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的诊断方法,即诊法,就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又称为“四诊”。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习惯上简称为“四诊”。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理诊断,是以传统四诊为基础的这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在《内经》中又分别被称为“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这些对心理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问歌》的演变及补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膺荣  朱泉 《山西中医》2005,21(4):61-62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即使在多种辅助检查已基本普及的今天,依然不可替代。四诊合参是中医一贯的主张,不可偏废。问诊的重要性,前贤多有论述,其临床意义也是其他诊断不可取代的。张景岳首创的《十问歌》,几经后人修订,基本涵盖了问诊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下面简述《十问歌》的演变并作适当补遗,希望对推动中医问诊与时俱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足诊三脉”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法中的“切诊”范畴,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它是祖国医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的《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按压足部的经络穴位来诊断疾病,与“足诊法”(即按压患者足部反射区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诊三脉”是我国古代“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中的足部诊法,盛行于西晋以前。自从西  相似文献   

5.
黄雪琪  林海  李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63-1664
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理诊断 ,是以传统四诊为基础的这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在《内经》中又分别被称为“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 ,这些对心理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法的内容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望诊是察看病人的神气、颜色、形体、动态、舌象以及排出物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是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与病情有关资料等;切诊是切脉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种基本方法,以观察和诊断疾病,称为四诊。中医眼科以问诊和望诊为主,闻诊和切诊为辅。眼作为人体的视觉器官,与脏腑、经络等有着密切联系,故眼病辨证必须局部结合整体,做到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面孔的秘密     
《双足与保健》2008,(5):27-28
作为中医“望、闻、问、切”4诊法之首,“望”诊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来判断病情。在数十年行医经验的积累下,人们总结出了“望”诊中的“四型诊病法”:从患者的脸形判断出其易患疾病。该法简单易学,普通群众即可对照进行自我诊病,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志枫、何建成、许家佗三位专家主编的上海市研究生教育用书《四诊承启》一书,正式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中医诊法四诊望、闻、问、切入手,搜集古代中医典  相似文献   

10.
中医腹诊在胃肠病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腹诊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中多有论述。腹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组成部分,在胃肠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用中医腹诊,结合平脉辨证及现代诊疗手段(如电子胃镜、电子肠镜、数字胃肠造影、超声波等),指导临床常见胃肠病的诊断、治疗及转归,颇有心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诊脉的起源     
诊脉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益组成部分,是“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祖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诊脉的发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神医”扁鹊(秦越人),首先发明了切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说明了这一史实。战国时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藏论、六部九候论等多篇,专门讨论脉象的生理、病理和诊脉的具体方法。与此同时,托名扁鹊所写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诊脉的论述。从此,确定了切脉为中医“四诊”之一。  相似文献   

12.
贾育新 《光明中医》1999,14(3):8-11
中医在临床上诊察疾病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凡此四诊是“司外而揣内”(《灵枢·外揣》)之法,即诊察外在经络系统之变化而定向诊知内在脏腑之病态的方法。四诊法中尤以望诊与切诊为寻找疾病客观指征的主要方法,故古来十分强调“色脉含参”。其中之“脉”诊即代...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诊断信息数字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中药复方配方颗粒研制的相关内容,为中药复方颗粒的研制提供参考。中医学具有先进的理念,但其特点决定了发展的局限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医诊断信息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在实现中医证侯客观化过程中,四诊中舌诊、脉诊数字化是较易实现又至关重要的技术。舌脉信息获取,分析和理解结合问诊标准化信息;进行多特征、多层次融合识别;开展舌、脉、问诊信息辨证的决策层融合研究,综合进行信息取舍,实现了脉象可视化、舌诊数字化,建立基于四诊的中医证候诊断数字化、客观化平台,为中医远程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试析问诊在临证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诊治中,问诊是医者对病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便了解病者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及既往身体状况等。问诊在中医临床的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一向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曾提出,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医者根据问诊,再结合望、闻、切三诊与必要的其他检查手段,才能对病者的病情做出较为全面、细致、准确的判断,以便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望、闻、问、切四诊仍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笔者认为,问诊是其他三诊基础的根本。然而,有些医者为迎合患者的心理需要,故弄玄虚,淡化问诊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声  相似文献   

15.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辨病辨证的基本方法,其中问诊具有重要地位。 问诊的方法和内容历代前贤已详细论述,如张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相似文献   

16.
诊脉小议     
<正> 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常有一些同学和同志问我,学中医能懂得“把脉”就得了吧?有的病人找我看病,二话不说,一来就伸出手让我切脉,要我说出他的病情。在他们看来,似乎中医诊病的唯一手段就是切脉,只要切脉,什么疾病都能诊断出来。这是对切脉的一种片面认识。大家知道,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病的,只有把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若单凭脉诊或其他任何一种诊法去诊断疾病,往往是不  相似文献   

17.
谈中医问诊     
中医问诊是“四诊”之一,教学时,望、闻、问、切依次分别而授,并在强调“四诊合参”时,常批评一些先不让病人讲话,先候其脉,后将病情讲于病人,让其感到候得很准,再处方用药的中医先生的片面做法。这就使初学者头脑中产生了先望后问,闻中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诊法分为望、闻、问、切四诊,临床医生通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尤其是疾病的各个症状,作为判断各病种,辨别各证候的主要依据,故四诊法是中医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基本手段。本文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归纳出中医四诊在中医外科皮肤病中运用的独特之处,旨在为中医四诊在皮肤病的临床诊断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医四诊过于主观化和抽象化,因此如何将中医四诊客观化、标准化是现今中医诊断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四诊信息的采集是中医四诊客观化的必要手段,目前在望、闻、问、切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整理概括近15年中医四诊采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装置,分别从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等几个方面按照采集装置不同的原理、侧重解决的采集问题等分类表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1.辨证信息的足够性。即指辨证者应进行全方位思考,从辨证对象涉及到的各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中医诊断历来强调“四诊合参”,王学权《重庆堂随笔》说,“望、闻、问、切,名曰四诊,人皆知之。夫诊者,审也。审察病情,必四者相合,而可断其虚实寒热之何因也。”四诊是搜集疾病信息的四种不同诊法,它们各自从一个侧面对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