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3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一般情况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纤维蛋白原、PT、APTT、TT、D-二聚体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卧床时间、APTT是影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卧床时间、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APTT均是导致患者出现DVT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以及控制这些相应的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老年糖尿病组和老年糖尿病伴下肢DVT组,通过对其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探索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下肢DVT,70岁以上的患者多于60至70岁的患者;发生于左下肢的患者多于发生在右下肢和双下肢的患者;急性期的患者多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患者;实验组有高血压、手术史、恶性肿瘤的患者多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糖尿病伴下肢DVT的患者,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下肢DVT多发生在左下肢,急性期多见;高龄、高血糖、高血压、手术、恶性肿瘤均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恰当,将会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从而引发众多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本研究旨在探讨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诱发的危险因素,从而早期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征兆,并及时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干预。以盐城市某三甲医院普外科二、四病区及骨科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20例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肥胖程度、深静脉置管史、术后卧床时间、下肢肌张力、血栓疾病史是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可见通过监测规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获得性危险因素。方法对益阳市中心医院和益阳医专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诊断的117例LDV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例患者中有明确诱因者115例(98.29%),未发现明确诱因者2例(1.71%)。LDVT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93.16%)、手术(39.32%)、吸烟(34.18%)、创伤(22.22%)、糖尿病(21.37%)、高血压(19.66%)、静脉曲张(18.80%)、卧床或少活动(18.80%)、恶性肿瘤(14.53%)、冠心病(11.97%)、血栓病史(6.84%)、超重或肥胖(5.98%)、产后1个月内(4.27%)等;4例患者经肺血管造影确诊存在肺血管血栓形成。结论高龄、手术、吸烟、创伤、糖尿病、高血压、静脉曲张、长时间制动、恶性肿瘤、冠心病、血栓病史、超重或肥胖、产后1个月内是LDVT的重要危险因素。LDVT是一种多因素协同参与的疾病,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和早期预防可以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6.
<正>髋部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包括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多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易跌倒等原因造成[1]。骨折后患者多发生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等,临床需行手术治疗,但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 thrombosis, DVT)。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要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9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脑出血并发LDVT患者的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小板等指标,结合病史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55例脑出血未并发LDVT患者对比。结果年龄、卧床时间、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卧床、C.反应蛋白增高、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脑出血并发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并发LDVT与长期卧床、C.反应蛋白增高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血进行D-二聚体、血浆渗透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的检测。入院后7 d和14 d复查上述指标。入院后7 d完成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疑LDVT者,1周后重复超声检查。通过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比较,筛选脑梗死发生L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LDVT的发生率为15.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CI:1.047~1.129)、糖尿病(OR=2.663,95%CI:1.225~5.786)、房颤(OR=11.929,95%CI:5.175~27.497)、入院时NIHSS评分(OR=1.105,95%CI:1.031~1.185)、入院14 d D-二聚体(OR=1.249,95%CI:1.132~1.378)、入院14 d血尿素氮/肌酐比值(OR=1.031,95%CI:1.016~1.047)、入院14 d血浆渗透压(OR=1.093,95%CI:1.063~1.12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是LDVT的高危人群,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房颤、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14 d D-二聚体、血尿素氮/肌酐比值、血浆渗透压,对该人群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干预对降低脑梗死后LDVT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武警河南总队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80例,并发肺栓塞患者34例为观察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60岁肺栓塞发生率为9.8%,年龄≥60岁为32.1%,两组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伴随肿瘤及制动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下肢骨折发生肺栓塞共11例(9.5%),骨性关节炎发生肺栓塞共21例(39.6%)。结论:年龄在60岁以上、伴有肿瘤、制动及骨科疾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肺栓塞风险较高,应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尽可能减少并发肺栓塞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24例新鲜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存在体内肿瘤、是否长期卧床几项指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鲜下肢骨折术前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124例患者共18例术前出现DVT,DVT发生率14.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性别、饮酒史与DVT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饮酒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而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均为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是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具备以上特征患者的病情监测,以减少术前深静脉血栓出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264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4例患者当中,年龄≥40岁的有984例,占77.85%;无明显诱因发病的有642例,占50.79%;发病前有明确外伤史(未行手术治疗)的142例,占11.23%;手术后发病的有316例,其中骨科手术史142例,占11.23%;妇产科手术史90例,占7.12%;普外科手术史42例,占3.32%;血管外科手术史23例,占1.82%;泌尿外科手术史12例,占0.94%;其他手术7例,占0.55%;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病的有20例,占1.58%;恶性肿瘤患者25例,占1.98%;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激素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有27例,占2.14%;吸毒史8例,占0.63%;抑郁症2例,占0.16%;下肢DVT复发的62例,占4.9%.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因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重在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DVT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剖宫产术后2周内发生下肢DVT的病例55例为病例组,同一年度剖宫产患者中未发生下肢DVT者110例为对照组。对各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体育锻炼史),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D-D、CRP、PLT)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DVT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项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病例组年龄、BMI、吸烟及饮酒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体育锻炼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CRP>10 mg/L及血浆D-D>300 ng/ml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CRP、血浆DD及缺乏体育锻炼为剖宫产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P<0.05),其OR(95%CI)分别为1.41(1.10~1.80)、1.84(1.38~2.45)、1.73(1.40~2.13)、1.75(1.37~2.24)及1.40(1.11~1.77)。结论年龄、吸烟史、缺乏体育锻炼、D-D、CRP可能为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0例急性脑梗死并发LDVT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脑梗死并发LD—VT患者中,65岁以上占55%,血清纤维蛋白原增高者占65%,红细胞压积升高者占45%。瘫痪侧肢体LDVT发生率为75%,健侧肢体为10%。左侧LDVT占60%,右侧LDVT占25%。脑梗死后1周内LDVT发生率最高(55%)。LDVT发病3d内的4例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LDVT发病3~14d的14例患者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两组治愈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VS57%,P〉0.05)。结论高龄、血液粘滞度增高、长期卧床及解剖因素等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LDVT的重要原因。溶栓与抗凝治疗疗效类似,均为治疗LDVT的有效手段。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防治LDVT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钱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1):1572-157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收集60例下肢骨折患者按手术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内固定手术并相应常规治疗,且观察组在围手术期予以护理干预,连续观察两月,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继发肺栓塞情况,并统计患者住院时间。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6.6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1例继发肺栓塞,对照组有1例继发肺栓塞发生且死亡;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予以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值得应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2例),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3,P=0.024〈0.05)。2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3.7±2.2)h比(2.8±1.0)h,(18.1±2.9)h比(2.1±0.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及出院患者复诊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彩色超声对116例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后72h内、第7天、第21天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发现血栓者3周后复查。116例中,72h内共检出血栓形成患者31例,检出率26.7%,第7天和第21天新发现血栓形成患者3例和1例,3周内累计共检出血栓形成患者35例,总检出率30.2%。提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骨折后早期多次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病因追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拓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诊断认识,减少误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23例首诊为LEDVT,但最后确诊的主要诊断并非为LEDVT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病例中,漏诊妇科肿瘤13例,子宫腺肌病1例,直肠癌3例,肺癌2例,膀胱癌2例,前列腺癌1例、腹股沟恶性淋巴瘤1例.结论: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必须要重视追问病史.对于不明原因出现的DVT,尤其需要注意对其潜在的病因进行追踪分析,以防止发生误漏诊,使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清热祛湿化瘀法防治下肢创伤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30例的显效率为86.7%,对照组30例的显效率为66.7%,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有2人出现小量出血,随访期间无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清热祛湿化瘀法防治下肢创伤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6年妇科手术304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6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原发病多为盆腔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为最佳.治疗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中老年、肥胖的肿瘤患者,子宫切除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