监护,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子痫前期孕产妇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评估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孕检生产的1206例并发子痫前期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并发DVT,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未发生DVT)和病例组(发生DVT).Caprini风险评估法评估纳入者DVT风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prini风险评估法预测...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良  徐浩  张庆桥  祖茂衡 《当代医学》2010,16(35):650-65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20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5岁)和B组(≥45岁),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非骨科手术)因素A组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创伤及骨折、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曲张史、吸烟、饮酒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其危险因素逐渐增多,中老年患者大多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UE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发生血栓的高危患者尽早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随访本院2007年8月—2014年8月诊断的60例UEDVT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年龄、体重指数、原发病、基础病、深静脉导管置入、输血史等数据,研究它们与UEDVT形成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中,41例(68.3%)年龄>60岁(P < 0.05),43例(71.7%)留置深静脉导管(P < 0.05),39例(65.0%)患有恶性肿瘤(P < 0.05),43例(71.7%)有输血史(P<0.05)。结论:年龄>60岁、恶性肿瘤、留置深静脉导管、输血史是导致UE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干预可以减少UEDVT形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264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4例患者当中,年龄≥40岁的有984例,占77.85%;无明显诱因发病的有642例,占50.79%;发病前有明确外伤史(未行手术治疗)的142例,占11.23%;手术后发病的有316例,其中骨科手术史142例,占11.23%;妇产科手术史90例,占7.12%;普外科手术史42例,占3.32%;血管外科手术史23例,占1.82%;泌尿外科手术史12例,占0.94%;其他手术7例,占0.55%;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病的有20例,占1.58%;恶性肿瘤患者25例,占1.98%;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激素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有27例,占2.14%;吸毒史8例,占0.63%;抑郁症2例,占0.16%;下肢DVT复发的62例,占4.9%.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因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重在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DVT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危险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对176例经病史,体征及静脉造影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致病危险因子凡讨分析。结果发现158例有明显危险因子的占89.8%,18例未发现任何危险因子的占10.2%。各项危险因子中,以外伤手术为主77例占43.8%,其次为感染因素33例占18.8%,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者23例,妊娠分娩8例,药物7例,肿瘤5例,家系因素5例,分别占13.0%;4.5%;3.8%;2.8%和2.8%,并对各种危险因子进行初步分析,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特点的认识,并探讨其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在苏州吴中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145例患者行DVT形成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94例,年龄23~83岁,平均(59.8±13.0)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第7天分别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详细调查和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麻醉类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是否使用骨水泥、手术人路、单侧或双侧置换、术后镇痛方式、术前诊断以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同时记录发生DVT的部位、类型以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按BMI分为正常组(BMI≤25kg/m2)和肥胖组(BMI> 25 kg/m2).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把以上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共发生DVT 45例,发生率31%.单纯近端DVT为7例(15.6%),远端DVT 33例(73.3%),全静脉DVT 5例(11.1%),均未发生肺栓塞(PTF).无DVT临床症状的25例(55.5%),有DVT临床症状的20例(44.5%); (2)临床因素与术后DVT形成的关系:单因素x 2检验显示: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与DVT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临床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因素有4个,其中危险因素3个,分别是性别,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其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10.012,3.086,8.834;保护因素1个,为术前患者血型是O型,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1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DVT常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认识DVT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及早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及术前预防性的治疗,是防止PTE的发生和降低DVT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DUS)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6月3月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临床病历资料,选择同一时期我院非DVT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DUS在早期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DVT与患者年龄、肥胖、手术外伤史及红细胞计数(RBC)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US检查DVT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3.64%、87.5%及90.43%,其中特异性和准确性显著高于D二聚体(D-D)(P0.05)。结论患者高龄、肥胖、手术外伤史及RBC增高是DVT独立危险因素,DUS声检查对早期诊断DVT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DVT的成因,同时西医采用尿激酶、川芎嗪等药物治疗及必要的手术治疗;中医服用脉痹汤加减(黄芪、当归、桃仁、地龙、丹参、茯苓、猪苓等)。结果:16例患者保守治疗12例,和手术联合抗凝溶栓治疗4例,治疗2~3周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彩超证实下肢静脉再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妇科肿瘤术后合并DVT形成往往是综合因素,及早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116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对其进行密切观察、积极预防、综合护理,并对1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病人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围手术期加强病情观察、综合护理可及时预防、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对已形成血栓的患者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方法和适当的护理措施,可有助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手术取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手术取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Fogarty导管取栓术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静脉造影示:6例深静脉全程基本通畅,4例为深静脉短段闭塞,余呈全肢型静脉血栓。术后随访除3例仍有下肢明显肿胀外,其余病例无明显肿胀、浅静脉曲张、溃疡等,在循序减压护套的支持下能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行取栓术多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术后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国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危险因素和诊疗现状。方法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03—2007年所收录的文献,选取有关MVT的临床病例报告107篇,提取文献中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7篇文献共计MVT978例,男∶女=1.9∶1,平均年龄47.9岁。最常见危险因素的构成比分别为:门静脉高压症28.9%(241/833)、脾切除18.8%(157/833)、血栓性静脉炎11.5%(96/833)。影像学检查确诊40.0%(391/978),剖腹探查确诊60.0%(587/978)。经外周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尿激酶溶栓成功率分别为83.9%(73/87)和90.0%(63/70)。手术治疗790例,术后未予抗凝或溶栓195例(24.7%),出院后仅34.7%患者口服华法令抗凝。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和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是MVT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经外周静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尿激酶溶栓是治疗早期MVT的有效手段;MVT诊断意识和MVT手术后抗凝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李丽军 《广西医学》2014,(4):465-467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妇科手术后发生下肢DVT的83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行妇科手术但未发生下肢DVT的8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年龄、职业性质、体重、合并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月经时期、恶性肿瘤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发病与年龄、体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手术方式、职业性质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职业性质是影响DVT发病的独立因素(P〈0.05),其中前两者为危险因素,职业性质为体力劳动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有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妇科恶性肿瘤为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体力劳动是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