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腰痛 患者,男,33岁,2003年岁末忽发右腰骶部疼痛.转侧、咳唾均痛,夜卧难安,局部无固定压痛点,已2个月余.服芬必得、散利痛及双氯灭痛等开始可缓解1-2h,后则无效.经CT检查未发现椎间盘病变.用药物局部封闭,服英太青等2周症状无减轻.恶风,项背强痛,时时欲卧.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12g,桂枝6g,白芍6g,甘草6g,生姜9g,红枣30g.服头煎后约3h恶风、项背强痛症状明显缓解,腰痛减轻,守上方加黄芪30g,细辛6g,连服3剂后腰痛消失,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2.
李琦  杨蓉蓉  盛文博  李四波  殷磊  沈黎辉  姜海涛 《河北中医》2023,(7):1102-1105+1110
目的 观察五子方热熨联合血府逐瘀汤口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LDH气滞血瘀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在均予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45例予血府逐瘀汤口服治疗,治疗组45例予五子方热熨联合血府逐瘀汤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掣痛、不能转侧)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分数、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下肢神经[包括腓总神经及胫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43/45),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35/4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腰痛、下肢掣痛及不能转侧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腰痛、下肢掣痛及不能转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JOA评估治疗分数均升高(P<0.05),ODI评分均...  相似文献   

3.
笔者 1987~ 2 0 0 1年采用中药疗法治疗腰痛 ,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6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 ,男 4 7例 ,女 39例 ;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19岁 ,平均 39岁 ;病程最长 3年半 ,最短 7小时 ,平均 6个月。其中寒湿腰痛 31例 ,瘀血腰痛 19例 ,肾虚腰痛2 0例 ,湿热腰痛 16例。1.2 辨证分型依据 按中医《内科学》教材的标准分型。寒湿腰痛 :腰部冷痛重着 ,转侧不利 ,虽静卧亦不稍减 ,或反加重 ,遇阴雨天疼痛加剧 ,舌苔白腻 ,脉沉而迟缓 ;瘀血腰痛 :腰痛如刺 ,痛有定处 ,轻则俯仰不便 ,重则因痛剧而不能…  相似文献   

4.
案一:李××,男,38,工人,1981年6月6日初诊。左侧腰腿疼痛半年,曾服祛风湿中药数十剂无效。近日疼痛加剧,不能转侧,终日卧床呻吟,痛苦不堪。就诊时由人搀扶一手依杖。症见患者形体肥胖,左测腰腿掣痛难忍,有时牵及少腹疼痛,肢体不温,大便微稀,小便黄,舌质紫、苔白腻,脉沉滑。始按寒湿痹痛投独活寄生汤及鸡鸣散加减十余剂少效,后患者诉胃脘胀,纳差,喉中有痰,遂改化痰除湿、温经通络之品。以二陈汤加减:半夏20克,茯苓、苡仁、木瓜、丝瓜络各30克,陈皮、枳壳、白芥子各12克,苍术、制附子、桃仁各15克,干姜10克,蜈蚣3条。服三剂后,左侧腰腿疼痛大减,复诊时竟弃杖而  相似文献   

5.
祛寒行湿案徐某,男,54岁。1987年10月21日初诊。患脊椎炎3年,1周前复感寒湿而致腰痛难忍,俯仰不便。刻诊: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腰痛逐渐加重,呈静卧亦不稍减反而加重,遇冷则重,遇热则轻,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此乃寒湿之邪,阻塞经络。急以甘姜苓术汤加味祛寒祛湿,温经通络。处方:甘草、肉桂、麻黄各10克 干  相似文献   

6.
例一,刘×,女,67岁。因劳动汗出及淋雨后,渐感腰部痛,腰重倦有冷痹感,继之髋关节亦痛,行动拘急,转侧不利,每逢阴雨天痛势增剧,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缓。此为寒湿腰痛;乃因寒湿之邪侵袭腰部,阳气被遏,水湿不散,腰部经络被阻,气血运行不畅,邪淫肌肉筋脉。治宜散寒祛湿、温阳止痛。拟肾着汤加减: 处方:干姜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甘草12克、枸杞15克、牛膝12克、杜仲15克。上方连服12剂后,诸症消失。《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7.
寒湿腰痛是指人体感受寒湿之邪,导致腰部冷痛凝重,转侧不利,遇寒冷、阴雨天加重[1]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常因腰痛不适,转侧不利,而影响夜间睡眠,有的甚至夜不能寝,严重影响患者健康。近年来,我们用干姜粉热敷治疗兼调护寒湿腰痛患者53例。对缓解患者腰痛、改善患者睡眠,效果明显。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8.
老年痹证多以正虚为本,兼挟实邪,乃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常在补虚的基础上祛邪通络,每获良效.兹结合案例浅述如下:1.张某,男,57岁.1991年6月2日就诊.患者左肩关节冷痛酸胀两月余,现入夜痛甚,活动受限,伴左上肢酸沉麻木感.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气血两虚,风寒湿邪侵袭.治以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化栽.黄芪30g,桂枝、当归各12g,鸡血藤20g,羌活10g,威灵仙、白芍、乌梢蛇各15g,炙甘草、炮附子各6g.服3剂后,疼痛减轻,继服6剂,症状均减,唯肩关节活动受限.上方去附子,加姜黄15g.并嘱其做肩关节功能锻炼.共服15剂,诸证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2.王某,男,59岁.1992年11月27日就诊.患者腰脊冷痛一年余,转侧活动不利,遇寒加重,伴见肢体麻木、酸楚,头晕耳鸣.畏寒怕冷.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为督脉空虚.寒湿外侵,阳虚失运.治以补肾壮阳,兼以祛邪,方选右归丸加减:熟  相似文献   

9.
刘某,男,47岁,2009年1月11日初诊。搬运货物时不慎从汽车上跌下使腰部损伤,当即感腰部右侧疼痛,不能站立。现腰部右侧疼痛明显,不能伸直,大便2日未解,小便黄。查腰部肌肉紧张、呈板状,尤以右侧为甚,腰1-5椎旁及腰右侧肌肉明显压痛,无放射痛,双臀部及下肢无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屈颈试验(-)。腰椎CR片检查腰椎各椎体、椎间隙及附件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中医诊断为腰部伤筋(气滞血瘀)。西医诊断为腰部软组织损伤。郭老师用活血通下法以复元活血汤加减(《医学发明》)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药用柴胡15g,瓜蒌根9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10g,炮穿山甲6g,酒大黄9g,甘草6g,杜仲12g,三七10g,枳实10g,厚朴10g。水煎取汁分3次服,日1剂。并外贴红肿膏,日1次,每次12h,卧床休息。二诊(2009年1月15日),腰痛基本消失,活动正常,未予以其他治疗,回家并配合腰部适宜锻炼。三诊(2009年2月11日),腰痛痊愈20余日又因被重物撞击后左侧胁肋部疼痛,转侧不利,起卧不便,吸气时痛甚。查左侧胁肋部7-9肋平锁骨中线处局部可见皮下瘀血,肿胀,局部压痛明显,胸廓挤压征(-),舌淡苔薄白,脉细涩。CR片检查未见明显骨折征象。中医诊断为左侧胸肋部伤筋(气滞血瘀)。西医诊断为左侧胸肋部软组织损伤。郭老师仍以复元活血汤加三七10g,香附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水煎取汁分3次服,日1剂。并用活血膏外贴患处,日1次,每次12h。四诊(2009年2月14日):病情未见减轻,胸肋部疼痛反而加剧,反增短气及排便乏力。郭老师详细询问病情,诉自上次腰部损伤治愈后,常感头昏气短,四肢乏力。舌质淡边有瘀点,脉细涩。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予以益气活血。药用黄芪30g,柴胡6g,党参20g,白术12g,淫羊藿10g,赤芍10g,当归尾12 g,丹参15g。水煎取汁,分3次服,每次吞服三七粉3g,日1剂。五诊(2009年2月16日),服2剂后胸肋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基本正常。上方去赤芍、三七再进3剂以善后。服药后诸症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10.
腰痛赵××,男,56岁.初诊日期:1984年1月16日.腰部沉重疼痛两个月。近二十余日难以转侧,两腿无力.因其粗知中医,自拟金匮肾气丸,服用二十余付,无效。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而润,脉沉迟。脉证相参,乃寒湿痹阻腰部,阳气不得温煦。治以散寒除湿、温运阳气。方拟甘姜苓术汤:炙甘草9克、干姜30克、白术45克、茯苓18克、川厚朴6克。五剂后腰痛大减。继服五剂,诸症  相似文献   

11.
经方治验2则     
1附子汤治疗痹痛案友人牛某,癸酉季春,其妻突然发生右下肢疼痛.开始尚可行走忍受,继则掣痛不得屈伸,动辄痛剧。自诉体质虚弱,饮食欠佳,不能多劳作,手足经常发冷,疾行则短气汗出.自双祛风舒筋中药及针刺封闭等疗法治之罔效而激余诊治.余见患者精神欠佳,语言低微.体质消&,舌体农嫩、谈白水滑,脉沉迟兼涩。脉症合参,此为阳气内应,寒湿内生,流溢经络,阻遏气机之痛证.治用附子汤扶阳温经,散寒化湿。药用:炮附子159,白术259,人参10g,衣警209,木瓜12g,于美!og,慈仁159,川中膝209。水效且日2剂昼夜连服.并嘱灸阳陵…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2004年5月~2006年3月运用自拟加味四妙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8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25~65岁,平均43岁,其中男38例,女30例;病程2个月~6a。诊断依据:腰痛,俯仰困难,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行走不便,L2~S1之间棘突旁压痛,并沿坐骨神经走行向下肢放射,多为刺痛,胀痛,麻痛,掣痛。腰椎CT平扫示:腰椎骨质增生,L2~S1椎间盘向后膨出或脱出,椎管狭窄或不窄,伴或不伴神经根受压。2治疗方法加味四妙散组成:苍术15g,黄柏15g,淮牛膝20g,苡仁5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20g,丹参20g,葛根50g,白…  相似文献   

13.
身痛逐瘀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8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骨神经痛以肢体麻木、酸重、掣痛、屈伸不利为主证 ,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笔者近年来运用身痛逐瘀汤加味治疗本病 8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82例中 ,男性 58例 ,女性 2 4例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6 9岁 ;病程半年以内者 32例 ,半年至 1年者 2 9例 ,1年以上者 2 1例。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年版 )诊断标准确诊。临床有一侧下肢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内的抽掣、针刺样感烧灼样剧痛。患肢拘急不敢伸直 ,或伴腰痛、下肢麻木 ,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细或弦紧。2 治疗方法   82例患者均用身痛…  相似文献   

14.
腰痛为临床常见病 ,笔者临床应用狗脊治疗本病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狗脊 1 8g,先用冷水 50 0 ml浸泡 30 min,然后加热至沸 ,改用微火煎 30 min,过滤取汁 ,药渣再加开水 50 0 ml,煎 30 min。二煎药汁混合 ,分 2次服。笔者应用上法治疗 60例腰痛 ,疗效较好。典型病例吴某 ,男性 ,45岁 ,2 0 0 2年 1月 9日初诊。患者腰痛月余 ,遇寒加重 ,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而来诊。诊见患者弯腰受限 ,疼痛显著 ,腰椎 X片未见异常 ,舌质淡 ,苔白 ,脉沉细。诊为寒湿腰痛 ,予狗脊 1 8g,每日 1剂水煎分 2次服 ,用药 1 0日后腰痛消失而愈。体会狗脊为多…  相似文献   

15.
正1寒湿夹暑热李某,男,51岁,2002年8月5日初诊。畏寒、清涕3天。口微渴,不欲饮水,微有汗出,大小便如常,舌质红苔薄白,脉略滑。自服Vc银翘片2天无效。中医诊断为感冒,暑湿外感。予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9g,金银花15g,连翘15g,厚朴9g,薄荷12g,牛蒡子12g,甘草6g。2剂,每日1剂,水煎300m L,分次服。2002年8月8日复诊,畏寒、清涕消失,微咳嗽,舌质淡红苔薄  相似文献   

16.
老年癃闭     
<正> 岳某,男,76岁。1989年10月6日初诊。自述腰痛,伴小便涩痛点滴,色如浓茶,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4天。自昨夜开始突然少腹胀闷,痛引脐下至阴器,小便点滴不出,因惧怕导尿要求服中药治疗。查:舌质淡紫,苔薄白,脉象细弦。处以赤芍90g,白芍90g,阿胶10g,牛膝12g。上药除阿胶外浸泡30min,再煎煮30min,每剂煎两次,将两次煎出药液混合,将阿胶烊化,兑入药液,日1剂,早晚温服,或见证随服。服上方3剂后,诸症缓解,又服3剂,小便畅通。  相似文献   

17.
生化汤 ,原为《付青主女科》治疗妇人产后血瘀的专方 ,有化瘀生新之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方治疗以血瘀为基本病机的妇科常见病 ,收到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1 闭经李某 ,女 ,2 7岁 ,已婚 ,1998年 10月 5日初诊。该患闭经 4个月伴小腹胀痛 ,双侧乳房窜痛 ,掣引腋窝部 ,急躁易怒 ,口干不欲饮 ,舌质暗红 ,苔黄 ,脉沉弦。脉症相参乃肝郁气滞 ,瘀血内停胞宫而经不行 ,治宜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方选生化汤加减 :当归15g ,川芎 15g ,桃仁 10g ,柴胡 15g ,香附 15g ,乌药 10g ,甘草 15g ,牛膝 2 0g。每日 1剂 ,水煎服。 3剂后 ,乳房及小腹胀…  相似文献   

18.
<正> 治疗方药:桂枝、川芎、当归、木瓜、牛膝各12g,白芍20g,生姜9g,甘草6g,大枣6枚。气虚者加黄芪30g;下肢凉者加制附片9g,细辛5g;腰痛重者加杜仲、威灵仙各15g,香附9g;舌紫暗有瘀点或痛久者加鸡血藤,地龙各15g,独活9g,蜈蚣2条。每日1剂,水煎服。  相似文献   

19.
<正> 自1993~1995年期间,我们采用三妙散加味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病案 1.1 腰肌劳损腰痛:患者,女,43岁,1993年6月9日初诊,腰痛6年余,痛向尾椎放射,连及右侧大腿部,曾在本院诊断为腰肌劳损,予西药治疗不佳,腰痛重着,阴雨天腰痛伴右侧大腿部,喜温,喜按,面色无华,神疲,舌淡胖,脉沉细,予苍术25g、黄柏15g、牛膝15g、肉桂10g、每日早晚各1次,3剂而愈,随访  相似文献   

20.
寒湿腰痛     
陈××,男,40岁。1977年6月15日诊。患者常于田间劳动,久居湿地,腰痛半年,时痛时止,未加注意。近日来逐渐加重,屈伸不利,转侧不便,咳嗽亦觉痛,阴雨则加重,腰部酸沉,重如负石。脉象濡缓,苔薄腻。诊断:寒湿腰痛。治则: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处方:1.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2.肾脊、腰眼、殷门、承山。以上两组处方,每组前二穴针后加灸,后二穴只针不灸,重泻得气久留针,每日针灸一次,每次一组,交换治疗,7至10次为一疗程。本案病例连治四次,即告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