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疑诊为RA的多关节炎患者进行腕关节和双手MRI扫描检查及临床评价。结果在26例疑诊为RA患者中,25例(96.2%)在MRI扫描中显示RA异常征象;26例在随访期间证实为早期RA,其中25例(96.2%)MRI提示早期诊断,并且l7例(65.4%)的患者已出现MRI骨侵蚀。此26例早期RA患者在病程、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双腕关节受累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手及腕关节MRI扫描是(RA)早期诊断的可靠方法,并可提示早期RA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双手及腕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8例初诊的RA及疑诊为RA的多关节炎/痛患者进行双手和腕关节行MRI扫描检查及临床评价,并对未确诊患者进行1年临床随访,研究MRI在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结果在28例初诊RA患者中,27例(96%)在MRI扫描中显示RA异常征象;在60例多关节炎/痛患者中,有24例在随访期间证实为早期RA,其中23例(96%)MRI提示早期诊断,并且15例(62%)的患者已出现MRI骨侵蚀。与已确诊RA患者相比,此24例早期RA患者在病程、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双腕关节受累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MRI表现上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患者的骨侵蚀可以出现在病程早期,双手及腕关节MRI扫描是RA诊断的可靠方法,并可提示早期RA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手及腕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4例初诊的RA及疑诊为RA的多关节炎/痛患者进行双手和腕关节行MRI扫描检查及临床评价,并对未确诊患者进行1年临床随访。研究MRI在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结果在51例确诊RA患者中,早期RA的MRI表现:滑膜增厚51例,血管翳强化51例,骨髓水肿43例,骨侵蚀33例,关节积液35例,腱鞘炎2例。结论RA患者的骨侵蚀可以出现在病程早期,双手及腕关节MRI扫描是RA诊断的可靠方法,并可提示早期RA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单腕扫描序列的改良后,对双腕关节成像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30例临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患者,均符合2010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修订的RA诊断标准,其中女性26例,男性4例。由2位MR诊断医师分别观察各种影像学异常征象,用Kappa值计算其观察的一致性。测量各序列腕骨、软骨及病变的信号强度,分别计算出腕关节诸骨、软骨及病变的信噪比(SNR)及二者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2位医师的观察结果 Kappa值为0.87,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双腕关节扫描的图像中影像学异常征象的发现与单腕发现的病例相当,而且该方法在对侧腕关节均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病变,能为临床提供更多RA诊断依据。同时双腕扫描显著提高了图像的SNR。结论双腕扫描体位及多种扫描序列的结合在磁共振常规临床应用中,双侧对比观察,更有助于提高RA病变的显示范围及能力,增加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5.
洪琪  彭德昌 《江西医药》2021,56(4):516-518
介绍目前运用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肛瘘内口、瘘管的技术现状及主要发展方向.阐述磁共振不同检查方式、不同检查方位等对肛瘘病灶的显示情况,详细介绍多种磁共振检查序列如MRI平扫联合DWI序列、联合T1WI VIBE增强扫描、T2抑脂序列联合DWI序列、图像融合技术及DTI等应用在肛瘘内口、瘘管的显示情况,为临床治疗前提供直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线、CT和MR影像在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RA患者50例,分别对患者的左、右腕进行X线、CT和MR冠状面扫描,对扫描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对比X线平片、CT和MR在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作用。结果 50例患者经X线、CT和MR三种方式的检查共计100腕关节,三种检查结果之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腕关节病变的检查,CT和MR的检查效果要比X线的效果好,MR特异性和敏感性都高,对不同时期的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患者的诊断更准确,在临床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I多序列成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腕部MRI多序列成像,包括冠状位SE T1WI、GE T1WI、GE STIR,轴位TSE T2WI、矢状位 SE T1WI.30例注射GD-DTPA后行SE T1WI、GE T1WI增强扫描.结果 80例患者中,76例显示腕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增生滑膜和血管翳在GE T1WI及增强后图像上显示尤为明显.55例骨髓水肿,在T1WI呈低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GE STIR上呈斑片状高信号.56例骨侵蚀,表现为关节面边缘不规则小的缺损,T1WI为低信号,STIR为高信号,而GE T1WI稍高信号,强化较SE T1WI明显.58 例关节积液.70例肌腱炎,表现为腱鞘积液、腱鞘增厚、T2WI信号增高,增强扫描后有强化.结论 MRI多序列成像能够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对其诊断有高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Mn-DPDP增强MRI与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MRI在诊断小肝癌方面的差异,以进一步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SHCC患26例,采用GE Signa 1.5T MR扫描仪,行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Gd-DTPA快速动态增强多期扫描,Mn-DPDP增强扫描采用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30min行SE序列T1WI和FMPSPGR序列T1WI扫描,24h后重复上述扫描序列各1次,观察MRI平扫,Gd-DTPA快速动态增强和Mn-DPDP增强扫描对病灶的检出率和包膜的显示情况以及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26例SHCC共发现病灶32个,对SHCC病灶的检出率,MRI平扫为68.72%(22/32),Gd-DTPA增强为87.5%(28/32),Mn-DPDP增强为93.75%(30/32),和Gd-DTPA增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和MRI平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病理检查发现24个病灶有包膜,Mn-DPDP增强对SHCC包膜的显示(87.5%),明显优于MRI平扫(20.83%)和Gd-DTPA动态增强(62.5%),和后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n-DPDP增强MRI对SHCC病灶的检出力中高于Gd-DTPA增强和MRI平扫,对包膜的显示率明显高于Gd-DTPA增强和平扫MRI,为SHCC的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序列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有明显的受伤部位疼痛,常规摄X线正侧位片,其中22例CT扫描,均未见骨折征象。MR检查时间:从外伤后2小时至1个月。MR检查采用日本东芝FLEXART0.5TMR扫描仪,常规使用T1WI、T2WI、STIR序列,脊柱常规作矢状位扫描,膝关节常规作矢状位、冠状位扫描。所有患者不作增强扫描。结果40例患者常规X线正侧位片,22例CT扫描均未见骨折征象,14例脊柱隐匿性骨折MR检查见受伤椎体形态正常,其内散在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部分伴长T1短T2信号,边界不清,STIR序列显示不均一高信号影。26例膝关节损伤32个部位亦显示清晰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夹杂有等、短T2信号影,STIR显示所有病灶边界更为清楚,范围更明确,范围要比T1WI、T2WI序列显示更大。伴有韧带损伤16例,半月板损伤12例,关节囊积液26例。结论脂肪抑制应作为骨骼外伤常规检查序列应用,有利于发现隐匿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水平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对类风湿关节炎(RA)手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符合多关节肿痛患者83例,男12例,女71例,行双手及双腕关节MRI扫描,均采用自旋回波(SE)、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血清抗CCP抗体的水平。结果初诊及随诊中病情进展达到美国风湿病学会(ACR)RA诊断标准可确诊的患者69例,其中抗CCP抗体阳性者51例,阳性率为74%。43例RA患者MRI显示滑膜炎,其中,滑膜炎组38例有骨髓水肿,29例有骨质破坏。结论 MRI扫描结合抗CCP抗体检测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SIEMENS MAGNETOM Avanto syngo MR1.5T常规序列和脂肪抑制技术对膀胱壁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寻求膀胱常规扫描及排除膀胱壁增生性病变的优秀序列。方法对38例患者使用SIEMENS MAGNETOM Avanto syngo MR1.5T扫描,通过T1WI、T2WI、脂肪抑制和直接增强扫描,以及膀胱充盈及排空像的扫描在MRI上的显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38例行膀胱MRI检查的患者,发现膀胱壁病灶34例,发现率为89.47%,病灶显示更具有对比性和鉴别性。结论用西门子仪的脂肪抑制序列平扫加增强,可以很容易发现膀胱壁增生性病灶,在盆腔脂肪组织很少的情况下,脂肪抑制技术在膀胱增生性病变诊断中,较MRI常规序列、CT、B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更具有临床诊断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脑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转移瘤的MR表现。35例均经1.5T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检查,采用T1加权、T2加权和FLAIR序列进行扫描,所选患者平扫后均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发生于大脑半球19例,小脑6例,全脑8例,脑室内及脑干各1例。病灶多数呈类圆形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灶,发生坏死囊变13例,出血5例。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增强后呈环状强化17例、结节状强化12例、花边状强化6例。结论脑转移瘤的MR表现形式多样化,但多数患者有一定特征性,MR增强检查有利于显示转移瘤的特征,对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DR及MRI征象,提高对本病早期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结果本组45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34例,年龄1872岁,平均33.5岁;病变部位手、腕关节部34例,足、踝关节部15例,膝关节6例,肩关节3例;肘关节5例;DR表现:关节周围软组织呈肿胀,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及边缘骨质局限性侵蚀破坏,周围骨质疏松脱钙,5例患者出现关节半脱位表现。17例患者行MR检查,均为阳性,早期14例,MRI表现:滑膜炎渗出时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骨髓水肿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斑片状高信号,增强后T1WI强化;血管翳表现T1WI中等强度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T1WI明显强化;关节破坏软骨层次模糊消失和信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影,软骨表面可见毛糙和轻微的高低不平,成小囊状变;关节骨质侵蚀改变,表现为关节面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韧带、关节囊增厚及关节积液,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影像学DR检查是RA常规检查方法,MRI敏感性、特异性高,是目前诊断早期RA的最佳及首选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磊  郑桂敏  张风肖  贾秀川 《中国医药》2010,5(12):1160-1162
目的 比较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患者双手磁共振成像(MRI)以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超声)检查结果的比较,寻找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鉴别诊断有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方法 选取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30例为类风湿关节炎组,30例于骨关节炎患者为骨关节炎组,同时行双手3.0T MRI以及高频超声检查,观察2组骨髓水肿、滑膜炎、骨侵蚀、肌腱炎、关节积液以及滑膜血流等征象.结果 MRI检查显示:骨髓水肿、滑膜炎以及关节积液征象比较中,类风湿关节炎组检出率明显高于骨关节炎组(33%比7%;93%比40%;70%比33%;P<0.05或P<0.01);骨侵蚀、关节间隙狭窄以及骨赘形成,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频超声检查显示:关节积液和滑膜炎检出率在类风湿关节炎组明显高于骨关节炎组(均P<0.01);骨侵蚀、关节间隙狭窄以及骨赘形成,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检测滑膜炎、关节积液、关节间隙狭窄以及骨赘形成时,MRI扫描与高频超声具有相似的灵敏性(均P>0.05).结论 3.0T MRI较在血清阴性类风湿关节炎与骨关节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大的优势.滑膜炎、关节积液表现出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征象,而高频超声与MRI在2组患者上述两征象的检出率相似,提示高频超声的应用具有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型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DA)的特征性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3年3月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MRI及临床资料。7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波谱(MRS)检查、脑灌注(PWI)检查;2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MRS检查;1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 flair、DWI(B=1000)及CET1WI序列。结果 肿瘤发生于右侧颞叶4例,左侧2例;右侧额叶1例,左侧1例;左侧顶叶区及右侧基底节区各1例。病变均为边界不清的弥漫性病灶,病变最大径16~41 mm,平均32 mm。与脑实质相比,MRI 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9例,等信号1例;T2WI及T2 flair均呈较均匀高信号,DWI序列均未弥散受限;增强后病变均未强化。9例MRS均NAA峰明显下降,Cho峰明显升高。7例PWI均呈等低灌注。结论 弥漫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强化,MRS表现NAA峰下降、Cho峰升高为中青年弥漫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典型MRI征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高场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近4年间在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MR图像,通过分析MRI平扫、SWI图像,总结归纳MR平扫及SWI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常规MRI扫描T1WI共发现37个病灶,T2WI扫描共发现病灶51个,SWI共显示93处病灶。结论 SWI序列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检测方面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缺少特异性,通过结合常规MRI各序列,辅以SWI序列检查,能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同时能清晰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3.0 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子宫肌瘤高聚焦超声(HIFU)早期疗效评价.方法 33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单发肌瘤20例,多发肌瘤13例,共59个,患者平均年龄(34.3±8.7)岁,所有患者均于HIFU术前及术后1 d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并定量测定肌瘤、肌壁HIFU术前、后T2压脂、T2WI、T1WI平扫及增强扫描信号值,并计算肌瘤最大消融区面积,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59个肌瘤于HIFU术后在T1WI增强扫描序列均出现无强化的消融区,平均消融率达70.9%.MRI增强扫描消融区T1信号值与术前比较明显减低(P<0.01).术后消融区在T1平扫像上呈不同程度高信号,T2像上消融区范围显示不明确,但T2信号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MRI平扫所见术后T1信号增高区1.0 cm)肌壁T2压脂信号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3.0 TMRI增强扫描可以直观、准确的显示肌瘤消融区,T1术后高信号区可以显示肌瘤HIUF术后坏死区,可以评价消融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围绕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病理改变及CT与MRI征象表现展开对照并进行分析研究,以加深对此病鉴别诊断能力、有助于诊断水平的提升。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做过CT及MR检查且已行穿刺活检或经过手术取得病理证实的病例。结果病例组70例,其中38例为肿块型、18例为管周浸润型、10例为管内生长型,4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位于肝左叶50例,位于右叶20例。CT平扫显示大部分肿块密度略低,同正常肝组织间界限模糊。MRI平扫病灶信号表现为T1WI序列上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欠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较弱、不明显或表现为边缘强化,延迟期扫描病灶中央部位呈条隔状、混杂高低不等或者质地均一的强化,相应区域肝内胆管的扩张时常出现,肝叶萎缩经常发生,肝内胆管结石有时可并存。结论 CT及MR动态增强检查早期其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典型影像表现。同时参照其它CT、MR表现以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排除肝内其它疾病。CT、MR表现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相关信息,显著提高其与其他肝内肿瘤鉴别诊断能力并提高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平扫、增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例12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MRI检查采用T2加权(T2WI)和T1加权(T1WI)序列平扫、3DT1加权加脂肪抑制(T1WI-FS)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做MRCP及MRA检查。结果 12例肝门部胆管癌中呈肝门部肿块样改变9例,动态增强扫描显示7例肿块呈逐渐强化,2例动脉期显示强化。9例表现为胆管内充盈缺损或呈截状,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3例。门静脉受累7例,肝动脉受累2例。结论应用MR多种显像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高,为临床提供更高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0例手、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者的临床资料,50例经由临床检查确诊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均予以手、腕关节X射线平片检查,四肢关节行MRI检查,观察MRI征象。结果经X射线平片提示12例关节肿胀,6例关节间隙轻度狭窄,10例骨质疏松,均未确定关节面骨质是否存在侵蚀破坏;通过MRI扫描提示,26例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异常,44例骨髓水肿,50例掌指关节(或腕关节、指间关节)滑膜增厚,44例关节腔积液,40例骨内小囊性变(或关节面下不规则骨侵蚀)。24例予以MRI增强检查发现血管翳形成。结论四肢关节MRI检查可作为手、腕关节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诊断方法,在临床鉴别诊断及活动性、炎症程度判断与治疗效果评价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